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举国上下都认为这个年轻的皇帝能够中兴,就连朱由检自己也相信自己能够中兴。但是,他比百姓更为清楚整个大明王朝的现状。朝廷内部虽然换了一些新人,但是想当初魏忠贤当政时多少人拍马屁建生祠,就连一些看起来正直的大臣如袁崇焕等都为魏忠贤建了生祠,这些个官员真的就那么靠得住吗?而且,魏阉的余党实际上并没有清除干净,也不可能被清除干净,魏忠贤很多事情都在熹宗的名义下做的,倘若要清算,那牵连甚广。清算干净了,朝廷也差不多空了。而且,在短时间内,朱由检根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多的贤良之臣,他刚继位为帝,对朝政并不熟悉,对朝廷大臣也不熟悉,谁又是靠得住的人呢?仔细一思量,朱由检开始背后发凉了,他虽然凭着胆识消灭了盘踞在明朝内部的大毒瘤,清除了阉党,甚至设下了杜绝宦官专权的措施,但是,此时此刻的朱由检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谁又能够帮助他呢?他在一瞬间被推上帝位,根本没有所谓的私人势力,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头开始虽然难,但是有时间也行啊,问题是已经没有时间了。大明天下已经在前朝的荒唐之中疮痍满目:阉党在时连地皮都要刮三尺,现在虽然抄没了一部分阉党的财产,但是,对于失去的库银来说还是少之又少;前几朝朝廷官吏延续下来的贪污腐败之风依旧存在;克扣军饷导致军队士气战斗力低下;地主贵族严重的土地兼并;天灾不断,生产停顿,农民还要遭受贪官污吏的盘剥,流民四起,而且,这些流民已经转变成了起义军;更为糟糕的是北边还有个强大的后金在对大明虎视眈眈。朱由检认为必须找个得力的助手对付后金,自己才能安心治国。不过,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呢?不久,他接受众人的举荐,选择了一个叫袁崇焕的儒生。这个儒生到底是不是朱由检可以信赖的人呢?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是一个标准的儒生,不过,袁崇焕与一般儒生不同的是,他“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到退役的老兵就经常跟他们聊天,谈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他对边塞情形比一般闭门读书的儒生了解得多,袁崇焕也因此“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从此,他就节节高升,屡建战功。尤其是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袁崇焕率领明兵取得了宁远大捷,重伤了后金国主努尔哈赤,从此后威名远播。不久后,袁崇焕再次获得锦州大捷,把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打得狼狈而归。宁、锦大战中,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功不可没。但在明廷论功行赏时,魏忠贤贪了袁崇焕所有的功劳,对他不仅不封赏,反而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归乡。朱由检登基后,听取群臣建议,诏袁崇焕回京,并在平台亲自接见了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朱由检问袁崇焕几年可以平辽。袁崇焕见皇帝对他如此信任,不由一时脑袋发热,“愿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复奏”的话随口而出。朱由检听了五年可以平辽,正符合他急切希望肃清边境危机的心情,当下大喜,慷慨允诺:“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袁崇焕一句“五年复辽”说得豪气干云,但是却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时,在场官员听了这话都暗自心惊,因为明军督抚多贪赃冒赎,克扣军饷,多次激起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锦州、大凌等要塞也已经失守,边防一触即溃。而在东北边境,后金军的实力大大胜于明军。力量对比悬殊,“五年复辽”的话的确是信口开河。给事中许誉卿甚至偷偷问袁崇焕为何有此信心,哪知道袁崇焕笑笑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就是看到皇帝太心急了,他忍不住说话宽慰。许誉卿听了大惊失色,忙说:“现在的圣上圣明,不可随意糊弄,你怎么如此轻率?圣上是认真的呀!”猛然间,袁崇焕背后发凉,这才醒悟到这个小皇帝并不是随便问问,要是完不成五年平辽的承诺,后果难以设想,但是,海口已经夸下,欺君是死罪,他又怎样才能完成五年平辽的承诺呢?袁崇焕急了,赶忙向朱由检提出要钱,要粮,要兵权等诸多要求,以确保自己能够达到“五年复辽”的计划。朱由检一一答应。袁崇焕又担心自己远离京师遭人妒陷,于是奏道:“以臣之力,制全辽而有余,调众口而不足。一出国便成万里,忌功妒能,夫岂无人。即凛凛于皇上法度,不以权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见乱臣之方略。”袁崇焕这话说得相当不妥帖,随口就说别人会妒陷他,还要求不要任何人插手他的军务,要求大权独揽。大将大权独揽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因为大权独揽的将领极有可能拥兵自重,不受国家管制,甚至犯上作乱。袁崇焕性格轻率,内心骄傲,根本没有考虑到皇帝应有的顾忌,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些缺点都成为了他最后被杀的铺路石。