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31667000000039

第39章 银川的确是个最适宜创业的好地方--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阮世忠印象(2)

阮世忠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并且越来越发展壮大,是与他经常研究市场运势和企业经营管理、认真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创办企业是一种社会责任。工厂的效益是与农民的收入有关,企业一手连着农民,一手连着市场,政府从中协调;工厂与市场连接,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把市场做大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收增长;企业的产品形成品牌,又为宣传地方经济和环境,起到了带动作用,所以,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是具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就是龙头和骨干企业的这种带动作用发挥比较充分。一个好的企业发展了,可以带动方方面面共同发展。比如食品企业,不仅带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还带动了相关的纸箱、包装、运输等多种行业的发展,还为政府提供安排就业的岗位,减轻政府就业人口过多的压力,从而使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2001年以来,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就从小杂粮中的蚕豆加工开始,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宁夏南部山区合作,有效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使参与的农民户均增收500元以上。阮世忠和他的公司注重从种植、合同、价格、收购等各个环节,维护农民的利益,还积极为种植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并且在固原地区设立长驻收购点,做到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保护了农民发展蚕豆种植这一特色产业的持久积极性。仅六盘山下的隆德县,蚕豆种植面积就从2005年的6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10万亩,收购价格也从2001年的每斤不足0.63元,涨到了2005年的每斤0.7元以上,又上涨到现在的每斤1.1元,最高达到1.35元。用这项生产支持农业生产,用扩大蚕豆的种植,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贺兰县委政府的积极帮助下,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又开发了当地的特色农业蔬菜--乡螺菜(俗称"地溜子"),鼓励当地农民扩大种植,公司收购价从2002年的每公斤0.76元,上涨到现在的每公斤1.84元。带动了当地的特色蔬菜的种植,也带来了许多农民的增收致富。2005年厚生记的"乡村豆"产品被宁夏名牌委员会授予"宁夏名牌"产品称号。

阮世忠把自己多年创办企业的经验和认识,上升到了打造企业文化的高度。在他的企业中,不仅党政工团妇各种组织健全,而且作用发挥突出。在盛世花园大酒店的一楼大厅,我看到一张印刷精美的"盛世风采"彩色小报,对开8K的胶版纸,一版有市人大领导来企业视察的要闻,又有企业获奖的照片和消息,还有开展"普通话"和拔河比赛的照片和文字。二、三、四版栏头名称是"我在银川有个家",有"英语角"和"生日祝福""员工心语""员工心得"等栏目,生日祝福栏目详细列出每月过生日的职工的姓名、部门和出生的月日。每位员工的生日,都会得到总经理代表企业赠送的生日蛋糕。企业每年还要分期分批地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

在浙江临海,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有浙江省的孔庙,有唐代古寺龙兴寺及晋代古刹延恩寺。从小生长在这里的阮世忠,可能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他特别重视人的价值。他对我讲心得时说:员工掉了东西或摔坏了餐具,不要光一味地去责怪。你平时多为别人着想了,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让员工感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会做好每一项细小事情的。世上的事物就是在矛盾中发展,如意不如意,是看你持什么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只有用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认识问题,让每一位员工感到:我很重要!那他们在工作中才能用心去做。他们的技术、专业知识等各种才能,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阮世忠的企业里,青年员工占绝大多数。重视做好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阮世忠管理企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他的企业中,经常组织各种生产竞赛、演讲比赛、书法绘画大赛、英语学习等文化娱乐活动,还积极组织青年参加"青年文明号""服务明星"等竞赛活动。盛世花园大酒店餐饮部的服务员张玉琴,是个来自农村的姑娘,平时说话有点腼腆,在酒店举办的普通话演讲比赛中,她认真准备,超常发挥,获得了一等奖。工作中普通话说得更加标准和流利,而且举止变得落落大方,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前段时间,于丹讲《论语》的节目在全国很受欢迎,阮世忠就买来5套光盘供大家学习观看。在此之前,阮世忠还为各企业员工购买了"海尔企业文化"手册和各种有关企业管理、发展的书籍、光盘等学习资料。古语云:道不同,不相为谋。阮世忠是把员工们视为自己的同行者,如果员工们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把人生价值的体现融为企业的价值体现之中,那么,企业的发展的动力不是更加强大了吗?

