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61

第61章 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13)

对实践观的认识,人们历来已久,在我们先哲的诗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着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名文学家苏轼的《琴诗》更是把实践的重要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虽然实践对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发展很重要,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对实践认识的不足和实践本身的难度,往往对实践的重视不够。这点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那里就有所体会,“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他认为,从文化知识方面来说,自己大概与别人差不多,但在躬行实践方面,那自己就还没有达到。这里虽有孔子自谦的意思,但也可以看出实践实行的难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实践本身的复杂和艰难,“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二是源自人们对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偏差,所以,要真正重视实践,需要人们清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对“知”与“行”的关系作了阐明,其中,明朝哲学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点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行则知之”的知行统一观对后来的人们有较大的启示。

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虽然他的“知”是良知之知,“行”即致良知,与我们今天的理论与实践有本质的差别,但王守仁期望通过“知行合一”达到“知行本体”的思想,无疑超越了前人只重视“知”的局限,给了后人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了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那里。陶行知把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即表明他重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主张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实践的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本质作出深刻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把实践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认为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它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我们一般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主观能动性是实践的基本特点。教育的本质虽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人们对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属性的认识却比较统一,“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种族繁衍,社会生活延续所必需的活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的本质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学乃是借助学科教学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变革’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师范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注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教育实践的探索,需要人们对实践对象有更多的深刻认识,同时,还要发挥实践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在探求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新的培养途径中,没有一种固定现成的模式供我们照搬。“双培计划”的顶岗支教实习形式,在目前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一种范例,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探索了一条新路,其实践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双培计划”中,通过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实习,能最大限度地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学校统一部署的教育实习中主要安排了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虽说这已经主要包括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但在实习生那里往往教育实习的学习价值还是高于教育实践价值,即学生更多的是从学习的角度进入教育实践。在这样的心态和情境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也受一定的约束。而教育贵在创新,教育实践的价值也体现在为创新提供更大的可能。“双培计划”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进入学校实习,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和教学方面全方位地锻炼自己,把单纯的教育实习变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中,就容易萌生创新的意识。因为一学期的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学生也想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这样的心理动机之下,创造的才能容易激发出来,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出色。如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潘军在顶岗教育实习中,发现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情况不理想,学生阅读面窄,阅读教学效率不高,他根据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和所在实习学校的实际,作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拟定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培养了自己的教育科研意识。在一般的教育实习中,这样的心理动机是比较欠缺的,两者比较,“双培计划”对学生而言,能最大限度地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二,在“双培计划”中,学生进入全面真实的教育现场,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和体验,容易获得角色认可。

“双培计划”的实践价值还体现在学生全面真实地进入教育现场后所获得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增加,由此在更大的意义上认可教师职业。教师是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这种职业特性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在角色的认知、认同、信念阶段的各过程要比其他角色的阶段性更明显、更突出。教师自身对角色的客观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职之前的受教育时期和在职后初任教师时期。“双培计划”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了教师这一角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逐步体验这一角色带给他们的新奇、惊喜、平凡,进而认识到教师角色的价值意义。他们还未真正走出学校,却真实地踏进了校园,一学期的全面真实的实习生活对他们来说,一是检测自己的知识能否在实践中体现,即知识能否转化为能力;二是在实习学校中,能否体验到作为教师的甘苦,得到一种职业角色的认同,初步树立教师的专业意识。“教师的职责是通过他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体现出来的。教师的角色特征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期望之上,它反映了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教师角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双培计划”使学生置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并由此逐步构建自己的教师行为模式,而只有当这种教师的行为模式初步构建起来后,我们才可以说,学生对教师角色有了一种理性的认同。角色认同不仅是在理性上认可教师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要有所体验。“双培计划”让学生一学期始终如一地参与到学校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比一般教育实习更大的教育空间,使他们对教师工作的性质、甘苦有更多的感性体验,继而上升到情感的认同,发现教师工作的神圣,并在工作中获得一种幸福感。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这种角色认同带来的感情体验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个教师成长发展的动力。当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了这样的角色认可,师范教育的实习才是成功的,教育实践教学才有成效。这时,学生会对教师角色有一种认同感,而角色认同将使他们对教师职业有一种归属感,而角色理性的认同到情感的提升,则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去发现并尽可能地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

第三,在“双培计划”中,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教育实习,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了基于课程改革的教育素养。

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中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不够。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某种角度上说,新课程改革是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次革新。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动,关键在于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师范教育,自然应该承担这样的时代使命,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师资。参加“双培计划”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已学完学科教学论课程,这些课程都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融注于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是比较熟悉的,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对学生而言,如何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并与所在学校的实际有机结合,是摆在实习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双培计划”的实施为这个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学生进入全面真实的教育现场,可以从一个比较真实的教师身份来观察所教的学生,教师身份和角色的定位有利于实习生开展比较独立的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是一般的教育实习,实习生要进行一定的教学方式的尝试或变新,往往受制于指导教师,而实习生的阶段性实习特点也决定了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所顾虑,这样,就不能使实习生把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作有效的探索。而“双培计划”使实习生有更多的教育教学主动权,因而也就有更大的教育教学空间。“双培计划”中的实习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主体,其指导教师在参加高师院校组织的教师教育培训,培训内容也包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一个统一的过程,就可能使实习生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得到指导教师的支持,这样,就会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了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素养。

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课题,从来没有如此严峻地把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摆在我们面前。对教育的反思把我们带入教育的真实探求中,课程改革的推动带动了课程教学的全面展开,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和探索,教师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双培计划”为强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思路,虽然“双培计划”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厘清,如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学科教学实践的性质特点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双培计划”更具有生命力,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如何使参与“双培计划”中的学生和教师更有实际的收获,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需要总结探索的。“双培计划”显示出来的实践价值足以证明它在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方面是有活力的,它可以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如何为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一些借鉴,也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范例。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人杰.改进师资培养的必由之路.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01

[2]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04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67

[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5]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0

[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版).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7

[7]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杨宏,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