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善行无辙迹”。领导就应当注意成事的方法,不露痕迹地推行自己的意志,这大概就是“无为之治”的根本所在。跟员工的关系倘若相持不下,到了“抬死杠”的地步,领导应该明智地寻找退身之计,适时地说一句:“看来,你真行!”这不仅让下属感到脸上增光,或是受宠若惊,而且领导自己也有了可以下的台阶。
1.无为而治是高境界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如果去除邪念,回复本性,就可以实行无为而治,各种良好的秩序自然也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就可达到最和谐的程度,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只是单纯地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说,什么都放任自流,这其实一盘撒沙,达不到无为之治的目的。真正的无为之治,则是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是做事的辩证法,也是领导管人的技巧。
无为而治是棋高一着的超越,它是一种完全包容人,却不使下属意识到被领导、被驱策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领导从大处落笔,把握大局,居高临下地将下属导向适当的方向。
领导管人的最佳状态,就是既限制了下属的自由意志,但是部下却又丝毫也感觉不出来,这样就能形成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共处,让大家在和睦的气氛中达成努力工作、同舟共济的共识,朝着既定的目标共同奋斗。
老子有许多阐释无为而治的名言,下面是典型的几个: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就是说,领导可以通过“无为”来治世,只要真正掌握了“无为”的艺术,就可以做好管理工作。可见,这里的“无为”还是要从大局出发,不是什么一事无成,不为一事。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法令弥多,则盗贼多有。可见,聪明的领导应当处无为之境地,顺应自然,行无为之教,因势利导来治理民众,太多的法律条文、管理规则并不见得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富足守本分。
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领导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可与部下争利。只要领导实施济民,给民实惠,而不与部下争利益,抢风头,这样的领导必会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
圣人,不知有之;弃之但则誉之。这里讲的是领导要做到表面上是什么也没有做的样子,好像自己不存在,但是他的话在单位里得到顺利贯彻执行。这样的领导才是最为优秀的,因为他能够让人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
也就是说,群众虽然知道“有领导这么一个人”,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活动,但是领导却可以积极地发挥领导作用,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才是最高超的领导方式。
以上是老子一生对管理的钻研心得,在其后许多年内,这些领导原则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运用,有些朝代还以其为治国的根本方法。
2.从容应对下属顶撞
遭遇下属的顶撞是多数领导常会遇到的难题,处理不好会深深地给本人和下属带来伤害。
如果顶撞者的意见有可取之处,被顶撞后领导应当以宽广的胸怀和诚恳的态度,主动接受其意见,切不可明知自己不对,还装出一贯正确的样子,盛气凌人,根本不把下属的意见当作一回事。如果顶撞者的意见是错误的,被顶撞的领导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就任意地训斥人,而是要针对顶撞者错误的地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说服和解释,让他心悦诚服。
有的下属顶撞领导时,往往“心情激动”,精神紧张,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制,因而声音较大,言辞过激。有的领导不是克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的态度,而是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最后是一浪高过一浪,造成恶劣的影响。
有的下属生来脾气暴,性情急,对某些自己看不惯或不合口味的事情常常发牢骚。对这种人的顶撞不要以硬对硬,而应采取委婉的态度,先表面上将他的顶撞意见接受,然后再把他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待他火气渐息,再言轻意重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些人心直口快,一旦明了事情,也就不会固执己见了。
在下属的顶撞中,有的人是别有用心,存心要找岔子,刁难领导,明知自己不对,还要强词夺理,无理取闹。当然,对这种人决不能让步,而应该义正辞严,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坚决去掉其阴暗的心理。
有的下属依仗自己有后台,有靠山,不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这些人遇到领导批评时少不了要发生顶撞现象,以为领导奈何他不得。对这种情况,坚决不让步,但方法上要注意一些,因为在中国这种裙带关系严重的社会里,稍一不慎就会引火上身,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领导可不去针锋相对地反顶撞,可以从侧面指出他的不对之处。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我不气恼,但言语中却是非分明。这样做,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照顾了他的面子,又使他明白道理。
