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思想史
31811900000016

第16章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经济思想(1)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掌握:

1.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以及这一阶段经济思想的特点。

2.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思想,比较其与传统的经济思想的差别。

3.各个派别对各种经济问题的不同观点、思想以及政策主张等,洞察其中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大门,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殖民地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的手段逐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迫使中国陷入了政治不独立、经济依附的境地。半封建则指的是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下,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创,出现了日益瓦解和分化的状况。从社会形态的整体演变来看,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是,两者的发展进度不是完全一致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封建统治阶级屈服于西方殖民主义者,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中国迅速陷入半殖民地状态。相对于半殖民地状态的迅速形成,中国的半封建社会的演变则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阶段。尽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以及长期存在的封建****集权严重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延长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分化过程。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二、封建****政治体制的覆灭在政治统治方面,地主、官僚和商人三位一体的统治模式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外界的强烈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封建****的统治。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又使得他们更愿意把清政府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清政府保持了政治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腐朽落后的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改良方案,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采取革命暴力的形式推翻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在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西方列强从商品入侵入手,进而取得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权利,并逐步发展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不断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掠夺,中国经济被动地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浪潮之中。从根本上来讲,自然经济分化瓦解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内部商品经济因素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在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出现了分化瓦解的趋势。鸦片战争之后,这种趋势更加突出和明显。许涤新和吴承明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指出,自然经济加速瓦解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入侵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分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社会变革意识的萌发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地分化瓦解,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开始了经济政策的第一次转变,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全面学习西方社会,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在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鸦片战争不仅粉碎了清朝的武装力量和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其他思想意识的反思。虽然中华民族不止一次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或邻国征服,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外来的文化价值观等被中华民族所同化。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冲击。鸦片战争的失败真正挫伤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固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传统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价值的怀疑与日俱增。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摆脱过去那种盲目自大、作茧自缚的做法,睁眼看世界,形成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转型期新旧经济思想的消长

一、嘉道年间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演变

在康乾盛世时期,封建政府并没有一味地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是有选择地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有益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略意识的不断抬头,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发展和安全的两难选择。一方面,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之心又使得清政府不敢实行开放政策。在这种两难境地下,清政府采取了消极保守的策略。这种保守的思想在嘉庆帝时达到了顶峰。嘉庆帝的守成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其于嘉庆十六年写成的《守成论》一文中。该文结合历朝历代的经验,认为祖宗之法详尽之至,尽善尽美,只有遵循祖宗成规才能保证社会的繁荣稳定。嘉庆帝的守成思想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传统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传统儒家向来有法先王的传统,把三皇五帝时期的统治作为理想政治模式来看待。第二是康乾盛世后期逐步出现和形成的“持盈保泰”思想。“持盈保泰”思想主要指当事者处盈泰之时,更滋敬慎之心,以保持事物的圆满状态。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保守观念的产物,就是维持目前的现状。这种保守、落后的统治思想在经济政策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19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衰败形势已经十分严重,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但是,保守的嘉庆帝对外继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阻止西方侵略的同时,也丧失了追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会。对内依然盲目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设置种种障碍,试图维持日益没落的封建生产方式。这种保守反动的经济政策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封建统治岌岌可危。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统治者妄图依靠闭关锁国维持其统治的美梦,消极保守的经济思想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下逐步失去了阵地。到了道光帝统治时期,原来消极保守的经济政策已经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要求中国开放产品市场和原料市场,中国的经济被动地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封建经济体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开始反思中国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他们对外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主张,对内要求重视商业发展,改革财政金融制度的弊端,实行私营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先进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转变为统治阶级的经济政策。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思想地主阶级改革派是鸦片战争前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的一个与保守派相对立的政治派别,他们从禁鸦片、筹海防、反抗外侮的行动实践中吃惊地看到封建闭关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他们出于保护民族利益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既不盲目虚骄,又不畏夷媚夷,明智地承认敌人的长处,认真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探求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从改革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现状出发,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变革,提倡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于是,中国拉开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第一幕。该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有魏源、林则徐、冯桂芬、包世臣、许楣等。其中魏源的经济思想最具有代表性,标志着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变,被称为中国经济思想之史的变革的发轫者。下面以介绍魏源的经济思想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阐述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济思想。

