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问题都有解决办法的,然向我们却常常用愤怒和斗争方式来处理问题,问题反而更恶化。
——佚名
难忘13岁那年离家出走的经历
我生活在一个小城镇,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弟弟。爸爸和妈妈感情很淡,大家之间除了日常的生活起居外,几乎没有什么思想沟通,如果有谁做错事了,或者谁对谁有意见了,只有吵闹和大声责骂。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很早就有离开的想法,只是苦于无路可走才没有行动。
13岁那年,我已经上初一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在大人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孩子。随着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开始让我干更多的家务活,所受的责骂自然要比弟弟多一些,我固执地认为爸爸妈妈偏心。而爸爸冲动、倔强、火爆的脾气全部被我继承下来,于是我也开始加入到家庭内部的争吵之中。
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小说,结果因为看得入迷,把写作业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看到我的作业一个字都没有动,气得大声责骂起来。第二天,我要上学去了,向爸爸要中午的餐费,当时爸爸的气还没有消,索性就没给我钱。我噙着眼泪出了门,感觉自己成了家里多余的人。忽然,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离家出走。
于是,我躲在楼下,等爸爸妈妈都走了,就悄悄回到家里。进了屋子,我把自己的存钱罐拿出来,又从抽屉里翻出了十几块钱;然后给家人留了一张字条,就没有丝毫眷恋地离开了家。
长这么大,我从没有出过远门。我坐火车来到市里,下车以后却茫然了:我该去哪儿呢?哪儿才是我的归宿呢?我忽然想到这里有一个打工的小学同学,于是我打通了他的电话,在他那里住下来。接下来,我开始自己找工作,要自己养活自己。由于我年纪小,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没有人愿意要我。
后来,我来到一家收购站清理废弃打火机,开始了艰辛的打工之路。此后,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几个工人一起给打火机分类。首先,我们要用钳子把打火机上的铁头使劲撬下来,然后按照红、黄、蓝、黑等颜色把打火机分类装在不同的筐里。这种工作不但又苦又累,还要忍受刺鼻的臭味。更严重的是,工作中还隐藏着各种危险,比如打火机有可能爆炸,有一次,我就被烫了一下。
枯燥的工作很快就让我厌倦了,我又尝试着换了其他工作,都不令人满意。但是想到爸爸对我的责骂,想到家里的压抑,我都忍了下来。打工的日子让我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最后我病倒了。
这时,我得到了小学同学和他叔叔的帮助。他叔叔对我说:“离家在外可不容易,你爸爸妈妈如果知道你生病了,肯定会想念你、担心你的!”听到这里,我百感交集,感觉自己很委屈,一下子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我内心也是想家的,想到爸爸、妈妈、弟弟,想起了家庭的温暖,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好,想起了弟弟对我的依恋。这时,小学同学对我说:“你出来好几个月了,还没跟你父母打个电话吧。昨天我打了个电话回去,听说自从你离家出走之后,你的父母找你都快找疯了,你爸爸还大病了一场。”
我瞪大了眼睛,急忙问我的同学:“这是真的吗?”泪水再次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了,我站起来,到小卖部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离家出走,走不出对家的眷顾
14岁那年,我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高高兴兴地升入了初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但是,我很快发现,自己并不适应这种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里没有了小学时轻松活泼的游戏,大家都在为应付考试努力拼搏,为日后考上大学做准备。渐渐地,我跟不上学习进度了,一度打算退学。
爸爸和妈妈一直做个体生意,我非常羡慕他们那种自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早就有了接班的打算。但是,他们鼓励我考大学,有更大的作为。我无法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干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后来,我开始讨厌上课、写作业,于是频繁旷课、逃学。直到有一天,爸爸妈妈知道我已经无法继续学习下去了,他们才同意我退学。
从此,我开始跟着他们做个体生意,学会挑起家庭的重担。一开始,我老老实实地干活,赢得了爸爸妈妈的信任。但是,这只是一种新鲜感而已,时间一长我就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了,我的怨气在不停地增长。做个体生意要起早贪黑、日晒雨淋,很累、很苦。最关键的是,我还是一个孩子,而其他的同龄人却在学校里学习。其实,这也怪不得别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于是,我后悔自己最初的决定了,甚至埋怨爸爸妈妈没有阻止我最初的冲动决定。
我陷入了矛盾中,心情始终没有好转。这时候,不仅没有人安慰我,我还得不到理解,有时干完活回家,爸爸妈妈忙着工作,饭都弄不到吃的。渐渐地,我与家人的交流也少了,内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我极力说服自己振作起来,摆脱这种不良状态,但是我做不到。后来,我一有时间就跑到以前的同学家去玩。看到他们生活得那么自在,不但不操心,有时还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耍孩子脾气,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开始希望尽快地离开自己的家,渴望因此改变自己目前的命运。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时,立即得到了响应。
过了几天,我终于选择了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我发现,自己总是很冲动,做了之后就开始后悔。离家出走的日子让我生活在孤独之中,我开始想到家的温暖,想到读书生活的美好。当身上的钱快花光时,我终于走投无路了,最后打电话给家里,让爸爸来接我。经历了这件事,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
近年来,孩子离家出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凡是自动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监护,离开居住的城市到达异地,即视为离家出走。那么,期间孩子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青少年教育专家调查研究后认为:“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能会构成离家出走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学业不良引起的自卑感、受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受文化传播媒介的诱导可能构成离家出走的契机。”孩子从小就受父母的管制,等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却得不到大人的认同,当他们的某种需求、愿望、承诺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便会采取极端的出走方式,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因此,孩子选择离家出走,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生存状态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孩子离家出走大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孩子天真地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父母、老师的宠爱,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把离家出走作为一种要挟手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得到太多的疼爱,而不懂得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就容易养成过于自我的个性。当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略微欠缺了一点,他们马上就会像大观园里的林黛玉一样,感到受了欺侮,乃至离家出走。
