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奇妙生物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31772400000019

第19章 动物世界情感之谜(5)

至于“歌唱”,主要是指在繁殖季节由雄鸟发出的较长、较复杂的鸣叫,关于这些“歌唱”的意思,科学家有不同的分析,归结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雄鸟在诱惑雌鸟,另一种认为“歌唱”是宣布“领域权”,表示这块地方已经属于它所有,别人不得侵犯。

科学家发现,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语言”是最复杂的,它可以使用多种声音和信号,用来定位、觅食、求偶和联络。

动物语言中的方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着方言,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或者一个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时听不懂那里的方言。在动物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每一种飞鸟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互不相通。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个动物园中,一只野鸭闯入了红鸭的窝中,把老红鸭赶走,自己帮助红鸭孵出了一窝小鸭,可是这些小红鸭根本听不懂野鸭的“语言”,不听从它的指挥。小鸭们乱成一团,野鸭也毫无办法。后来来了只大红鸭,它只讲了几句“土话”,小红鸭就乖乖地听它的话了。

不仅不同种动物之间语言不通,而且同种动物之间也有方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乌鸦的语言,而且将它们的语言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当成群的乌鸦从天上飞过时,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录制的乌鸦的“集合令”,这时乌鸦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当他将乌鸦的“集合令”录音带带到另一个国家去播放时,就不灵了。他发现,居住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乌鸦的语言也不一样,法国的乌鸦对美国乌鸦的“讲话录音”就一窍不通,甚至于对它们的报警信号也毫无反应。

科学家们又发现,海豚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单个海豚总是默不作声,若有两只海豚碰到了一起,“话匣子”就找开了,它们一问一答,可以聊上很长的时间。为了研究海豚的语言,美国科学家曾做了一个“海豚打电话”的实验,把两只海豚分别关在两只互不联通的水池里,通过话筒和扬声器让它们互相“交谈”,然后录下它们谈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当科学家将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只海豚分别置于两只水池之中时,这两只家乡相距8000千米的海豚,竟然通过“电话”交谈了半天。

动物的舞蹈语言和哑语

语言并不全是有声音的。聋哑人之间的交谈,全部靠哑语,也就是靠规范化了的手势和表情。在动物界中,也有“哑语”。

蜜蜂之间的“交谈”,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的。如果说它们全是用“哑语”,这也不确切,因为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势以外,还要用翅膀的振动声来表达。振翅声的长短,表示蜂巢到蜜源距离的远近,振翅声的强弱则表示花蜜质量的好坏,这样,蜜蜂就能通过“舞蹈语言”和“振翅语言”把蜜源的方向、距离、蜜量多少等信息通报给伙伴。

人们很想通过“语言”来与动物通话,其中最普遍的也许是人与狗之间的交流。人们常说,狗对主人忠诚,确实,狗对主人的声音十分熟悉,只要略加训练,它就能根据主人的口令趴下,跃起,坐下,站立,前进等等。声呐仪来探测鱼群的位置,指导渔船下网,还可以人工模拟能吸引鱼的声音,如小鱼在活动时的声音,用来引诱鱼群靠近。

人类在寻找宇宙中的生命时,也考虑过和天外生命“对话”的问题。科学家录制了世界名曲,在太空中播放,希望能够引来知音。人类也希望能与“太空人”对话,但用什么语言去和他们交谈呢?有科学家建议使用“海豚语”,理由是海豚的智力相当发达,它也希望能和人类进行交流。如果科学家的假设能实现,那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动物的治病之谜

没有人类照看的动物生了病,怎么办?请别担心,一些极有灵性的动物也有一套“自诊自疗’的医病妙法。据外国新近的研究资料表明,有些动物自己或相互间有时还会寻找天然药物来祛病去邪,健体强身。这些药物其实就是“中药”。而事实上有些中药就是在动物的“启发”下发现的。

人们只知道紫苏草可解鱼蟹之毒,并不了解这是水獭对华佗的“秘传”。相传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目睹一水獭因生吞了一条大鱼后腹胀难忍,凄惨欲绝,一只“见义勇为”的老水獭采了一种紫色野草,令它吃下。没过多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水獭大病痊愈。华佗见状,认定这紫色野草是一味好药,遂大量采集、研究,用来治疗鱼蟹中毒病人,无不应效。故华佗将这紫色野草取名为“紫舒”即紫苏,并流传了下来。

