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31461400000016

第16章 胡适

胡适(1891-1962年),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进康奈尔大学,初学农学,后改习文科。1915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49年后长期旅居美国,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于台北。著有《中国哲学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四十自述》等。辑有《胡适文存》行世。

《四十自述》,是胡适一本自传,分: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一)九年的家乡教育,(二)从拜神到无神,(三)在上海,(四)在上海,(五)我怎样到外国去,共六节,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四十自述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麋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分!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痛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的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了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赏析】

《我的母亲》节自于《四十自述》第一节第五小节,题目是由编者加的。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及少年时代与母亲相处的情形,着力揭示母亲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以及她为人仁慈宽厚、忍辱负重的性格。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择典型的细节,通过母亲的语言、神态、行动(尤其是后者),来披露母亲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作者叙述自己有一次因说漏了嘴,拿早死的父亲开玩笑,而受到母亲的严辞责骂以及“气的坐着发抖”这样的场景,便极其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幼时的懵懂无知,以及一位对儿子寄予无限期望的寡妇在精神上所受的深深伤害。而事后当“我”因用脏手擦眼睛不慎染上眼疾后,作者又叙述母亲由于“又悔又急”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寥寥几笔便把母亲疼爱儿子的感情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了。另外,作者在谈到母亲作为一个年轻的后母如何对待同父异母的败家子“大哥”时,只着重写每年除夕母亲怎样忍气吞声地一个个打发走“大哥”的债主,而且在“大哥”面前“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叙述便把一位心胸豁达、忍让宽容的母亲形象“活画”出来了。在写母亲对待两位气量狭小的嫂子的态度方面,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显得十分高明。

这篇散文在总体构思上也颇具匠心。首先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与组织方面。文章开头三自然段并没有提到“我的母亲”,而是一再强调童年生活的枯燥无味,到第四自然段才开始“切题”,点明母亲在为人处事方面对“我”的影响与教育。在“我”小时候“九年的生活”中所具有的地位。这样写来既避免了平铺直叙,更造成文意的曲折有致。接下来,作者便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束,然后叙述母亲与“大哥”、“大嫂”、“二嫂”等家庭成员的相处关系,结尾处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怀的敬意与感激。整篇文章在结构上顺承自然,转折合理,有起有伏,可谓洒脱而严谨。其次,作者充分注意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作者先写母亲对我的严格教管,显示母亲的“严师”加“慈母”的形象。然后通过描述母亲与“大哥”、“大嫂”、“二嫂”等家庭成员的相处关系方面,充分显示母亲的宽容大度、克己恕人,更加强化了母亲的“慈母”的形象。然而文章的近结尾处,作者却讲述了母亲与随意造谣的“五叔”的一次冲突,强调母亲“得理不饶人”的刚强(即文中所说的“刚气”),展示母亲性格中让人“陌生”的另一侧面。初看使人觉得有些“突兀”,感觉破坏了母亲一贯的“慈母”的形象,然而细加琢磨,就会意识到作者这样来写母亲,才使她的形象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富完整,更具“立体感”。

《我的母亲》一文几乎通篇应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叙事、议论全是如实道来,爱憎之情不加半毫掩饰。文章内容似是信手拈来,合乎生活原貌和自然进程,暗地里已经过作者的不露痕迹的巧妙剪裁与组织,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