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31495500000009

第9章 第二编品读王莽(2)

班固《汉书》载王莽“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如果说王政君成为了皇太后是王莽得以篡汉的外因,那么受《礼经》,拜陈参为师,便是王莽得以篡汉的内因。王莽的老师陈参是西汉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沛郡人士,自幼饱读诗书,尤其在礼经一门上有深厚的造诣。王莽虚心求教,勤身博学,陈参便将他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将自己在礼经上的研究全部传给了王莽,同时一并传予他的,还有复兴周礼的雄心。王莽学习非常刻苦,这归功于他身为“豪门寒士”的特殊身份,其他的王氏子弟凭借着自己的父兄爬上了权力的顶层,而同是身为王氏子弟的王莽却一无所有。王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失去父亲和哥哥的王莽是家中惟一的顶梁柱,就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寡嫂以及那自幼失去父亲的小侄子,王莽也不得不努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莽比其他孩子早熟,而且天生富有同情心,对社会底层的种种艰辛感同身受。同时,从陈参处得到的圣贤教诲灌注给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铸造了他坚强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赏信修睦,选贤与能”,这些话在王莽看来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理想语言,他希望通过自己能够将这些理想变为事实。潜意识中,王莽一直都在将自己和那些得势的王氏子弟做比较,论富贵,他及不上,但是论品德,这些纨绔子弟却及不上自己。于是,王莽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愈加苛刻,而系统的儒家道德标准教育,无疑又引导王莽把“为贤作圣”作为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他事母至孝,对长兄的遗腹子视如己出,让侄子和自己的儿子王宇同日娶妻,在宴会上,为了服侍生病的母亲服药,数次离席。他还经常到他侄子的学堂去慰问老师,使得“诸生纵观、长老叹息”;他为人慷慨,经常周济别人;他不阿谀奉承达官显贵,而是广泛结交知名人士;他恪守古礼,路上遇到年纪比他大的人,一定要退避三舍,躬身等长者走过,才直起身子。每次去见师长,他都郑重其事地沐浴,然后穿戴整齐,带上礼品;他曾经为了帮朋友延续后代,甘冒众人误会,帮他买一个漂亮的女奴。班固在《汉书》上记载下王莽的这些举动之后,自添了一句“其匿情求名如此”,认为王莽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得好名声。不可否认的是,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重大政治原则之下,一个孝子是很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的,更何况王莽不仅是个孝子,而且还“折节恭俭”。这样一个人,倘若不是大贤,自然就是大奸。班固没有看过古龙的《绝代双骄》,如果他看过,一定会认为里面的江别鹤就是学王莽表面上装大贤,实际上包藏祸心。就连白居易也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不过他后面加了两句“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的确,倘若不是因为新朝仅仅一代而亡,班固还会说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假仁假义吗?不管怎样,王莽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当时人的肯定,很快王莽的贤名四处传扬。本来已经快忘了王曼这一枝的王凤终于对这个小侄儿另眼相看起来。尤其是在公元前22年,王凤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侍奉左右,端茶送水,递汤喂药,基本上没有离开,还自己亲口尝药,以免烫着伯父。几个月衣不解带的侍候,使得王莽蓬头垢面,把王凤感动得不行——如此行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有做到啊。于是,王凤去世时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不久,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郎”是帝王侍从“郎官”的简称,郎即古“廊”字,原意为宫殿的廊。所以,郎官的职责就是宿卫宫殿,侍从帝王左右,以备顾问或供差遣。郎官的来源复杂:有由二千石大官的子弟荫补的;有凭一技之长真本事入选的;有花钱买来的。虽然郎官的官品很低,但这是皇帝身边的官职,升迁的机会很多也很快。如在任职期间表现突出的,可以外调担任地方的县令、长、丞、尉,也可以上升入台、省担任尚书郎。由于有这种外调内升的机会,西汉不少官迷们都把能够担任“郎”看作是踏上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王莽担任的是“给事”黄门(皇帝内宫的代称)的黄门郎,所以比一般的郎官在待遇上更为优渥。后世有时把在内宫侍候皇帝的宦官也称作“黄门”,那是因为在汉朝时还有黄门令的官职,由宦者担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门郎和黄门令有着极大的不同。