(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与同时期的保守派和之后的洋务派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相比,地主阶级改革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第一次公开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魏源积极寻求富国强兵、抵抗外来侵略之术。从和英国殖民者的交往中,他认识到英国殖民者取胜的关键是其“船坚炮利”之“长技”,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制夷”,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

(二)重视商业的思想在具有浓厚的重农抑商色彩的传统社会中,尽管存在着为商人正名、维护商人利益的各种言论,但是,这些言论在传统社会中居于边缘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地主阶级改革派出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和充盈国家财政的需要,提出了重视和发展商业的思想,这些思想被之后的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等继承并不断发扬,重商思想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思想。

魏源把发展商业的思想运用到所分析的各种经济问题中,成为19世纪上半期最重要、最全面的重商思想。他说:“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无田。有田而富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一遇饥荒,束手待尽。非若无田富民,逐什一之利,转贩四方,无赋敛徭役,无官吏挟制,即有与民争利之桑,孔,能分其利而不能破其家也。是以有田之富民可悯更甚于无田。”(《古微堂内集治篇》)魏源认为,商人除了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税收外,不再受制于官吏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从商致富可以成为较为稳妥的途径。同时,他把重视商业和整个国家的求强致富联系起来,突破了原有的为商业发展而强调重视商业的观点,把重商思想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体现了维护商人利益的思想。以改革漕运为例,他说:“海运之事,其所利者有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复魏制府询海运书》)他又说:“是役也,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于古未有。”(《海运全案序》)在对外贸易方面,重视商业的思想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把鸦片贸易和正常贸易区分开来,从而澄清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对对外贸易有成见的说法。第二,从比较优势的贸易原理出发,得出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对贸易双方互利的观点。如他指出“出口丝茶等外洋必需之货以交换外洋船舶火器而自修自强”(《道光洋艘征抚记》),进口“棉布呢羽……铅铁硝布等有益中国之物”(《海国图志筹海篇》)。

(三)歌颂私有财产制度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出现歌颂私有财产制度的思想符合新兴剥削阶级的现实需求。在论述私有财产制度时,魏源指出如果不重视私人财产制度,会导致“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他在赞颂私有财产制度的时候并。没有对以往思想家关注的贫富不均问题予以解答,体现了近代新兴资本主义因素的精神。龚自珍更是把“私”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肯定私有财产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货币思想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清末社会出现了银荒问题。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对货币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则徐的货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外国银币和中国的白银锭的比较出发,认为外国银铸币具有确定的成色和重量,可以减轻白银锭过称和折算的交易成本,因而“是以不胫而走”(《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一《会奏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擢》)。第二,支持信用货币的流通。针对“银荒”严重时有些保守人士把它归结于“钱票”,林则徐认为,钱票的流通“稍可济民用之不足。若不许用其用票,恐捉襟见肘之状更有立至者矣”。(《林文忠公政书湖广奏稿》卷五《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魏源也认识到外国银铸币的优点,主张铸造银币。他的特点是对铸造银币的币材——白银的来源作了充分考虑,估计本国的银矿藏“未开采者十之六、七”(《圣武记军储篇》),并且提出禁止鸦片进口以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另外,王茂荫的发行兑换纸币的思想也比较成熟。首先,他考虑到实行钞法所易于产生的弊端有十端(《清文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我们可以概括出发行钞币必须遵行的原则:一是发钞要兑现。二是不能借发钞作为政府搜刮手段;三是发钞须有一定限度,不能过多也不能经常变更;四是钞币须制作精致,不能偷工减料;五是发钞不能由政府直接经理。这是对我国历代行钞失败经验的较完备而中肯的总结。

