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厚黑用人学
31808900000022

第22章 扬长抑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挑剔过了头,在领导的眼里就没有人才可用。一个人,往往长处突出,短处也突出。德才兼备,不是说人才没有短处。领导在用人才时如果能见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不断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事业为本,人才为重,人事两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则。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实际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所短,如果求全责备,挑剔缺点,就很难识别人才,一个人,往往长处突出,短处也突出。对德才兼备,领导也不要绝对化,要做到德看主流,在选拔人才时如果能见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不断发现人才。

使用人才,尤其要特别注意,发现那些虽有缺点,但有才能的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互相彰昭的,有时,甚至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可能越注目。例如一个人进取心强,敢冒险,敢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难免有处理事情不周不细的毛病;一个人有魄力,有才干,不怕闲言碎言,不怯习惯势利,难免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和骄傲;一个有毅力,有倔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难免有时主观、武断。对这些人,如果求全责备、弃而不用,那么,就会失去一大批精明强干,勇于开拓的人。克雷洛夫有一篇寓言,说一个人因为怕剃刀快,而弃之不用,改用很钝的镰刀刮胡子,结果不仅胡子没有刮干净,还刮得满脸是血。克雷洛夫最后写道:“我看好多人也是用这种眼光来衡量人才的,他们不敢使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光搜集一帮无用的糊涂虫。”我们要从这个寓言中得到启示。

事业为本,人才为重,人事两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则。人事两宜,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按照需要,量才使用。社会的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且也为发挥人才的作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积压人才,用非所学,不把人才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地方去,强人所难,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其二,要了解人,而且要了解得彻底,还要有全面的观点,在使用人才时要职能相称,量才适用,适才所适。人才是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要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使相应的人才处于相应能级岗位,把人的才能、专长和岗位、职务、责任一致起来。

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全局,教育人们服从需要和分配,而且必须考虑人才的志趣、特长、气质、能力,作到合理使用,让每个人去干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会,不要强人所难。这样即能避免大材小用,造成才力有余,浪费人才,也能避免小才大用,才不称职,贻误工作。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用人时必须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用人,贵在善于发现、发挥人才之长,对其缺点的帮助教育,固然必要,但二者相比应居于次。而且帮助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其短处变为长处。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看人长处,则无不可用之人。因此,在人才选拔上切不可斤斤计较人才的短处,而忽视去挖掘并有效的使用其长处。

在人才使用上,不仅要用其所长,而且要“短中见长”。不知人短中之长,就不能做到善于用人。数学家陈景润不善言谈,有些“呆气”,当中学教员很吃力,调到数学研究所,搞数学研究,攀上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个人的优点和特点,长处和短处,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优点扩展了缺点也就受到了限制,发扬长处是克服缺点的重要方法,而且长处和短处是相伴相生的,常见到有些长处比较突出,成就比较大的人,缺点也往往比较明显,常常“不拘小节”,大智若愚。

因此,在选用人才时,要善于发扬人才的长处,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以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至于那些胆大艺高,才华非凡,但由于某种原因受人歧视、打击,成为有争议的人物,领导更要力排众仪,态度鲜明,给予有利的支持。

2.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揭示事物差别,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和逻辑方法。平时人们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比看看,异同自辨,都是说明对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领导考察人才中,就称之为比较鉴别法。

比较鉴别法的主要类型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正反比较和思维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从空间上去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在左右的对比中鉴别优劣。横向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某个考察对象为坐标参照系,横向延伸,选择基本情况相似、相同、相近的同类干部为对象进行比较,以便看其优劣程度。另一种形式是确定几个对象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好中选优。这种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现象,所以在实践中要与第一种形式结合起来效果才好。

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从时间上去看一个人的变化,在前后的对比中认识优劣。纵向比较法要求领导从一个人的变化看发展。因为任何人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客观性就决定了识别人的客观性,决不能凭老印象看人,要随着人的发展变化改变对人的看法。

所谓正反比较,就是对考察一个人的正面意见和反面意见相比较,在求同存异中鉴别优劣。对一个人看法不一致是经常出现的。不要怕有不同意见,要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不同意见。通过不同意见的比较,求得正确的一致看法。一时拿不准的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最好不要匆忙下结论。

所谓思维比较,就是把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其所适合的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对其所担当的工作影响很大。一个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如果没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可能胜任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形象能力是不可能搞好文学创作的。所以,在考察人才时,要比较哪个思维方式科学性强一些,适合这项工作;哪个思维方式科学性差一些,不适合这项工作,以便选优汰劣,用准、用好人才。