没多少时间,汉成帝便升王莽为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郡守,官职已经很高了。这时的王莽仅仅24岁,可谓前途无量。不过,王莽并没有骄傲,他心中的圣人理想一直指导着他的言行举止。他办事认真、谦恭下士、勤俭廉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封邑分封一部分给王莽。同时,很多的名士也联名上书,赞誉王莽的人品和才德。于是,汉成帝便封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这表示王莽身为武官)、光禄大夫(可以参与朝政大事)、侍中(成了皇帝身边的人)。尽管王莽的官职升了很多,但他并没有显露出一点骄横之气,依然同以前一样赈施宾客,广交名士,和众大臣友好往来。此时的王莽在官场上是顺风顺水,但是危机意识促使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不过,当时在他的宦途中有一个最大的敌手淳于长。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人,王政君是她的姨娘。当初,为了能日后高升,他极力说服了太后,将成帝宠爱的妃子赵飞燕立为皇后,这使汉成帝对淳于长感激不尽,很快就封他做了关内侯,然后又封定陵侯,其官位和声势在王莽之上。大权在握的淳于长在得志之后便忘乎所以,他利用自己是皇帝宠臣的身份,广泛结交诸侯和各地牧、守。一些诸侯和地方牧守为了各自的目的,大肆贿赂淳于长,淳于长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所以,短短一两年里,光是地方官的贿赂加上皇帝的赏赐就数累“巨万”,使淳于长顿时成了暴发户。当时贿赂淳于长的人之中还有成帝的废后。废后姓许,因成帝宠妃赵飞燕的诬告而被废,居于长定宫。许废后的姐姐许氏因其丈夫龙思侯已死,一直寡居在家。好色的淳于长竟与许氏“私通”起来,并娶其为“小妻”。许废后鉴于淳于长的权势,就通过姐姐大肆贿赂淳于长,希望他在成帝面前替自己说情,求复为婕妤。淳于长果然劝服成帝立她为婕妤,后来废后又求为“左皇后”与赵飞燕平起平坐,淳于长志得意满,竟然也答应了。他得意忘形,一时烧昏了头,竟然写了封信调戏废后。许废后虽然已经不招皇帝喜欢了,但毕竟也是皇帝老婆,调戏皇帝老婆的罪名自然非同小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淳于长的这件“风流韵事”落到了王莽的耳朵里。于是,王莽就向成帝举报了淳于长不检点的行为,很快就扳倒了淳于长。最后,成帝将淳于长定为大逆之罪(这是封建社会“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不久,他死于狱中。而王莽则在公元前8年,晋升为大司马,这时他还不足40岁。同样为外戚的两人,一个骄横,一个谦恭,一个回合,成与败、高与下立见分野。高升后的王莽依然是那么谦逊有礼,“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他找来贤德的人做官,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钱都拿来分给大家,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大臣们纷纷让自己的夫人来府上探视,王莽的夫人到门外迎接,但众夫人却将她当作王府家的仆人,因为王夫人的穿着太普通太节俭,“衣不曳地,布不蔽膝”。通过这些女人的长嘴短舌,王莽清廉的形象更突出了。政坛最大的特点就是风云变幻,此一时彼一时,顺风顺水的王莽很快迎来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次大震荡。公元前7年,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在赵飞燕妹妹赵合德的怀抱中暴死,亲政26年的汉成帝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可以继位,最终,汉元帝的孙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新皇帝继位,王莽和他的姑姑王政君的命运开始有了怎样的改变呢?哀帝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属于自己的外戚集团。他违背礼仪规定,擅自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定陶共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在未央宫宴会的时候,一个太监把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完全平等安放。王莽见了,便责备太监说“定陶太后籓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然后命令将座位撤去重新摆放。就礼法而言,王莽是没有错的,傅太后的封号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即使真的做了太后,与王太后也有正庶之分,怎能并尊。但是就情而言,王莽却毫不通情,没有照顾到傅太后的面子。傅太后因为这事情对王莽大大的不看好,自然就跟自己的孙子说了王莽的坏话。就这样,王莽不识时务地得罪了新帝。王莽跟自己姑姑王政君商量,新帝即位,按照常理,该由新帝的外戚集团来主政,于是王莽便上呈奏章,自请辞职。汉哀帝正巴不得这个刺儿头赶紧走,于是立刻批准,不过因为王莽在朝中名声很好,为了表明自己的圣明,便给了王莽一些荣誉性的待遇,如“位特进给事中”、“朝朔望”、“见礼如三公”和“十日一赐御宴”等,甚至特许王莽乘坐只有皇孙才有资格坐的绿车。但是对于哀帝的外戚集团来说,王莽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大的妨碍,所以王莽在京城闲住两年后,又被汉哀帝赶回了他自己的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