顶撞是领导在管理中难免的,关键是对此要心胸开阔,特别是领导,要有一定的高姿态,有些下属“吃软不吃硬”,你以高姿态对待他,也许很快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许多善于缓解和正确处理顶撞现象的领导,还与以前顶撞过自己的下属结成了知心朋友,甚至“不顶不相识”,从而发现了下属的某些长处。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领导,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下属,这就要求领导既坚持原则,又以理服人,万万不可拿官架子,动不动以“老爷子”自居。那样,只能使事情走向反面,将十分不利于领导的工作。
3.让他三分又何妨
领导凡事让下属三分,未尝不是为自己的工作做好一个铺垫,世上的事情,的确有很丑陋的一面,但是,如果把这一切看得虚一些,轻一些,把世间万物看得明朗,简单一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谓“冤家易解不易结”,心胸开阔如大海,试着与有嫌隙恩怨的人从容地打一打交道,体谅和理解别人的难处,经常这样做,你会感到受益无穷。
领导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细微末节斤斤计较,更不要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领导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下属在意的对象。
处变而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不将一些哀怨气恼常挂在心头,这是领导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
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现代人来说,领导人的肚子里要能跑火车才行。对于具有不同脾气、不同嗜好、不同优缺点的人,你要学会去团结他们,因为你是一位领导,你必须具备一颗平常之心。
如果你的下属看不起你,不尊重你,并且还和你闹过别扭,甚至你吃过他的亏,上过他的当,你仍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去团结他。
如果下属一句话使你脸上无光,自尊心大受损伤,你就立即气冲斗牛,好像黑旋风李逵一样生起气来怒不可遏,岂不更丢你做领导的面子?何况“以德报怨”与“以怨报怨”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也许领导也会说,我已经努力做到一团和气盈于胸了,努力以宽广的胸怀应对周围的一切,但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是的,这样做也许要求是苛刻了一点,但是如果想一想,你有一天走进一家百货商店购买商品,或者到一家理发店接受服务,如果服务员对你态度温暖如春,你自然是心情舒畅,十分满意。但是,如果对方是一副铁板一般冷冰冰的面孔,对你的合理要求不理不睬,进而声色俱厉,你又会如何应对呢?
这种情况下,生气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你每每遇到此类情况,就和对方大吵大闹一顿,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这样两败俱伤,又何必呢?
其实仔细考虑一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领导只有敞开胸怀,团结各种类型的下属,包括那些与自己有过节,有矛盾,甚至经常对你评头论足、抱怨不息的下属,才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4.对下属不求完美
世界上很少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东西。即使当我们自认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时候,实际上也未必就尽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日常使用的“完美”一词,往往不过是“很好”、“非常好”的代名词罢了。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苛求。
领导在管理下属的时候,常犯的一个错误即是苛求别人,期望尽善尽美。其实,如果每件工作都以满分为目标,反而会影响工作效率。我们常听某领导说这样的话:
“好吧,我承认世界上很少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东西,但我追求完美是没有错吧?”
是的,对于个人来说,追求完美的境界无可厚非,但以这样的标准要求下属,则勉为其难。
现实生活中是会有一些人喜欢追求完美,他们往往有强烈的向往,也肯为之努力。有些人到后来便变得灰心失望,一蹶不振。而领导苛求百分之百完美的危害还不止于此。
领导管理下属,要根据对象和具体事物给予适当的评价。有些事必须要求完美。比如,写收据的时候,就必须要求百分之百的正确,不能潦草,也不能涂抹。一张贰万元的支票,如果不在贰万之后写上“整”字,看似不错,却不能允许这样的马虎。凡是诸如此类不是只达合格标准就可以的事,自然必须命令其修正改进。
但并非每件事都要如此。凡事是有个合格标准,而这个标准和尽善尽美有点距离。就像入学考试的时候,就算是第一流的学校,也不会只录取各科都是满分的学生。所以,如果下属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要以满分为目标,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
试想,一个工作人员本来一天可以完成两份报告,如果领导从百分之百完美的要求出发,要求每个字都像练习书法一样,行文不仅要清楚,而且要像散文一般,又要求简洁,如此一来,恐怕一天连一份报告也是无法完成的。少写几份报告,或许事情还不算太大;若是大事上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岂不糟糕?
