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奇妙生物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31772400000014

第14章 动物之谜(7)

同意这一观点的还有法国拉罗谢尔海洋哺乳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科列德博士。他认为,每头健康的鲸鱼都拥有能在海洋深处定向、定标的发达的定位系统,而军舰声呐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会使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这是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主要原因。

对鲸鱼的自杀之谜,有着如此种种的推测。科学家对鲸鱼的基本生物原理及其环境做出更多的研究后,定会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在目前来说,保护鲸鱼的人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搁浅的鲸鱼拖回大海,使它们继续自由自在地生活。

大象死后到底去了哪里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传说:大象在行将死亡之时,一定要跑到自己的坟地去迎接自己的末日。可以设想如果这种大象坟地真的存在,那里肯定会留下许多象牙。象牙可用来制作工艺品,价格昂贵,因此在野象的天国非洲,经常有人为了得到象牙,冒着风险四处寻找大象的墓地。

前苏联探险家布加莱夫斯基兄弟俩,曾前往非洲的肯尼亚寻觅象牙。一天,他们攀上了森林中的一座高高的岩石山顶,朝前方一望,突然发现对面山上有无数白碜碜的动物尸骨。有一头大象正摇摇晃晃地跑到尸骨堆旁,无力地叫唤了一声便瘫倒在地。

“那里一定是个大象的坟地!”兄弟俩惊叫起来,沿着干涸的河谷,飞快地朝大象的坟地奔去。但是,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了猛兽的袭击,又陷进了深不可测的沼泽地,好容易摆脱了困境,但是,最终仍未能到达目的地。

大象坟地真的存在吗?人们对此将信将疑。

最近,有许多学者否定大象坟地存在。他们认为发现大象墓地一说纯属为攫取象牙的偷猎者的捏造。因为捕杀大象攫取象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偷猎者杀害大象之后,总要掩饰说,“我们偶然发现了大象的墓地,才得到这么多的象牙。”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且当别论,大象在临死之前,行动确实与往常不同,往往总要离开象群,就步履维艰地在某个地方销声匿迹。很可能大象在临死前,跑到某个僻静的场所或是有水源的地方去与世诀别。虽然象的寿命可长达九十几岁,但平均寿命则在三十到四十岁左右。

人们在动物保护区可以看到大象的尸体,但与整个大象死亡的数量相比较,微乎其微。这些死亡的大象究竟葬身何处,会不会集中在某一块地方结束生命?是否因为热带气候炎热,大象的尸体很快被风化分解,或被其它食肉动物当成美餐佳肴呢?显然,也不能排斥这种可能性。

神秘莫测的大象坟地之所以至今未被任何人发现,也许与临近死亡的大象行动诡秘,而人类对象牙又贪得无厌不无关系吧?

蝴蝶迁飞的三大谜

蝴蝶是鳞翅目中锤角亚目(又称蝶亚目)昆虫的统称,是昆虫中最美丽的类群。全世界约有1.4万多种,以美洲最多,我国约有1300多种。

平时,人们看到的蝴蝶都是三三两两地在空中飞舞,但是在有些地方,有时候会出现成千上万只蝴蝶大聚会的壮观景象。你听说过云南大理的蝴蝶泉吗?每年的农历四月,成千上万只蝴蝶飞到蝴蝶泉边,有的相互衔着尾巴,吊在树枝上,垂下一条长长的蝴蝶“链”,几乎和水面相接。如果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自己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蝶泉”景观。

每当夏季,我国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风景区,以及我国神农架旅游区的拜台沟,都会云集几十万只白蝴蝶,纷纷扬扬,象满天鹅毛大雪,充满那里的山沟。这是世界上有名的“蝶雪”景观。

我国曾在几十个地方出现过蝴蝶聚会的景观。蝴蝶不仅喜爱聚会,还能作长途迁飞,甚至能成群结队越洋过海。

据文献记载,最早发现蝴蝶漂洋过海的是航海家哥伦布。他在环球旅行的途中,发现成千上万只蝴蝶结队从欧洲飞往美洲。据统计,全世界曾有200多种蝴蝶,发生过上千次迁移飞翔。

蝴蝶为什么要迁飞?这是第一个谜。

有的昆虫学家认为,昆虫迁飞是为了逃避不良的环境条件,是物种生存的一种本能行为。它与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他们提出两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认为,迁飞是昆虫对当时不良环境条件的直接反应,如食物缺乏,天气干旱,繁殖过剩,过分拥挤等等。如大菜粉蝶在成虫羽化的时候,如果它寄生的植物不能为它提供较佳的食物来源,它就会迁飞,去寻找合口的美味。相反,如果它寄生的植物已能满足它的需要,它就不迁飞了。