“启发”而研制成功的。曲焕章是一名好猎手,一次他打中了一只老虎,第二天请人去抬,发现老虎已经不见了,他跟踪追寻,最后查明带伤的老虎是吃了一种植物的叶子而止住了血逃走的。又有一次,曲焕章看见一条被樵夫的利斧砍掉一大段尾部的蛇,负痛窜入灌木丛中,便近而视之,只见伤蛇从一株草本植物上咬下几片叶子嚼烂后出入伤部,须臾血止。于是曲焕章将这种植物采撷后加入相传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方中,使止血的疗效更为显著,成为誉满全球的云南白药。

有种蛇药的主药叫“半边莲”,是由我国蛇医发现的。一次蛇医出诊,看见一条狗被蛇咬伤后,往山里猛跑,他跟踪前去,见到那条狗正在山背面吃着长在阴湿地面上的一种草,吃后就不再出现蛇毒症状。他把这种草采回来辨认为半边莲,以后用于蛇咬伤,有较好的疗效。

在俄罗斯境内某一林区里经常可见一些有气无力的狗獾,躺在蚁巢里任蚁群撕咬。原来,这些狗灌巧妙地利用了蚂蚁撕咬时分泌的蚁酸来医治其风湿病或寄生虫病。看来,许多风餐露宿的猎人喜欢食蚂蚁粉和蚂蚁制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今将其制品用来治疗风湿病或增强抗病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启示运用。

蚂蚁在觅食时往往会同时捎回些植物叶子或种子储藏于蚁穴的潮湿处,是何原因所致?原来这些种子或叶片上均带有微生物真菌的孢子。孢子能在阴湿的环境中大量增殖并分泌抗菌物质,从而保证了蚁群的健康及贮存的食物不致腐败。从蚂蚁“招赘”的真菌体内,苏联科学家成功地提取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素。

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猿猴,如果感到自己有点不舒服,周身打冷战,就会去嚼金鸡纳树的树皮,病很快就痊愈了。人类服用奎宁是不是向猿猴学的呢?

我国云南省有位哈尼族乡医,一次在大树下休息时,将一条长20多厘米的蜈蚣切成两段,后来又有一条蜈蚣爬过来,围绕断蜈蚣转了两圈,便爬到草丛里拖回一片鲜叶子,将其覆盖在断蜈蚣受伤的地方,用嘴轻轻地嚼。过了一小时,那断为两段的蜈蚣居然扭动了几下身子慢慢地爬了起来。乡医把剩余的半片叶子带回家中,经辨认原来是一种接骨草。他上山采了一些,捣烂后用来治疗骨折,结果治一个好一个。如今,海南农垦局海口医院用这种接骨草配治药料治疗骨折,疗效神奇。

春天,北美洲的大黑熊从冬眠中刚醒来时,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萎靡不振。这时它便去寻找一些具有轻微致泄的果实吃,很快就会恢复健康。

猩猩的牙龈发炎疼痛不止时,就会用爪挖些烂泥糊在脸颊上,然后再用两爪紧紧按住。

有一种野鸡叫做吐绶鸡,当小鸡雏被雨淋湿而感冒时,母鸡就强迫小鸡吃安息香的树叶,吃了这种苦味的树叶之后,雏鸡的病情就渐渐好转。

据动物学家观察,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蛇咬伤后,头部很快就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这时,它就拼命喝水,在14分钟内,连续喝了216口水。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头部的肿胀竟渐渐地消失了。

有人曾见过这样的趣事:有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伤了,跌落在河边,它便取来一些粘土先敷在受伤的地方,然后拐起脚,收集了些草放在上面,一同“包扎”起来,足足缠了一个多钟头,就像人的外科石膏固定一样,等“绷带”全部缠好后,便缓缓飞走了。

野兔患了肠炎后,就会去寻找马莲吃。如果受伤,它还会用蜘蛛网上的粘丝止血。野猫患了肠胃病,就大嚼鲜嫩青草。海豹受伤后会去觅食一种有愈合功能的海藻。家狗、家猫感到全身不舒服时,也会跑到野外找一种青草吃。鹿中了猎人的毒箭,会迅速寻找豆类植物的茎叶食用,以解毒自救。这些都是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

受伤的大象,会寻找一些含碱的沙子,给自己的伤口消毒。如果它生了病,也会找一些有医疗作用的野草和水草吃。野牛生了疥癣,便到泥潭里打个滚。然后晒干,反复数次,很快就会痊愈。獾发现自己的“子女’得了皮肤病,就带领小獾到温泉里浸泡,以消炎解毒,直到治愈为止。熊受到外伤后,会用松脂涂抹伤口。

欧椋鸟为了注射“蚁酸针剂”以防治关节炎,竟创造了一种“激将法”——它用翅膀震动,激起白蚁群的愤怒攻击,当白蚁向它无情地喷射蚁酸时,免费注射“预防针”的计划便实现了。

