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教训一个和人家争辩的青年军官说:“你不应该耗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去和人家争辩,更不应该蓄志争辩来破坏人家的自尊心。要是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吃亏的地方,能够谦让的,还是谦让一点的好。你与其因为和一只狗抢路走而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过去的好;因为,如果你被它咬伤了,就是你把它打死了,也是于你的伤口没有丝毫补益的。”
我们为什么要和人家发生争辩?起因是由于彼此的意见不同。为了意见不同而发生争辩结果是很容易彼此结下仇恨来的。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朋友是多一个好一个,冤家是少一个好一个。我们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发生争辩,这便是减少朋友增加冤家的一个办法。
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自尊心的,一个耶教的信徒,他相信人是由上帝造出来的。但是,你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驳倒他,驳得他是哑口无言了,你当然是胜利了。可是,他虽然哑口无言,他未必就抛弃他自己的主张而信仰你的主张。你的驳倒,使得他面红难堪,他就把你怀恨在心,他就和你结成了仇恨。这样的做法,你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眼前的口头上的胜利,而彼此的友谊,便就从此完结了。我们试想一下,这对你究竟有了些什么利益呢?
一谁都为尊严而自卫
世人大都爱自尊自大,这是不分贵贱贫富的。比方你见到了一个印度人,你觉得他们的国家比较贫穷,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当然要比你低去许多,因而你就看不起他。可是,在印度人的心目之中,他们也自视非凡,觉得他们是处处高你一等的,凡是异教徒的影子挨到过的食物,他们都觉得污秽不堪,不再取食。还有像爱斯基摩人,在白种人的心目中,自认为要比他们文明得多;然而,他们竟也把白种人看成为最卑污的民族,所以凡是在爱斯基摩族中好吃懒做的人,他们都称之为“白种人”。
对人说话,第一要不妨碍对方的尊严。你对一个酒徒说着吃酒的不对,他自然也要起来为自己辩护,说着吃酒的好处!
现在,我来举一个例子说说:
现代有名的演说指导家卡耐基,有一天请一位室内装饰家为他家里配置一些窗帷,当时不曾问明价钱,所以配置好以后送的账单,竟使他大大地吃惊,知道被敲了一个大竹杠了,但也无可奈何。过了几天,有一位朋友来到他的家里,他看了窗帷,问起窗帷的价钱,不禁也惊异地说道:“什么?要这样大的价钱,你是上了一个大当。”真的,这位朋友说的是实话,但是,这种实话,不会被人赞成而称谢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很少愿意去聆听人家批评他的错误的,所以他就和人家辩论。他就说,要买好的货物,终得要出昂贵的价钱,我们决不可能使用大减价的价钱而买到了精美的东西。这种辩论,实在是一种违心话,不过为了要辩驳而不得不这么说。过了一天,又有一位朋友来到他家里,但是这位朋友便不同了,他竟对这窗帷一味地赞美,并且还说愿意照式照样地也去置备一套。这种说法,竟使卡耐基的内心,起了和前天不同的反响,竞说出自己上当的真心话来了。
卡耐基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自相矛盾,实在是不甘受人批评的一种心理的表现。因为一个人自己有了错误,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说得巧妙婉转,他也会向别人承认错误的;而且这种坦白的承认,还会觉得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
美国的富兰克林,当他在顽强的青年时代,有一天,一位老教友把他喊到一边,诚恳地告诉他说道:
“你常常逞着你自己的情感去攻击人家的错误,这是不对的。你的朋友,他们都感到你不在的时候是十分快乐的;因为,他们觉得你知道的较多,所以没有谁敢对你说话,为的是怕被你反驳得哑口无言。你想,这样你将失去你的朋友,你将不会比现在知道的更多了些,实在,你知道的也仅仅是一点而已。”富兰克林听了这个教训,觉得自己如不痛改前非,那他的一切势必完全失败,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着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他将被社会所摈弃,所以他就定下了一条规律,就是不用率直的言词来作肯定的论断。而且在措词方面,竭力地避免去抵触他人。不久,他觉得这种改变了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好处,和人家谈起话来愈见得融洽,而且这种谦逊的态度,极易使人接受,即使自己有了说错的地方,也不会受到怎样的屈辱了。
