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做人做事学会选择放弃
31849500000010

第10章 职场竞争的选择与放弃(2)

第五节 轻易放弃到不了终点

坚持不懈,最后就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在前行的道路上,你我都没有权利嘲笑那些不断前进的人,因为成功就在于他们不懈地前行,轻易放弃你永远也到不了终点。

一天,在一棵古老的橄榄树下,乌龟听见一只长得很漂亮的雄鸽子说,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邀请所有的动物都去参加庆典。既然狮王二十八世邀请所有的动物都去参加庆典,那我是动物,我也应该去!乌龟心里想。

它上路了,在路上它碰见了蜘蛛、蜗牛、壁虎,还有一大群乌鸦。它们先是发愣,然后规劝并嘲笑说:“乌龟呀乌龟,不是我们说你,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婚礼马上就要举行,可你爬得这么慢,你能赶上吗?别说婚宴早已结束,洞房也已闹完,等你赶到,恐怕生下的小孩也已经长大成人可以举行婚礼了。”

但乌龟执意前行。

许多年后,乌龟终于爬到了狮王洞口。只见洞口到处张灯结彩,各类动物也几乎应有尽有。这时快活的小金丝猴告诉它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如果乌龟听了别人的规劝后放弃前行的念头,又怎能赶上二十九世的婚礼呢?

再来看看日本的金栗志藏。1912年,日本选手金栗志藏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中,由于体力不支,中途昏倒,放弃比赛。1966年,七十六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到瑞典旧地重游。他从当时退出比赛的地点,稳步向终点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场走去,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未尽之功。至此,他的马拉松成绩为54年8个月6天8小时32分20秒。

面对向他表示祝贺的瑞典记者,金栗志藏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我比对手落后了半个多世纪,但我最后还是抵达了终点。”

第六节 爱拼搏才会赢

什么事情,能鼓舞着一个人屡败屡起,终于夺得最后的胜利?是积极的心态。

世界游泳冠军摩拉里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以积极心态助人成长的过程。早在少不更事守着电视看奥运比赛的年纪,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梦想,梦想着即将到来的鏖战时刻。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摩拉里已经有幸跻身于最优秀的参赛运动员之列。令人遗憾的是,在赛场上,他发挥欠佳,只获得一枚银牌,与冠军擦肩而过。他没有灰心丧气,从光荣的梦想中淡出之后,他把目标瞄准了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

这一次,他的梦想在奥运预选赛上就告破灭,他被淘汰了,跟大多数受挫情况下人们的反应一样,他变得沮丧,把体育的梦想深埋心中,有三年的时间,他很少游泳,那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在摩拉里的心中,自始至终有股燃烧的烈焰,没法子完全把它扑灭,离1992年夏季奥运会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了,他决定再次来个孤注一掷。在属于年轻人的游泳赛事中,三十多岁的人就算是高龄了,摩拉里久已脱离体育运动,再去百米蝶泳的比赛中与那些优秀的选手们拼搏,简直就像是拿着枪矛戳风车的唐·吉诃德一样的不自量力。

在预赛中,他的成绩比世界纪录慢一秒多,因此,在决赛中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努力地为自己增压打气。在游泳池中,他的速度果然是不可思议的快,超过其他的竞赛者而一路遥遥领先,他不仅夺得了冠军,也破了世界纪录。

一个人的内心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若是自甘埋没,对身边的一切事情都作低调处理:以为这是我不热衷的,那是我不擅长的,为了避免失败和遇挫的尴尬,有意识地放弃一些难得的机会,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最大程度地保全了面子,没有出乖露丑,但事实上却是在最大程度地埋没了自己的才能。只有敢于挺身而出,对任何挫折和磨难都不在乎,心中所有的意念只浓缩到一点——我要争强竞胜,我要发挥出我全部的力量和智慧,惟有在这种心态的导引下,才能屡败而屡战,屡战而屡胜。