3.终极矫饰

王莽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心在圣贤上下功夫,折节谦恭,求得贤名,终于登上了大司马的宝座,掌管了国家大权。但是此时的王莽虽是君子却是一个迂腐君子,在新帝继位之后不久,便因为得罪了傅太后被遣送回了自己的封地新都。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化作流水东去。王莽怎会甘心?不甘心的王莽又将如何挽回这已溃败的局面呢?

王莽奋斗了几十年,却因为一次大义凛然而失去了大司马的地位,自然是心有不甘。此次政治生涯上的失败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然而王莽并没有放弃机会,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已经改变了当初那个单纯的儒生,当初出于内心的克己复礼,学于圣贤,现在已经开始变质,夹杂了出于对权力的渴望而不得不做出的矫饰。逼子自杀,是他矫饰的第一步。在谪居新都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这种事情在哀帝时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王莽却让王获自杀偿命。在当时很多的官宦世家都养着很多奴隶与婢女,其间主人不慎打死一个两个也是有的,尽管当时的律令不允许杀害奴隶与婢女,但也并没有要求主人偿命(需到官府登记)。另外,一则官宦家里的奴婢多,外人也不可能知道少了一个两个,二则法律的执行也是个问题,所以大家族里主人打死一个两个奴婢实在不是什么大事情,根本用不着主人来偿命。不过,在儒家看来,“天地之性人为贵”,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奴隶制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奴隶也有自己的生命尊严,也有自己的基本权利。就王莽以后的奴隶改革来看,他的确是奉行着这一条准则的。不过,儒家那种求至善至美的精神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荼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为了维护自己多年来苦苦经营的道德高标准圣贤形象,爱子便不得不遵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准则。含痛忍泪,“获儿,你去吧!”爱子的死成全了王莽的道德形象,也在全汉掀起了轰动效应,王莽的圣人形象更加光辉。但是失子的悲痛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仍旧是痛彻心扉的,为了自己理想的实现,王莽牺牲了太多。忍受了这么多年,如果不成功怎么对得起王莽的牺牲呢?失子之后,王莽迅速开始转变了。他的目光开始对准朝廷,他要了解朝廷的情况,他要了解他是否还能找到机会回到那个熟悉的位置之上。王莽开始颇有心机地倾心结交官员,建立自己的人际资源网。当时的南阳太守派出他的下属孔休担任新都相,应该说,孔休在这里有监视王莽的意思。因为封建王朝举凡被逐出的流官在其流放地,地方官都有责任对他们严加看管,并将他们的举动汇报给皇上。尽管如此,王莽对于孔休的到来,并没有像一般的失意高官那样有抵触情绪,而是以礼相待,以情相处,主动结交,孔休也以礼相答,两人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来问候,王莽为答谢孔休,便送他一柄玉饰宝剑。孔休不肯接受,王莽说:“诚见君面有瘢,美玉可以灭瘢,欲献其耳。”说完便解下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孔休,孔休因为贵重仍旧不肯接受。王莽知道孔休不肯收下是因为顾忌玉制剑鼻太值钱,于是挥起烛台将剑鼻打得粉碎,亲手把碎玉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见他如此真诚,才将剑鼻收下。赠孔休玉制剑鼻不过是为了笼络他而已。否则,他怎会仅因孔休的脸上有斑痕,就送他一把佩玉的宝剑,还借口说是“美玉可以灭瘢”。上次一句“定陶太后籓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的耿直话,让王莽丧失了权力,但却让他学会了隐忍,学会了曲折往复的阴柔做事方法。王莽的所有牺牲是否真的可以换来等价的商品呢?结交孔休这样的官吏,让王莽的圣贤形象更加光辉了。这些士子们群集聚会时不免就要谈到王莽为维系国法的大义灭亲举动。这样的贤臣,国家怎能不用?于是“在国三岁,吏民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纷纷要求王莽出来管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