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31871000000006

第6章 学一些学校没教的本事——学有所长的孩子快乐多

菲菲又回到了从前

菲菲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她的性格好像一夜之间就变了,本来开朗、活泼的她,开始喜欢孤独。没有好朋友,不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回家以后,动画片也不看了,只是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发呆。学习成绩倒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是,菲菲的这种变化还是让她的父母不知所措,毕竟这不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应该展现的精神面貌。

暑假前,菲菲的妈妈把到处“求医问药”,亲戚邻居有教育孩子经验的她都请教过了。大家都一筹莫展。就在大家长吁短叹的时候,菲菲的小姨突然自告奋勇,要求带菲菲一阵儿,而且大有手到病除的意思。虽然大家对这位年青的大女孩不是太放心,可是,没有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先让她试一试了。

菲菲的小姨喜好打扮,长得也漂亮,做事干脆利落。放了暑假,小姨开始天天带着菲菲上班,做化妆品销售。

一周下来,菲菲回到家,开始向家人讲一些零散的故事。都是关于什么衣服美、什么化妆适合什么人之类的话。又过了一些日子,菲菲回家以后,开始评论起家人的衣着什么地方对、什么地方不对。如果家人不服,菲菲就大声为自己的理论辩解。

不到一个月,菲菲又回到了从前,能喊能叫,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专家认为,女孩生理成长发育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菲菲应该就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求医问药,也未必能够有什么效果。平时爱美、会美的小姨,利用女孩都爱美的心理,带孩子去看她喜欢看的东西,鼓励她向自己周围的人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慢慢地让她重新开朗起来,确实很高明、很自然。

舞蹈班改变了晴晴

青少年宫舞蹈班开课的时候,9岁女孩晴晴的妈妈给她报了名。

说实话,妈妈并没有奢望小晴晴将来能成为一个舞蹈家什么的,只是晴晴喜欢舞蹈,喜欢音乐,所以妈妈想藉此让晴晴找一些事情做,还可以锻炼晴晴的身体,磨炼她的意志。

当第一期舞蹈班结束的时候,晴晴升入了小学三年级。

“不曾想,晴晴学舞蹈,不但使她的身体好了,有了一技之长,而且对她良好性格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晴晴的妈妈这样说。

晴晴平时有点胆怯,遇事退却,总担心自己不行。没想到,自从学了舞蹈,晴晴经常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活动,给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和同学都夸奖她表演得好,像个小仙女。

经常听到大家的夸奖,晴晴的自信心增强了,她觉得自己勇敢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她不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觉得不行、遇事就退缩的女孩子了。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就像一个感情的释放口,能帮助孩子表达对自己和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建议一: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有个孩子是个书迷,但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或参加演剧,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会更为快乐。

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自然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儿童进行音乐智能的培养,能够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此外,音乐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可以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3岁至5岁,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音乐智能,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他们今后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生活风景的需要。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道:“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音乐能够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滋养:在人们痛苦烦闷的时候,它能给以抚慰,像情人的柔声低语,像慈母的殷殷叮咛,像包容一切的大自然,涤除人们心头的尘虑,让人们的心灵重新振作起来;在人们寂寞的时候,音乐像的友人,给人以友谊的温暖;在人们快乐的时候,它就是美果佳酿,增加宴会的兴味……

在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音乐还有其他特别的功能。许多人发现,音乐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源泉。许多人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工作,这样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反而使工作的效率提高了。许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并不急于解决它,而是放上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借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很多情况下,伴随着音乐柔和的节奏,答案自然浮现了。许多作家、诗人、画家甚至科学家都有这种特别令人愉快的经验。

建议三: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不妨从多方面入手。

听唱简单的童谣。喜欢唱唱跳跳是孩子的天性,不妨多为孩子挑选一些活泼欢快,歌词简单易懂的童谣,时常带着孩子听听、唱唱、跳跳,同时引导孩子关注童谣的节奏、音色、旋律的起伏、乐曲的情绪等。让孩子喜欢音乐,带着愉快的情绪感受音乐。

听背景音乐。与前面主动地感受音乐不同,这里是指让音乐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譬如,在早晨起床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玩耍的时候放一些音乐,让孩子处在音乐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乐感。有时,播放背景音乐还能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如,当孩子过度兴奋,和缓的音乐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下午当孩子昏昏欲睡时,节奏欢快的音乐可以使其振奋精神。

玩音乐游戏。不少孩子很喜欢玩音乐游戏。譬如,敲碗打盆,跺脚拍手;爸爸拍手拍出一个节奏,让孩子模仿一下,也可以让孩子做示范者,用自己发明的节奏来考考爸爸和妈妈。或者在易拉罐里放上数量不同的豆子或石子,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人手一个,一家人就可以开一个“沙球”家庭音乐会了。

学习乐器。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分工,这对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智能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4岁以前的儿童,由于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学习乐器可能有点勉强。再加上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又比较喜欢玩,枯燥单调的乐器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学习乐器最好还是在孩子4岁之后再进行。

参加各种音乐会。家庭有浓厚的音乐氛围固然重要,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进入艺术的殿堂也是很好的方法。音乐会、芭蕾舞、歌剧、各种演唱会和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等,尤其能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审美情调,开阔艺术眼界。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天真情趣。

孩子喜欢敲敲打打,见到什么都要尽兴地乱敲打一番,父母看到孩子这种行为,免不了会责骂他们在胡闹。但父母可曾想过,小孩这一番敲打行为看似胡闹,却是一种音乐天分、创作无限和充满思考能力呢?

此话怎么讲?现在的孩童无论上课、补习,甚至学音乐,都是依父母吩咐而去学的,父母可曾问过他们是否出于自愿,是否是自己本身真正感兴趣的?

建议五:不要勉强孩子。

许多父母强迫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或盲目相信音乐和操练乐器、书法等能开发智力,执意要求孩子参加这样的系统训练。

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一些父母鼓励孩子学画画,学乐器,学唱歌,学舞蹈,不惜重金购买乐器,交纳学费,聘请名师,只为拥有一技之长。

有一位父亲一心希望孩子长大成为钢琴演奏家,他贷款买来钢琴,请来教师,强迫他4岁的孩子每天要连续弹奏好几首曲子,不然就是责骂和体罚……结果孩子望琴生畏,竟然拿起菜刀把自己的手指和钢琴一起砍掉。

儿童大脑的发育在5岁至6岁前以情绪和感情为主,以后才以知识为主。儿童初期阶段实际上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此时如果心理安定,孩子会有丰富的心理世界,从而打好一生的基础。当然,在5岁至6岁之前,如果给孩子适当的刺激,其知识领域也会得到正常发展。这个阶段,孩子知识的扩展适宜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进行。

蒙台梭利教学法主张让孩子决定他学习的时机:他想学习,父母跟进,他不愿意,不能强迫,在自由的氛围中,孩子成长得最快最好。

建议六:勿强逼孩子做神童

现代父母一般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日后能有一番作为,出人头地,所以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各种不同的地方学音乐、心算、画画等,替他们铺好后路,从这一点看来,父母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灵发展,小孩是否是自愿或有兴趣,父母都一概不知。

由于天才儿童脑部发展得很快,身心发展不平衡,很多时候,所谓的神童与普通小孩没两样,他们也需要有正常的童年生活,不要把小孩迫得太紧,须知“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

父母们千万不能把自己完成不了的心愿,强迫孩子代替完成,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只懂得一味的跟随而缺乏主见,无形中也抹杀了他们原有的天分。

其实父母应放下心中的那份顾虑,不要因为自己是大人,就觉得小孩的玩意是幼稚而不适合自己的,甚至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