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奇妙生物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31772400000011

第11章 动物之谜(4)

这一天,成千上万条黑白相间的毒蛇,从石缝中爬出来,向山下教堂爬去。它们在那里逗留到8月15日,再不约而同地从教堂里出来,各自爬回原来的地方,直到第二年的8月6日又才再出现。当地人称这种蛇为“朝圣”蛇。这种朝圣蛇与当地毒蛇是近亲,唯一不同的是,它们头上有一个细小的十字架花纹。

这种头上有十字架花纹的蛇为什么会每年按时去教堂“朝圣”呢?这既令人感到有趣,也让人困惑。

蚂蚁王国:人类奴隶社会的缩影

蚂蚁王国的社会结构与人类早期奴隶制很相像,但似乎温和得多。这一具有严密社会分工的小小王国很有一番神奇色彩!

在蚂蚁王国中有一个怪现象:一个没有蚁后的部落会整个地死去。因此,很多蚂蚁都有接纳其他蚁后的习惯。尤其是在没有自己的能生育的蚁后时,这样做,可以使相邻的蚁群都能繁殖一代。这在生物学上具有“连环保”的意义。

蚂蚁这种奇特的求生本能,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化而来的呢?昆虫学家们把接纳其他蚁后这一怪现象,称为“收义女”。令人感兴趣的是,新蚁后的后代长大后,接纳这个蚁后的蚂蚁就带着全家老小——卵、蛹和幼虫迁到新的地方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蚂蚁王国。

有一种红蚁是公蚁的“奴隶主”。它的颜色接近鲜红,腹部呈棕褐色。红蚁一般喜欢在腐朽的树墩中筑巢。深棕蚁和红棕蚁是红蚁的“奴隶”。如红蚁接纳红棕蚁的年轻蚁后居住在自己的巢中,红棕蚁就会大量繁殖起来,使得好客的主人家成员日趋复杂。到冬季红蚁与红棕蚁就会分开,来年春季它们又重新联合起来。

红蚁收纳新蚁后,并不是为了奴役他人,往往是在红蚁涉于灭绝时才这样做。新蚁后为它们繁育后代,其中必然出现新蚁后,于是濒于灭亡的家族就得救了。

与人类相似,在蚂蚁王国中也有小偷和强盗。在前苏联草原地区有一种小偷蚁,它们小而敏捷,性情勇猛狠毒,经常偷袭忠厚的红蚁巢。它们通过挖暗道的方式偷偷钻进红蚁巢里,抢夺其幼虫和蛹为食。红蚁即使追上这伙“强盗”,也拿它们没办法。

蚂蚁王国的这些有趣的现象是怎样进化来的呢?

蚂蚁不仅有着自己的“小王国”,而且就是小小的蚂蚁本身也奥妙无穷。有些科学家对蚂蚁能准确返回自己的巢里,很觉奇怪,因此推测它体内一定有某种“时钟”。

瑞士苏黎世大学昆虫学家维纳尔和兰弗中科尼,对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一种大蚂蚁作了一次有趣的实验。这种蚂蚁中的工蚁在离室几百米以外的地方觅食时,都是单独行动的。它们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用芳香物质在沿途作标记,而是利用太阳作为“指南针”。

我们知道,许多昆虫都利用体内的天体定向器来保持正确的方向。然而主要定向标——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不均衡的,中午是早晚的4倍。这样要利用太阳作定向标,昆虫们就要时刻随着太阳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对太阳的方位角,以弥补太阳视运动的不均衡。这就要求昆虫具有某种“时钟”。

研究人员捉来蚂蚁,经过3~6小时后,把它放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然后,一边跟着它走,一边在蚂蚁头顶上移动一个特制的小车。在小车上装有滤光的车顶,能使天空的面貌失真。负责移动小车的助手也不知道蚂蚁窝所在方向和实验目的。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些在清早捉到的蚂蚁,在中午时放出进行实验。如果它们仅仅按照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测定方向,并根据被捕捉前后一次看到太阳的时刻来定向,那么它们就会估计失误,走错方向。其次,把中午捕捉到的蚂蚁在傍晚时释放出来。它们本应过高地估计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速度,找错方向。可是,实验结果表明,153只蚂蚁都没有发生这样的错误,这不得不令人吃惊!