对每件事都要求满分,是大多数下属所办不到的。这么一来,要指责的事就会很多。有的领导喜欢整洁,看到下属办公桌上的东西乱七八糟就皱眉头。有的领导喜欢朴素,下属衣着稍有不慎,就会被他指责。
领导切记:当你指手划脚,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批评一遍之后,下属们不过是相视一笑而已。
5.不跟下属“抬死杠。”
下属总是想摸清领导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们会在暗中揣摩:我是否喜欢这个领导?这个领导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领导是否值得尊敬?这个领导是否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这个领导会怎样对待下级?为了彻底看清领导的真面目,下属有时会通过旁敲侧击或正面接触的方法打探你的底牌,他们所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向领导发难,看看领导有何反应。
例如:有的人会拿自己最精通的事,故意发问,以探虚实,如果领导被问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词或是无言对答,他或许就会洋洋得意,甚至不客气地说出这样的话:“领导大人,这样简单的事您也不知道?”
在这种场合里,领导如果涨红了脸,半晌不语,就会丧失应有的尊严,无法顺利地做好今后的管理工作。
因此,必须学会严肃地对待下属的发难。
比如说,在上述场合,可以从容不迫地回答一句:“你对自己的业务已经干了多年,应该精益求精才对。如果你炫耀自己掌握了一点知识,不就恰恰表示你还年轻无知吗?”
这样不愠不火的话语、不愠不怒的态度,便是对发难的下属所施予的最沉重、最致命的反击。这样做,既不让事情进一步恶化,又可显示出自己的风度与气量。
当领导的固然应该是一位比别人略高一筹的“通才”,应该博学多识,多知多能,但却不可能对样样事务都精通。因此,在员工强过自己的事情上,可以不与之较量,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巧妙地回避开,紧接着高瞻远瞩,在自己强过对方的事情上,引导和启发下属,让他们不可造次,无理取闹。
与下属发生争论也是领导经常遇到的场面,能否有效地处理这种尴尬的事件,也是决定领导能否获得下属敬重的重要条件。
通常,领导觉得让下属占上风,便会感到脸上无光,因而急于驳倒对方。然而,下属也可能以不服输的劲头,硬是坚持自己的小道理,和领导开展激烈的争论。争论越激烈,双方的情绪就会变得越高昂,结果也就越是难以收拾。
跟员工的关系倘若相持不下,只会变成“抬死杠”的结果。领导应该明智地寻找退身之计,适时地说一句:“看来,你对这个问题有一番研究哇!”这不仅让下属感到脸上增光,或是受宠若惊,而且领导自己也有了可以下的台阶。
6.心灵沟通的艺术
有些下属心情涣散,令人难以接近,你几乎无法和他进行交流。如果不想法让他做出点反应,就不知道他是否理解了你或者听到你说了什么。
这种人眼光游移不定,目中无神,竭力避免视线的相对,烦躁不安,或者姿势僵硬。看起来他可能沉浸于其他事中,机械地回答“是”。与这种人沟通,你可用以下几个方法:
直接接触法。你不妨直接对他说:“我不知你是不是听到我说什么了。你能重复一下我的话吗?”或者说:“你根本没有注意听我在说什么,我很气愤。”你必须直接地、明确地要他集中精力和你交流思想。
预防式。把自己的要求委婉地说出来,防止他再次心不在焉。“以前你听我的话时总有些困难。现在你再听一下我的另一个意见行不行呢?”这样可以事先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处罚式。你说:“如果你不能认真地参与讨论,你就不要参加这项工作了。”也可以事先警告:“我发现你好像难以集中精神进行讨论,而且还经常独自躲在后面,这让你很难接近别人,你觉察到这一点了吗?”
有些人确实不愿或不能够合作,这种人确实是无法接近。出现这种情况,要善于及时处理,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又一时说不服下属,你很可能会犯心急的毛病。当然,人家听了你的说服,立刻点头叫好,改弦易辙,并称赞你“一言惊醒梦中人”,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下属的看法也并非一日之功,即使他当时表示心悦诚服,你还要让他回去好好考虑一下。积习难改,当面服了,回去细想可能还会出现反复。真是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指责下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正确的做法关键是要耐心。这就意味着,当你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甚至被人抢白一顿后,不要和对方生气,更不能生自己的气。
你要有长期做说服下属工作的准备。可以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对于“成见”,要保持非凡的耐心,今天挖一个角,明天铲一块土,逐步解释一些细节和要点,日积月累,“成见”就会渐渐消除了。
7.不要自耍小聪明
中国人都很聪明,但许多人不能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耍一些小聪明。如果一个人只会自作聪明,那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反而身受其害。
领导更应该注意这一点,身为上司,必须心谋大略,不务虚名,切不可自作聪明,沽名钓誉。
在生活中,取得一些成绩就洋洋得意,不思进取的领导有不少,小富即安,目中无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业垮台。
有这样一个例子:
赵武灵王派一名臣子去侦察中山国,使者经过半年的考察,主张立即出兵。
赵武灵王说:“为什么这么着急去攻打中山国呢?难道机会跑掉吗?”