第七节 相信自己能做得最好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后,又一学员登上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放弃了争夺金靴子奖,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里面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里面长着许多大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你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于奖已空置了二十六年,二十六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第八节 困难可以磨炼意志

所有非凡的成就或伟大的壮举,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上天的赐予或额外垂青,而是有人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和艰辛方才取得的。

德国的歌德,一生著述颇丰,二十四岁就以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整个西欧,但生活浮华,博爱不专,据说八十岁了还向少女求爱。

但他却说了句让人钦敬不已的话:“不要羡慕我取得的那一点成绩,告诉你们吧,我只不过比你们多作了些思考罢了,这些年来,我每天都像在推着石头上山,日子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轻松过。”上山已是不易,要是再推着石头,其难可想而知。

这么说来,在我们喝着咖啡、啜着香茗的时候,勤奋的歌德已经端坐桌旁,开始同他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行对话了;也可以说,他在走路、吃饭、乃至于上厕所的间隙,都没有像我们一样“无动于衷”,而是将身边所见的点滴摄入了他无时不在思索的脑海之中。

一个人年轻时要是取得了歌德那样显赫的成就,或许早已枕着它为自己赚来的丰厚资本悠然生活了,而他,却偏偏要“推上一车石头”,去攀登更高的山头。

第九节 天才选择给自己辅路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这条路上有天才自己的一颗爱心。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我们的恩人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教练住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

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来,问小孩子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这位十七岁的男孩在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上独进六球,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第十节 用心去干一件事

那些具有非凡毅力、顽强意志的人,经过自己不屈不挠的执著追求,终会换来成功的喜悦,也会赢得世人的崇敬。

亨利·必克斯特恩出生在威斯特麦兰郡的克拜伦德尔地区,他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本人也准备继承父业。在爱丁堡求学期间,他就以坚韧刻苦而出了名,他对医学研究专心致志,从不动摇。回到克伦廷德尔地区之后,他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但日久天长,他渐渐对这门职业失去了兴趣,对这个偏僻小镇的闭塞与落后也日益不满。

他是那么地渴望进一步提高自己,这时他已对生理学发生了兴趣,并有了自己的思考。他父亲完全赞成必克斯特恩本人的愿望,于是把他送到了剑桥大学,以使他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大学进一步深造。

但过分地用功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为了恢复健康,作为一个医生,他接受了一项职务——即去洛德奥克斯福德当一位旅行医生。在此期间,他掌握了意大利语,并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医学的兴趣远不如以前了。他打算放弃医学。回到剑桥之后,他决心攻读学位。他获得了当年剑桥大学数学学位考试一等及格者。他的努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之后,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进入军界,他只得进入律师界。

但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他进了内殿法学协会。他像以前钻研医学一样刻苦地钻研法律。他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写道:“每一个人都对我说:‘你一定会成功——以你这非凡的毅力’。尽管我不明白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我敢相信:只要我用心去干一件事,我是决不会失败的。”

28岁那年,他被招聘进入律师界,虽然也曾经历一段“靠朋友们的捐赠过日子”、“连最必需的衣服、食物都已紧缩到不能再紧缩的地步”、“经济十分拮据”的日子,但他终于成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主事官,以蓝格德尔贵族的身份坐在上议院之中。

第十一节 做对的事就要勇往直前

既然你确定了是对的,就决不能妥协。

你听过塞蒙·纽康这名字吗?这个人出生于1835年,卒于1909年。在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成功前一年半,他说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气重的机器飞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实用。”

你知道约翰·莱特福特吗?他不但是个博士,而且当过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部名著前夕,他郑重指出:“天与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狄奥尼西斯·拉多纳博士生于1793年,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他的高见是:“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落幕后,拿波里国王费迪南德四世,坦率地发表了感想:“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国王不懂音乐,我们可以不苛责,但是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于1873年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乐评家也不懂音乐,但是音乐家自己就懂音乐吗?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记上说:“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这家伙毫无天分,眼看这样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为天才,真教我忍无可忍。”

