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做人做事学会选择放弃
31849500000003

第3章 做人处世的选择与放弃(1)

第一节 生命的每一天

“如果把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看待为正在雕琢的艺术品,那将是怎样的生命形态?把自己想成一件未完成的艺术,每一天里的每一秒钟,一件伟大的艺术创作随着一次次的吐纳而逐渐成形。”——西方艺术家克伦姆(ThomasCrum)这段话是从“活在当下”一书看来的。为什么要活在当下?简单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满足就在当下,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我们看到很多人,该做的事,该度的假,该和家人共游的承诺,一再跳票:等放假再说,等升迁再说,等发财再说,等退休再说,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再说再说。好不容易盼到了,脑子却一片空白,匆匆来,匆匆去,又一次失落与懊悔。

想做、该做的事这么多,何不趁现在?是,做好当下要做的事,体会当下的感觉,用心去活,这就对了。在英文里,pre-sent有两个意思,一是礼物,一是现在。“现在”,就是上天赐与的礼物。与所亲爱的人共处,尤其如此。

作家李黎写了一篇《恨晚》,说道:“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总会面对一种遗憾。有一些人,会让我们感叹遇到得太晚了,不是对方错过了自己生命中的纯真年代,就是我们未及时赶上对方精彩飞扬的某一段人生。不仅对人如此,有时面对一个地方,甚至一本好书,也会兴起一份未能及早相识的惋惜之感。”遗憾在所难免,然而事实如此,又当如何?李黎末了说得好:“遇上了,就不晚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亲人,失去伴侣,我们才开始怀念他;大病住院,才发现健康的可贵。每一次的天灾人祸,每一次的生离死别,往者已矣,生者痛不欲生,有的不甘不舍,有的怨叹命运,但更多的是,悔恨对方存活时,未能好好相处,留下无比遗憾。天灾人祸,如果说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除了“居安思危”的教训之外,就数对“活在当下”这句话的体悟。只不过事过境迁,还有几人能记取教训,好好把握当下,珍惜现有,不再旷废生命,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和朋友亲人嫌隙龃龉?

我们常在懊恼中度日,然后立誓,从今以后要如何云云,事后却往往忘了自我的承诺,直到下一次的后悔。我很喜欢西方一句话:“要活得像明日就要死去一样。”不是要消极度日,不是要尽情享受,不是要短视近利,不是麻木苟活。相反的,是把握当下:发挥生命价值,帮助需要帮助之人,奉献你的爱。

第二节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如同掌纹,弯弯曲曲,却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不失去那个叫自立、自信、自强的支点,在困难艰险的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写就一个大大的“人”字。

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在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上年近花甲的老教授向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在坐的各位,你们从千里之外考到这所院校,独自一人到学校报名的同学请举手。”举手者寥寥无几,且大多都是从农村来的。教授接着说:“由父母亲自送到学校接待点的请举手。”大教室里近百双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教授摇摇头,笑了笑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由于人生地不熟,思乡心切加上饮食生活等诸多的不习惯,入学不久便病倒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费用不够,他的生活甚为窘迫,濒临退学。给餐馆打工一小时可以挣几美元,他嫌累不干。几个月下来他所带的费用所剩无几,学校放假时他准备退学回家。回到故乡后在机场迎他的是他年近花甲的父亲。当他走下飞机扶梯的时候,立刻看别自己久违的父亲,便兴高采烈地向他跑去。父亲脸上堆满了笑容,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儿子。可就在儿子搂到父亲脖子的那一刹那,这位父亲却突然大大地向后退了一步,孩子扑了个空,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他对父亲的举动深为不解。父亲拉起倒在地上已经开始抽泣的孩子深情地对他说:“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当你的支点。你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那个叫自立、自信、自强的生命支点,一切全靠你自己!”说完父亲塞给孩子一张返程机票。这位学生没跨进家门直接登上了返校的航班,返校不久他获得了学院里的最高奖学金,且有数篇论文发表在有国际影响的刊物上。

教授讲完后当我们急于知道这个父亲是谁时,老教授说:“这世界上每一个人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有多少财产、有什么样的父亲、什么样的地位、怎样的亲朋好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必要时要给自己一个趔趄,只要不轻言放弃,自立自信自强就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事。”

听了教授的故事,全场鸦雀无声,我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第三节 信用是最宝贵的财富

不要因为目光注视着天上星光,而看不见在你周围的美景,践踏了在你脚下的玫瑰花束!