(五)强调私营方式的经营思想尽管封建国家长期以来对一些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铁、盐、茶、酒等实行国家专卖,垄断这些产品的生产或者流通环节。但是,由于封建经济内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宋朝以来,国家逐渐改变了官营的模式,实行私营。魏源详细论证了官营模式的弊端以及私营模式的优势,从而强调私营方式有两大特点:第一,主张实行私营方式包含了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如采矿业、盐业、造船和机器制造业、屯垦等。第二,在实行私营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公司”的组织形式。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国外先进的东西,对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合伙经营组织有着感性的认识。他说:“公司者,数十商凑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海国图志海篇》)其中已经谈到了公司这种组织模式的优点,如资本雄厚、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等。林则徐在论述开采矿山问题时,认为“查办厂先须备齐油米柴炭,资本甚巨,原非一人之力所能独开。官办呼应虽灵,而在任久暂无偿,恐交代葛藤滋甚倘或因之亏空,参半则有所借口,筹补则益启效尤。况地方官经营事多。安能亲驻厂中,胼胝手足,势必假手于幕丁胥役,鼻窦愈多。似仍召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则官有督率之权,而无著赔之累,似可常行无弊”。(《林文忠公政书云贵奏稿》卷九《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擢》)他论述了官营模式的弊端,提倡私营方式。但是,他在强调私营方式的同时,也指出“官有督率之权”,强调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六)财政思想魏源的财政思想大都来自于对盐务和漕运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没有从理论上对财政问题进行阐述。针对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以及由此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魏源强调扩大关税等商业税的收入来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他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一小部分开明地主要求争取关税自主、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些主张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三、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经济思想地主阶级保守派,也称地主阶级顽固派,是统治阶级中固守传统的伦理道德,仇视和排斥一切外来技术和思想的一个政治派别。它是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关系中最腐朽、最反动、最落后的势力的代表。该派别的代表主要有倭仁、刘锡鸿、李鸿藻等。

如前文所述,中国的半封建化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封建传统的价值理念根深蒂固,封建残余一直萦绕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心头。虽然地主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一直以来长期存在,但是纵观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地主阶级保守派逐步都退出社会发展的主流,他们的经济思想也不可能代表经济思想的发展潮流。因此,我们主要从地主阶级保守派同洋务派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交锋中,来梳理他们的经济思想。保守派的经济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保守派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反对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的各种经济思想中。他们要求维持旧有的生产方式,反对一切形式向西方学习。但是,从本质上讲,地主阶级保守派、改革派以及洋务派是一致的,他们的争斗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在经济思想上争论,最终的目的都是维护日益没落的封建统治秩序,他们的区别只是在采取的不同方式上。因此,甲午战争结束之后,当新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其倡导的发展资本主义、实行议会制度、反对君主****等主张同封建保守派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这一时期保守派和洋务派的分歧逐步缓和,从而形成了戊戌变法时期的保守派和洋务派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维新派的局面。尽管地主阶级保守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基本的经济思想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这一点自始至终贯穿于地主阶级保守派的思想演变过程之中,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保守派区别于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显著特点。地主阶级保守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国情不同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道德为本,而西方社会则以技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农抑商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则是以商业立国。保守派一再强调统治社会的基础在于“人心”,而维持“人心”的基础则是封建伦理道德,如“忠信礼义”、“纲常名教”等。曾廉坚决拥护“三纲”,他认为西方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纲废,于是天下之人视其亲长亦不啻水中之萍……悍然忘君臣父子之义,于是乎忧先起于萧墙。”诸成博说:“当今之世,非无治法之患,实无人心之患,欲求变法,先宜变心。”(《坚正堂折稿》卷二)在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周德润说:“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

(《洋务运动》第六册《光绪七年正月初十日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奏》)徐致祥说:“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工商富强之途未必适用。”(《嘉定先生奏议论时事折》)地主阶级保守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一个依据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指的是中国的纲常名教和大经大法。他们把封建****主义中的祖宗成法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认为变法就是违背了祖宗之法,是大逆不道的。如荣禄、王文韶说:“富强之道,不过开矿、通商、练兵、制械,其他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易轻改。”(《戊戌变法》第一册《慈禧传信录》)

