书城成功励志社交与应酬36计
31445500000021

第21章 准确洞察他人心理(1)

为人处世,洞察人心极为重要。只有准确把握他人心理,我们才能在片刻之间,看透周遭发生的人与事,勘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让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做到能在各种场合占尽先机,做到无往而不胜,无攻而不克。

办好事情离不开洞察人心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办事离不开“人情定律”,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深谙此道,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情的人,并且刘邦还让韩信欠下自己人情债,使其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之后,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邦、项羽二人的命运都悬在你的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之所以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的面子;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是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是有好人缘的前提。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瞬间看破人心。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女装柜台时,李先生注意到赵先生的女儿的眼光落在一件红色衣服上。第二天,李先生来到赵先生的家,送给赵先生的女儿一件红色的衣服作为礼物,赵先生的女儿很开心,却没想到,自己的父亲有一天要给“李叔叔”一个面子,将这个人情还上。

“盲人摸象”的故事尽人皆知。它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脚的盲人就说像桶一样的东西;摸到尾巴的盲人说似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如鼓一样;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如笊篱;摸到牙的盲人说似角一样;摸到鼻子的盲人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整个真实模样,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对所有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有很深刻的启示。在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如果把偶然犯错误的同志看成是“屡教不改”,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做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进行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具体内容包括多角度透视、多态势透视、多层次透视和多侧面透视。

看破人心的五项方法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对于看破人心的方法,运用得非常彻底,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看破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看破人心的方法。

《韩非子》一书中,有一部分谈到有关君王之事(也称七术),这七术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之法的,由此可知韩非子非常重视看破人心的方法。

这五项方法是: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如果君王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位名叫竖牛的侍从,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其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也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2)使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

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着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个人的实际才干。

(3)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部属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疏忽。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

对明明知道的事故作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滋味,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韩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韩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韩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韩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羊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韩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从此,部下都畏惧韩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卫相山阳察觉卫王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得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毁谤他的话,怒气横生地对周围的人说:“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然后他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一次燕相子之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确实有一匹白马。”于是子之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从培养洞察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