有趣的是,乐评家亚历山大·鲁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报了仇。他在杂志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贝多芬一样聋了,他运气真好,可以不必听自己的作品。”

1962年,还未成名的披头士合唱团,向英国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荐,但是被拒绝。公司负责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欢这群人的音乐,吉他合奏已经太落伍了。”

你听说过艾伦斯特·马哈吗?他曾任维也纳大学物理学教授,生于1838年,卒于1916年。他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存在。”

爱因斯坦对以上批评并不在意,因为早在他十岁于慕尼黑念小学的时候,任课老师就对他说:“你以后不会有出息。”

严格说来,遭人反对、小看不是坏事,这可以提醒我们争取进步。可是,人身攻击就令人难以忍受了。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评为:“这个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上表露无遗。那双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视你时,你会为了那愚蠢与无知,打他一百记耳光仍觉吃亏。”

就算西方文学的大宗师莎士比亚,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1896年在日记中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1906年,他又在日记中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这位雷纳尔先生爱说俏皮话,他在1906年的日记中说:“你问我对尼采有何看法?我认为他的名字里赘字太多。”连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

英国作家王尔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辞技巧,批评萧伯纳说:“他没有敌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

思想家卢梭54岁那年,即1766年,被人讽刺为:“卢梭有一点像哲学家,正如猴子有点像人类。”

戴维·克罗克特有一句很简单的座右铭:“确定你是对的,然后勇往直前。”

每一个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英雄人物,总有遭人批评的时刻。事实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评就越多。只有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别人的批评。真正的勇气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别人怎么说。

第十二节 学会选择不要被他人左右

学会选择,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追随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剑桥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她成长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从8岁时她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12岁,她将彻底耳聋。可是,她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

她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一类音乐家。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演奏的音乐。她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她的身体和想像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她的整个声音世界。

她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不是一名聋的音乐家,于是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入了学,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她的目标就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并且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至今,她作为独奏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因为她很早就下了决心,不会仅仅由于医生诊断她完全变聋而放弃追求,因为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她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批评的。

第十三节 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刚卸任不久的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菜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说克林顿死猪不怕开水烫也好,说他狡猾也好,但最终是他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的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

第十四节 学会思索懂得放弃

如果您提出了目标——想在科学领域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必须把思考的时间留出来。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他见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是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寻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的思索罢了。”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做出同样的发现的。”

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回答一位抱怨没有时间考虑问题的年轻科学家时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这不是短时期,而是一年、二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第十五节 学会放弃机会的胆识

学会放弃机会的胆识有时比发现并追求每一个机会更为重要的。

戴尔公司的经验证明,人可以发掘并掌握大家原本以为不存在的机会优势;想要做到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用大学文凭,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架构和一个梦想。

“DELL”与“直销”是一组关联度很高的词语搭配,在很多场合,听到人们这样谈论、这样评说。除了“直销”这个表象之外,DELL成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核心的要素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戴尔本人坚持认为,要摒弃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用他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天,戴尔在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大意是说“通过某种测试即可拿到高中文凭”云云,他便发出了一封申请信函。当测试中心人员上门来找迈克尔·戴尔先生时,她惊讶地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儿童浴施的小男生应声出现在她面前。那年戴尔8岁,正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当然可以对这段趣闻将信将疑或者干脆一笑了之,但当我们继续看到这样一组“回放镜头”——15岁生日时戴尔得到了第一台电脑,随即将它解体完毕,动作完全是熟门熟路;16岁的戴尔在为某报纸联系订户时通过细分市场的方法轻松找到了数千张定单;18岁的戴尔开着卖报纸赚钱买的宝马汽车去大学报到第一天,后座里藏着三部个人电脑;1984年,DELL公司以1000美元的注册资金在大学宿舍里成立,电脑升级销售的生意成长得如此之快,年轻的戴尔开始考虑“全职”从事这一充满潜力的事业,并径自办了退学,他只读完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感叹于这个美国年轻人对兴趣的追求、对商机的把握、想到就做的果断以及那种既然要做就抛掉一切去做到最好的执著。

