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丈夫抱怨洗衣店的费用急增,他发现妻子竟然为了搜集乔治的广告纸板,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衬衫送洗!
自此以后,乔治一直保持着他积极思考的习惯。终于在许多年后,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
人的创造范围完全是由人对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所决定的。创造力是让人去“胡思乱想”,想那些常人不敢想的,做常人认为怪异而不敢做的事情。开始时也许是空想。但如果你能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也许理想会变成现实,这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进取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910年的一天,青年魏格纳身体欠佳,虽然人躺在床上,但勤于思考的脑子却一刻也不肯闲下来。偶然,他的目光落到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的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而相反的是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纳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并没有大西洋,而是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在翻阅文献时,读到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证实。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相联系。他由此而联想到病中的发现,更觉得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怕并非偶然。他还想到,这或许是一个涉及大陆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然而,大陆漂移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科的界限,它牵涉到地质、古生物、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学科知识如此的广泛,因而论证起来,难免力不从心。但是,勇于探索的魏格纳执意要把这个问题追究到底。他努力学习吸收离他专业较远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从多方面收集大陆曾经连接和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经过多年的考查博览,精心研究,终于把简朴粗略的大陆漂移设想发展成为一项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魏格纳以三幅海陆复原图为我们展示出大陆漂移的一般图像,他的第一幅图描绘二三亿年前,地球上4块现有大陆都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叫做联合古陆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发生分裂,它的碎块——也就是目前各个大陆,最后就漂移到其目前所在的位置。第二、第三幅图分别描绘了大陆漂移的经过。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因此,从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以后,由于各大陆漂移分开,才在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同时泛大洋便缩小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魏格纳所勾画出的这样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都流露出震惊、激动,同时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像船一样,可以漂浮活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大陆漂移学说虽然曾一度遭到粗野的指责和嘲讽,然而过了半个世纪以后,由于20世纪60年代对深海大洋的钻探研究,它终于被证实,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
在人们想当然的理念上动脑筋,敢于转换思路,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时,常常有意外的发现。
古希腊的大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公元二世纪时,总结了前人在400年间观测的成果,写成《天文集》一书,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这个学说为神学家所利用和把持,流传了1400多年。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正好是“神学家的天空”的基础。中世纪的神学家吹捧托勒密的结论,却隐瞒了托勒密的方法论:托勒密建立了天才的数学理论,企图凭人类的智慧,用观测、演算和推理的方法,去发现天体运行的原因和规律,这正是托勒密学说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因此,尽管托勒密的“地球中心学说”和神学家的宇宙观不谋而合,但是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科学上的错误结论,一个是愚弄人类、妄图使封建统治万古不变的弥天大谎。哥白尼对此做出正确的评价,他说:“应该把自己的箭射向托勒密的同一个方向,只是弓和箭的质料要和他完全两样。”
哥白尼曾十分勤奋地钻研过托勒密的著作。他看出了托勒密的错误结论和科学方法之间的矛盾。哥白尼正是发现了托勒密的错误的根源,才找到了真理。
哥白尼认识到,天文学的发展道路,不应该继续“修补”托勒密的旧学说,而是要发现宇宙结构的新学说。他打过一个比方:那些站在托勒密立场上的学者,从事个别的、孤立的观测,拼凑些大小重叠的“本轮”来解释宇宙的现象,就好像有人东找西寻地捡来四肢和头颅,把它们描绘下来,结果并不像人,却像个怪物。
哥白尼早在克拉科夫大学读书时,就开始考虑地球的运转的问题。他试图尝试发现一种比“圆轮”更为妥当的方法,来解释天体的运行。
哥白尼努力研读古代的典籍,目的是为“太阳中心学说”寻求参考资料。他几乎读遍了能够弄到手的各种文献。后来他写道:“我愈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帮助,就愈是把时间花在那些创立这门学科的人身上。我愿意把我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结成一个整体。”这些古代学者的卓越见解。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但是对哥白尼来说,却好比是夜航中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哥白尼观测天体的目的和过去的学者相反。他不是强迫宇宙现象服从“地球中心”学说。哥白尼有一句名言:“现象引导天文学家。”他正是要让宇宙现象来解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要让观测到的现象证实一个新创立的学说——“太阳中心”学说。他这种目标明确的观测,终于促成了天文学的彻底变革。