2005年9月的一天,阮世忠收到一封来自中国人民空军工程大学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阮世忠每年资助5000元学费的贫困学生马虎写来的感谢信,只见信末写到:"放心吧!阮叔叔,不管军校的日子有多苦,我都会坚持下来的。我会珍惜您帮助我得到这样的机会,发奋学习,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和社会的。"阮世忠还把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视群体、捐资助学等活动,作为回报社会、回报政府,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2001年,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中,阮世忠为贺兰县考到清华大学的贫困学生何洋无偿提供上学费用,帮助其完成了学业。2002年,他又在银川九中设立了"阮世忠教育基金会",每年出资扶持、鼓励学习优秀的贫困学生100人完成学业。2003年5月,银川一中喜迁新校址,阮世忠又无偿捐献3万多元的空调设备,安装在新的教学楼上。同年6月,又为远在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高台乡张湾小学的20多名小学生无偿捐赠物品并资助他们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平时,为贫困群众捐献御寒的衣物、粮食、食用油及现金,不计其数。2003年为贺兰县预防"非典"就捐款1万元,为"希望工程"和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累计超过数万元。

记得影视明星李连杰在完成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拍摄后,设立了"李连杰壹基金"人生境界实现了由"小我"转向"大我"的升华。而作为拥有5家大型私营企业,资产总额过亿元的阮世忠来说,自己的衣食住行却相当节俭。他创办企业,绝对不是为了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问题。我想,阮世忠早在创办贸易公司和百盛宾馆的时候,应该就进入了"大我"的境界。记得10年前我采访一位企业家时,他告诉我说:一个人的资产达到一定的数额,财富就是社会的。从阮世忠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责任感常常多于成就感。作为一位从浙江到宁夏创业的青年企业家来说,他20多年的创业经历,正好和银川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是银川这块热土,让他不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对银川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这里,他与妻子--一位热情大方的山西姑娘相识相恋到相爱;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当地人。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银川人朴实热情,各方面的政策也十分有利想干事的人,在这里是能干成大事的。当地的领导更是非常理解和支持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更多的人,每次开会,他们都能帮助企业家们解疑释惑,让企业家振奋,给企业家们撑腰壮胆。他还被选为银川市人大代表、宁夏浙江商会副会长等。是宁夏的资源和机遇促成了他的事业,他也经常用他的发展经历,向家乡的人和全国各地的朋友宣传、鼓动,先后有100多人在他的影响下,来到宁夏投资置业,兴办企业近百家。就在这篇文字成稿之时,阮世忠正忙于组织厚生记公司的全国各地的客户,来银川参观、洽谈会议事宜。无疑,这又是一次大规模地宣传宁夏、宣传银川的盛会。

阮世忠和他的企业一直致力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

阮世忠和银川,有着难解之缘啊!

阮世忠把"以世界的眼光,做天下生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解读"厚生记"这个名称时,阮世忠说:"厚实生源,厚道为本,厚生记,是个富有丰富含义的名称。厚,有实在、诚实守信等意思;生,生生不息、充满朝气和活力。"他决心把这"厚生记"打造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最好还要在国际上叫得响。

让我们在记住这些美好的寓意的同时,也在美好的祝福中期待着……

第22章绵绵桑梓心悠悠凤凰情--记宁夏万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银川泉州商会会长黄阿遂

唐羽萱

2007年6月中旬,接连几天的大雨使西北边城银川变成了阴雨连绵的南方水乡。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在银川泉州商会见到了黄阿遂先生。

姗姗来迟的黄先生一边招呼商会办公人员沏茶,一边向笔者解释迟到的原因:上午他刚刚主持了一位福建老乡的追悼会,回到公司又有许多事务缠身。对于这样一位身兼数职的企业家来说,"忙"是可想而知的。

黄阿遂先生四十开外,身高一米八余,面皮白净,操一口闽南音的普通话,间或还带点银川方言,既显南方人的温润儒雅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粗犷,言谈举止谦和有礼,毫无大老板的霸气和傲气,令人肃然起敬。

在最初的一阵客气寒暄过后,黄阿遂先生聊起他的故事来。窗外大雨倾盆,哗哗哗地像一曲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泉州少年梦闯银川