无疑,是“时钟”系统在起作用。这种蚂蚁能够记住一天中在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所经过的弧度,使它能够弥补太阳视运动的不均衡速度,准确地找到家。

小小的蚂蚁,竟然有如此缜密复杂的“时钟”定向系统,不仅令人类叹服,而且也为人类更好地改进现代交通中的导航设备提供了可以追寻的线索。但蚂蚁的“时钟”定向系统是如何构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令人惊奇的是“蚂蚁浴”,即鸟类用蚂蚁擦洗身体的奇怪行为。

有一天,澳大利亚著名鸟类学家契斯霍尔姆博士突然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个小孩写来的。他询问为什么一只椋鸟用嘴捕捉一些蚂蚁藏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博士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小孩视觉发生错误。几年以后的一个黄昏,他在翻阅自己的旧笔记本时,无意中发现一个住在悉尼的人写来的信,也是向他询问这个奇特的问题。这使他感到了自己的轻率和自信,于是他发表文章表示要以此为戒。

这件事引起了德国著名鸟类学家艾尔温·升特涅泽曼的极大兴趣。为获取更多的线索,他还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希望目睹过同类事情的人向他写信。出人意料的是,他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回信。其中一封信谈到:椋鸟和乌鸦用力扒开蚂蚁窝,像洗盆浴似地整整折腾了20分钟,然后用嘴啄起那些蚂蚁,用它们擦自己的羽毛,并如此反复了多次。

加拿大鸟类学家格·艾沃尔对此作了精确的描述:“鸟儿们用嘴捕捉蚂蚁。它们眼睛闭着,翅膀向两旁舒展开,羽毛的末端紧贴在地面,与喙呈水平状态,尾巴向下弯曲,几乎贴在鸟肚上。有时会高兴地翻筋斗,完全不像平时的样子,令人深感滑稽可笑!”

据鸟类学家分析,鸟类之所以这样干,因为蚂蚁富含酸和苛性物质,而鸟类的翼下皮肤处有许多寄生虫,鸟类为抵制它们,就要寻找一种天然防腐剂。于是,这些蚂蚁就成了它们的牺牲品。

另外,有时鸟类在找不到蚂蚁时,也还会用醋、柠檬、啤酒等冲洗羽手、身体。令人惊奇的是,刚出生的鸟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绝技,这不能不说是一难理解的谜。

科学家在前苏联爱沙尼亚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迹:在一个方圆仅1.9平方公里的地方居然有1500个蚂蚁窝,每窝各有100多万只蚂蚁,构成了生物界罕见的特大“蚂蚁城”。目前,这个蚂蚁城已受到保护,被辟为禁区。

蚂蚁城整齐美观,井井有条。蚁窝一般以松毛和小树枝为材料,搭在靠近树墩处。窝与窝之间有蚁道相通。窝的高度和大小都有一定的规格,通常高1.5米,底部直径约7米,呈钟形。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丘,一排排,一行行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这里的蚂蚁头大,尾大,腰小,属红黄色蚁群,体形像黄峰。它们很讲究“血缘关系”,随着蚂蚁的增多,到了一定时期就要分家,亲属户住在一个营区。这些蚂蚁辛勤地劳动着,盖房建屋,繁殖后代。除了要与严寒作斗争外,野猪和啄木鸟也是它们的天敌。

蚂蚁城四周的树木高大笔直,茂密葱茏,几乎没有病树。

神秘的蚂蚁城,已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并开始了研究。

虎狮之争之谜

日本著名科普作家实吉达郎在新作《有趣的动物行为》一书中写道:“老虎与狮子谁强?这个千古悬案,一直是动物爱好者与对动物不熟悉者之间争辩不休的话题”。

研究动物的人都知道,老虎生活在亚洲,而狮子主要产于非洲,至于印度,现在只有西部的吉尔地区可能还有少量老虎存在,听说一直受到保护,所以两种食肉猛兽各霸一方,根不没有机会碰在一起比过高低,很难说谁强谁弱,谁凶谁不凶。

可是,自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人们在与动物长期打交道中,逐渐认识了狮、虎的狰狞面目,把它们描述成强大、威武和凶猛的野兽;一些文学作品也常常以此为素材,借题发挥,大肆宣扬。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一直在人们头脑中“扎根”。

究竟谁强

迄今为止,可能还没有一个人亲眼目睹过狮、虎决斗的惊险场面,动物园或马戏团也不可能将进价昂贵的狮、虎放在一起,让它们斗个胜负,所以只能从一些间接的观察来推测和判断它们的强弱。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种解释:

其一,老虎必然败北。从生态观点来说,狮子性喜结群,经常以一个家庭(公狮、母狮、几只幼狮)或几个家族联合起来,共同生活。而老虎呢,可以说是孤独的捕食者,独来独往,从不合群。若虎、狮双雄对峙,虽实力相差无几,但在生态上却是一只对一群。因此,老虎毫无胜算可言,必然败北。

其二,狮子斗不过老虎。从单只狮、虎的实力来看,我国动物园的一些观察狮虎行为的专家们认为,老虎要比狮子更强大更厉害。其理由何在?专家们虽没有作具体说明,但笔者认为老虎有强于狮子之处。一是老虎栖息于山林隐秘之地,性情比较狡猾且残酷,而狮子生活在宽阔的大草原或沙漠地带,性情比较开朗而憨实;二是,雄狮比较懒散,一天中极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或休息,捕食任务主要由雌狮担当,而老虎就没有这种情况;三是,狮、虎虽然都属于食人兽,但是老虎吃人的事例要多于狮子;四是,老虎的捕食本领比狮子高明,会勇谋结合。根据这四点,如果一只雄狮与一只雄虎搏斗,后者取胜的可能性较大。