使者说:“中山君很喜欢找出那些隐居村子或野岭里的无名学者即所谓才子,接见他们。另外,如果在路上遇见隐者便亲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或者邀进宫中请教。他到过贫民区数十次,拜访住在那里的贤者,至于那些真正的高士,那些无意任官的清廉高士,中山君则以平等的礼数待他。”
赵武灵王说:这么看来,中山君是有道明君,如何能攻打他呢?
“非也。”这位使者说,“我们并不是师出无名。不想做官而隐居的贤人,中山君故意去把人家找出来,加以礼遇,这一来,做官的人心里头就感觉不舒服,丧失士气。另外,只尊敬读书人,农民也会产生反感,不愿耕作,群臣丧失士气,农民不务正业,这样的国家如何治理呢?君主自己一个人摆出一副贤人的姿态,其实这样的君主是愚君,这样的国家一打就垮。我们何不抓住机会呢!”
赵武灵王依言出兵,果然一举灭了中山国,生擒其国君。
中山君的这种行为在许多领导身上就有体现。真正脚踏实地的部下他们不欣赏,却只重用那些只会夸夸其谈,不懂得做实事的人。用这种办法来换取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这种领导其实是自作聪明。
自作聪明现象在那些年轻气盛和事业比较顺畅的领导人中比较常见,这一部分领导人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凡事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可仅凭个人的好恶,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另外,经验丰富,成就斐然的公司总裁们,有时也容易头脑过热,错误估计形势,按老经验办事,结果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在管理下属时,要警钟长鸣,不可过于自信,切记:每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特别是那些涉及公司发展的大事,更不可以小聪明行事。
8.警惕谄媚献殷勤
有一则流传很广的笑话,说的是有人在某高官面前说,自己的老师曾教给他一个拍马屁的方法,给人戴“高帽子”就无往而不胜。这个高官听了,大不以为然,说:“我就不喜欢那些谄媚的人。”
这个人连忙附和:“对对,您的情况不同,您是一个例外,堂堂大丈夫就是要厌恶拍马屁的人,天下像您这样明智的人能有几个呢?”某高官脸上欣然有喜色,微微点头。这人私下里说:“高帽子,我又送出去一顶了。”
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谄媚不好,但当谄媚到自己头上来时,你未必感觉得到,在不经意中,自己已经中了圈套。
为什么不能接受谄媚呢?因为谄媚并不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谄媚者说的都是违心的话,这是谄媚与由衷赞美的根本区别。他之所以说违心的话,是因为有所求,这个要求又是绝对不能以正常方式获得满足的。如果他有真本事通过苦干获得满足,可能也用不着给领导拍马屁了。
所以,如果接受谄媚,得以牺牲某方面的利益为代价,这显然是不合算的。
怎样才能警惕下属的糖衣炮弹呢?