为了使比较鉴别法在领导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注意比较的科学性。

其一,切忌单项因素的比较。在比较两种事情的时候,不能从每一件事情中随意抽出一些单项因素作比较后就下结论,而要把有关的因素加在一起做全面综合的比较。比如,两个人才相比较,一个优秀人才会有缺点,一个较差人才也会有优点,如果看到这两个人才都有某种相同的缺点或相同的优点,就认为这两个人才都一样,甚至说这个优秀人才还不如那个较差人才,那就不对了。

其二,条件不同,基础不同,比较的方法也应不同。条件不同者,应先比条件,而后再比事物自身的情况,基础不同,比的起点也应不同。俗话说:站在梯子上的人,不能同站在地上的人比高低。有些人简单地拿年轻人与干了几十年的人比较领导的经验,越比较越觉得“生姜还是老的辣”,不敢大胆提拔年轻人才。如果把现在的年轻人才同人才年轻时比,就有可比性了。

其三,非同类项不能相比。算术里的不同项,不能相加减;数量和质量不能相比。两种事物必须是同类、同一范畴的、同一标准的,这样才有可比性,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不可以比较。总之,我们在运用比较鉴别法时一定要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

3.衡量人才要全面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合理使用人才,公司效益就会提高,不同的公司,人才使用不尽相同。但把它作为人类共同的现象来看,也有共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就是类似于物理学的能级能质相对应原则,通过他来全面考察人才。

人才的使用,必须根据人才自身的能级能质,把他们放在与其能级能质相对应的岗位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能级能质,是要通过立体考查而得到的。

能质是指人才的才能在质的方面具有不同类型,如经济型、通才型、专才型等,人才都是才能比较高的人,但每个人的才能优势都是各不相同的。能级是指人才才能在量的方面有不同的级别,也就是说人才当中,他们之间的才能是有差别的。把不同的才能按大小排列,分属于不同的级。

既然人才岗位和职位对人才能级能质有不同要求,而人才自身的能级能质有差别,所以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分清人才的能级能质,合理使用。首先要对人才的能级能质有具体、准确的认识。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所谓知人,首先要知人才的能级能质的特点。一方面要区分其能质,如果在能质上使用不当,就会使人才用非所长,浪费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区分其级,如果在能级上使用不当,就会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贻误人才自身的发展,影响公司效益。其次要对工作岗位和职位所须的能级能质有深刻得了解,使人才与岗位有效地协调起来。

全面考察人才,很重要一点就是合理使用人才,也就是要根据人才的能级能质安排合理的职位与岗位。全面考察时主要要看以下三点:一是人才能级是否明显高于岗位的要求,如果是,即大材小用,这样肯定会造成人才浪费,公司得不偿失;二是人才能级与岗位要求相当,包括岗位要求略高于人才的能级,就工作成效来说这是理想状态;三是人才能级与岗位要求相距甚远,即小材大用,人才不能胜任本员工作,影响公司发展。很明显,考察的结果表明,第一种第三种情况不可取,第二种最佳。

在实际的人才使用中,应以岗位要求略高于人才自身已具备的能级水平为对应的最佳选择。这样可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给他添加了奋发向上的紧迫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的创造性,尽可能快地进入新的适应状态。对人才系统来说,有利于形成人才竞争局面,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作用。

4.摒弃荒唐的用人套路

传统的用人行为,由于受到僵化的用人认识的束缚,因而其表现形式是机械的、单一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令人厌恶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可供领导作出抉择的余地。如经常看到的传统的用人行为,主要存在下列弊端:

(1)好走极端。对被视为优秀的下属,一味大胆使用,破格提拔;而被视为后进的下属,则一压再压,直至将人拖老、拖疲,贻误了下属的宝贵年华。

(2)途径单一。某人一旦被认为具有某一特长,便为他选定了单一的使用途径,似乎他的特长惟有在这条途径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缺乏弹性。当下属自身的内在因素发生变化,或者下属所处的客观环境(外在因素)发生变化时,往往不能随着这些变化了的因素而灵活的应变。这种缺乏弹性的用人模式不仅严重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而且往往使领导招致难堪和被动。

(4)忽视开发。使用与开发相脱节,只重使用,不重开发。也可以说只知道发挥下属的显能,不知道挖掘下属的潜能。当某个下属的显能用尽了,或者他的显能不再有用了,他也就身价大跌,不值一文。人们戏称这种用人行为是“榨油式使用”。

与传统的用人行为不同,现代用人行为更注重为领导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更注重充分利用下属的有利成分,与此同时,尽力抑制下属的不利成分;更强调行为方式的灵活性、有效性、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的优越性在下列几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显露:

