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城之谜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在中国,狼这种动物似乎是凶狼、贪婪的代名词。然而,同样以千年文明而备受世人关注的意大利,却把狼的图案印在了城市的徽章上,还把狼当做母亲、当做圣物来崇拜。这是怎么回事呢?狼和意大利人之间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吗?
意大利首都和最大城市罗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距今已有两千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古城,不但是一座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宝库,同时也素以悠久历史和绚丽风光名扬天下。
罗马城位于亚平宁半岛西部的台伯河畔,建在风景秀丽的七个山丘上,又称“七丘之城”。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如此古老而又繁荣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谁能想到,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帝国时代,罗马城就住有一百多万人,这里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人们生活相当富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所以才有了“世界帝国首都”的称号。
罗马不仅是古代最大的都会,它还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正如书上记载:“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艺术精品。此外,市政府前台阶旁边自古以来就安放在那里的兽笼,罗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谜。罗马城的建成背后有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罗马的创建人罗慕路斯是母狼养大的。
传说,拉丁姆地区亚儿巴·龙加城的国王本来是努米托,但他的弟弟阿穆略使用阴谋,篡夺了王位,还杀了努米托的儿子们,只留下国王的女儿西尔维亚。阿穆略强迫西尔维亚充任贞女塔的女祭司,要求她终身保持童贞,不得婚配;后来又将她囚于孤塔之中,不许外人接近。阿穆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害怕以后被西尔维亚的子嗣报复。
然而,上天并不遂阿穆略的意愿,孤塔并没有能够阻止西尔维亚的爱情。战神马尔斯来到塔中,和西尔维亚相爱,使她生下双胞胎罗慕路斯与勒摩。
阿穆略得知后,非常气愤。他除了加倍迫害西尔维亚外,还命人将刚刚出生的孪生兄弟投入台伯河中。
战神马尔斯设法救走了西尔维亚,投入水中的双婴被冲到河岸边,所幸一只母狼喂乳汁养活了他们。后来,双婴又被一位善良的牧人收养。他们长大成人后,便杀死阿穆略,使努米托重登王位。
但他们不愿在亚尔巴·龙加继续生活下去,后来到他们在台伯河畔母狼喂养他们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新城建起来得有个名称,他们便以哥哥的名字罗慕路斯来命名,简称为罗马。这就是罗马城的由来。
罗马城池的具体地点,自然是罗马七山中最靠近台伯河岸、也最靠近母狼哺乳处的巴拉丁山。罗马城的创立与母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罗马人将母狼视为“母亲之狼”。
为了表达特别的感念之情,罗马人精制了一个饲养着一只母狼的永久性兽笼,置放在市政厅前面最显眼的地方,他们还将母狼的形象镌刻在罗马的城徽上。
卡彼托林博物馆珍藏的“母狼”青铜雕像,更是被罗马人民视为圣物,因为这只母狼并非一般兽类,而是罗马人民的恩祖;经历也非同一般,它因罗马人为感恩而造,一直供奉在卡被托林大神庙中。罗马帝国灭亡后,这座大神庙及其各类神像都已荡然无存,这尊母狼像却因其哺乳之恩,在中世纪仍被罗马市民敬慕而幸存下来。
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这尊青铜像,在肚腹下还有两个吸吮乳汁的婴儿,原来母狼和婴儿本来是分开的,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把母与子合在了一起,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使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
关于这尊母狼雕像的制作,从青铜冶炼技术和形象的装饰风格看,它和伊达拉里亚文化仍有密切关系,可能制作它的仍是一位伊达拉里臣亚的匠师。它的制作年代,一般相信大约公元前500年,或者说是公元前六世纪,距卡彼托林大神庙修建时间不远。
母狼的躯干四股精瘦有力,仅两串乳房略显鼓胀,暗示着它与哺乳传说的关系;前后肢筋骨突露,脚爪紧扣地面的姿态,像是在聚精会神准备应付某种可能突袭的危险。初看之下这种姿态的富于气韵与全身鬃毛的卷纹图案似乎还欠协调,但却无形中加强了整个形象的紧张感。母狼两耳竖起,嘴唇微张,半露牙尖,眼睛圆睁,眼神灵活而深邃,似乎带有人的灵性。
母狼的沉着、坚定、警惕、顽强,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初年在危机四伏、强邻压境的情境中奋力自强的民族精神写照。母狼和它腹下的婴儿这两件相隔千年的艺术品,竟能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叫人叹为观止!