当然,DELL的“直销”模式也不是一帆风顺、一成不变地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在起初的“直接模式1.0版”,DELL不经由专卖店或零售渠道,在从设计、制造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与顾客建立直接联系,聆听他们的意见,确保把他们的所需尽快送达他们手中。由于销售人员的全部重心都摆在顾客身上,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很快凸现出来,这指导了DELL公司一直坚持市场细分化、提供个性化的专门产品和服务、针对特定顾客群不断拆分出专门的经营团队进行独立运作,以保证公司决策的迅速有效以及服务的周到细致。这在长期以来解决了DELL公司自创立伊始就存在的困扰:如何在业务逐渐扩大的同时,还能维持稳定而持续增长。

1989年,DELL。公司经历了第一个重大的挫折,起因于库存过量,这令一向以库存管理事有美名的DELL人大吃一惊。为了满足飞速增长的顾客需求,公司必须购买零部件,当时的做法不是像以后那样追求用尽可能少的部件种类满足更多的顾客需求,而是买进了所有可能买到的存储器以及其他的许多东西。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存储器的容量从256K提升到IMB,积压品价格大幅滑落。

以低价摆脱大量库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收益减少、每股盈余微薄、为补贴损失被迫提高产品价格、放慢成长速度、暂缓到新国家成立分公司、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无法提供免费送货服务。

这次的教训使得DELL公司重新发现并深刻认识到存货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在“直接模式1.0版”中从设计环节就开始注意节省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时间,提高每一步预测的准确度。信息的品质与过量库存的数量成反比。由于缺少了传统模式中的库存量,就必须精确计算出,从旧产品线过渡到顾客对新产品快速产生需求的这一段断层时间有多长。对信息收集与分析的重视,造就了今天的DELL公司,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信息资料是带动我们在正轨上前进的引擎。”

对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东方哲理,DELL公司同样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做法而学习到的。1990年前后,很多更大的公司都是采取间接销售的形式,业界也广泛传闻如果DELL光靠直接销售绝对不可能获得持续成长,于是DELL也开始在零售店或连锁专卖点销售自己的品牌电脑。

4年后,电脑零售业成长率达到20%,但这是否就意味着DELL从零售渠道赚得利润了呢?经过仔细分析,无论是竞争者还是DELL本身,在这个部分都几乎没赚到钱!于是,就在刚刚大肆宣传DELL即将在沃尔玛超市销售产品后,迈克尔·戴尔毅然宣布完全退出零售环节的营运。

这一果断行动的价值并不在于从财务报表上扳回了几个点,而是使公司重新找回了一种专注:零售与直销兼有模式下的资源冲突、产品规格不统一、支持服务双口径等等问题得到解决,顾客对DELL的定位与特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直接的判断。自此以后,DELL每年重大目标的出台都以“资金流通、获利和成长”的整体原则为基础。应该说,这种学会放弃机会的胆识有时比发现并追求每一个机会更为重要。

执著有时意味着拘泥,革新有时会导致放弃应有的固守,我们很难在这些模糊概念的两极之间找到精确的分界点。然而,DELL在实践中做到了“执著”与“革新”的统一。当DELL在直接销售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个人电脑销售取得成功以后,许多人出来质疑:一些超大型企业能习惯于这种销售模式吗?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器产品难道也可以走上“直接销售”之路吗?