(1)不走极端,随时掌握主动。对被视为优秀的下属,既要予以重用,又要看到他可能存在的不利成分,随时保留调整的权利,尤其应该防止对他的盲目信任和重用;而对被视为后进的下属,则要看到他存在的有利成分,适时予以充分利用,并在利用中逐步扩大他的有利成分,缩小不利成分,从而使他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2)动态变化中进行“微调”,始终保持足够的弹性。根据被使用对象的内在因素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他所处的客观环境(外在因素)发生的变化,及时对用人技术进行“微调”,使领导对下属的使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用人途径多样化。不仅能够针对下属的不同特长,热情的为他选定多种使用途径,而且还在相当的程度和范围内,允许下属可以为自己选定被使用途径。

(4)变“榨油式使用”为开发式使用。人才资源如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如果一味开发,不加保护,迟早会枯竭。针对这一特点,现代用人行为十分注重将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使用中开发,又在开发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既要发挥下属的显能,又要挖掘下属的潜能。身处这样的使用境地,下属不会感到“油”被榨尽,反而觉得才智倍增,心情十分愉快。

显而易见,现代用人艺术与传统的用人模式是格格不入的。领导要想掌握和运用这一高招的用人手段,就必须从传统的用人模式中挣脱出来。值得指出的是:在挣脱传统的用人模式的束缚,寻求必要的用人“伸缩度”上,用人艺术无疑是各级领导的有利武器。

5.让人才各得其所

“好瓦匠没有用不了的砖”。一个出色的领导,必须要能量才用人,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吴子所言;“短者持长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那么,如何鉴别一个人才的类型呢?

(1)工作经历和工作成绩是最主要而且最客观的因素。磨砺和经验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2)其工作伙伴或有联系的人员的看法和印象。这些意见可以剔除你的一些主观因素,当然,你在利用这些意见判断时,也要剔除其中的一些主观因素才行。

(3)由你的供应商和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往往比内部意见更加客观。

(4)征求员工对个人的看法。“性格决定命运论”虽然有其偏颇之处,但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在头脑中经常把自己想像成某种人时,他的言语和行为就会自然表现出该人的倾向,他的人生道路会自然不自然地朝着该方面发展。”员工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便可反映出他的一种努力倾向。

一般来讲,人才有以下几种类型:

(1)慎密型人才。其最大特点就是忠于职守,这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导都欢迎的人才。这种人才不贪功取巧,踏实认真,归属感强,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最佳人才。

(2)通灵型人才。知识面广博,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综合、移植、创新能力,能够在全局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上下协调,善于应付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这类人才不可多得,一般适于担当常务管理工作或在枢纽部门任职,如总调度员或办公室主任等职位。

(3)创新型人才。有能力、善应变、敢拼搏、行动富于冒险性、思路新颖、赶超之心重。任用这类人员,一定要委以独立重任,并极端注重工作方法。这类人员是开拓局面、打开通路所必须的,这类人才适合新产品开发部门或营销部门的工作。

(4)实干型人才。是任何组织都应必备的人才。这类人才埋头实干、有吃苦精神、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领导应对这样的人才适当加以保护和关爱。其最适合的工作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部门或主要产品的产销部门。

6.动辙发火不明智

考察下属要全面客观,而这要求领导必须有良好的修养,不要轻易发怒,特别是在容易发怒的情况下,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失常态,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为意气所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修养,进行必要的锻炼。

部属做错了事不要马上对其发怒。部属做错事也是难免的,不能要求部属一点错不出,领导要细心分析他出错的原因,要全面看待部属。只能要求部属少出错,特别在重要环节上尽可能不出错。但一旦其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甚至造成一定后果时,领导一定要冷静处理,千万不能火上浇油。可以想像,没有哪一个部属希望自己的工作出现纰漏。因此,一般情况下,部属做错了事,领导应冷处理,不要急于批评,更不要冲其发火。在这方面,有经验的领导往往先以安慰和平息事态为主,然后在详细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除非确有必要,一般不要求部属公开检查。而是领导全面分析,考察下属的行为。无数事实说明,部属在捅了娄子、出了差错以后,领导越是心平气和、宽宏大量,部属则越能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过错,竭力做好弥补工作。