哥白尼对地球的形状,曾多次作过间接的观测。早在1500年11月6日,他就在罗马近郊的一个高岗上观测月食,研究地球投射在月球表面的弧状阴影,从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呈球状的论断。在定居弗隆堡时,他曾多次站在波罗的海岸边观察帆船。有一次,哥白尼请求一艘帆船在桅顶绑上一个闪光的物体,他站在岸边看着这艘帆船慢慢驶远。他描写这次观察的情况说:“随着帆船的远去,那个闪光的物体逐渐降落,最后完全隐没,好像太阳下山一样。”这次观察使他得出一个结论:“就连海面也是圆形的。”
在阴湿多雾的波罗的海的岸边,逢到严寒的冬夜,天空没有云影,星星在蓝天闪烁着耀眼的寒光,哥白尼总是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穿上皮袄。束紧风帽,把仪器搬到箭楼的露台上,进行通宵达旦的观测。他所用的仪器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一共有三种。测量行星距离的“三弧仪”,是用枞树杆削成的,用墨水划上刻度,照准器也是雕出来的。测量月球和行星位置的“捕星器”,是用六根树条绕成圆圈做成的。测定太阳中天时高度的“象限仪”。是一块很大的正方形木板,右上角装着带刻度的木环,搁架上有个“水准仪”。其实只是一个盛了水的玻璃管。观测日食本来要在水里观测倒影,为了减少提水上箭楼的麻烦,他打破常规,改用一块带孔眼的护窗板把日影映到墙上。哥白尼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设备,在弗隆堡前后进行了有纪录可查的50多次观测,其中包括日食、月食、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的方位等等。这些观测在望远镜发明以前能做得那么精确。是很不容易的,难怪后来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都非常钦佩。
根据自己多年的观测结果,哥白尼把他的“太阳中心学说”写出了一个提纲,取了一个朴素的名字,叫《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抄送给他的几个心腹朋友。它宣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附近就是宇宙中心的所在。地球也和别的行星一样绕着圆周运转。它一昼夜绕地轴自转一周,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
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测,用科学的“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1000多年的“地球中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在生活中,试着转变一下思路,把问题倒过来思考,常常能够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300多年前,人们已经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会升高。但是如何准确地测出体温,当时尚无办法。于是,医生请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解决这个问题。
伽利略欣然应诺。然而,他的一个个方案、措施均告失败。究竟从何处着手呢?
有一天,伽利略给学生上实验课。他边操作边讲解,并向学生提问:“当水温升高特别是沸腾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
“因为水加热,体积会膨胀;水冷却,体积会缩小,就会在容器中上升或下降。”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
提问学生,也启发自己,伽利略心中一亮: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反过来——从水体积的变化,不也就测出温度的变化了吗?
把问题倒过来思考,伽利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又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在一根细试管里装上水,排出空气加以密封,并在试管上刻上刻度,能理想地测体温。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得以诞生。
汽车方向盘和收音机外壳
为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思路一定要宽广,敢于走出既定的圈子,在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上动动脑筋。
三洋是一个1946年12月才开始起家的“战后派”,其发展速度之迅猛令人惊叹不已。在总裁井植薰的领导下,三洋公司从1979年开始,年销售额达到了1兆日元。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也只有本田、丰田、索尼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大企业能够达到这样的指标。
三洋在当初开发新型塑料收音机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曾是如何解决收音机的外壳的问题。当时的外壳都是用木头做的,但木制外壳工序多,有很多要手工来操作,所以成本很高,采用木制外壳的计划落空。不降低外壳的成本,要做到每台收音机售价1万日元几乎不可能的。三洋只好就近寻找替代材料,恰巧当时,塑料作为一种崭新的材料,开始在许多部门推广应用,三洋决定采用塑料外壳,因为塑料将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而日趋廉价,并且经过加热处理能一次定型,适合批量生产。
但当时塑料抗热性差,使用时间一长,电子管和变压器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外壳上,很容易引起外壳变形,只能着手开发耐热性强的塑料。而且当时做塑料制品的成形机最大的才16盎司,而制收音机外壳要32盎司的成形机,只有从美国进口机器。
“买一辆克莱斯勒轿车吧。”井植薰突然向当时的领导岁男建议。
“干吗?你想坐?”岁男对这个无关公司眼前问题的要求很惊讶。
“不是,我想要用它在方向盘上的孔罩。”
“做什么用?”
“我想参考它来设计收音机的孔罩,如果是自己闭门造车,肯定要花很多时间,有它参考就大为不同了。”
岁男爽快地买下了一辆,井植薰即对其孔罩进行探索研究,经过很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成功了。1952年3月,三洋期待已久的新型塑料收音机终于问世了。
“不是,我想要用它在方向盘上的孔罩。”
“做什么用?”
“我想参考它来设计收音机的孔罩,如果是自己闭门造车,肯定要花很多时间,有它参考就大为不同了。”
岁男爽快地买下了一辆,井植薰即对其孔罩进行探索研究,经过很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成功了。1952年3月,三洋期待已久的新型塑料收音机终于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