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57

第57章 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9)

2.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要做到这一点,校本教研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探索,将行动研究的过程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内在素养,从而以此为依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提高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之具有发展的内生力。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在形式和内容上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能够较好地解决教研和教学在时间和场所等方面的矛盾,因此校本教研能够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一条快速、便捷、高效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芳明.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03(20):22~30

[4]郑金州.教育研修专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肖川.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育研究2007(1):18,20

[6]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69

(邓道宣、代瞻、罗明礼,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础英语》课程中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面观

汤红娟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关系认识以及对四所院校《基础英语》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找到了利弊得失,为师范类《基础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做了必要的补充。提出了《基础英语》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评价多元化的构想,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英语》;专业实践能力;精品课程;多元评价;师范生。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已近十年了。《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时至今日,不少用人单位仍然感慨:“现在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很薄弱,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对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经验不足,缺乏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在内的就业能力等等深感忧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继而校园里兴起了社会实践热潮,这一热潮可能有助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认识社会做一些准备工作,但这一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特别是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在专业课程中来挖掘,如果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奠定好基础,毕业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专业教师来说难辞其咎。为此,英语专业教师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力举措。时下,《基础英语》课程在许多院校纷纷成为精品课程,他们对本课程的描述和具体操作是否能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呢?笔者比较了四所院校的《基础英语》精品课程,为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建议。

二、《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关系

《基础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属于英语专业基本技能主干课,周学时平均六节。其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的,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主体。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包括大学生观察能力、专业操作与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等。如果英语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就不能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技能,更不能将技能用于实践,发挥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服务于社会。

从理论上讲,《基础英语》课程是最能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基础性、交际性和实践性见长,教学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既讲授基础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等基础性的知识,又能训练学生在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兼顾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还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就能得到更加稳步和快速地提高。

三、四所院校《基础英语》精品课程描述对比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的市级精品课程、湖北大学的校级精品课程和黄冈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黄冈师院)的国家级申报精品课程基本能代表《基础英语》在各类院校中情况,既有外语类一流、二流的大学,又有综合性和一般师范院校。

四、四所院校《基础英语》精品课程中对专业实践能力的体现

从教学目的来看,四所院校的《基础英语》课程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既有基本知识的讲授,也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外和北二外侧重学生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该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较一致。湖北大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性大学的性质相吻合。黄冈师院只是突出语言技能训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似乎还没有完全体现师范院校的特色。

从教学内容来看,上外顾及知识和技能的循序性,过于侧重语言内容的形式。北二外的教学内容紧密为教学目的服务,实现内容和目的一致,实践方式和实践目的同步,有借鉴作用。湖北大学虽然也强调技能的多样性,但描述中侧重语言训练形式的阶段性,没能把语言的各个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黄冈师院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基础性,但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本身,突出阅读能力,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教学方法来看,上外还是沿用较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三部曲形式。其余三所院校能够采用多样的讲授方法,能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特别是湖北大学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到街道社区教英语、做志愿者”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能够体现知识的无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实践课程的性质相吻合,这样的精品课程的确值得品读。

比较遗憾的是,四所院校的评价手段或考核方法都有需要改进的余地。湖北大学和黄冈师院在精品课程中省略了较为重要的评价手段,确实是美中不足。上外和二外虽然有考核方法,但较粗略,侧重的是平时学习和期中、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没有写明考核的内容,更没有检验专业实践能力的内容和比例。专业实践能力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的训练在《基础英语》课程中是有机的整体,相信除“说”以外的技能,听、读、写和译的能力在期中和期末卷中会得到检查,但“说”的实践能力是否能被忽略不计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五、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培养措施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各个院校《基础英语》精品课程中的长处,减少弯路和弥补不足。对师范院校来说,《基础英语》课程除了体现本课程的特点外,教学内容应该适当考虑和《英语学科教学论》进行适当的整合,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师范特色,让师范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能在占课时量最多的《基础英语》课程中培养师范意识,为师范素质的培养打好基础,使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更加丰富起来。

最值得思考的是在如何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上面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下面是几点建设性的措施:

(一)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良好的教法必然应该包括有效的学法和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常常应用于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其实,关于大学生合作学习的可行性,王秀丽(2007年)认为大学阶段更适合于合作学习。同样,徐小洲与王天墙(2002年)认为,在大学应用和推广合作学习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他们提供了四大理由: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介于班级授课与自学研究之间的缓冲形式,在教学组织改革方面具有衔接性。第二,操作简便。第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和社交技能,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性探究。与低层次的教育相比,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沟通与社交技能,它在大学阶段更利于推广。第四,在大学低年级就开始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而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

除了以上的四个理由外,《基础英语》课程中涉及的许多知识讨论和技能训练是没有定论和标准答案的,更适合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进行研究,合作学习尤其适合于毕业后和学生打交道的师范生,因为合作的价值远大于对师范生学业上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促进,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合作成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马兰,2004年)。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只有真正基于学习和成才的需要,才能让师范生自然参与进来并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内心产生合作的需求是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亲身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意识自然而然会养成,合作能力也能够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步提高。

分组合作学习原则上采用四人自由组合,合作学习既可以体现在课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在每次课前给各小组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高度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能使其成员从中找到满意的归属感和较高的荣誉感,互相帮助和学习,整体运作,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和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王坦,1997年)。

笔者在实践中用合作学习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主要有:

(1)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才艺展示:对四十人左右的教学班级来说,每学期每组可以进行轮流四次,不限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只限时间和规定四个组员必须全部参与。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可涉及老戏新编、新闻采访、谈话节目、电影配音、英文歌曲表演唱、课文表演、课文续编和自创剧目等多种形式。此法能够全方位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课文复述:复述课文采用小组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说的能力,而且对听的能力是绝好的训练方法,后一位学生必须听懂了前一位学生的讲述,才能继续复述。

(3)词汇复习:复习词汇环节采用合作学习,可以是组内也可以是小组间的竞技活动。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上逐一显示出所学英语单词,一人背对大屏幕,其余三人学生描述。也可以各组派出一人站在教室前面,下面各组轮流描述,采用抢答的形式。另外,对猜出的词汇,教师要求他们完成组内故事接龙。

(4)小组作业: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口头和笔头练习。课内的大量口头练习,比如课堂讨论和专题辩论,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听到每个学生的观点,此时就需要分小组进行然后由1~2名学生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或者本组派出一人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辩论,训练学生的口语和思辨能力。课外的作业教师最好布置开放式的题目,让各组集思广益,开展深度学习。

(二)在讲练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这一措施指课文的讲练环节不应该由教师一言堂完成。如今,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学习资源中获得信息,成为重要的信息源之一,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为此,教师不能割裂讲和练的关系,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讲中练、在练中讲,教师只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教师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的真正转化。讲练结合的多层次化,有利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