每一个人都有着他的自尊心的,如果你对他所说的话能够表示同意,这就是尊重他的意见;他在无形中把自己高抬了,而这抬高他的便是你,自然他对你是十分高兴的,他愿意和你做朋友的。反过来,你不能对他表示同意,这显然是你站在和他敌对的地位,你是他的敌人而不是友人,他能不和你为难吗?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这一点我们是应该要加以注意的。
二爱好争论者是傻子
聪明人终究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只有傻子,才会去干那遭人怨恨的勾当。
现在我先来引一则傻子的故事:
有甲乙两人,甲的性情非常固执,无论自己是怎样的错误,他绝不肯认错的。有一天,他们两人正在闲谈,无意中谈到了砒是一种毒质,而甲偏说没毒的,有时吃了还可以滋补身体。可是乙无论如何都反对甲的主张。但甲越是受乙的反对,越是要为他的主张辩护。他说医治梅毒的九一四,中间就含有砒素,但是注射到人的血管中去,人并不中毒而死。一到冬天,据说乞丐露宿街头,无法抵御寒冷,于是吃一些砒,就可以不要紧了。他举出了例子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而乙则无论如何都坚持吃了砒要毒死的。结果,甲为使他的主张成立起见,所以对乙说道:
“你不相信吗?那我们可以当场试验,我来吃给你看,到底我吃了砒之后会不会死。”他们争论到了这一个地步,甲则偏说吃了不会死,乙则偏说吃了一定死,所以结果甲竟买了砒来准备吃给乙看了。到了这时候,乙深恐甲真的中毒而死,所以竭力说着砒有大毒,劝甲无论如何不要冒险。然而,甲为他的自尊心起见,他如何肯承认砒有毒而不吃呢?结果,乙越是劝他不要吃,他越是要吃给乙看,终于他是吃了,后来终于他也死了。
甲死了之后,因为甲乙本来是好友,所以乙就深自悔恨,说当时不该和他这样地争辩,甲的死,完全是他杀死了的;因为当时如果乙自认自己的主张不对而去同意了甲的主张,那么这场人命案件便也不会闹出来了。
从上面的故事看来,我以为甲乙两人都是傻子:因为,甲自己牺牲了性命,而乙也负了杀死甲的罪名,他们俩人对于自己都是有着不利的,他们还不是傻子是什么?如果当时他们两人中不论哪一方面肯牺牲自己的主张而去同意对方的主张,这惨案便不会闹出来了。所以,他们两人都是傻子,傻子才爱去和人家争辩。
有人说,真理只有一个,牺牲自己的主张而去同意人家,但是自己的主张明明是对的,这不是牺牲真理而去服从谬误了吗?我说不然,我们当然要拥护真理,我们当然不可以牺牲了真理去服从那不合理的主张。然而,你在某种场所,虽然表面上你是牺牲真理而去同意了人家,实际上对于真理也并不会有了丝毫的损害。
到了合适的时候,你可以把你的主张再提出来,人家就会同意你的主张,因为真理毕竟是真理,表面上牺牲真理,只是避免当面和人家争议,不做傻子。
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初夏的晚上,我那时正游历至北京。友人王君,因为我初至北京,所以邀了几位朋友,同至中山公园啜茗,借以畅谈一番。我们无意中谈到了“望洋兴叹”的一句话,座中有位先生,他是某中学的教师,他说这句话是出在列子上的。但是,我知道这一句话明明是出在庄子《秋水篇》上,他说列子,不是说错了吗?我于是立刻为之纠正。可是,那位朋友坚持说他是不错的,他在日间的教课竟是谁是谁非。然而,我们大家同在公园中啜茗,我们不能立刻回去翻书籍,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为了要急于证明他是对的,所以请王君来判断。我知道王君是研究诸子学的,叫他判断,当然众人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然而,王君是怎样判断的呢?他先用脚把我轻轻地踢了一下,“不错的,然后说道:这确是出在列子上的。”这样,我是错了,那位朋友便洋洋得意,我则未免有些羞忿,几乎要跳起来说王君也记错了。可是,为了我初到北京,他们是招待我的人,所以我不便去得罪他们,只好把一股怒气向肚子里压下去。
到了深夜回去了,我也随了王君到他家里去住宿,为了我对于王君当时的判断不服的缘故,所以到了他的家里并不就睡,向他借一部庄子来看一下。王君知道我心中的意思,笑着说道:“深夜了,你还不睡,你想读一夜的庄子吗?告诉你,你还是早早睡吧,方才所争的那句“望洋兴叹”,确是出在庄子《秋水篇》上的,实在你并不曾错。可是,我当时为什么要说你是错了呢?因为那位先生素来是不肯认错的,我不愿意我们弄得不欢而散,所以有意说你是错的。”我当时就责问他这不是把真理抹煞了吗?他的回答说:
“真理是真理,你对的终究是对的,你一时的被派不是,根本无害于真理。你为什么为了一些小事而去和人争辩?即使你争辩而得到了胜利,在你有什么好处呢?你是多了一个冤家而少了一个朋友了。况且,当时他又根本没有来请教你,你又何必定要去为他指正;你为什么不要落得做一个好人,保全了他的面子呢?我知道他虽然是胜利了,但是,他回去再翻一下书,他也一定会佩服你的。那么,你何必一定要去争辩呢?我劝你以后尽可能的避免着和人家的争论,这是处世中一件重要的事。”
王君这样一说,我也心平气和了。我知道和人家争辩是没有好处的,我不是傻子,我何必来做这不聪明的事呢!
三批评人家不好是无益的
学术上的进步,完全是靠着批评,有了批评,才能见出是非,所以“批评”两字,在学术的研究上是极有用处的。可是,在处世方面,批评很容易引起人家的愤怒,很容易闹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