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税收流亡。
在实行居民管辖权的国家里,对个人居民身份的确立,除了采用上述的住所标准外,不少国家还采用时间标准,即以在一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停留时间达到一定标准为界限。这就给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可利用的机会。纳税人可以不停地从这个国家向那个国家流动,确保自己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既能从这些国家取得收入,又可避免承担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纳税义务。上述行为,在国家税收领域里通常被称为“税收流亡”或“税收难民”。例如,甲国规定凡在该国连续或累计逗留时间达1年以上者,为其居民。而乙国对这一居住时间的规定也为1年。丙国则规定为半年。这样,纳税人就可以通过在这些国家之间调整居住时间,即把在这些国家停留的时间压缩到短于征税规定的天数,在甲国居住10个月,在乙国居住9个月,然后再到丙国逗留5个月或更短的时间,从而可以合法地避免成为这些国家的居民。甚至有些纳税人根本不购置住所,而通过旅游的方式,如在旅馆、船舶、游艇等场所,以躲避成为有关国家的居民。
同样,在实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国家里,纳税人也可以设法避免承担非居民纳税义务。各国对临时入境者和非居民大多提供税收优惠,免税项目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当个人被派往其他国家从事临时性工作时,常常可以享受某些税收优惠待遇。而提供这些优惠税收待遇的国家,往往是根据这些被派出人的临时性和非居住性特点决定具体的优惠内容。许多国家对这种临时性和非居住性的确定是以人员在这些国家逗留时间长短为标准,即对非居民取得收入的来源地的确定征税,是以非居民在这些国家逗留的时间达到有关征税起点时间为标准。如中国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住时间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内连续或累计居住不超过183日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设在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外,人员流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取得适当的收入之后,将财产或收入留在低税负地区,人则到高税负但费用比较低的地方去,以取得低税负、低费用的双重好处。如香港的收入高,税收负担比较低,但是当地的生活费用却很高,于是有的香港人在香港取得收入之后,就到内地来消费,既没有承担内地的高税收负担,又躲避了香港的高水平的消费费用。
2.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与个体工商户纳税义务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投资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个人投资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作为投资者个人,在进行投资前必然会对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佳方式进行投资。
(1)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目前,个人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作为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业务;成立个人独资企业;组建合伙制企业;设立有限责任企业(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在对这些投资方式进行比较时,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投资者应承担的税收,尤其是所得税便成为决定投资决策的关键。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所得,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上述几种投资方式中,一般来讲,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制企业的税负是不一样的,有限责任制企业的税负最重。但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制企业等三种形式的企业是法人单位,在发票领购、纳税人的认定等方面占有优势,比较容易开展业务,经营的范围也比较广,并且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在这三种企业形式中,有限责任制企业以公司制形式出现,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相对较小;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由于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这在筹划时需要考虑。
(2)企业承包方式的选择。
个人对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形式较多,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取得所得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第179号)对此做了适当分类并规定了相应的税务处理方法:
[1]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改为个体工商户的,应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个人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后,工商登记仍为企业的,不论其分配方式如何,均应先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然后根据承包、承租经营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的所得,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具体为:
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按合同(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所得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承包、承租人按合同(协议)规定只向发包方、出租人缴纳一定费用,缴纳承包、承租费后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归承包、承租人所有的,其取得的所得,按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方式是否变更营业执照将直接决定纳税人税负的轻重。若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则要多征一道企业所得税;如果变更为个体营业执照,则只征一道个人所得税。
【例】张先生欲承包一企业,承包期为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12月1日。2006年3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5000元,上缴租赁费50000元,预计实现会计利润53000元(已扣除租赁费,未扣除折旧费),张先生不领取工资。已知该地区规定的业主费用扣除标准为每月1600元。这里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
方案二:仍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
试问:该选择哪个方案呢?
分析:
方案一:
张先生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这样,其经营所得就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按照国税发[1997]第43号文件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可以据实扣除。如果张先生2006年实现会计利润53000元,张先生本人未拿工资,该省规定的业主费用扣除标准为每月1600元,则:
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53000-1600×10=37000(元)
换算成全年的所得额=37000÷10×12=44400(元)
按全年所得计算的应纳税额=44400×30%-4250=9070(元)
实际应纳税额=9070÷12×10=7558.3(元)
张先生实际取得的税后利润=53000-7558.3=45441.7(元)
注:由于张先生支付的承包租赁费中含固定资产租赁费,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部分。
方案二:如果张先生仍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则按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还要就其税后所得再按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这种情况下,原企业的固定资产仍属该企业所有,按规定可提取折旧,但上缴的租赁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也不得把租赁费当做管理费用进行扣除。
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3000-5000(固定资产折旧)+50000(承包费)=98000(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98000×27%=26460(元)
张先生实际取得承包、承租收入:48000-26460=2154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21540-1600×10)×10%-250=304(元)
张先生实际取得的税后利润=21540-304=21236(元)
通过比较,方案一比方案二多获利24205.7元(即:45441.7-21236)。
在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判断承包、承租人对企业经营成果是否拥有所有权时,一般是按照对经营成果的分配方式进行的。如果是定额上交,成果归己,则属于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如果对经营成果按比例分配,或者承包、承租人按定额取得成果,其余成果上交,则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因此,纳税人可以先根据预期的经营成果测算个人所得税税负,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承包、分配方式,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9.3 征税范围的筹划
1.收入项目福利化
(1)企业提供住所。
即由企业免费提供或收取部分租金提供住房。由于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就个人的收入总额分档次课税,对个人的支出只确定一个固定的扣除额,这样,收入越高支付的税金越多,故企业将住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将会造成个人较多的税收负担。
【例】某公司职员张先生每月从公司领取工资、薪金所得5000元,由于租住一套两居室住房,每月支付房租2000元。张先生应纳个人所得税的税额为:(5000-1600)×15%-125=385(元)。
请问:如何规划才能降低税负?