汤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餐馆当侍者。这个工作虽然很平凡,可是汤姆却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最让汤姆难忘的是一位名叫弗雷德·汉斯布鲁克的老顾客。他是一个电器销售员,经常到餐馆来点一份火腿、蒙得利干酷加煎蛋卷作晚餐。每一次,汤姆一看见他向餐馆走来,就早早收拾好他常坐的桌子,为他送上他一成不变的晚餐。当然,还不忘给他送上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可是做诗者起码的要求。

那时,汤姆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小餐馆。有一天,汤姆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他们能资助自己,可是他们对汤姆说:“我们没有足够的钱帮助你。”第二天,汤姆带着失望的心情上班。弗雷德一见汤姆就问:“怎么了,‘阳光’?你今天一丝笑容都没有。”汤姆向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梦想和苦恼。他当时一言不发。第三天,弗雷德居然交给汤姆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并给他写了一张便笺:这笔贷款惟一的抵押是你作为一个人的诚实。好人的梦想应该得到实现。

后来,虽然汤姆的小餐馆并没有开成,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弗雷德对他的信任。在攒到足够的资金后,汤姆将5万美元再加上每年14%的利息,归还给了弗雷德。他给汤姆回了一封感谢的条子:“这笔贷款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它帮助一个无助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有多少投资会带来如此大的收益?”

对汤姆而言,这笔贷款使他明白信用是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的经历中,需要社会上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彼此的帮助都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的,拥有信用,相当于拥有一笔无形的财富,而不讲信用的人,也终将被人抛弃,变得一无所有。

第四节 选择代表着你的修养

面对突发事件,正确的选择有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正修养。

一次,前民主德国柏林空军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空战英雄,一位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到乌戴特将军的秃头上。顿时,士兵悚然,会场寂静,倒是这位将军轻抚士兵肩头,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再生头发吗?”全场立即爆发出了笑声,人们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了,盛宴保持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身为“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快要结束时,传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器皿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众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难堪与尴尬顷刻释放,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纪伯伦说:“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学到了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

第五节 放下自己的身份打造你的人缘

放下自己的身份,良好的人缘是你人生长期基石。

老李在公司服务将近二十年了,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慢慢爬升到目前主管的职位。新进员工个个学历傲人,不是硕士就是博士,薪水领得多,职位也比他高。但是做起事来,可不见得比他们这些“资深”员工行。老李老大不服气,不知不觉地以“资深”资格自居,总是问:“是你该配合我?还是我该配合你?”结果老朋友、新朋友一个个远离他,使他的人缘“降”到最低点,工作推展也越发力不从心。

“是别人该配合我?还是我得配合别人?”如果这句话是你在职场上的口头禅,那么请你也看看下面这一则故事。

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冶工程师赫蒙,耶鲁大学毕业,又在德国福莱堡修完硕士学位,回美国找了一份工作,遇到一位没有学历又不相信文凭的大矿主赫斯特。大矿主对赫蒙说:“我不想录用你,是因为你是硕士,脑袋里只装满一大堆没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文绉绉的工程师。”

赫蒙贴近大矿主,说:“倘若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有个秘密我想告诉你。”大矿主点头,赫蒙一本正经地说:“其实我在德国什么也没学到,只是在那里鬼混了三年。”大矿主笑嘻嘻地说:“好!很好!你明天就来上吧!”

人缘就是在这种“万事互相效应”中产生的。中年朋友喜欢送贵重礼物换交情,这是短期存款,甚至可能只是即期存款;想拥有新员工、老同事的永远人缘,还是请确实把握以下的“五不”原则吧。

1.依老不卖。

2.弹性不固执。

3.幽默不伤人。

4.关心不冷漠。

5.真诚不矫情。

有位心理学家还列出一张人际关系自省表:

1.此人不在,万事皆休。

2.此人在比较好。

3.此人在与不在都无关紧要。

4.此人不在比较好。

5.此人消失更好。

你的人缘处于第几位呢?换个角度看,其实谁配合谁都无所谓,处事圆融最重要,因为:“人缘”将是你的养老基金!