(二)机器夺民生计的思想新兴的近代工业和交通企业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保守派抨击这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的主要依据是机器夺民生计论,该论点同保守派的反对近代工商业的思想紧密结合。刘锡鸿指出:“夫农田之以机器,可以为人节劳,亦可以使人习逸也;可为富民省雇耕之费,亦可使贫民失衣食之资者也。”这是机器夺民生计论的先声。随后,在国外目睹火车“技之奇巧,逾乎缩地”,但是他却认为“然以行诸中国,则裸股肱、执策绥……莫不尽费其业。历朝以骚动百姓为戒,凿山开矿,事难纷纷举行,万口嗷嗷,疗穷何术?”(以上均见《英轺私记》)我们应该看到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会造成失业问题,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因此,就机器本身来说,并不包含排挤工人,引起失业的必然性。

保守派反对工农业使用机器,实质上并不是关心社会民众的生计,而是以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来反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社会转型初期经济思想的特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与之伴随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政治、经济实践活动必然会在思想意识领域得到反映,因此,在社会转型初期阶段,经济思想同样具有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旧经济思想在斗争中共存从根本上来讲,这一点是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半封建性意味着中国依然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国家,封建势力不会自觉地退出历史舞台,封建传统经济思想必然顽强地反对、阻止外来先进经济思想的传播。与此同时,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增多,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并逐步被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传统和近代的经济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并在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中共存。因此,对于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应侧重分析新旧经济思想的斗争演变过程,旧的如何消灭及何时消灭,新的如何发展传播及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传播情况。

(二)新经济思想在斗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被继承和发扬下去新旧两种经济思想的斗争本质上是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斗争。这一点决定了新经济思想必然会在与旧经济思想的争斗中取得优势地位。

向西方学习、重视商业发展以及鼓励私营等经济思想被之后的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等继承并不断赋予它们以新的含意。

(三)假借“先王”、“圣道”等来传播和实施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并强调中国传统伦理的决定作用这一点在近代社会转型初期非常明显。它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现实状况的强烈反差在思想意识领域的一种矛盾反映。薛福成认为:“上古之世,制作萃于中华……中国之圣人仰观俯查,而西渐效之。今者西人踵中国圣人之制作而精研不辍,中国何尝不可因之。”(《海外文编》卷三《西法为公共之理说》)如冯桂芬接受了魏源的“可变者势,不可变者道”(《古微堂内集治篇九》)的哲学理念,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变法指导原则。这是以后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劝学篇设学》)的雏形。

(四)接受的新思想大都是西方的工艺技巧和经济学常识,还没有上升到经济学理论层次这一点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中国当时的客观条件的。人的认识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魏源正是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才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重点学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随着中西交往逐渐增多,直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关注西方的经济理论,并开始具备经济分析的特征。

五、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思想: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

(一)《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前进。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洪秀全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天朝田亩制度》上。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农民革命纲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建立地上天国的蓝图,包罗万象,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至文化生活等领域。在介绍《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地谈谈《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以下简称三篇《原道》)中蕴藏的经济思想,因为《天朝田亩制度》是三篇《原道》中经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篇《原道》写于1845—1846年,其中蕴含着明显的宗教拯救的革命思想,目的是借基督教教义为工具传播革命理想。概括起来讲,三篇《原道》集中反映了平等思想,即在上帝主宰之下,天下一家,人人平等。如“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皆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得起尔吞我并之念”。人人平等的思想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否定了封建王权的至高无上,同时,洪秀全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引申出国家之间、宗族之间、男女之间的平等,幻想建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是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来作为革命斗争的目标。

从经济思想看,《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点是在小生产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用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办法,建造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地上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提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在具体的土地分配上,田分九等,杂以好丑,计口授田,在质量和数量上都绝对平均分配。