福建泉州南安市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为东南文化重镇,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亦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是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新兴城市,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南安,这个位于祖国东海之滨的美丽城市,依山傍海,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但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还孕育出了唐代开八闽文化之先声的欧阳詹、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一代名将叶飞等杰出人物。黄阿遂先生就出生在这个"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闽南胜地。

从小生长在青山绿水的滨海之都,黄阿遂却对从书本上看到的寒冷、艰苦的大西北充满了向往和梦想。1984年17岁的黄阿遂中学毕业后,怀揣一腔少年英雄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想象着窑洞、骆驼、土炕等仿佛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群的生活方式,兜里装着父母筹措的500元钱,只身踏上了西北寻梦的征程。谁知这一走,竟在千里之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故乡,从此将青春、梦想和事业一起深深地根植在了大西北美丽的凤凰城--银川。

说来黄阿遂真的和银川有缘。当年懵懂的他梦想的是游历整个大西北,他走过青海、甘肃,最后选择了在宁夏落脚。缘由很简单,通过比较,他觉得银川人"好",热情厚道不欺生不排外。当年他走出银川火车站时,对于这个从未到过的城市一片陌生,无亲无故的他就被原郊区招待所接站的人给带走了。听说他来自遥远的南方,而且从未来过银川,招待所的领导对他十分照顾,不但安排好了他的食宿,还热情地向他介绍银川的风土人情,并主动陪他参观宁夏新建的化工厂和广播电视塔,就这样他在这个招待所住了将近一年。期间他又到兰州、西宁等地进行过考察,不是气候不适应就是感觉城市脏乱不如银川,最后他还是决定在银川安营扎寨。找准了栖居地后,黄阿遂便开始了人生的创业。

凤凰城里开花结果

黄阿遂从学校毕业后曾在家乡的一家水暖公司里工作过一年,所以刚开始的活计就是推销南安器材厂的产品。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在银川做推销员的情景。那天,他从居住的招待所出来,刚走到新市区亚麻纺织厂门口,就被门卫轰了出来,说一个小孩子来这里捣什么乱。黄阿遂耐心地向门卫解释,说他是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青年,当门卫知道了他的来龙去脉后,不仅让他进去还主动向他介绍进厂后找谁。也许黄阿遂命中注定有财运,第一笔生意就来了个"开门红",赚了五六千元。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少年,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谋生就被这个城市热情接纳,黄阿遂对银川的好感与日俱增,认为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风水宝地,更加坚定了他在银川发展事业的决心。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辛苦的。黄阿遂回忆当初从家乡到银川来回奔波,为了省钱加上当时年轻,一直坐硬座火车,买站票更是常事。5天5夜的火车,有时都感觉坐不到站了。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事业上的波折更令他记忆犹新。黄阿遂清楚地记得一次深秋季节往石嘴山送货,雇不上车和人,好不容易找到一货运车辆,一大堆货物只有他和叔叔两个人往上装,从上午9点一直忙到下午5点,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到达石嘴山后雇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因为拖拉机手不熟悉地方,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到达目的地,却因为下班无人收货,只好把货暂时卸到门房,又坐拖拉机回到石嘴山市,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从小在南方长大的黄阿遂和叔叔,对西北深秋的寒冷不曾设防,没有带御寒的衣服,当时真是饥寒交迫,马上想到了温暖如春的家乡和亲人,一股游子的漂泊和辛酸油然而生。

这样奔波了几年后,黄阿遂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1989年他听说个人可以开办公司了,同时也感受到了银川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于是积极筹措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西夏机电设备公司"。说起开办公司的事情来,黄阿遂感慨良多。当时虽然允许个人创办公司了,但必须要有一个挂靠单位,而且还是集体企业。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是,黄阿遂说,在他创业的过程中,总是有"贵人"相助,开办公司时,他就遇到了他人生事业中的第一个"贵人"。

1989年的一天,年轻的黄阿遂满怀希望但又忐忑不安地走进了银川新城工商局的大门。他向一些人打听办公司的事情,不是说不知道的,就是面带难色说不敢随便乱批的。后来。他在个体股见到了一位名叫王朝宗的普通中年干部,对他的想法大加赞赏,还说要给年轻人干事提供平台。在王朝宗的积极努力下,黄阿遂的公司顺利挂靠在了新城商业管理局名下。公司成立了,手捧第一张营业执照,黄阿遂的心开始像大鹏一样展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