第六节 学会低头不要强出头

学会低头,也就是懂得放弃,若要硬是强出头,只有碰壁。

一次,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昂首挺胸,迈着大步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不料,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恰巧,这时那位前辈前来迎接他,见之,笑笑说:“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年轻人不解,疑惑地望着他。“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静地阐发着他的睿智。

这位年轻人,就是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

据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作为人生的生活准则去遵守,因此受益终生。后来,他成为功勋卓越的一代伟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历经千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苏东坡在《留候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去甚远也,这也算得上是对学会低头的另一种注解吧。

第七节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别以为自己不平凡,想象得自己如何伟大,事实上,正是众多平凡的人们,凭着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建构了这个社会的基石。

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时常喜欢在夜晚到海边散步,观看天上的星象。

有一天,他又和往常一样来到海岸边,正巧遇上一个打鱼归来的渔夫正坐在石头上补着他的网。渔夫见到仰头看着天空的天文学家,热情地和对方打了个招呼:“先生,今晚的夜色真美啊!”

天文学家不屑地望了渔夫一眼,回答道:“我不是在欣赏夜色,我是在研究天空中的星星,你懂得星象学吗?”

渔夫经过这一阵抢白,不好意思地讪讪答道:“我只是一个打鱼的,哪会懂得这么高深的学问啊?”

天文学家从鼻孔中“哼”了一声,不再理会渔夫,继续昂首观看他的星象,渐行渐远离去。

在天文学家走惯了海边路上,这一天不知道是谁掘了一个大洞。天文学家走着走着,脚下一不留神,猛然跌进了这个大洞之中,幸而伤势不重,只是跌断了腿骨,无力自行爬出洞来。

天文学家在洞中发出一连串的哀嚎,希望有人能够听见他的声音而赶来搭救。不远处的渔夫完成自己的工作,带着渔网打算回家,听到天文学家的求救声,连忙快步赶了过来,利用手中现成的渔网垂到洞中,将天文学家拉了上来。天文学家坐在地上喘息着,犹不忘为自己失足跌落洞中的窘态做掩饰。他对渔夫解释,他是因为专注于观察天象才会忽略了地上的这个大洞。渔夫笑着道:“没关系,我这个破渔网,网不住天上的星星,但要救您却是绰绰有余。下次您若是遇上同样的情况,大可再叫我来拉您上来。”

拥有梦想,正像是可以仰观天上的星辰一样,的确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期待,但千万莫要像故事中的天文学家一样,只顾着捕捉那遥远不可及的迷梦,忘了身前正有一个大洞在等着他。

渔夫的破网从来与星星无缘,却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解救满是梦想的人跌落深洞的困境。

第八节 学会接纳自己做创造奇迹的人

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像某人很漂亮啦,工作能力很强啦,人缘很好啦,但我们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及自己的价值。这也许是一种传统教育下过度谦虚的表现,因为要严以律己,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与批评就很多,期望也就过高,常常造成否定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够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活得非常消沉,甚至厌世。

有鉴于此,美国的赫里丝女士,发起了一个叫做蓝色缎带的运动,希望能在二千年的时候,每一个美国人都能拿到一条她设计的蓝色缎带,上面写着“Who I ammakesadif ference,也就是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价值的意思。她处处散发这样的缎带,鼓励大家把缎带送给家人和朋友,谢谢这些在我们四周的人。她也四处演讲,强调每个人的价值。结果因为这些缎带的传送,引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

其中有一个故事十分发人深省:有一次这位女士给了一个朋友三条缎带,希望他能送给别人。这位朋友送了一条给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他觉榜由于他的严厉使他多学到许多东西,另外他还多给了一条缎带,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给另外一个影响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员工一向对他是敬而远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缘很差,没想到还有人会感念他严苛的态度,把它当做是正面的影响,而向他致谢,这使他的心顿时柔软起来。

这个上司一个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办公室里,而后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条缎带给了他正值青少年期的儿子。他们父子关系一向不好,平时他忙着公务,不太顾家,对儿子也只有责备,很少赞赏。那天他怀着一颗歉疚的心,把缎带给了儿子,同时为自己一向的态度道歉,他告诉儿子,其实他的存在带给他这个父亲无限的喜悦与骄傲,尽管他从未称赞他,也少有时间与他相处,但是他是十分爱他的,也以他为荣。

当他说完了这些话,儿子竟然号啕大哭。他对父亲说:他以为他父亲一点也不在乎他,他觉得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不喜欢自己,恨自己不能讨父亲的欢心,正准备以自杀未结束痛苦的一生,没想到他父亲的一番言语,打开了心结,也救了他一条性命。这位父亲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失去了独生的儿子而不自知。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儿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整个家庭因为一条小小的缎带而彻底改观。

蓝色的缎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它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提醒我们要接受自己、关爱自己。我们是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不同的人,不论我们是谁,都有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美好、光明的一面,也才能生活得愉快,真正地去爱,去创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