DELL公司用事实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把这些突破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适时减慢固有方向上的成长速度,以获得时间来思考:哪里是下一个更值得去从头开拓、去努力冲刺的方向;专心拓展“直销模式”的核心竞争优势,抓住线,带动面;永远虚心地从顾客那里聆听,保持与顾客的亲近,发掘出藏在运营各环节中的良机。然而,对于DELL来说,更具革命性的契机来自于www.dell.com。迈克尔·戴尔曾经说过:“我宁可膨胀一个伟大概念的重要性,也不愿低估它。”网络,在这里被看做是“直接模式”的延伸,并借此发展出与顾客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对“网络”的重视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角落,只要哪里有DELL的公司名称,哪里就一定会出现上面的网址,它们甚至并肩出现在于德国举办的欧洲管理小组会议指示厕所的标示牌上。

网络的革命性,在于又一次改变了DELL的经营模式。公司要求每个经理从Amazon购买一本书以感受网络生活的奥妙。对于那种担心员工在网上“冲浪”的想法,戴尔自有说辞,他认为那种想法就好比说“不要教公司的人识字,因为他们可能会整天看书而不做事。

顾客可以通过“DELL顶级网页”取得加上密码保护、专为他们打造的DELL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追踪货品进度,得到销售、服务和支持小组成员的联络资料,查询订货是否已到达联邦快递在某地的储货区,以及何时可以运抵他们那儿。到1996年,DELL的网上销售额就已达到每天100万美元并且持有利润,相对于Amazon的每季度1500万美元而且财务上一直亏损的状况,DELL的数字一宣布,正如戴尔所言,“整个产业的聚光灯便转到我们身上”。

第十六节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除了自己需要有过人的敏锐外,更需要一种执著和勇气,否则,你就只有放弃了。

很多外国的啤酒商都发现,要想打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场非常难。于是就有人向畅销比利时国内的某名牌酒厂家取经。这家叫“哈罗”的啤酒厂位于布鲁塞尔东郊,无论是厂房建筑还是车间生产设备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该厂的销售总监林达是轰动欧洲的策划人员,由他策划的啤酒文化节曾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盛行。当有人问林达是怎么做“哈罗”啤酒的销售时,他显得非常得意而自信。林达说,自己和哈罗啤酒的成长经历一样,从默默无闻开始到轰动半个世界。

林达刚到这个厂时是个还不满二十五岁的小伙子,那时候他有些发愁自己找不到对象,因为他相貌平平且又贫穷。但他还是看上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当他在情人节给她偷偷地献花时,那个女孩伤害了他,说:我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得像你这样的男人。于是林达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但什么是不普通的事情呢?林达还没有仔细想过。

那时的哈罗啤酒厂正一年一年地减产,因为销售的不景气而没有钱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做广告,这样开始恶性循环,做销售员的林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都被厂长拒绝。林达决定冒险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他贷款承包了厂里的销售工作,正当他为怎样去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这天正是感恩节,虽然已是深夜了,广场上还有很多欢快的人们,广场中心撒尿的男孩铜像就是因挽救城市而闻名于世的小英雄于连。当然铜像撒出的“尿”是自来水。广场上一群调皮的孩子用自己喝空的矿泉水瓶子去接铜像里“尿”出的自来水来泼洒对方,他们的调皮启发了林达的灵感。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铜像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字样。一传十,十传百,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长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林达把哈罗啤酒的广告不拘一分钱就成功地做上了电视和报纸。该年度的啤酒销售产量跃升了1.8倍。

林达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这就是他的经验: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第十七节 工作的乐趣与价值

找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那么此生一天也不用煎熬了。

一位退休的老人,在乡间买下一座宅院,打算安度晚年。但不幸的是,在这宅院的庭园里,种着一株结实累累的大苹果树。

邻近的顽童,几乎是日以继夜地来“探视”这株苹果树,同时还带来了石头或很棒。

想安享宁静的老人,玻璃常被击破,有时不堪喧闹会走到庭院中驱赶树上或园中的顽童,而顽童回报老人的,则是无数的嘲弄及辱骂。

老人在不堪其扰之余,想出一着妙计。有天,当他如往常一样,面对满园的顽童时,他告诉他们,从明天起,他欢迎顽童们来玩,同时在他们要离去前,还可以到屋子里向老人领取一块钱的零用钱。

