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51

第51章 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3)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开始,跟踪调研学科专业紧贴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分析比较了大量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功能,编制了“学科-课程-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内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上保证相对于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当超前性。同时系统化地设计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围绕学生就业的职业实践技能课外活动。课程实践教学按基本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大约5:3:2的比例设计,加强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减少验证性的实践训练,消除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践训练,并尽可能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特别是在课程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和制作洗衣机自动控制系统、电梯程控模型等与工程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在师生完成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也锻炼和提高了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同时这些成果化的设计,也大大丰富了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资源。

在系统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通过学生工作队伍和本科生导师制,依托系师范技能协会、无线电协会和电子设计创新协会,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师范技能竞赛为切入点,系统构建了1~4年不间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职后适应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几年来,通过课外的电子设计竞赛实训和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训,不仅将大面积的学生引导到参与有益的课外科技活动中,而且参与这些活动后,他们的专业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都大大提高。从菲尼克斯拒绝我们学生应聘到自愿出资提供学生奖学金的转变,从学生接受社会就业竞争到考研,校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非斯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均得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3.优化建设校内、校外学生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各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校内实习基地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的主要部分,校外实习基地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实战训练的重要部分,两者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一不可。要使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的能力,发挥两类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才能帮助学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竞争中占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在系的学科专业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不断通过调研学科发展,优化有限的投入资金,建设目前先进的校内实践教学硬件平台。目前校内实践基地已经建设了普通物理基础实验仿真实验平台,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电子技术基础硬件实验室、电子设计与仿真实验平台、EDA硬件实验室、DSP、虚拟仪器、MCU、PLC等工业计算机的控制硬件实验室、计算机数据通信和现代通信实验室、开放性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等,学生可以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完成产品级的电子系统设计、安装和调试。学生在这类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中,不仅通过自己双手制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而且还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激发了灵感。

另一方面,我们从2004年开始探索在电子行业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成都高新技术区,依托企业、职业培训和人才咨询机构,建立校外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探索定单式的学历教育、实习职业技能认证和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初步达成了“3.5+0.5”联合办学的意向,与中国健康扶贫爱心工程学生实习基地签订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协议,与深圳部分电子生产企业建立了实习就业联系。近两年来,我们学生不仅在生产企业站稳了脚,而且不少的学生因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重视,转到了技术开发和管理岗位。

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强化实践创新意识。在理论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是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优势,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和工厂生产实际中去进行现场教学,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多方面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探索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学习提供感性认识,从而深化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及时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受现有知识约束,突破现有知识范围,敢于尝试新的实验,积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实行实践技能的形成性基本评价与实践技能的终结性抽签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对本专业所开的实验考试课程,均采取每个学生随机抽签的技能考核,有效地扭转了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掌握实践能力的倾向。

3.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创造条件,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充教学内容,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的智力、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系统规划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调查了解生产现状和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实验室建设,开发和改造实验仪器设备;开设电子设计竞赛和师范技能培训等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请有关科技人员讲解国内外新技术、新动态、新经验。通过接近社会和自然,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和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工具。

(张建平、何光普,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

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代礼胜

摘要: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对培养基础英语师资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有经验的高素质教师群体。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提出只有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才能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尽快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为今后成为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教师专业化。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广,不仅对在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对培养基础英语师资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近年来,教育实习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因担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会给他们的教学质量带来影响,产生了对教育实习不合作甚至抵触的情绪,使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面临诸多困境。这不仅影响了实习学生本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大量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有经验的高素质教师群体。为了使英语师范生在英语语言技能、中英文书写、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方面满足《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在英语专业教学与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和在近年来教育实习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对实习生的评价和希望,本文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从英语语音、中英文书写、试讲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后实习阶段进行强化,为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为今后成为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一、实践教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

“专业”(profession)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知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早在1904年,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当师范教育被视为一种专业领域时,就必须把它看成是一种一生的专业发展形式,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训练有着同样重要的共同特征。1966年,美国的卡尔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发表了《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提出以教师的专门发展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施的,即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美国现代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他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其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从“从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之间有两重关系看,一是师承,一是创新。后者的直接源头便是“从做中学”,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由“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的逐步演进。“教学做合一”以“发现”作为最高目标,看重改造、改进和创造,追求的是“求异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对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