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聆听孝道之爱
31883700000035

第35章 贺若弼成就父志

贺若弼是隋朝灭陈大将,复姓贺若,名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

他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时很有名气的将领。当时长江以北,北周与北齐以洛阳为界互相对峙。长江以南则是陈朝,北以北齐为邻,西与北周对峙。武成二年,贺若敦奉命率兵渡过长江,占领了陈朝所辖的湘州(今长沙)。因为孤军深入,粮饷不继,一年后,他又被迫撤回江北。

掌握北周大权的宇文护以失地无功为名,罢了贺若敦的官。自己本来有功,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受到惩罚,心里很不服气。心里有怨气,嘴就到处说,因此激怒了宇文护,保定五年,宇文护逼令贺若敦自杀。贺若敦临死时,把贺若弼叫到跟前,嘱咐说:“我曾下决心平定江南,然而这一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你应当完成我的遗志。我因为爱说而致死,你千万不可忘记这个教训啊。”

说罢,就用锥子把自己的舌头刺出血来,作为告诫。这时,贺若弼已是22岁的青年人了。贺若弼少年时,胸有大志,为人慷慨,刻苦练武,勇敢不凡,同时又博览群书,在当时贵族子弟中很有名望。后来被齐王宇文宪所看中,让他到齐王府做记室,管理王府的文书。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官至小内史,成为皇帝亲近的一名官员,参与一些机要大事的处理。

建德六年,北周武帝灭掉了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形成了和陈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大成元年,周宣帝以大将韦孝宽为元帅,率军伐陈,贺若弼跟随出征。周军先后攻占了淮南的寿阳(今安徽寿县)、广陵(今江苏扬州)等数十个城镇,陈朝江北之地尽为北周所占有。

在这次战斗中,贺若弼立了大功,史称这次战斗的胜利,多出于贺若弼的谋划。战争结束后,周宣帝提升贺若弼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郡公,镇守淮南。这为贺若弼实现父亲的遗志创造了条件。周宣帝死后,大权旁落到丞相、外戚杨坚手中。以尉迟迦为首的大官僚发现了杨坚篡权的野心,便起兵发难。贺若弼因受到怀疑被押解到京师长安给软禁了起来。

杨坚平定反叛后,于581年,废掉宣帝的儿子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称隋文帝。同时着手准备伐陈统一全国的准备工作。这时宰相向他推荐贺若弼,建议加以重用,说:“朝臣之内,论文武才干,没有人能比得上贺若弼。”

隋文帝于是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出镇广陵,肩负伐陈的重任。广陵和寿州、庐州是隋朝渡江伐陈的根据地,贺若弼喜出望外,因为实现父亲的遗志,完成国家的统一,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到达广陵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写了一首诗,赠给寿州总管源雄,诗中写道:“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

意思是说,你我统率水陆大军镇守大江之北,肩负伐陈重任,一定要在伐陈战争中取得功名。

诗中的麒麟,是指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内所建的麒麟阁,西汉宣帝时曾在阁里画霍光等11名功臣的图像。贺若弼引用这个典故与源雄互勉,充分反映了他以伐陈为己任的雄心大志和必胜信心。贺若弼不忘父志,终于为隋朝的统一立了首功(攻占陈首都建康),而留名于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