第二种假说认为,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到昆虫的个体发育,致使昆虫发育成为一种迁飞型的成虫。这些迁飞型成虫往往在形态、生理状况和行为方面与居留型成虫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发现,光照周期、温度、种群密度、食物条件的不同,都会使成虫在生理和飞行能力上产生明显的分化。

但是上述两种假说,并不能解释许多种蝴蝶迁飞的现象。如美洲的大斑蝶,每当冬天来临之前,它们就纷纷结群,从寒冷的北美洲加拿大出发,飞到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过冬。来年春天,它们又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北方,行程长达2880千米。每当蝴蝶迁飞时,蝶君如行云一般,遮天蔽日。有人曾测算过迁飞的蝴蝶数量,约有300多亿只。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个个目标明确,直飞目的地,从不开小差,并且每年定期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迁飞,不会错走他乡。科学家目前仍无法破译这个谜。

弱不禁风的小小蝴蝶,为什么有飞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航程3000~4000千米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蝴蝶是飞不了那么远的。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二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蝴蝶迁飞那么远主要是靠风力。他们研究发现,许多迁飞昆虫,其迁飞的方向均为顺风方向,迁飞的时间和季风同步,也就是说,昆虫是随季风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迁飞的。

但另一些昆虫学家认为,上述迁飞现象,只是风载型迁飞昆虫的表现。而蝴蝶的迁飞方向和路径,不受季风所左右。并且它们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它们可以逆风或横切着风向飞行,奔向它们的目的地。

前苏联科学家米哈伊洛夫娜和斯维塞尼戈夫则认为,蝴蝶迁飞时使用了先进而节能的“喷气发动机原理”。他们使用高速摄影机摄下了墨星黄粉蝶飞行的情况,惊奇地发现,这种粉蝶在飞行中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翅膀是贴合在一起的。它们巧妙地利用自己翅膀的张合,使前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空气收集器,后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喷气通道。蝴蝶在每次扇动翅膀时,喷气通道的大小,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形状和长度,以及收缩程度都有序地变化着。两翅间的空气由于翅膀连续不断地扇动而被从前向后挤压出去,形成一股喷气气流。一部分喷气气流的能量用以维持飞行的高度,另一部分喷气气流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则用来加速。蝴蝶就是用这种“喷气发动机原理”来漂洋过海的。但蝴蝶是如何操纵这个“喷气通道”的,仍是个谜。

蝴蝶在蓝蓝的天空中,是靠什么来定向导航,克服种种恶劣天气,奔向目的地的呢?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三个谜。

早期有一种解释认为,蝴蝶每年进行同样路线的往返迁飞是与人类一样,靠记忆识别地形来导向的。

后来鸟类学家发现,蝴蝶迁飞常常跟“暖气流”一起移动。如春天迁飞的蝴蝶最早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出现在南面的德国,就是因为英国海岸边有墨西哥湾暖流通过。蝴蝶甚至能不畏艰险飞越几百千米的洋面随暖气流进入冰岛。所以他们认为,蝴蝶是靠“暖气流”导航的。

细心的科学家又发现,蝴蝶和蛾子的触角,能在水平面上振动,以保持正确的飞行方向,它们是一种天然的“导航仪”。科学家经过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当蝴蝶的身躯发生倾斜、俯仰或者偏离航向的时候,触角的振动平面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能很快被触角基部的感受器感受到,并立即传向胸部。蝶脑分析完“信号”以后,便向一定部位的肌肉组织发出“命令”,把偏离的方向纠正过来。

近年来,昆虫学家贝克专门研究了昆虫导航问题。他发现西欧的小菜粉蝶在秋季向南迁飞时总与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的角度。白天,太阳方位角随时间而变化,粉蝶的迁飞方位也随之变化。它每天的迁飞路径是一条自东至南最后到西的一个半圆形弧。整个迁飞季节中便形成一系列半圆形弧组成的向南迁飞的路径。

他又发现,远距离(2000千米以上)迁飞的蝴蝶(如斑蝶),靠太阳导航时,能根据太阳方位角的日变化,来调整航向。换句话说,它的飞行方向,并不总是和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而是随着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体内的生物钟来调节的。假如上午9点~10点,它是向着太阳飞行的话,到了下午3点~4点,它就调整到背着太阳飞行了,但始终保持飞行路径接近一条直线,以便用最短的航程到达目的地。他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蝴蝶是靠太阳导航的。

1981年,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在蝴蝶的脑袋和胸腔内发现了极细小的微磁粒。他们认为这些微磁粒是蝴蝶迁飞的“导航仪”,是蝴蝶体内的“生物指南针”。但是,蝴蝶是如何使用微磁粒发现地磁场,从而确定方向的,仍然是一个谜。

目前,科学家正在用先进的雷达对蝴蝶的迁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信有朝一日,蝴蝶的迁飞之谜一定会真相大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