分析:若公司为张先生提供免费住房,工资下调到每月3000元,由于个人收入减少,个人应纳税款则会降低,而雇主的费用负担则不变。
张先生收入为3000元时的应纳税额为:
(3000-1600)×10%-25=115(元)
经过规划,张先生可节省所得税270元。
(2)企业提供福利设施。
由企业提供各种福利设施,若不能将其转化为现金,则不会被视为工资收入,从而也就不必计算个人所得税。如由企业提供办公用品和设施、企业提供车辆、企业提供公用设施等,以减少纳税人的现金收入水平,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轻税负。
2.收入项目费用化
即通过增加报销一些费用支出的方法降低个人收入总额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如纳税人可通过报销职工医药费、旅游费用及资料费、交通费等形式使收入支付形式费用化,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例】某作家欲创作一本小说,需要到外地去体验生活。预计全部稿费收入10万元,体验生活等费用支出2万元。请做出规划方案。
分析:
方案一:
如果该作家自己负担费用,则应纳税额为:
100000×(1-20%)×20%×(1-30%)=11200(元)
实际税后收入为:100000-11200-20000=68800(元)
方案二:
如果改由出版社支付体验生活费用,则实际支付给该作家的稿酬为8万元,应纳税额为:
80000×(1-20%)×20%×(1-30%)=8960(元)
实际税后收入为:
80000-8960=71040(元)
通过以上计算得知,第二方案比第一方案节税2240元。
9.4 计税依据和税率的筹划
1.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筹划
如前所述,工资、薪金所得实行最低税率为5%、最高税率为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当取得的收入达到某一档次时,就要支付与该档次税率相适应的税额。但是,工资、薪金所得税是根据月实际收入水平来渐进课税,这就为税务筹划创造了条件。
(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
取得高薪是提高一个人消费水平的主要手段,但因为工资、薪金实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累进的,当累进到一定程度,新增薪金带给纳税人的可支配现金将会逐步减少,所以,把纳税人现金性工资转为提供福利,照样可以增加其消费满足,却可少缴个人所得税。
[1]企业提供假期旅游津贴。即由企业支付旅游费用,然后降低个人的薪金。职工根据国家规定都可以享受法定休假,在此期间一切费用照付。如果个人放弃取得这部分工资的权利,而要求企业提供休假旅游的费用,只要是财务制度所允许的,企业都会予以接受,这样,对企业来讲,并没多支出,而对个人来讲,就是少收入、高消费。
[2]企业提供住所。即住房是企业免费提供或收取部分租金提供的。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就个人的收入总额划分档次课税,对个人的支出只确定一个固定的扣除额,这样收入越高支付的税金越多,故企业将住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将会造成个人较多的税收负担。如果企业为个人租用房子采取企业支付或支付个人现金,也会造成个人的税收负担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因此,在受聘时,应与雇主协商,由雇主支付个人在工作期间的寓所租金,而薪金则在原有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这样,雇主的负担不变,个人则可因此而降低了个人所得税中工薪应负担的税收。
但这里要注意,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实物时,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企业为具备条件的雇员购买住房或者汽车时,产权凭证应当是雇员的名字,并商定雇员工作达到一定条件,该实物所有权完全归雇员所有。
[3]企业提供员工福利设施。
由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若不能将其转化为现金,则不会视为工资收入,从而也就不必计算个人所得税。这样,企业通过提高职工福利,增加其物质满足,也可少纳所得税。
企业提供办公用品和设施。某些职业的工作需要专用设备,如广告设计人员需要高档计算机等。如果由职工自己购买,则职工会提出加薪的要求,而加薪就要上税。此时由企业购买后配给职工使用,可避免纳税。
使用企业提供的家具及住宅设备。企业向职工提供住宅或由企业支付租金时,由企业集体配备家具及住宅设备,然后收取低租金。
企业提供免费膳食或者由企业直接支付搭伙管理费。企业提供的膳食餐具必须具有不可变现性,即不可转让,不能兑换现金。
使用由企业缔结合约提供给职工的公用设施,如水、电、煤气、电话等。
转售股票认购权。
企业为职工子女成立教育基金,提供奖学金给职工子女。
由企业提供车辆供职工使用,该车辆不可以再租与他人使用。
总之,缴纳工资、薪金所得税的个人,其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是在保证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所得额,达到减轻税负之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要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职工收入支付方式,以帮助职工提高消费水平。一味地增加现金收入,从税收角度考虑并不是完全可取的。
(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
我们知道: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是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是20%的比例税率;对于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由于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因此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纳税筹划是节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某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会节税,而在有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合并就会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