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手把手教你制单、记账、报表、报税
31832500000042

第42章 附注及说明书

1.如何编写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做的解释。它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对于一种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也就是说,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可供选择。如果不交代会计报表中的这些项目是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确定的,就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又如,可比性是一项很重要的会计原则,它要求前后各期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致且不得随意变更。在实际中,由于会计法规发生变化,或者为了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有可能改变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的会计政策。由于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中对同一个项目采用了不同的会计政策,影响了不同期间会计报表的可比性,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掌握会计政策的变化,也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再如,会计报表由于形式的限制,只能按大类设置项目,反映总括情况,至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一个年末余额,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的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却是必要的,所以往往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

(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

(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

(4)或有事项的说明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

(5)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

(6)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

(7)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

(8)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9)收入。

(10)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等。

2.如何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和利润实现及分配等情况的综合性说明,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扼要地提供企业和生产经营、财务活动情况,分析总结经营业绩和存在的不足,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和考核有关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对下列情况做出说明:

(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企业通常需要反映以下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及经营情况;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如按销售额排列的名次);企业员工的数量和专业素质情况;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对企业业务有影响的知识产权的有关情况;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如生产经营的总目标及措施);开发、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配套资金的筹措计划;需要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与事项。

(2)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

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主要是指企业本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例如,实现的净利润是多少;在利润分配中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各有多少;累计可分配利润有多少。此外,企业还应反映资本公积金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的情况;等等。如果在本年度内没有发生利润分配情况或资本公积金转增实收资本情况,则企业需要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明确说明。企业利润的实现和分配情况,对于判断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所以,需要企业披露有关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方面的信息。

(3)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

主要反映年度内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构成项目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这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资金变动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3.会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财务信息与决策有密切关系,它对决策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依据。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所揭示的信息,对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的经济决策,有着密切关系。会计报表分析的根本目标就是充分利用会计报表及其分析所揭示的信息,使之成为决策的依据。由于决策有不同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就不完全相同,因此,会计报表分析的具体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为企业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

会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的科学预测,有助于投资人(包括现在的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和有保障的贷款决策。

(2)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提高管理水平、效益提供依据。

会计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预测,可以起到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通过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可以促使企业找出产生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及时予以克服和改善,从而起到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作用。

(3)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对国有企业实施间接管理,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提供依据。

会计报表分析的这个目标主要通过汇总报表及其分析资料来实现,但汇总报表上的数据来自单位报表,归根到底还是单位报表及其分析资料所揭示的信息在起作用。

上述前两个方面属于微观方面的目标,后一个方面则属于宏观方面的目标。微观方面的目标又可分为企业内部的目标和企业外部的目标。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会计报表分析侧重于微观方面,中心任务是偿债能力分析和获利能力分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报表分析在满足微观目标需要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宏观要求,向政府提供财务信息,以利于宏观经济决策和实施宏观调控。

4.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是什么

会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同时还需要利用一些财务计划、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尤其是单位内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更应利用单位内部的各种计划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应包括:

(1)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的分布和构成的变动情况以及企业负债经营的情况,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2)分析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盈利水平的变动趋势,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

(3)分析企业现金流动增减变动的原因,评价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及付现能力。

(4)分析企业资金保全和增值情况,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报表的使用者利用会计报表还可以进行一些专题分析。例如,金融机构利用会计报表分析开户单位信贷资金的管理情况和资金盈利水平;财政、税务部门利用会计报表分析报送单位财经法规、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等等。

5.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很多,如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等。

(1)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分析,比较法在财务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他方法是在比较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比较法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

可以解释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异,了解该项指标的计划或定额的完成情况。

②本期指标同上期指标比较。

可以确定前后不同时期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情况。

③本单位指标同国内外先进单位指标比较。

可以找出与先进单位之间的差距,推动本单位改善经营管理,赶超先进水平。

应用比较法对同一性质指标进行数量比较时,要注意所用指标的可比性,做到指标计算口径一致。

(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把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项目加以对比,通过计算经济指标的比率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比率是一个相对数,因此可以把某些不可比的指标变为可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比率指标主要有三类:

①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用以计算部分与总体、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例如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负债比率即负债与资产之间的比率等。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有联系的相关业务安排是否合理,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②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中费用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例如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之间的比率,成本费用与利润之间的比率等。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的水平。

③结构比率。

结构比率是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例如计算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应收账款中坏账的比重等。

计算公式为:

结构比率=部分数额÷总体数额

利用结构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采取措施改正不合理的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首先,在使用比率指标进行分析时,比率中对比指标应有相关性,也就是说,要使对比有一定的意义,对比指标有内在联系,才能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之间是否安排合理。其次,比率指标中对比指标的计算口径,即两个指标的计算时间、方法、标准等应该一致。最后,计算出的比率指标要有对比的标准。在计算出某企业的具体指标后,还需要选取一定的标准使之与其进行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评价。通常对比的标准有:企业预定的目标、企业历史上达到的标准、同行业内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标准、社会公认的标准等。

(3)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对比,求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性质,进而预测企业前景。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它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绝对额或比率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有关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不同财务指标的比较可以计算出动态比率指标,由于选取的基期不同,又有定基指标和环比指标。

定基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

环比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

②会计报表金额的比较。

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数字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情况。

③会计报表构成的比较。

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计算各组成指标占总体指标的百分比,比较各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从而判断其变化趋势。此方法可以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财务状况的比较,还可以用于各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数之间的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与比率分析法一样,要求进行对比的各时期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而且还要将偶然因素产生的影响剔除。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因素替换法、连环替代法,它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依次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例6-3】某企业2002年3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4620元,而其计划数是40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用量和原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就可以把原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来分析它们对原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现假定这三个因素的数值。

三个因素的数值表项目单位计划数实际数产品产量件100110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千克87原材料单价元56原材料费用总额元40004620根据资料,原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比计划数多620元,这是分析对象。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原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1)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2)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3)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4)

各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②-①=4400-4000=400(元)

增加的这400元费用是产量增加影响的结果。

③-②=3850-4400=-550(元)

减少550元费用是材料节约影响的结果。

④-③=4620-3850=770(元)

增加770元费用是原材料价格提高影响的结果。

400-550+770=620(元)

增加620元费用是全部因素影响的结果。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面分析各因素对某一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可以单独分析某个因素对某一经营指标的影响,在财务分析中应用颇为广泛。但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因素分解的关联性。

即确定构成经济指标的因素,必须在客观上存在着因果关系,要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②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替代因素,必须按照各因素的依存关系,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一般而言,确定因素替代程序的原则是,按分析对象的性质,从诸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使分析结果有助于分清责任。

③顺序替代的连环性。

连环替代法在计算每一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时,都是在前一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并采用连环比较的方法确定因素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个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以全面说明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

④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连环替代法计算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计算顺序的不同而有差别,因而计算结果不可避免带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个因素计算的结果,都达到绝对地准确。它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影响结果,离开了这种假定前提条件,也就不会是这种影响结果。为此,做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应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至于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5)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准数或目标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个因素对总括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例6-4】所列数据为依据,采用差额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变动对原材料费用的影响。

①增加产量对原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110-100)×8×5=400(元)

②节约原材料消耗对原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7-8)×110×5=-550(元)

③提高价格对原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6-5)×110×7=7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