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31667000000012

第12章 镇北堡上空的--宁夏大夏驿站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新武创业风采(1)

赵福辰

他是一团燃烧的火

点亮了贺兰山下创业的黎明

他是一滴水

奉献给荒原上每一片绿阴

他是一棵小草

为戈壁捧出绿色的微笑

镇北堡上空的星

他是一棵速生杨

为戈壁牵来绿色的风

他是一只胸怀大志的雄鹰

在创业的天空上翱翔

他是镇北堡上空的一颗星

在事业的长河中默默地闪烁着光明

--写在他创业的足迹上

不是序的序

郑新武同志,男,汉族,生于1963年3月,大专文化程度,宁夏北方乳业有限公司创立人之一,现任宁夏大夏驿站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热爱着生育养育自己的这片故土,用赤子之心拥抱这片故土,耕耘这片故土,奉献给这片故土,回报这片故土……沿着郑新武人生的足迹,我寻找他昨天和今天的风采:

--1981年,在永宁县望远乡政府担任出纳;

--1985年,任永宁县望远水暖器材厂厂长;

--1994年,任宁夏永宁开源粮油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1998年,任永宁县清真食品厂厂长;

--2004年至今,任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集镇改造办公室主任。

早在1994年,郑新武曾投资220万元在永宁县望远镇建设宁夏开源粮油有限公司;1997年,曾投资146万元建设永宁北方乳业有限公司;他立足故土,放眼市场,与时俱进,高扬改革开放的风帆,跃上时代的大潮,为建设发展新宁夏,为宁夏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尽着自己的一份力。1998年他投资510万元,建设镇北堡农业开发基地;2004年又投资4000万元,改造镇北堡集镇建设工程,在他负重拼搏永远创业的征途中,树立起一个个里程碑。在他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奋斗和实践中,他把满腔的情和爱,无私地奉献给社会,为建设家乡、发展镇北堡镇经济和加快繁荣和谐大银川,用汗水默默地谱写一页页崭新的篇章……

艰苦创业情伴汗水润戈壁

播种春色开发基地高起点

2007年6月的一天早上,一辆乳白色的面包车载着我,驶向贺兰山下的镇北堡。

镇北堡是郑新武铺开创业宏图的地方,那里有郑新武在2000多亩沙石荒滩上播种春花秋果的誓言;那里有他和同志们精心改造中,正在崛起、兴旺、繁荣的镇北堡集镇;那里有他设计、策划并正在实施中的宁夏旅游业的又一个新亮点--西夏风情园……

为了尽快地了解郑新武,我开玩笑地问开车的杨司机:"你们郑总善于交谈吗?"

杨司机幽默地回答:"咱们的郑总不好言谈,人可是不错。"

终于,我见到了郑新武同志。他有一副西北男子汉健壮的身躯;从健康的肤色中,依然能看到他当年风吹雨淋、夏顶烈日、冬战严寒奋战戈壁荒滩上、开荒创业的岁月风采。他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

当我说明采访他的来意后,请他谈谈当年与工人们奋战在戈壁滩上,同甘共苦的创业日子,他天真地拍了拍头说:"那都是10年前的事了,早就忘了……"他从创业的风风雨雨中走来,那创业的酸甜苦辣在他的记忆中牢牢铭刻,他简单地用"早就忘了"来证明,他是一个只会拼命苦干、不善言辞的实干家。

郑新武陪伴着我,漫步在他承包开发2000多亩荒地的林阴路上,极目望去眼前这一望无垠、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绿带,昔日的荒凉与凄凉、一片黄沙乱石的戈壁滩,如今已被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美景所覆盖,在贺兰山下戈壁荒原上,诞生了一个既有塞上江南之秀美,又有西部粗犷之雄壮、富有诗情画意的奇迹。

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条渠、每一条路都记录着郑新武和工人们,多年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

郑新武自创业于北方乳业之后,"不安分"的他,高瞻远瞩,创业的雄心又描绘着更加壮丽的蓝图。张贤亮曾高唱"镇北堡的荒凉美,荒凉也是财富"之歌,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眼球与向往之心。郑新武一次次远望贺兰山,一次次亲临山下镇北堡这片贫穷而荒凉的戈壁滩,他要在这片沙石裸露的戈壁荒地上,抒写创业的誓言;他要在这张荒凉的白纸上,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他要在这荒凉的底色上,耕耘播种绿色永驻的春天!