当部属顶撞自己时不要对其发怒。领导因部属顶撞而发火,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怕丢面子,觉得不把部属顶回去,有失领导的权威。其实,高明的领导是不与部属争吵的,因为争吵或发怒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二是给部属一个下马威。有的部属能力较强,有时目中无人,傲气十足。领导对其发怒,是想扫其威风,挫其傲气,促起保持清醒头脑。三是杀鸡吓猴。在领导看来,不把顶撞者压下去,其他部属必然效仿。于是就借助部属顶撞的机会,大加发挥,敲山震虎。我认为,一个领导要成功的驾驭部属,必须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能力和实绩取信于人。因此,当部属顶撞时,要特别冷静,要多问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千万不要沉不住气,急于把部属压下去。其实,采取压服的办法,到头来只能是压而不服,真正伤感情、丢面子的还是领导本人。

个人私事引起情绪不好时不要对部属发怒。领导在家也是人父、人母、人兄、人姊,也有棘手的子女问题、家庭纠纷等烦恼的事。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领导修养极好,不论在家中与家人发生什么矛盾,哪怕是吵得不可开交,但一进办公室仍然像往日一样,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心中的苦恼与不快。也有这样的领导,一旦在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与亲友、与邻居、与行人发生了摩擦,就把不快带进办公室,部属一眼就能看出其神情严峻、余怒未消,一反往日常态,令部属心有余悸,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与其接触。

领导把家中生的气,发泄到与自己构成工作关系的部属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是与合格领导的素质不相符的。每一个领导都应端正对部属的态度,摆正自己与部属的关系。如果一有气就往部属身上出,天长日久,定会遭到部属的强烈反对,领导工作也就很难做好了。

7.抑其所短的秘诀

所谓扬其所长,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应尽力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以一当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用人用其长,古人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战国时的卫国是一个经常受到周围大国侵扰的小国。有一天,子思对卫侯说:“苟便是一个能攻善战的人才,他可以统帅大军五百乘。”古时一乘战车有43人,步卒72人,五百乘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了。卫侯说:“我早就知道苟便有统帅军队的才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军。可是你不知道,他曾经在做官时,在老百姓那里搜刮了两个鸡蛋吃了,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虽觉好笑,但仍委婉地对卫侯说:“依我看,古往今来的贤明君主,他们选用人才好像木匠用木材一样,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几抱粗的树木,是相当好的木料吧,中间可能有几尺已经腐坏,但是高明的木匠并不是把整个木材扔掉,而是选用其中部分好料。选用人也是这样。现在战国纷争,诸侯征战,非常需要有才干的人才。各国都在招贤纳士,卫侯您却因两个鸡蛋的问题而把一个能率领千军万马、能攻善守的将军丢弃不用,这样的事最好不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听了这番话,笑着对子思说:“我明白了,愿意接受你的指教!”

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一般来说,识人之短容易,识人之长、能说人好话并非易事。作为领导,就是要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对人才从大处着眼,从长处着眼,看人的本质、主流。一位著名企业家说:“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勇气,必须尽量发掘部属的优点。当然,发现了缺点之后,也应该马上纠正。以七分心血去发掘优点,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点,就可以达到善用人才的目的。”

用人避其短。如果让诸葛亮这个长于运筹帷幄、卓识和气魄过人的人去做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士,挎刀扬马,冲杀于敌阵之中,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诸葛亮的专长就是出谋划策,而上阵杀敌只能是赵、关、刘之辈所为。相反若把赵、关、刘三人放在诸葛亮的位置上,同样是用人非用其长。

历史上那些明君贤臣和具有卓识远见之士,用人时都非常强调看主流、观本质,而不计较某方面的“过失”,这样就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长的人在他们的身边,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日趋复杂,不要说古代的“通才”早已不存在,就是在某一领域也难以找到一位“万事通”。因此,对领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尽其才,这就要求领导能够对人才避短用长。

8.容短护短用到妙处

领导容忍下属的短处,甚至“偏袒”下属的短处,其用意当然不是喜欢或者纵容下属的短处,而是另有所图。在多数情况下,领导图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下属的长处;其二,赢得人心,进一步密切上下级的关系;其三,极大地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声誉,有意将自己塑造成宽厚、豁达的领导的新形象;其四,为了实现某个既定的管理目标。因此,在权衡利弊,决定取舍时,领导必须本着“得”大于“失”的行为准则来行事,只有当容短护短这一行为本身不超过某条临界线时,采取容短护短的方法,才是有价值的,可行的。

在不超越临界线的前提下,领导在具体运用容短护短原则时,仍然面临着十分广阔的选择余地。这时候,作为一个精明的领导,就应该充分利用手中执掌的选择权,灵活掌握容短护短的“度”,放手大胆的“袒护”自己的下属。例如:

(1)在可宽可严的情况下,只要下属认识较好,群众又能谅解,就应从宽处置。

(2)在可早可晚的情况下,对于下属的过失,不妨拖一拖,搁一搁,待事后再做处理,或者给下属一个将功补功的机会,视其表现如何,再做处理。

(3)在可高可低的情况下,不妨将下属的缺点评估得低些,将下属的过失性质评估得轻些。充分利用用人行为伸缩度向人们提供的选择自由,作出“偏袒”下属的用人抉择。

(4)在可大可小的情况下,对于下属的短处或过失,不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缩小处理的规模以及处理后产生的影响面。

总之,灵活掌握容短护短的“度”,是在合理的“选择圈”内进行的,它利用的是人们的认识“伸缩度”,而不是人们的“认识误差”和“行为误差”。领导在具体运用容短护短原则时,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否则,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重大用人失误。

获取理想的容短护短效果,不仅需要严格掌握界线,灵活掌握选择度,而且还需要巧妙运用各种最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将领导的用意传递给下属,使下属既能明白领导为什么要偏袒他,以此极大地激发起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能使下属在不感到难堪的情况下愿意接受领导对他的偏袒,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下属的自尊心和自爱心。在这方面,领导可供选择的行之有效的容短护短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1)在下属偶犯过失,懊悔莫及,已经悄悄采取了补救措施时,只要这种过失尚未造成重大后果,性质也不甚严重,领导就应该佯做不知,不予过问,以避免损伤下属的自尊。

(2)在即将交给下属一件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时,为了让下属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领导不要急于结算他过去的过失,可以采取暂不追究的方式,再给他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甚至视具体情节的轻重,干脆减免对他的处分。

(3)护短之前,不必大肆声张,护短之后,也无须用语言来点破,更不需要主动找下属谈话,让下属感谢自己,惟有一切照旧,若无其事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4)当下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受到大家责难,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时,作为领导,不应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分担责任,这样做不仅拯救了一个下属,而且将赢得更多下属的心。

关键时刻护短一次,胜过平时护短百次。当下属处于即将提拔、晋级的前夕,往往会招致众多的挑剔、苛求和非议,这时候,作为一个正直的领导,就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奋力挫败疾贤妒能者压制冒尖的歪风邪气,勇敢保护那些略有瑕疵的优秀人才。

9.换个角度考察

考察不能以领导一个人的印象为标准,还要看员工反映;走员工路线来考察,就相当于用众多的眼睛在观察,用众多的耳朵在打听,通过这种办法选拔出来的人才比较可靠。反映到考察上来,就称为员工路线法。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1)准确性。有的人做工作专为了邀功讨好,专做给领导看;有的人则兢兢业业地实干,不愿故意造作而取悦领导。后一种人虽有德有能,但有的领导却不予注意;前一种人虽无德无能,却常常能得到一些领导的赏识,从而造成考察过程中出现片面的情况。若注意听取员工意见,就会有助于避免种种失误。因为专事逢迎讨好者可以骗得过一两位领导,却逃不过广大员工的眼睛;而那些不善于迎合却实干的人,员工不仅能看的清清楚楚,而且会有公正的评价。

(2)广泛性。在公司中,有权考察的只是少数决定下属命运的领导,大多数人没有考察的权力。因此在选人上,主要采取了领导提名任用,而且能够进入领导视野的又往往是身边的几个人。因此,下属的任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机遇性和依附性。这样,就会使众多的优秀人才因不能进入领导视野而被埋没。因此运用员工路线法考察下属就会扩大视野,广泛地挑选人才。

(3)积极性。通过发动员工举荐人才,员工信任谁就投谁的票,不信任谁就不投他的票,被选出来的都是员工信任的。因此在心理上容易得到认同,容易服从领导,容易尽力合作,容易激发起强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成为新的动力。所以,每个领导都要认清这些特点,走出办公室,深入下去,坚持员工路线的方法,全面考察你的下属。

应当注意的是,员工路线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民主,所以不管用哪种方式考察下属,都要求实行三公开:一是名额公开。选拔什么人都要向员工讲明,这样可以使员工扩大视野,掌握标准,全面考察。二是实绩公开,这样便于员工把平时观察到的和领导提供的情况相统一,便于员工纵横比较,优中选优。三是结果公开。不仅要把结果向员工公布,而且还要向被选者本人讲明。

采取员工路线法特别是民主考察,不能代替领导的考察和决断。在考察和决断中,特别是防止打着员工路线的幌子,把领导主观意志强加给员工;也要防止对员工的意见不加分析,员工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的极端民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