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看牡丹的话,最好去颐和园。那是天子脚下的国色天香。想当年,慈禧的时代,颐和园就开创了不用花盆栽牡丹的先例——千金博老佛爷一笑。排云殿侧设国花台,专门培植外地进贡的牡丹,有十层之高,铺满半个山坡。
颐和园真正的名花,尚数玉兰。颐和园与玉兰结缘,可上溯至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始建年代,1750年。还是那个风流皇帝乾隆,率先将玉兰引种于乐寿堂庭院内,誉之为“玉香海”。遗憾的是,乾隆时期的玉兰,大多未躲过1860年和1900年两次大劫难,在异族的铁蹄下香销玉殒。
硕果仅存的当数乐寿堂后院的紫玉兰(树龄超过200年),以及长廊起点邀月门口的白玉兰,虽历经磨难,却痴心未改。
颐和园辟为公园后,一直倾重玉兰,密植广种,恐怕也是为了再现太平盛世“玉香海”的景观。玉澜堂、南湖岛及部分院落,均有玉兰分布——游园时最能体会到对玉兰的厚爱。
玉兰又称木兰,本属南方花木,在气候寒冷的北方栽培成活实属不易,可见煞费苦心。
听园丁解说:“颐和园玉兰的种植配置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又密切相连,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颐和园的玉兰多栽植于生活区的高堂大院内,常常和西府海棠、牡丹、桂花共同配置栽植,取自‘玉堂富贵’之谐音,暗寓帝后身份的高贵,大清江山的国富民殷,而乐寿堂东西殿的西匾额‘舒华布实’更明显了,明指花木,实寓大清皇室的昌盛。”如听天书。古人想得真够多的,真够细的,对简单的花草,都寄托了如此深奥的寓意。
颐和园的四时花木尚有迎春、连翘、桃杏、丁香、腊梅、二月兰、梨花、芍药、木槿、榆叶梅、紫薇、月桂等,再加上夏日水面的荷花(专供观赏的红莲),可谓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花简直比人类还要繁忙,也更富于竞争性。你方唱罢我登台,都是匆促的过客。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也只有它们,才是颐和园真正的主人——从古到今,从远到近,抬头不见低头见。
颐和园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同时也算一座花草的博物馆。与其相比,北京的其他公园,顶多只能拿单项奖,而无法成为全能冠军。
假如从亭台楼阁间剔除了花树的影子,颐和园只剩下空洞的万寿山和苍白的昆明湖,将何其寂寞。嘿,不可一日无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