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琦
人格上尊重,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权益上维护,素质上培育。在青岛港,农民工有地位、有作为,实现了由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由挣钱吃饭向爱岗敬业、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三个根本性转变”。青岛港的干部们自豪地说:“农民工已经成为青岛港集团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这里就是你的家
青岛港具有115年的历史,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在集团的23000多职工中,农民工就达到7300多人,而且大多在生产一线。其中装卸工中有3578名农民工,占该工种总人数的94%;装卸司机中有1843名农民工,占该工种总人数的62%。十几年来,集团年年为农民工办实事,办好事,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农民工待遇水平的通知》《关于选拔优秀农民工转为合同工人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集团在一系列文件和多种场合不断强化一个观念:要时时刻刻把农民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经过十多年录用农民工的实践,目前全集团有1032名优秀农民工被录用为合同制职工,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包括综合物价补贴、工作餐补贴、交通补贴、带薪休假、健康检查等,农民工可以参加技术工人资格考试,享受技工技能补贴。
大港公司装卸四队副队长潘其君介绍说,青岛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逐年提高,现在人均年收入已接近2万元;为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集团专门腾出了公寓楼,还设立了“夫妻房”,为家属探亲提供方便;后勤服务等岗位一旦需要招工,集团对农民工家属优先安排。
来自山东沂南县的农民工朱广田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来青岛港已经十一个年头了,现在担任前港公司装卸三队副队长,家属早已被安排在集团后勤部门就业,还在青岛市买了房子,他的儿子和集团其他农民工的孩子都由集团帮助解决了上学问题,“后顾之忧没有了”。
这里是个大学堂
对于在这里工作的农民工来说,青岛港不仅是一个亿吨大港口,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学校。
港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到总人数的75%。自20世纪80年代用工制度改革引进农民工开始,集团就注重对农民工的政治和技术素质教育,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就组织学习培训。现在,全港有近2000名农民工从装卸工岗位走上了机械司机、机械修理工、船舶机工、船舶水手等技术岗位,378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7人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6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人获得了省、市技能大赛状元。其中,有1人担任了集团下属公司副经理,20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541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234人成为高级工,570人成为中级工,909人成为初级工;180人入了党,1629人入了团。
在青岛港,农民工已经成为创造“品牌”与“世界纪录”的一大方面军。集团涌现出以农民工名字命名的“万年速装”“进军灌装”“召利全能”“丰武平车”“广田清车”等一大批“员工品牌”。从2006年1月到今年6月30日,全港六大装卸公司创造和刷新了船、车装卸纪录370项,包括世界纪录9项、全国同行业纪录25项,其中以农民工为主的装卸队伍创造和刷新的生产纪录达305项,占纪录总数的82%。
在青岛港工作的农民工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这里工作,虽然紧张、忙碌,但成才机会多。大港公司装卸二队副队长皮进军由一名普通装卸工成长为班长、副队长,带领全队创出112项集团生产纪录,三次创造、刷新世界纪录,获得集团“员工品牌”“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多项荣誉。西港公司副经理徐万年,是青岛港集团培养的第一位农民工出身的公司级干部。多年来,他“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当班长、队长、副经理,始终心系海港,奉献当头,成为青岛港农民工中的一名楷模。公安局消防二中队值班队长王召利训练时勇争第一,危险时冲在前面,多次为青岛港与青岛市消除险情,经受了生死考验,荣膺“消防战斗员”称号。
日前,青岛港集团又制定、完善了薪酬待遇、教育培训、权益维护、培养选拔、表彰奖励等一系列对农民工的激励机制。这里的农民工这样对记者形容自己的境遇:“在青岛港工作,我们是既得到了实惠,又看到了未来!”
(2007年9月18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