其三,狮、虎半斤八两。在个头上,狮、虎都是大型食肉猛兽,虽然前者略大,但后者也有比前者大的。在形态上,狮、虎都是强大、威武、凶猛之兽。老虎会吃人,狮子也会吃人。在狮、虎的栖息范围里,双方几乎都无自发敌害,所以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和“狮子是第一号强者”之说。因而,许多人认为,老虎与狮子,两者是不相上下,在各方面都势均力敌,可谓东西方的两大霸主。

何来“兽中之王”在兽类王国里,狮子常常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而老虎呢,也有人说“虎王,虎王,老虎自然是百兽之王”。照理说,兽中只能有一个大王,何来两个大王呢?

据笔者分析,人们称狮子为“兽中之王”,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它比其他兽类强大的缘故,而是雄狮的颈脖上有长而密的鬣毛,长得十分威武雄壮,作为狮群示威的象征,颇有“王者之气概”。此外,雄狮的吼声特别洪亮,能震人心魄,可谓兽类之冠。科学家在非洲考察狮子时目击和亲闻雄狮在狮群里,常常头向前伸长颈脖,然后向下,发出一系列隆隆巨声,同时掺入低嚎声,以向欲侵入者宣告:“这里是我们的领土!”这种狮吼声是非洲野外最惊动人的声音,在几千米外都能听到,如果是在黑夜,一定会使你毛骨悚然!老虎虽然也有深沉的啸声,但虎啸比不上狮吼来得惊人,至于其他的豹叫、马嘶、犬吠,狼嚎,那更是差远了。

老虎之所以被称为“百兽之王”,因为它是食肉猛兽中最有威力的一种,山林中大小诸兽无不怕它,甚至连东北的大黑熊和成年雌象,见了它都要赶快跑。

实际上,狮子和老虎在兽类中并不是最强大者。在非洲,狮子遇上比它高大的大象,比它更凶猛厉害的犀牛、公野牛,也要退避三舍,躲开为妙。就是在与野牛、长颈鹿进行搏斗时,偶尔也会发生被它们踢断肋骨或肩胛的事例。这种受伤的狮子,以后不能再猎食,只好留在狮群之中,由伙伴们供给它食物。至于老虎,虽然也有“百兽之王”之称,但是它一旦碰上大公象,也只好乖乖地让步三舍,然后溜跑,否则粗大的象鼻击来,老虎再凶猛也受不了的。即使遇上雄野猪,老虎也不敢轻易进犯。根据上述事实,笔者认为称狮子或老虎为“食肉兽之王”要比“兽中之王”来的确切。

食肉动物生存之谜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食肉兽都是吃肉的,它们必有强弱之分,怎能长期共存一处呢?德国法兰克福动物学会的两位生物学家,把他们多年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考察七种食肉兽之间的既斗争又统一的奇妙关系公布于世,对此,作出了他们的回答。

七兽简历在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着狮子、斑鬣狗、野狗、棕鬣狗、豹子、猎豹、黑背胡狼等七种主要食肉兽。生物学家按它们的权力顺序,从强到弱依次列出了七份档案:

狮子——占绝对优势的头号强者。在卡拉哈里的干旱沙漠环境里,凭它们的个头、力气、凶猛、群居性和适应能力,在所有食肉兽中是无可匹敌的。

班鬣狗——第二号强者。外貌虽像狗,但与狗没有直接亲缘关系。它是最大的鬣狗,个头仅次于狮子,它们的高傲而狰狞的面目,往往使除狮子以外的其他食肉兽退避三舍,所以不可能从它们口边轻易夺取猎物。不过,这种野兽在卡拉哈数量不多,所以无足轻重。

野狗——成群搜食者。它是真正的狗,不过它的耳朵特大,还常常高竖头顶,好像两把圆蒲扇。由于它们习惯于结大群搜食,以多胜少,所以在卡拉哈里食肉兽中地位颇高,名列第三,不过,它们在那里的总数量较少,因而影响不是很大。

棕鬣狗——卓越的幸存者。它的个头比斑鬣狗小得多,体重只有40~47千克。站立身高与德国的牧羊犬并不多。它是世界上四种鬣狗中最珍稀的一种,由于对南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一直保持着可观的数量。

豹子——孤独的潜随猎物者。它性情虽然凶猛,但个性孤独,一般不与竞争对手争食,即使遇上拦路“抢食犯”,多半也不会行凶反扑。平时喜欢伏在树木的在技上,伺机袭击过往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