第一,要能分辨出什么是谄媚。上述笑话中的那位高官,自以为不受谄媚,结果还是受了,问题就在于他没有分辨出什么是谄媚。那人用的是“附和型”的谄媚方法,就是随着你的思路发挥,不太过分,因而也不太露骨,最容易被人接受。
还有一种就是“反衬型”的谄媚方法,即以指责你周围的人来间接地抬高你,拍你马屁。他们能够察言观色,贬低的人正是你不喜欢的人,你不好意思说那人的坏话,他们代你一吐为快。这一招也是十分灵验的。
第二,多听反面意见。顺着领导的思路说话的下属,等于没有什么价值。不要给拍马屁的下属以任何好处。“附和型”的下属常常能知道领导的思路,因而故意取悦于领导,但这样的下属等于没有说话。
第三,消除喜欢听好话的习惯。听到赞扬的话就要提高警惕,以防对方借以换取什么东西,假如好话一个劲地往耳朵里钻,就设想别人是在说一个希望的领导应该如此,而我并不是一个这样的领导,我要朝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可以使自己更清醒。
不受谄媚,要特别防范那些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今日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明日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尤其是表面和人友好,背面又说人坏话的人,或者背后说人坏话,当面却大加吹捧的人,更属于典型的谄媚者,有时还可能是挑拨离间者和两面三刀的人。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总之,领导得到下属“糖衣炮弹”的时候很多,这就要求领导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警惕下属的谄媚。
9.不做事也能成事
社会上有一些公司,管理人员成堆,但真正的适合于做领导的人却寥若晨星。许多人不具备做领导的能力是因为他不具有战略眼光,不能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考察问题。
如果企业的领导对问题缺乏通盘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旦有事情发生,他们总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带领大家东一拳,西一脚,结果漏子越捅越大,事情越做越糟。
这种枝枝节节的“做事”态度,不是一个优秀领导的所为。做领导关键是要成事,而不是事必躬亲。
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具有从整体上处理问题的“成事”精神。他不应当关注那些细枝末节的具体的、技术性的东西,而应当以系统的总体观念把握全局。
一个只会“做事”的领导在工作中只能越管越忙,越忙越乱,越乱越错。他永远也无法针对问题的本质来寻求答案,永远也不会解决公司的根本性的问题。
领导是一个公司的核心人物。如果每天只盯着具体事务,不能思考一些战略性的,事关全局的大事,必然会失去前进的方向。领导应当有敬业精神,但他决不能事必躬亲。他要做的是充分地运用资源,而并非只是卖力地“做事”。
某公司总经理曾在总结他的经营理念时说:“我们公司的人员中,部门经理要比副经理强,经理要比副总裁强,副总裁比总裁强。”
乍一听这番高论,似乎有悖于常理,下属做事怎么可能都比上司强呢?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领导又怎么能做好管理工作呢?下属能干,而领导却不能以实力威震下属,这样的上下级关系怎么能维持呢?
总经理这样分析道,所谓部属比其主管强,并非指规划、组织、用人等方面的经营能力,而是专指下属“做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方面的能力。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因其要掌握全局,调和部门与部门的冲突,协调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样的领导怎么只能光想着“做事”呢?关键还是要想着“成事”。只有从战略高度,从“成事”入手,才能为公司指明发展方向。
主官与主管最大的不同是:主官要透过战略规划与制度设立,诱导各怀心态的下属群策群力,迈向一致的目标,而主管则只在特定的领域发挥专长,无法把握工作的全局,两者有系统与局部的差别。
聪明的领导必须做好主官而不是主管,要成事而不是做事!
10.与下属建立伙伴关系
很多当领导的人对团队管理的看法过于简单,认为管理团队就是把一群人拢在一起工作而已。其实,领导方式会影响到这个团队的成败。
领导方式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人际关系型。非常重视每个人的感觉,非常强调人际之间的沟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纳。
团队领导型。强调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对团队的发展都有所贡献。
中庸管理型。不过度要求,也不过度苛刻,对工作人员保持适度距离,这种管理只能维持中等的绩效,通常无法达到高目标。
任务导向型。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个人的感受,凡事以工作第一,不管个人的死活。其实,军队的管理就是任务导向型,以高压管理,工作规定得非常明确,完全是听命行事,以服从为导向。这种领导方式,对个人来说,常会有工作倦怠,职业疲倦,甚至有燃烧怠尽的感觉,这会使很多人逃离这种环境。
绩效管理型。大家非常欢乐,没有任务,非常轻松,没有工作压力,没有业绩的压力,也不是以任务为导向,而是通过联络感情,共同提高公司的绩效。
领导与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管理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亮点,它将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绩效上来。在绩效的问题上,领导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领导的工作通过员工完成,领导的绩效则通过员工的绩效体现,所以,员工绩效的提高即是领导绩效的提高,员工的进步即是领导的进步。
绩效使领导与员工真正站到了同一条船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不难看出,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要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团队之所以存在,是建立在某个价值的信念之下,大家愿意为此付出,成员之间彼此依赖。其次,群体中每个人都愿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感觉,他们不是被压抑的,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最后,每个成员也要对团队有承诺,既然被挑选到这个团队中,就要将自己的能力贡献出来,不能留一手,要竭尽心力,为团队创造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