女生态学家霍利·布达林研究发现,一些怀孕的母象会寻找一些作用特殊的植物当药吃。她曾对肯尼亚的一头母象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近一年的观察,结果发现,这头母象从不改变其生活习惯,每天走5公里寻找同一植物吃。可是有一天,它竟走了28公里,停在一株紫草科小树边,把所有的枝叶都吃光。返回住地的第二天,这头母象顺利地产下了一头可爱的小象。

动物学家认为,动物的这种“自诊自疗”既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一种本能,也是它们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逐渐积累的一种智慧。不久前,英国科学家哈里森发现,动物的“父母”在教子女“捕食避敌”等生存能力时,还巧妙地教它们如何治病除疾。他认为,人类可以从它们的这种奇特的自我医治与保健中受到启发,成为仿生学的一个新领域。

动物识途是个谜

钢头鱼身长一尺左右,脑子仅有花生米大小。春天,它从美国爱达荷州的河中顺流而下,能在太平洋中往西游出5000多公里,去那里逗留。秋天,它又冒着被鲸、海豹等吞食的危险,返回原地产卵,连相距不到一箭之遥的两个不同的河口都不会搞错。

生活在中途岛的信天翁识途能力更强。有人用海军飞机将18只信天翁从中途岛运往各处,过了一段时间,其中14只先后又飞回中途岛。它们有的在32天里飞行了6600公里,平均每天飞行206公里。

往返于加拿大和南美之间的小黑鹦鹉,它们能在4天4夜连续飞行3840公里,当飞回目的地后,它们的体重竞减轻一半!其回归决心令人感动钦佩。

多能美洲獾之谜

现今世界上有猪獾、狗獾、鼬獾、缅甸鼬獾、美洲獾和马来獾六种。它们是黄鼠狼的近亲。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些动物的共同鼻祖可追溯到4000万年前生活于东南亚一带的貂状动物。其中美洲獾的祖先,则是在500万年以前从西伯利亚穿过白令陆桥后,方才登上美洲大陆开始安寨扎营的。

尽管今天人们对獾族动物的神秘生活还缺乏深入认识,但是这些动物因其本身在生物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因而能够安然无恙地繁衍、生息下去。迄今,獾的家族可谓源远流长,方兴未艾,其前景也颇为乐观。

不久前,美国动物学家在内华达州平原上考察美洲獾并将其解剖以后,发现其生活史相当有趣。这种动物就是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挖掘巢穴,以及身手不凡地施展“魔术”绝招,以度过艰难困苦的漫长岁月的。

挖土冠军

在哺乳动物中,虽然能挖掘泥土,过穴居生活的种类不少,但就挖土本领来说,美洲獾堪称冠军了。

美洲獾具有楔形的头部、扁平的躯体、粗短的颈脖、结实的肩膀、强壮的前腿以及蹼状的趾和弯曲的前爪,这些特征十分适合于挖土生活。尤其是它的两个巨大的前脚爪,宛如两把锋利的铲子,能够得心应手地挖掘出泥土,简直可以与隧道掘进机媲美。此外,美洲獾像鸟类一样,具有透明的内眼睑(瞬膜),因而,即使在挖掘松散的砂砾时,也能发现各种猎物。同时,在它的前脚爪下侧还有数个感觉器,以便在钻洞穴时感知障碍物,从而避免碰撞。

美洲獾在挖掘洞穴时,头部朝下,两条后腿相抱,铲子状的前脚爪剧烈地挖掘泥土,以致灰尘纷纷扬起。其杰出的挖土本领,对它的生存十分有利。因为美洲獾一生中多半时间待在自己挖掘的洞穴里,这期间进行婚配和休息。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它们就从兽穴内部堵塞地下隧道,以免遭到大风雪的袭击,它们足不出户,舒适地睡上几天。即使出洞,一旦碰上敌害来犯,可立即进洞避难。在整个冬天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它们必须另掘鼠类的巢穴,获取食物维持生计,这时,就全靠不凡的挖掘本领了。

食谱丰富

通常,美洲獾在夜间外出觅食,主要捕食鼠类和昆虫,是一种有益动物。动物学家在晚上观察时,常常见到它们一边步履缓慢地寻找鼠类等动物的巢穴,一边又小心翼翼地鼻嗅耳闻着周围的动静。如果发现蜜蜂、黄蜂和蚂蚁的幼虫,就立即捣毁它们的巢,伸出舌头舔食。美洲獾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够在地面上嗅出地下洞穴中是否有老鼠,然后循着它们的气味掘土追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