其实,据专家考证,罗马人属于拉丁族,他们迁入意大利后,开始时并不在台伯河岸居住,而是住在东南面的拉丁姆平原上。比较靠近河岸居住的还有萨宾人,周围居住着其他几种语族的人口,他们之间早就有贸易联系。
在几条南来北往的商道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穿越罗马诸山,其渡口便位于巴拉丁山脚下。拉丁人为了控制这个渡口,常年派人驻扎在这个地方,由此形成了一个货物交换和做马匹生意的市场,以后萨宾人慢慢加入进来,组成联盟,在河边设卡收费,在山坡筑堡防卫,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这大概就是罗马城的真正由来。
古罗马道路之谜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谚语我们都知道,是用来比喻事物具备多种可能性的。为什么条条大路是通罗马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这个谚语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呢?
古罗马保持最长久的纪念建筑之一就是它巨大的道路网,它们将罗马各行省编织在一起,为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古罗马人崇尚法制,追求有序和规则,因此古罗马时代的交通运输网都有着宏伟的规模。各交通大道一般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周围地区延伸。
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展和势力延伸的需要,在监察官阿庇乌斯的主持下,罗马人修筑了第一条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乌斯路。这条大道从罗马南下直达意大利工业中心卡普亚,之后不久,罗马又修了一条北上的弗拉米乌斯路,直达亚得里亚海滨的北方重镇阿里米昂。再从这条北上大道延伸至波河流域,就可与法、德、瑞士、奥地利等地相联,通达之途更为广阔。
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奥莱丽亚大道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瓦莱里亚大道横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地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乌斯路连接。
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英国、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成十二个行省,共有约三百二十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七万八千公里,以维持帝国在该地区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
有这么多的高水准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所以也就留下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
整个帝国庞大的道路网,以二十九条干道为主体,工程技术标准和便于通行程度非常高,史学家认为,这种道路工程是罗马“最有特色的文化纪念物”。
就第一条大道“阿庇乌斯路”来说,它工程品质可靠,坚固牢实,“全天候”使用,无论雨雪风暴、翻山过桥随时都可以保证畅通。平时的交通军旅以坐骑为主,货物则用军运,因此这种道路必须宽度划一,足容数队军骑来往通行,还要保持路线基本平直,上下坡度力求低缓,桥涵设施配套齐全。
为适应行军需要,路面本身用沙石铺筑四层:最下一层是基础层,铺以泥灰或沙,并夯实,作为路基;第二层是石块与灰土混合铺筑,石块大约有拳头大小,用以充实路面、保证一定的高度;第三层是混凝土(或石灰),与下面一层粘牢,为路面提供牢实的基底;有时候工人铺设碎石或粗沙掺以泥灰,再用滚压机压平。最后一层,也就是军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平整的石块铺成,接缝处十分严密,石块整齐划一,每块约为一公尺至一点五公尺长。路面中间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这样下雨的时候水就不会聚集,而是顺势流向边边,分散到两旁的下水道。路边有石砌保护,有排水沟。
主要军用大道宽约十一、二公尺,路中间硬面部分宽约三点七至四点九公尺,供步兵通行,外侧为骑兵道,宽约二点五公尺。这种建筑工程技术的标准是修筑阿庇乌斯路时拟定的,以后其他路的修筑都纷纷仿效。
铺设罗马大道要从异常精确的勘查开始,在开阔地带,道路是直的,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则要穿过地势较高的地区。必要时,需开凿隧道通过山坡,遇到沼泽地带时,堤道则把它抬高。