孩子们大喜,如往常一样地砸苹果,戏弄老人,同时又多了一笔小小的零用钱收入,故此天天来园中玩得乐不思蜀。

一个礼拜过去后,老人告诉小孩们,以后每天只有五毛钱的零用钱。顽童们虽然有些不悦,但仍能接受,还是每天都来玩耍。

再过一个星期,老人将零用钱改成每天只有一毛钱。孩子忿忿不平,群起抗议:“哪有这种事,钱愈领愈少,我们不干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从此,庭园中恢复了往日的幽静,苹果树依然结实累累,不再饱受摧残。

聪明的老人为了对付贪心的小孩,在原本只为了兴趣而快乐的事物上加入酬劳,再假以时日,使酬劳逐渐降低,终而使兴趣失去了;原本能够使自己快乐的游戏,也因酬劳的失去,而再也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或许不只小孩子是这样,在我们许多的工作上也常能发现这种结果,因为金钱的缘故,而使我们原本热爱的工作失去了魅力。

然后,人们开始诅咒金钱是万恶的,因为加入金钱,而使得单纯的工作兴趣不再有意义。事实上,金钱非善也非恶,贪财才是万恶的根源。

真正犯错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对工作与金钱的态度是否正确;是我们对付出与获得的心态能否达观。

我们可以再一次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清楚地分析出自己为何要从事这项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何在。然后回想自己从事这项工作时起初的心愿;紧紧把握住这份心愿,就能不为起伏不定的酬劳所迷惑,从而能由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乐趣。

莫为金钱所产生的阻碍而使我们原本单纯热爱工作的心态丧失了。时时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就能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人缘和更大的财富。

第十八节 化腐朽为神奇

有个失业多时的伐木工人,一旦见到报上刊登的征人启事,使兴冲冲地前去应征。

到了应征的地点,林场的工头依例在挑选时要问明应征者的工作经历。

伐木工人回想自己的经历,总是打零工的时候少,失业赋闲的时候多。细想了许久,已决定如何来回答工头的口试。

轮到他时,工头依例问他曾在哪个林场长时间工作过,伐木工人想也没想,立刻回答:“撒哈拉丛林。”

工头瞪了他一眼:“我只听说过有撒哈拉沙漠,哪里来的撒哈拉丛林?胡说八道。”

伐木工人面不改色地回答:“撒哈拉那个地方,原本是丛林,自从我在那边砍过木头之后,就变成一片沙漠了。”

您对自己工作的信心,有没有像这位伐木工人这般地坚定呢?

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一直未能产生足够的热诚与动力,主要的问题可能就出在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需要这份工作。如果能像故事中的这位伐木工人一样,迫切地需要一份工作,自然能为自己开出一条路来。

拥有工作是幸福的,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工作是你可以倚靠的东西,是个可以终身信赖且永远不会背弃你灼朋友。”如果连拥有亿万资财的汽车业巨子,都还是如此地热爱工作,那我们似乎也难以找出不喜爱工作的理由了。

如何能够去热爱工作?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课题。首先,您必须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相信自己必定能胜任这项工作,并且足以驾御它,能灵活地运用这项工作使自己获得更大的乐趣。

接着您要真心喜欢您所销售的产品——不论您是不是行销人员。如果您是行政职员,您所销售的是对人群的服务;如果您是母亲,则是销售对孩子的爱。您必须真心喜欢您的产品,如果对产品不了解,去弄懂它;如果对产品存疑,好好求证清楚。然后您将建立起对产品的完整信心,无人可撼动您。

对自己、对产品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之后,您要开始行动,不断的行动,采取大量的行动。您将马上发现,此时不但您已热爱工作,工作也会爱上您的。

如果您真能将撒哈拉丛林变成撒哈拉沙漠,不妨想想,将有多少林场迫不及待地想聘用您?有多少客户想向您购买?有多少人想要您当他们的领导者?