朱由检听了袁崇焕这话自然不会觉得悦耳,但是为了边疆大事,他不仅准奏而且还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朱由检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承担了皇帝的殷切期望也就承担了天下百姓的殷切期望,这是如山的重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走马上任了,朱由检亲自为其送行。袁崇焕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倘若失败,项上人头难保,所以,他非常担心皇帝会疑忌自己,于是再次恳请朱由检“任而勿贰,信而勿疑”,并再次强调“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朱由检皆“优诏答之”。袁崇焕一到宁远,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虽然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还将兵变为首者枭首示众,以严明军纪,但缺饷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袁崇焕也知道朝廷已经没有了足够的饷银,所以上折子请求皇帝发“内帑”救急。“内帑”就是皇帝的私银。对于袁崇焕的这一请求,朱由检很为难,他即位前的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朝的财政还有一百六十万两的亏空。袁崇焕上任之际,朱由检费尽心思才凑足了辽东的军事开销,给了他辽饷四百八十万两,米一百八十万担,另发内帑一百二十万两,铠甲四十万具,红夷大炮十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但在短短的时间里,袁崇焕竟然又问自己要钱,发“内帑”救急,怎能够不生气?但是,他为大局着想,依旧是准了,可是,潜藏在朱由检心中的火气却没有灭下去,要不是“五年平辽”的期望支撑着这个年轻的皇帝,他准是要大发一通火气的,不过,现在正是倚重袁崇焕的时候,凡事都不得不忍耐。袁崇焕在宁远的这段时间,修城增堡,置戍屯田,颇有成效。朱由检也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满意,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闰四月,袁崇焕便“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荫锦衣千户”。只要你袁崇焕能够平辽,朕一定会尽力满足你,给你赏赐,朱由检如是想。但是很快,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让朱由检从安心转为了惊恐——袁崇焕杀了镇守皮岛的大帅毛文龙。
为什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会让朱由检从安心转为惊恐呢?毛文龙,字镇南,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皮岛(今海洋岛)又称东江,位于大海中,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不生草木,远南岸,近北岸,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后金界,其东北海为朝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牵制后金。当时明朝朝廷也认为:“毛文龙灭奴虽不足,牵奴则有余。”袁崇焕以十二罪私自动用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的确是有故意专擅的意思,他想要绝对的大权来支配军队,重新管辖,但是,毛文龙不服管,这让袁崇焕很是恼火。朱由检虽然给了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但毛文龙不在袁崇焕的正式管辖内,且同样拥有尚方宝剑。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两个人,谁该斩谁呢?袁崇焕杀毛文龙所列举的十二条大罪,细细分析来都不怎么靠得住。比如一条是饷银索取过多,侵盗军粮,而实际上他杀了毛文龙后才发现要镇守东江,饷银不多根本不可能(“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使得毛文龙的部下大多心生愤恨,朝廷官员也颇多异议。皮岛失去了主帅,军心不稳,越发不听管制,以至于后来有将领叛出。袁崇焕为了重新调整皮岛军队,统一管理,便上奏朱由检说:“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袁崇焕减少兵力却大量增加饷银的要求终于引起了朱由检的猜忌。本来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已经让朱由检惊骇袁崇焕过分的自作主张了,只是因为毛文龙已死,自己要依靠袁崇焕,追究责任也无益,所以只好“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是,现在袁崇焕竟然“兵减饷增”,毛文龙在的时候兵力没减也没有敢向朝廷伸手要那么多饷银,你袁崇焕什么意思?猜忌归猜忌,笼络还是要笼络。朱由检又一次让步,“特如其请”。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后全军队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当即派了大将守卫安抚。朱由检听说袁崇焕的大将到了蓟州,心里十分高兴,赶紧“温旨褒勉,发帑金犒将士,令尽统诸道援军”。朱由检对袁崇焕的倚重简直到了极致,袁崇焕的大将一派到蓟州,他就让这些人统领了各道援军,再一次增强了袁崇焕的兵力。朱由检这么倚重的袁崇焕究竟有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呢?
