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以上各章节中分别对各大财务报表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某一特定方面的财务状况。这种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我们又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计算出财务比率之后,无法判断它是偏高还是偏低;二是某些指标好一些,另一些指标差一些,无法将其综合起来,不能从总体上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标准财务比率和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
1.标准财务比率
所谓标准财务比率就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特定行业的平均财务比率。例如标准的流动比率、标准的资产利润率、标准的资产周转率等。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如果将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与本企业的历史资料比较,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无法知道在激烈竞争中企业所处的地位;与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个别企业进行比较,只能看出与对方的区别,而对方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与之不同也未必不好。有了标准财务比率,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企业财务比率优劣的参照物。以标准财务比率作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更容易发现企业的异常情况,并便于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
标准财务比率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统计方法,即以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结果作为标准。这种方法假设社会平均水平是正常的,脱离了平均水平,就是脱离了正常状态;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工业程序法,即以实际观察和科学计算为基础,推算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假设各变量之间有其内在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可以被认识的。如同企业建立标准成本一样,实际上人们经常综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很少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来建立评价标准。目前,标准财务比率的建立主要采用统计方法,推理方法处于次要地位,这可能与人们对财务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尚不充分有关。
行业平均指标是根据部分行业抽样调查来的,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
计算平均数的每个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不一定相同,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加在一起平均。因此,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往往需要对行业平均财务比率进行修正,尽可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可比的参照物。
2.理想财务报表
所谓理想财务报表就是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企业规模确定的财务报表,它代表企业理想的财务状况,为报表分析提供了更方便的依据。
(1)理想资产负债表。
理想资产负债表的百分比结构来自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理分析和调整。
假设资产总计为100%,根据资产负债率确定负债百分率和所有者权益百分率。
通常认为负债应小于自有资本,这样,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时能保持稳定。但是,过小的负债率会使企业失去经济繁荣时获取额外利润的机会,即反映出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策略比较保守。
一般而言,自有资本占60%,负债占40%是比较理想的。当然这个比率会因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和行业而异。日本企业的负债率比欧美企业高得多,占60%左右。高负债的举债经营,是高度成长时期企业“体质弱”的表现,并非理想状态。经济稍有不景气,就会使企业由于利息负担过重,利润急速下降,因此很不稳定。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大都在40%左右,这是好现象,比较理想,但也有不少公司负债率很高,利息压力较大,财务状况不佳。
确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数额应小于自有资本,占自有资本的2/3为好。这种比例关系,可使企业自有资本中有1/3用于流动资产,不至于靠拍卖固定资产来偿债。在固定资产占40%的情况下,当然流动资产要占60%。
确定流动比率。
一般认为比率以200%为宜,那么流动资产占60%的情况下,流动负债是其一半(即30%)。既然总负债占40%,流动负债又占30%,当然长期负债占10%。
确定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
其基本要求是实收资本应小于各项积累,积累为投入资本的2倍为宜。这种比例可以减少分红的压力,使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因此,实收资本为所有者权益(60%)的1/3(即20%),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为所有者权益(60%)的2/3(即40%),至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并非十分重要,因为未分配利润的数据经常变化,盈余公积的数据应明显大于未分配利润,我们确定为31的结构,前者占总资产的30%,后者占10%。
确定流动资产的内部结构。
由于速动比率以100%为最佳,因此速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与流动负债相同,也为30%。余下来的库存资产(主要是存货)占总资产的30%,这也符合存货占流动资产一半的情况。
在确定了以百分率表示的理想资产负债表之后,可以根据具体企业的资产总额建立绝对数的理想资产负债表。然后再将企业报告期的实际资料与之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财务状况的优劣。
(2)理想利润表。
由于利润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再加以说明。
3.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是指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相结合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平衡、分析并做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的优劣。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财务状况作为企业财务实力的综合表现,在许多情况下,很难给予定量揭示,这就给综合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其结论往往主观性较强,说服力不够;进行定量分析,又会使分析结论不够切合实际,很难具有理想的实际价值。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有待于财务分析技术方法的改进和补充……
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财务状况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另外,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普遍看重的是某些重要的、单一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而对综合的财务状况并不重视,也很少进行系统分析。因此,企业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是财务分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财务分析之一。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贵在综合,它利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将企业财务运行视作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并对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价。在综合分析中,各种财务报表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报告系统。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法。然而,运用什么方法将各个具体比率或者各个具体结论按照一定的原则连贯起来,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获得综合的评价,从理论上讲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由此可见,财务比率分析法不但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重要前提。在运用财务比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财务比率所依据的财务报表资料不一定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尽管财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合乎规范,但不一定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例如:
报表数据未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
非流动资产的余额是按历史成本减折旧或摊销计算的,不代表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有些项目是主观估计的,如无形资产摊销和开办费摊销等,这种估计未必恰当。
发生了非常的或偶然的事项。如财产盘盈或坏账损失等,可能会歪曲本期的净收益,使之不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2)不同企业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使它们的财务比率失去可比性。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方法和程序,企业可以选择。
介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在限定意义上使用财务比率,不可将其绝对化。这也是在运用财务比率进行报表综合分析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如何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并且注意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用来定量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在评价财务状况时,有些指标的作用大一些……另一些指标的作用小一些,其重要程度不同。通过标注各指标的重要性等级,有利于明确各项指标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指数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选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项指标。通常情况下,可选择如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负债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销售增长率等。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也应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凡认为对分析期财务状况影响较大的指标都应当选入。
第二步: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种比率标注重要性系数,并使各系数之和等于1。
第三步: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如果企业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达到了标准值,便意味着财务状况最优。
第四步:计算确定企业分析期各项财务比率的实际数值。
第五步:计算出实际比率和标准比率的百分比,即相对比率。
第六步:用相对比率乘以重要性系数,求出各比率的评分(即综合指数),并求出各比率综合指数的合计数(即总评分),以此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依据。如果综合指数合计为1或在1左右变动,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达到了标准要求;如果大于1或小于1,则表明实际财务状况偏离了标准要求,应进一步分析查出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