建立绝对的信心,运用大量的行动,您将成为人人需要的销售大师——不论您的产品是什么。

第十九节 强弱只是相对的

世上没有绝对的弱者。在夹缝中生存,逃避自然,是弱者天生的本领。弱肉未必强食,相反强肉可能被蚕食。无论强者弱者都要适应环境因素,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一位朋友向我讲起在动物的世界里弱肉强食的故事。他说,一只野驴被老虎撞上,拼命地逃跑,可老虎穷追不舍,最后还是被追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他说这就是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我说也许有一半正确,我对他反问道:那么大自然中仍存在着那么多相对的弱者,这是为何?对我的反驳朋友也愣了好一阵,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给他讲了一个更为玄妙的故事。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美丽的梅花鹿出来在河边吃着细嫩的青草,正当它得意忘形的时候,厄运却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降临到它的头上了。一只彪悍的东北虎正从它的背后向它走来。说时迟,那时快,老虎一扑一跳向这只可怜的梅花鹿身上扑过来。惊慌之下,这只小鹿往侧身一躲,躲过了老虎的一扑。它排命地撒腿便跑。于是,老虎拼命地追逐。眼看老虎追上了,这时前面出现了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于是,梅花鹿便迅速跳进了灌木丛,与老虎开始周旋起来,结果,在灌木丛里,老虎哪里是梅花鹿的对手。几个回合,老虎只好望肉叹息了,气得它连头也不回就走了。梅花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得意地呼朋引伴地叫了几声。

听了故事,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界也还有一条定律:弱者自有自己的空间。的确,无论强者、弱者,他们都有一套适应自然法则的一套本领,只要你认真地生活着,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强大与弱小,只要你找到了自己能游刃有余的空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到那时,你的优势会弥补你的不足。你定能会获得别人也许苦苦求索而无法得到的东西。

弱常常是与小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小,使弱者本身也具备了很大一部分优势,比如小而灵活,小而精,小而全等。小的事物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那么你何不利用这种有利的时机,暗地里逐步发展壮大。

著名的爱国将领蔡锷就是很善于保护自己,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巧妙地逃出了敌人的手掌。当时,蔡锷的活动已被袁世凯有所察觉,袁将蔡锷羁绊于北京,派了密探在暗中监视。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蔡锷使出了迷惑敌人的手法。他装出一幅生平无大志的庸人形象,整天忙于出入烟花青楼之列,与名妓小凤仙出入成双,堕入绵绵私情之深渊而不能自拔。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他表面上变得腐化、堕落、颓废而丝毫没有一丝强者的威风。这样,密探将以上情况报告给袁世凯,袁世凯窃喜,心想蔡锷原来也只不过是如此一个无能之辈,于是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蔡锷借机辗转回滇,组建讨袁护国军,就这样,袁很快在全国的声讨中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就一命呜呼了。

另外,弱者在强大的竞争丛林中,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也是弱者的一种本领。在自然界中,也许你会注意到,有一类攀援的植物,它们最善于在高大的树木的夹缝中生存,从而给自己找到了一份安全的空间,菟丝子即是如此。那么在人类社会中呢?弱者照样可以生存于夹缝之中。为什么呢?强者往往并非一人,众多的高手间的竞争,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强者对弱者的竞争。大鱼互相残杀的现象是普遍的。而在几个强者之激烈竞争中,往往便会产生一个真空地带,即没有一个强者敢于涉入的地区。因为大家彼此都料到,一旦进入该区,便会引起对方残酷的报复。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但是正是这个无人敢涉入的雷池有时却是弱者的又一片天空。勇敢的弱者会选择这一个雷区的,因为他明白,这个地区强者是不愿插手的,也是不敢插手的。更多的倒是强者都会白送给弱者这一大好的机会。

总之,在自然界中,并无绝对的强弱之分,只有相对的强弱而言,如果你是弱者不妨聪明地保护自己,在强者的夹缝中寻找广阔的天地。

第二十节 喊出属于你的声音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发现“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沃特·迪斯尼当年被报社主编以缺乏创意的理由开除,建立迪斯尼乐园前也曾破产好几次。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读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他的化学成绩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过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曹雪芹、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第二十一节 让你和你的员工忙碌起来