(2)孩子自尊心过强,没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生活中,孩子犯错以后往往都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才承认的,缺少主动认错的积极性,把认错当成一种搪塞。这样一来,他们就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是正确的。一旦在某件事上转不过弯来,他们也难以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错误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孩子好胜心过强就会被这个包袱压垮,千方百计掩藏、抵赖,当无路可退时就会选择逃避——离家出走。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引起心理上的强烈变化。比如,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经济拮据的环境里,就渴望摆脱这一局面;孩子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认为同学不喜欢自己、对班干部不满意、老师经常批评自己、老师过度偏心学习好的同学等,这种误解和对立也容易逼迫孩子离家出走。
建议一: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看,离家出走的孩子一般都存在着某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敏感等。他们在遇到挫折以后,往往采取消极、极端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包括离家出走。所以,只有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才能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妥善应对来自身边的各种人和事。
比如,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就能反应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是任何人都无法选择的。不同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不同个性的人,对个人的命运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然而,孩子在与同学和朋友接触的过程中,总会拿自己的父母、家庭与他人比较。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他人幸运,因此怨天尤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一个孩子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父母、家庭,才能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改变命运。
因此,让孩子具备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才能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也才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遇到困难后选择逃避,甚至离家出走。
建议二:孩子产生对抗情绪时,大人要避免乱发脾气,逼迫孩子出走
在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形中,有一些是孩子因为赌气而做出的不理智决定。根据孩子后来的描述,他们大多是与父母发生矛盾或争执,而父母始终不肯退让,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最后才干脆赌气离家出走。
因此,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尽量不要发怒,不要居高临下对孩子发号施令。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说,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父母凭借自己的优势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那么就容易引发孩子的激烈对抗,甚至逼得孩子走上“离家出走”这条道路。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做出意气闹事、蛮横无理的行为一点也不奇怪,父母不能与他们一般见识,只能采取引导的措施。比如,当孩子捶胸顿足、狂吼叫骂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把心中的愤懑发泄出来,等他们安静下来后再做出说明、解释,或采取其他行动,最终向他们表明:发脾气并不能使他们为所欲为。
小丹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但是她发起牛脾气来却让家人很头痛。有一次,小丹看到家里的剪刀,非要拿过来玩。妈妈为了避免伤到孩子,急忙把剪刀藏起来,结果小丹又哭又闹,还把茶几上的两个杯子都打碎了。妈妈非常生气,但还是忍住了发火。她看孩子闹得差不多了,就满脸严肃地说:“小丹,拿着剪刀玩容易伤到自己,妈妈拿走剪刀是为了保护你。你打碎了杯子毫无道理,这是妈妈不能容忍的,决不允许你再有这样的行为。”小丹看到妈妈一脸严肃,知道自己惹了事,于是乖乖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总之,孩子胡搅蛮缠时,父母对于可能引起争执的问要积极化解,而不是乱发脾气、推波助澜。虽然有时候孩子蛮不讲理的做法令人气愤,他们的吵闹让人心烦意乱,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你对孩子发怒的理由,只有爱心与和善的话语才是最好的教导方法。当然,孩子乱发脾气、任性撒泼时,父母并非坐视不管,可以对孩子提出警告、发出命令,不能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关键是要时刻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把他们逼迫到无路可退的地步。
建议三: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要想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交流的机会,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孩子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对立;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面临着来自同学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这些事情都容易在孩子心理上引起微妙的变化。特别是那种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往往需要有人主动去和他沟通,受过挫折、受过伤害、经历过困难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帮他战胜障碍、走出阴影,更容易造成他们离家出走。
因此,父母要养成倾听孩子诉说心事的习惯,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只把自己的意见灌输给孩子。实际上,父母只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就能发现他们可能离家出走的蛛丝马迹。而当发现孩子离家出走的苗头时,父母就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烦恼,同学不喜欢自己、对班干部不满意、老师经常批评自己……这些问题都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波澜。而有的父母只把孩子当作一架“学习机器”,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进步与否,自然给家庭教育蒙上了阴影。经常和孩子保持积极的接触和交流,理解孩子的心情,帮助其解除烦恼和心理压力,同时告诉孩子出走后可能遇到的困境,和他们讨论解决目前的问题有无更好的办法,自然能够赢得孩子的理解和信任,使那些打算离家出走的孩子打消自己的念头。
建议四:让孩子将离家出走体会到的生活艰辛当作一次难得的人生课程
当孩子发生离家出走的情形时,父母应该与学校及时联系,向知情的同学寻找线索,调查孩子出走所带的物品、现金,与外地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报警等措施。当孩子出走返回以后,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以预防他们再次出走。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将离家出走体会到的生活艰辛当作一次难得的人生课程。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离家出走的孩子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得不到保障,还在情感上与亲人分离,体验到惶恐、不安全的感受。其实,在许多时候,孩子离家出走大多是被逼上梁山的。一旦他们在出走过程中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就容易通过前后对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家的依恋。
有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当初离家出走的那段人生经历,真是感慨万端,有后悔,有自责,有伤心,有痛苦,当然也有些许的安慰。通过那次难忘的经历,我深深懂得了亲情的伟大,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知识的价值,懂得了一个人的一生应该珍惜什么,应该努力什么,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该怎样真正的把握好自己。”是的,人生本来就是在经历中成长和成熟的。换个角度看,离家出走的经历或许不是一件坏事,也可能是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