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54

第54章 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6)

由于学校与企业有了合作关系,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在四年中还可以做以下工作:一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调查研究,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议,或者企业拿出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征询大学生的意见,这样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可以增强改革意识,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打下良好基础。二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以培养学生智能为主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把企业作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实验场地。高校应针对不同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包括加强实验实习、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等环节,并要求达到一定的智能标准。还可利用课余及假期,引导学生在为社会服务、勤工助学、义务劳动中尽可能结合专业,发挥他们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三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活动。结合高校的科研课题,教师要组织有学生参加的科研攻关小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展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三、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五大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把人的智慧类型归纳为七种: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空间动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七种智慧。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两三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师长去开发它。所以,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

第三,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对创新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方知自己知识的有限。为了进一步创新,更需要继承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第四,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知识传承很重要,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必要,但是从学生成长角度分析,过程比结论更可贵:“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这叫“过程价值观”。目前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学生参与,加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

第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学生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支持学生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因此,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避免使自己的教育成为“扼杀创造的力量”,而成为“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在学生的实践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你真行!”而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要大度地给予信任:“没关系,下一次你准行!”在学生提出问题而教师不能回答时,教师要说:“问得好,让我想一想,明天回答你好吗?”

(肖勇、姜敬红,乐山师范学院政法系副主任)

地方高师院校实施教师教育

“双培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熊文、钟英

摘要:“双培计划”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解决当前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对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都起着积极作用。“双培计划”的组织管理、任务分工、方案制订是实施的重点,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落实指导、改革培训方式、建立激励机制等则是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教育;双培计划;实践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就师范院校而言,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和教师素养,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则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乐山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地方教育实际,积极探索实施教师教育“双培计划”。

一、何谓“双培计划”

“双培计划”是指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教育领域通力合作,地方抽调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素养,高校选派师范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顶替空缺岗位,以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双培计划”的实施有其重大意义。一方面,解决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及农村教师知识更新的迫切问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师范生通过接受农村中小学的职前顶岗培养,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这项举措充分调动了地方与高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地方,都是双赢或者多赢之举。

二、“双培计划”的实施策略

我校于2007年3月开始探索“双培计划”的实施,9月正式派出中文、英语、数学专业100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分别奔赴乐山市64所中小学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在实施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双方任务,加强管理

我校和乐山市教育局均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双培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关于实施教师教育“双培计划”的合作协议》、《实施教师教育“双培计划”工作方案》等工作文件,明确双方任务与职责。

1.乐山师范学院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

(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

我校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制定出培训方案,经与乐山市教育局具体协商后组织实施。

培训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制订教学计划坚持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原则,即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教学重点,以更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增强自主研修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培训目标。第二,改革培训与教学方式。针对在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领悟能力强的特点,采取集中研修与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相结合,以探究式教学、专题研修、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以研究带学习,以学习促研究。

(2)组织并指导师范生顶岗实习

组织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到教育局统一安排的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实习。实习前,学校利用暑假对学生进行班主任工作、备课、组织教学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我校按1﹕10的师生比例给顶岗实习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协调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接受双重管理。

2.乐山市教育局的任务也有两方面

(1)落实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学校,建立比较稳固的校地合作平台;选派农村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配合高校制订培训计划,对受培教师的学习协助管理与考核。

(2)落实顶岗实习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指导与管理工作。实习学校应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生活条件,保证实习生完成实习任务。

(二)强化组织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

从高校内部而言,校、院(系)两级要通力合作、合理分工。教务处对“双培计划”进行整体设计,担负“双培计划”任务的教学院(系),制定好顶岗实习岗前培训计划、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细则、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及管理细则,建立顶岗实习信息反馈机制。学校、教务处、相关院(系)组成检查小组,对各实习点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指导。经考核合格的顶岗实习学生和培训教师,由乐山市教育局和乐山师范学院共同颁发“顶岗实习合格证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经费问题方面,乐山市教育局与乐山师范学院共同分担。参培教师的培训经费按照“政府出一点,任职单位出一点、教师个人出一点,办学单位让一点”的办法筹措。我校根据中办发〔2005〕18号文件精神,给定岗实习学生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200元。

三、“双培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双培计划”是个新生事物,在实践与探索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中小学领导、教师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培养和重用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部分中小学领导缺乏长远眼光,对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选派老师参加培训的问题上敷衍了事,只为完成指标任务,往往派出岗位最轻松、最容易抽调的教师,有的甚至还派后勤人员充数。部分参培老师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培训效果不理想。

2.部分中小学领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清楚,管理不得当

由于宣传和认识的不到位,部分中小学领导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清楚,表现为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计划,“重使用、轻培养”,不了解实习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到校就安排大量的教学任务;不管实习学生的专业、层次,哪里缺位就把学生往哪里填。这些做法,导致学生实习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既给实习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打击,也给实习学校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3.参培教师层次过于悬殊,实现培训目标难度大

参培教师水平层次差异很大,学科结构极为复杂。如30人的语文教师培训班里,有教初中、小学的;有教语文、数学、音乐、政治的;有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有对多媒体教学一无所知的。复杂的情况,给高校的在职培训出了一个难题:如何面向全体又针对个体,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标。这值得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4.部分高校任课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的现状了解不够,上课针对性不强

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够,对农村中小学的现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经验也不足,因此,有的教师授课要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现实针对性;要么降低课程标准,简单迎合学员口味,致使培训缺乏深度,不能达到培训要求。

5.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顶岗实习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和试点,很多学生对它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由于顶岗实习学校往往在偏远的农村,条件艰苦,加之顶岗实习会暂时失去一些就业机会,愿意参与的学生有限。参加的学生中有的心理与知识能力储备不足,到实习学校后顶不上岗;有的心有旁骛,只顾及到考公务员、公招等就业机会,投入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自然难以发挥。这既给实习学校带来管理的难度,又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顶岗实习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