4.非杀不可
在历史上,袁崇焕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将他抬举得跟岳飞一样高,认为他是民族英雄,并因此对朱由检杀害了袁崇焕一事大加痛骂;有人认为袁崇焕卖国求荣,活该受千刀万剐之刑;有人又认为袁崇焕不过是一介书生,无非是如赵括一般只会纸上谈兵,哪里打得来什么大仗;还有人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朱由检和袁崇焕都各有责任。明末的历史复杂便在于此,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再似缺乏史料的秦汉历史那样容易被脸谱化,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朱由检是复杂的,袁崇焕也是复杂的,而这两人主演的崇祯冤杀崇焕一案更是扑朔迷离。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破了遵化、三屯营,明巡抚王元雅、总兵硃国彦自尽,后金军队直逼北京城下。朱由检对袁崇焕的信任已经完全丧失了。虽然袁崇焕带着大军来救驾,但他身为守边大将竟然让后金军队突破了边防,绕道蓟门入关,打到了京城。就光这条大罪,袁崇焕已经是非死不可了。朱由检心中五味杂陈,他给予了袁崇焕全然的信任,他不停地给他钱粮(因为国库空虚还多次从内库中拿钱),袁崇焕杀了守位边防的大帅,为了大局他也原谅了,可是袁崇焕是怎么做的呢?竟然让后金军队打到天子脚下来了,袁崇焕你还不该死么?但是,朱由检深知现在不是袁崇焕该死的时候,只要他没有用兵权威胁到自己头上的地步,他就不该死也不能死,后金军猖獗,还是需要这员大将的。只可惜,袁崇焕未能守住边关,让后金军队打到京城的事情已经触犯了众怒。这一次,京城外的大战已经让京城周边的百姓遭受了兵燹之灾,而京城之内的众多百姓也亲眼目睹了后金军队的残忍,心中恐惧不安,朝廷中的高官们又多置产在城外,后金军队一来,化为乌有。这所有人,谁能不恨,恨后金军,也恨让后金军队打到京城来的袁崇焕。于是朝议纷纷,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如雪花一般飞到崇祯桌子上。田产被毁,财产受到损失等私心虽然不能明说,但是袁崇焕拥兵自重,肆意妄为,诬杀大帅都是事实,而且他曾经提倡和议,说不定和后金早有勾结。于是,上至朝廷官员,下到黎民百姓都对袁崇焕咬牙切齿,当时京城中甚至出现了“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识》)的民谣,力主将袁崇焕投入大牢。不得已,朱由检只能顺从民心,将袁崇焕投入了大牢。袁崇焕在牢中关了八个月,朱由检多次动摇,想将袁崇焕放出来,重新镇守边疆。但是,一来京城民愤难平,二来自袁崇焕入狱后,他以前的军队竟然已经不服皇帝管了,到了最后非要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才能让那些大将听从命令。朱由检怎能不震惊?纵虎虽易,捉虎却难。袁崇焕掌管着大明一半以上的兵力,倘若反了,大明江山怎么经受得起呢?出于巩固统治和平息民愤的考虑,朱由检只能杀掉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