2.平均分配的思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帝”,这是《天朝田亩制度》对产品分配的一个总原则。这就表明,洪秀全不止要消灭封建地主的私有制,而且要消灭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具体分配采取这样的方式,即每当收获时,个人除了保留足够维持到新谷物收获所需的粮食外,一律上缴“国库”,即使保留的粮食也由“两司马”代为储存,个人不得私自保存。

3.小农经济的经营思想在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方面,《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显然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式。

4.男女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女性被剥夺了本身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在参政、参军、科举、土地分配等方面,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权利。尽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但是,提倡男女平等堪称为一次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第一个完整的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军反抗压迫与剥削的斗争武器,具有历史的进步作用。但是,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评价,《天朝田亩制度》除男女在经济、政治上享受同等权利一点而外,基本上均为中国原有先进思想的总结。它的历史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突出土地问题的重要性。早期的农民起义都着眼于瓜分地主阶级的浮财,没有认识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其受压迫和剥削的根源,更没有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天朝田亩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否定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二,平分土地的思想。《天朝田亩制度》继承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平均思想,并且提出了一个平分土地的方案。平分土地的思想,在瓦解封建土地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因素增长方面,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封建气息的小农意识。因此,《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公有,超越了其阶级局限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注定无法实施的。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经济思想: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一)《资政新篇》的历史背景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第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革命纲领,那么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资政新篇》是他到天京后不久写成的,是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与之前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点滴和零散的经济观点相比,《资政新篇》则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系统纲领,甚至比随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纲领也详尽了不少。之所以出现这一点,一方面和洪仁玕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信奉基督教,学习掌握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由于滞留中国香港,通过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窗口,耳濡目染了西方国家当时盛行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与当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众所周知,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盛时期。西方国家对外输出商品,中国被迫加入了世界市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冲破封建束缚,实现自由发展。因此,虽然《资政新篇》由农民革命的领导人提出,但它实质上反映了当时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资政新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改变现存落后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它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我们主要从它的经济措施中梳理出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学习西方科技的思想与地主阶级改革派相比,《资政新篇》中学习西方的内容则更丰富,产品品种更精密,不仅涉及西方的机械工具方面,还非常强调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以有用之物为宝,如火船、火车……千里镜、量天尺、连环炮、天球、地球等物,皆有夺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同时,洪仁玕反对迷信,崇尚科学,要求开发名目众多的矿产资源。

2.兴办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的思想洪仁玕认识到交通运输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设计了铁路建设的方案,“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国家无病焉。通省者阔三丈,通郡者二丈五尺,通县及市镇者阔二丈,通大乡村者阔丈余。”他说:“兹有火船、汽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甚有裨于国焉。”更是体现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兴办交通业的目的。在邮政方面,设立传递官方文件的“邮亭”和私人书信的“书信馆”,并且建议国家设置“新闻官”,负责收集全国的新闻信息。

为了给新兴的近代商业和工业融通资金,他主张设立银行,并且采取私人经营的方式,“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此举大有利于商贾士民”。还建议向西方那样设立保险公司,业务包括水险、火险以及人寿保险等。

3.强调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思想在生产经营方面,坚持私人出资经营,保证私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为了使近代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还提出了奖励发明创造的条款。例如,在“兴器皿技艺”方面“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即有法人而生巧者,准前造者收为己有,或招为徒焉。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无益之物,有责无赏。限满,他人仿做。”在劳动组织形式方面,他明确地主张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以代替封建主义的剥削关系,提出“应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规定了工人的劳动时间,“若每日无三个时辰工夫者,即富贵亦是惰民,准父兄乡老擒送诸绝域,以警颓风之渐也。诚以游手偷闲,所以长其心之****,劳心劳力,所以增其量之所不能”。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必然要求以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资政新篇》中的经济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然而这一政治经济纲领却没有得到实行,根本原因不在于纲领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受到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缺乏纲领实行的必要条件。从经济基础上来看,虽然资本主义萌芽盎然兴起,但是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相互勾结扼杀了太平天国,扼杀了实施《资政新篇》的可能性。但是,纲领中体现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因此,可以说洪仁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