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的形成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具体表现为儿童生活的社区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因此,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社会教育合力就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有许多仍是潜在的,并没有真正发挥教育作用。从社区方面看,社区没有把教育下一代当成自己的责任,对学校教育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协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对社区教育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社区教育的有利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不够。因此,在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构学校—社会教育合力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学校所在社区内的社会机构是多种多样的,但并非所有机构都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一般而言,社会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素质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学校社区内的政府机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大专院校等教育机构,妇联、计划生育协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青少年工作者协会等群众教育团体,以及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图书馆、少年宫、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文艺团体、各种传媒机构等。学校和教师应重视这些机构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应该主动地、经常性地和他们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但社区中的另一些机构,如地方上的各种机关团体、企业、部队等,并不直接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为了促使这些机构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成为社会教育合力的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工作计划,反映学生的要求。可以把他们请到学校和班级来,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友谊;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各种社会机构中去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这样,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逐步取得共识,形成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积极引导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例如社会主流文化的倾向,传统的社会习俗、社会风尚,广泛流行的新观念、新思潮等,对儿童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社会文化因素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儿童,因此,这种影响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广泛性,影响的性质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有:其一,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儿童的视野,活跃了儿童的思维,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儿童认识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条件;其二,有利于个体独立意识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文化影响的消极方面有:其一,不健康的出版物充斥文化市场,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对儿童品德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二,传播媒介以其新、快、可视性强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快餐文化,使学生瞬时可吸收通俗易懂的各种片断信息而不用思考,这种快餐文化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三,大量的、庞杂的信息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信息“消化不良”,也可能会导致心理感受能力下降。在这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如何对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积极引导,成为教师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1.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水平
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仍不完善,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良莠不辨全部吸收。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例如中学生行为规范、校纪班规等,去分析、判断周围各种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从而选择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条件,而拒绝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根本措施。
2.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学生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承受力的大小因人而异,面对大量纷繁的信息,有些学生会焦躁不安,有些则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锻炼学生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力和心理承受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不紧张、不慌乱,冷静地、有条不紊的处理信息,并从中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3.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中与他人的交往、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兴起,临时性、短暂性的交往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在计算机文化中,一种新型的集体生活将诞生,这就要求人们遵守一种新型的交往准则,形成新型的交往技能。教师应该具有超前意识,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情、真诚、助人、持久、合作等良好的交往品质,以形成一种和谐、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形成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途径
1.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校外辅导员是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人员。主要由关心儿童成长,拥有一定特殊经历、特殊技能,并有一定教育经验、教育能力的优秀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队伍一般由学校组织建立,班主任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聘请一些校外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例如,请模范人物、离退休老干部担任辅导员,开展“讲革命传统、育时代新人”活动;请解放军优秀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讲刻苦训练、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还可邀请部分优秀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讲敬业爱岗的事迹和对下一代的要求和重托。
2.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
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联系,建立供学生参观、学习、劳动的校外教育基地,与学校多届学生长期交流。西安市有多所中学与多种机构建立有这种联系,包括: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烈士陵园、杨虎城烈士墓、阎良航空工业城、卫星测控中心、历史博物馆等。学校按计划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开展活动,逐渐成为制度。
3.发挥“假日小分队”的作用
班主任帮助学生组成“假日小分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为社区、为故乡建设服务。例如,可以成立各种各样的假日小分队:交警小队、导游小队、志愿者小队、白衣天使小队等。各小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活动。“交警小队”的队员可以跟交警学习指挥交通的手势,上街执勤,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导游小队”可以为游客做“义务小导游”,还可以用学到的外语为外宾导游。“志愿者小队”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白衣天使小队”可以为受伤的同学、游人涂药、包扎等等。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锻炼才能、开发智慧,并产生“我是社区小主人”的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不断发展。
4.开发多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网络与兄弟学校沟通,建立合作与竞争关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引自高安民等《主体·创造·发展——中学JIP在陕西之二》,陕西“中学JIP”全称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为教育部“九五”重点科研课题。本研究成果已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详见《陕西日报》2000年11月8日第三版)。
与大专院校沟通,聘请校外辅导员,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与当地武警、驻军沟通,聘请校外辅导员,参观军营,请解放军来校军训、做报告等;
与医院、防疫站沟通,搞好健康教育工作;
与派出所沟通,搞好法制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
与新闻媒体沟通,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宣传报道学校师生和社区模范人物的事迹等;
与文化、艺术单位沟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高水准的文艺演出等;
与社区中的名人、模范、老干部取得联系,争取支持与配合;
积极支持社区公益活动,为家乡建设出一分力,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组织学生参观了《红岩魂》图书展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观看了电影《孔繁森》、《一样的天空》、《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师指导下写出了影评,有许多同学获区、市级影评奖;在大学部校庆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了校史展览,当学生得知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学校的学生时,很受鼓舞;为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的航模表演;还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考察,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两次参加西安广播二台举办的“香港回归知识竞赛”,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学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鼓励学生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延安富县沙梁中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校外老干部、老红军、工人、农民来校讲革命传统,讲各行各业对教育、特别是对下一代的寄托和要求;“学雷锋社区服务队”每班就有七八个,他们利用节假日到老干局、机关单位、军烈属、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帮助打扫卫生、买粮、送药等,还在集日上街搞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他们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校经常收到表扬信,其中某个班一学期就有9封,在五四青年节时,这个班有48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西安航天中学邀请陕西师大心理学博士来校给学生作青春期心理教育报告,并向学生推荐青少年心理教育丛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意识;邀请敬业爱岗的陕西省劳动模范、学校所在单位的工人郑南昌同志来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由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发动机测试专家,获得多项技术成果的奋斗经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勤奋钻研的精神。
西安市45中建立了社区教育协调网络,包括社会实践、普法治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地段派出所共同签订了普法教育协议书和治安联防协议书,每学期由派出所进行安全、法律常识教育;与交警十一大队定期联系,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学校请社区的科委干休所、新疆军区干休所的老干部、老红军、老专家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到学校作报告,并聘请他们为校外辅导员;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张学良公馆、曲江敬老院为长期合作的教育基地。这样,使社区教育从组织上形成了立体交叉、全方位参与的格局;在内容上形成了系列活动,构成了对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使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从了解、理解到支持、合作,使学校—社区教育合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