繁忙的工作常常会使人感到更快乐一些。给别人更多的工作,让他们有机会发挥才能,也能治疗种种烦恼、沮丧,以及不满。

人这种动物可能天生就需要忙碌一些。当你一天到晚忙于工作,甚至忙得不可开交,辛苦自然是辛苦一些,但等到你忙完了你手头的所有工作,你会发现,其实是工作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喜悦和快乐,是工作使你变得更充实,使你觉得人生才更有意义。

人都需要找事情做,不管他是忙于工作,还是忙于其他的毫无意义的事情,他总要有事情做。所以,才有了“人闲生是非”这样的俗语。因为他有精力,这些精力他总得找个途径将其发泄出去,如果他没有正事要做,他就会走东家、串西家,说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是是非非。因此,你可以看看你周围的人和单位,那家单位越是闲,这家单位的矛盾是非肯定就越多;个人也是如此,你要是看谁要是闲得无聊,就会不停地到各处去拉扯是非,搅得大家都不安宁。

所以,仔细琢磨一下,你会觉得“闲得无聊”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

有一家公司让老板很头疼,办公室典型的纪律不佳,员工们往往只呆上几天就不想再呆下去。令人奇怪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个很民主、很开明的人,待员工们的态度很好,薪水待遇方面甚至比其他同类型的公司还要高一些,节假日老板从来没有说不让员工们休假的事情。老板没辙了,只好求助于一家咨询公司,将上面的情况给专家谈了。最后,他说:

“我就是不明白,我这么好的老板,可是员工们竟然为什么要把时间都用在了勾心斗角、争执和抱怨上,用在一些没有一点意义的事情上呢?”

咨询专家的结果是:老板没有使员工们忙碌起来,他们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去做,这才导致他们心情沮丧,心绪不宁,工作效率低下。

咨询专家同时给他开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么裁减员工人数,要么有更多的工作让他们去做。专家同时申明,只增加员工的工作强度,不增加薪水。

这位老板选择了后一种方案,他回去之后每个星期都要三番五次地开研讨会,要求员工每天都要完成预定的进度。由于工作量很大,员工们只好自动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可奇怪的是,工作比原来多了许多,薪水没有增加,员工们却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跟老板一起讨论工作,制订新的计划。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倒很简单:员工们忙得再也没有时间发牢骚,也没有时间到处去拨弄是非。

用这种使自己和员工们忙碌起来的方法去治疗“闲得无聊”的毛病,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

作风大胆,敢为下属设定快速步调的销售主管,都要比那些“让推销员自己规定销售目标,却不怎样催逼他们”的主管,更快乐、更具生产效益。

在部队中,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士兵具有严格纪律的军官们,都会尽量使他的部下“保持一种忙碌状态”,让他们忙碌得没有时间想其他事情,以消除士兵们的思乡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做父母的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很满,让孩子经常忙忙碌碌。这样的父母会比那些让自己的孩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父母要高明得多,而孩子们发生问题的几率,也比那些“闲”孩子低很多。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变得几乎绝望,而且神经紧张的时候,你也可以使自己尽快忙碌起来。

工作是医治“闲得无聊”的最好良方。

第二十二节 危机的背后

世界上任何形式的灾难,其实都是人的灾难,一旦人的灾难被化解了,希望也便降临了。

199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的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三千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失业来临之时,却接到了董事会办公室的一封信: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

在全国上下经济一片萧条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深感意外。他们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傅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正当他们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他们又接到董事会办公室发来的第二封信,董事长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三千名员工接到信后,不再是意外和惊喜,而是热泪盈眶。在失业席卷全国,人人生计无着落的时候,能得到如此照顾,谁不会感激万分呢?第二天他们纷纷涌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联络被中断的货源。三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员工们使用浑身的解数,日夜不懈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二十五小时。这时,劝亚伦·傅斯领取保险公司赔款一走了之和批评他感情用事、缺乏商业精神的人开始服输。

现在,哈理逊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五大洲的六十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