由于还没有电的发明使用,勘察人员经常靠点火调准路线,大部分在黎明和傍晚时分完成。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还依赖各种不同的仪器:便携式日晷,以确定方位;量角仪——一根木杆上装有水平交叉横木,四端各用线垂一重物,用来测量直线和直角。还有一个水准测量仪器,叫做地层仪,用来测定地形的剖面。
罗马大道后来被用于商贸往来,但最初是军队使用的道路,是帝国为了向外扩延势力,为了加快部队行进速度,以尽快到达前线动乱地点而建设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恺撒、图拉真等皇帝亲自监督下建造的罗马大道,建筑规范,管理有序,将千万个城乡紧密连接起来,极大的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繁荣和强盛,为罗马文明的传播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遍布帝国大地的交通道路网络,在中世纪的时候为全欧洲受益。在铁路时代到来之前,罗马人这套伟大的建筑体系工程,为欧洲陆路旅行在方便快捷方面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今天我们仍能随处看见罗马古道的遗迹,它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罗马昨日帝国的辉煌。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古罗马文明的缩影
在远古,庞贝是一个相当富庶和开放的城市,工商业的发达以及艺术水准的高超令人惊叹。
庞贝城的食品、畜牧业和手工业是当时的支柱产业。
从出土的建筑物中,人们看到有不少的面包厂的工具,比如说灰黑色的石磨。那是由奴隶用一根木柄转动,或者由奴隶赶驴子或马而转动工作的。这是典型的磨面的工具。
畜牧业兴旺后,毛纺业也随之发达起来。毛纺业一般由几个大家族控制,他们身边聚集起了一大批心灵手巧的的手工业者为其服务。那些羊毛经过清洗、去油和梳理后,便绕在纺织工的纺锤上。毛线织好后染上鲜艳的大红或橘黄色,再安放在经纬交错的织机上面。织出的布要浆洗。对任何织物来说,这都是一道重要而不可少的处理程序。这些布料经过捶打、冲洗和干燥后,再进行梳理和硫熏处理,然后便卖出了。
庞贝城贸易的发达或许是当代人无法想像的。在公元62年的大地震后,为了尽快能把城市重建起来,庞贝城的产业主加强了出口贸易。他们把能产生较高利润的葡萄酒、鱼酱和农产品通过萨尔诺河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再把所需产品从国外运到庞贝城。公元1世纪,庞贝的葡萄酒已出口到了高卢,人们曾在东欧的克罗埃西亚一带发现庞贝的瓦片。人们还发现当时的庞贝商人已经形成了包括整个地中海沿岸以及非洲、亚洲在内的较为绸密的交易网。
商业的发达使庞贝出现了不少的银行家。187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斯塔比大街发现了银行家尤肯图斯的府邸。他的府邸内有100多册银行备忘录,上面是尤肯图斯本人、佣人及借款人的笔迹,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银行来往的真实情况。尤肯图斯靠贷款给商人并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颇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当初的庞贝城永远处于风平浪静之中。这个城市甚至从未发生过阶级斗争,也没有种族歧视。不论是自由民还是奴隶,都在为积蓄社会财富而努力奋斗。在庞贝,即使身有残疾的人也不会饿死,他们走在街上便会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施舍。
因此在庞贝20000人的原居民中,富人和穷人大都相安无事。无论是希腊人、埃特鲁斯坎人,还是奥斯克人或罗马人,族群之间总是和睦相处。
庞贝妇女的解放可追溯到公元第一个世纪。身心得到自由的庞贝妇女走出家门,购物或消遣,毫无顾忌。她们的地位与男人一样。
萨比娜·波培娅出生于庞贝的一个有钱人家。她有着闭花羞月之貌。
追求者纷至沓来,可就在公元62年大地震的那一年,她嫁给了尼禄皇帝。萨比娜曾请求尼禄皇帝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灾的庞贝人。也是因为她的说服,才使尼禄皇帝同意恢复竞技的娱乐。
庞贝的竞技表演很有规模,大多为有钱有势的人来筹办。一份记录显示,四月份的4、8、9、10、11、12、20日,以及五月份的2、12、13、14、16、31日都有竞技比赛。对角斗竞技的狂热,在罗马帝国时代愈演愈烈,出现了许多专职的角斗士。角斗士成为当时最令人羡慕的人,他们不但受到高官的喜欢,也受到青年妇女的青睐。
竞技场内不仅有角斗士的格斗表演,同时也有人与野兽、野兽与家畜搏斗等表演。据分析,观众之所以喜欢这些竞技项目,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狂热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