于是,他迈着创业者继往开来的坚定步伐,以在荒地上创造奇迹的决心与信念,来到了宁夏华西扶贫开发区试验区,投资400多万元,承包了镇北堡林草试验场2000多亩荒地,并创造性地提出养1万头牛,带动1000户村民的"万千工程"项目。

绿树环抱着一排绿砖房,这里是当年艰苦时期,郑新武和工人们吃住的地方。当时,他承包的2000多亩荒地属于沙石开采复垦区,炎炎烈日下热浪袭人,狂风中飞沙走石,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路,条件十分艰苦。在这前无古人的一片荒滩上,他以拓荒者战天斗地的气魄,以战胜困难、永远开拓的拼搏精神,毅然决定在这片荒滩上住下来。以规划科学合理,高水平、高起点为目标,他带领着工人们平整一块块土地,开修一条条水渠,铺出一条条道路,为日后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我伫立在郑新武和工人们当年创业吃住的这排简朴的红砖房前,最初,他和工人们租了3间土平房,随着绿化带的延伸,他们迁到这里。岁月的风风雨雨将红砖房吹洗得暗淡无光,但依然闪烁着他当年的创业精神,凉风吹拂着树叶轻轻起舞,仿佛向我诉说着郑新武带领工人们战胜了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拼搏创业的日日夜夜……

作为承包者、责任者和领导者,郑新武重担在肩,处理、解决来自上上下下、四面八方的种种大事和小事;作为带头人,他心系工人,白天和工人们汗流在一起,一同上地里干活,晚上又和工人们一同挤大通铺。一天晚上,贺兰山山风如狼似虎地吼叫着,袭击着他们居住的这排四处通风的红砖房,风卷黄沙,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房内的空气里已充满了呛人的沙尘,他和工人们用湿毛巾掩住嘴和鼻子,还是难以忍耐,这样的空气令人呼吸十分困难。他心疼和自己日夜拼命的工人们,为了工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为了明天的创业,他果断决定,大家一起乘车下山,待狂风完全停息后,他才带领着工人们返回住地,又风风火火投入到工作之中。他疼爱、关心工人如兄弟,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由于当时华西扶贫试验区尚在开发建设阶段,商品流通和交通运输十分不便,买菜要到新市区,没办法他只好和工人们每日三餐洋芋面。就在这样吃、住、生活、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郑新武常常白天在干活的田地中,晚上在大通铺上,与工人们真诚地开怀交心,以极大的热情感染、鼓舞工人们。

郑新武承包开发的2000多亩荒地处在贺兰山滞洪区内。从开发这片荒地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胸中运筹着必须修建一道防洪大坝的计划,以防万一贺兰山洪水袭来,有防洪大坝为保障,确保承包开发的荒地上,所种植的一草一木,平安无事,茁壮生长。为了防范洪水的袭击,尽快地修造防洪大坝,势在必行。1998年5月20日,郑新武前往区林业厅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请示、商谈关于修建防洪大坝的一些问题及实施细节,正在商谈中,电话响了,电话里传来他早已想到、又最不希望发生的坏消息:贺兰山山洪暴发,华西村被淹!他立即奔向被洪水袭击的现场,当他赶到贺兰山山下时,眼前是一片汪洋,洪水滔滔,他所乘坐的小车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他立即换乘大车在洪水中奔往现场。俗话说:水火无情。他面对淹没在洪水中的田地,万般无奈,束手无策,真谓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看着这令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他的心在流着泪!不,是在流着血!洪水过后,平整好的土地,一条条水渠、道路面目全非,一片狼藉,用心血和汗水栽植的600多亩果树,无一幸免。他投入的330万元资金,几年的心血、汗水一时之间付诸东流。

洪水冲走的是物质,永远冲不走精神。郑新武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再次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决心。他是一名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水手,这场洪水给予他沉痛的教训,教训又给予他走向成功的经验。郑新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理智清醒地总结出,要保护开发荒地的成果,必须立即修造防洪大坝,开荒、造坝双管齐下。两者之中,修造防洪大坝为重,否则,下次山洪袭来,又会重蹈覆辙,前功尽弃。于是,洪水过后,他决心自筹资金,修造防洪大坝。

采访时,我问他:"你当时修造防洪是否进入第二次创业?"

他纠正我的用词说:"不,不是第二次创业,是第二次投资。对我个人来说,创业没有第一、第二、第三次,而是永远创业!"

在准备修造防洪大坝的日子里,他早出晚归,四处奔波,通过各种渠道呼吁,终于筹到资金40万元,修造了一条长4公里的防洪大坝,大坝耸立于贺兰山之下,水来坝挡,整个华西集镇区全部进入防洪范围。

2007年6月的阳光下,我站在高高的防洪大坝上,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想要是没有1998年5月20日那次洪水的袭击,今天的景色会更加迷人秀美,郑新武的创业之路也会少许多曲折,也应该感谢那次洪水的袭击把郑新武锻炼得更加优秀和成熟,将丰富的经验科学地运用于漫长的创业实践之中……

郑新武在自己承包的2000多亩土地上,以顽强的毅力日日夜夜默默地耕耘着,通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栽植防风林带300多亩、经济果林1200多亩、架设高低线路8公里、修支干渠10公里、打渠机井4眼,使昔日这块不毛之地,变成现在的路渠配套、条田平整、绿阴覆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他承包的2000多亩荒地从开发到规划的标准高,打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宁夏贺兰山下一个崭新的亮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