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乡县城的晚上,朋友邀我去品茶。
茶馆在一座二层小楼上,布置得温馨典雅。姑娘们穿着民族服装,一个弹古琴,一个表演茶艺,一个进行讲解。
面前的杯子晶莹透明,沁溢着乳白色的光晕,手触了,有一种冬日少女肌肤的微凉滑润感。高腰圆口,亭亭玉立,像美人侍奉在案前。
杯底,一簇仙毫闭目缩怀,蜷卧在那儿,静静无语,半眠半醒,在做出场前的酝酿的凝神。
突然,一股滚烫的白水注入杯中,犹如强烈的聚光灯射向杯底。顿时,仙毫们一起站起来,长身舞动,上下飘浮,好像在潭中踩水,摇而不倒,溺而不疯,做有节奏的表演。最后它们分成两列,一群站在底层,一群升到顶端,接受检阅。然后,绿体舒展开来,慢慢地将白水浸染成绿黄色。
冲茶姑娘开口说:我们西乡茶,条形优美,汤色清亮,香高味浓,含锌富硒,请大家品尝。
接着,纤纤细手将茶杯送到面前。
我接过茶杯,抿了一小口,有一股甘涩醇厚的草香味儿,流入肠胃,舒服。
茶馆的主人叫段成鹏,本地人,三十多岁,他曾去外地打工,经过一番辗转,2001年回来,确定发展家乡的茶叶事业,办起西乡鹏翔茶业公司。
西乡县的茶叶生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周代时已成贡品。秦汉时期广开茶叶市场,唐代便有“贡赐贸易”,宋代时“熙河易马”,茶成了王朝的重要财源,明代“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为巩固边防作出贡献。但是,这片老茶区在当今如何发展,却是需要研究的。段成鹏曾去拜访全国许多茶叶专家,学习求教。在湖南农大,朱先明教授说:你们的“午子仙毫”品质很好,具有中国最北的内陆气质。于是坚定了段成鹏开拓、发展本地茶叶事业的决心。
次日上午,我们去茶山踏访。车出县城,向东南方向行驶十多公里,缓缓地爬上山坡,来到鹏翔茶叶公司的丰东基地。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峦岭起伏,丘坡上茶树成行,满目青翠。远处云雾缭绕,白纱轻挂,山峰排列有序,错落叠加,朦胧中显出层次,恰似一幅水墨淡描国画。我们张口呼吸着新鲜充足的氧气,享受着大自然的福赐。
忽然,有歌声传入耳鼓:
鹏翔有片茶,长在山洼洼。
山又高,雾又大,遍山都是黑泥巴。
农药化肥都不撒,长出的茶叶人人夸。
原来,山沟里几个姑娘在为茶园浇水、锄草。她们的红布兜、花围巾就挂在身后的茶树上,惹得几位拿照相机的男士连忙奔过去拍照。
要产出好茶,首先要培育出优良的茶树,我们的前途是出产无污染的有机绿茶。这是段成鹏明白的第一个道理,从根本抓起,从基础抓起,形成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下午,又去茶叶加工厂参观,但见有的机器在装袋,有的在封口。其中一个是无菌车间,透过玻璃窗望进去,密闭的厂房里,几排身穿白衣白裤,戴着白帽白口罩白手套的姑娘们,正伏在桌子上分拣茶叶。她们按照粗细、长短,将茶叶一根一根分别挑进不同的袋中。
我问:这么细致,一天能拣多少啊?
段成鹏说:每人每天也就一斤吧。
我感叹:真不容易。
段成鹏说:一片茶叶,从采下来加工到送至顾客面前,要经过姑娘们的二十几遍手呢。
过去爱喝茶,也曾到老茶山上去看过,知道摘叶、揉条、炒干、提香等过程的火热,也见过农家作坊里的混乱和尘灰,但真没想到现代茶叶生产流程这么干净、卫生、规范,让人放心。
段成鹏继续说:我们现在茶园的管理、茶叶的生产技术要求等方面,已经不低于日本和韩国。有专家放言,19世纪是咖啡的世纪,20世纪是可乐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我们做茶的,有走向世界的信心。
西乡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区,水土好,没污染,在讲究健康的今天使大家能够放心,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国家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我们的茶叶在北京,三千多元一斤也有人买。北京人听说是汉江源的茶,他们愿意接受。这是对水源区人民的信任,当然也是我们搞好生态环境,保持一江清水的责任。
茶是佛、是道、是儒、是和、是静、是文化、是形象。
我们的队伍年轻化、现代化、标准化。我们的价值观是:诚实做人,务实做事。我们的使命是:提供绿色产品,传播健康理念。
听着段成鹏清晰而坚定的话语,望着他那年轻的、自信的、儒雅的、成熟的面孔,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