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31891800000018

第18章 “青岛港科学发展”系列报道

辛梅

编者按:

青岛港,中国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这个从20世纪9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国企典型,在历经了近2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屹立在时代的潮头。

20年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支线小港一跃跻身世界大港前十强;20年里,这个资产不足5亿元的国企为国家裂变出了180亿元的优良资产;20年里,这里的码头工人从被人瞧不起的“老搬”,成长为以许振超、皮进军、孙波、徐万年为代表的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群体;20年里,这个顽强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为我们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关税、上百亿元的税费和上百万的就业岗位,被******总理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昙花一现容易,但要保持鲜花常开就不是一日之功了。一个泱泱大港靠什么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青岛港的发展经验引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交通部、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等有关部门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召开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对青岛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验进行深入研讨,高度评价青岛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典范。她的成功经验应该成为党和国家的财富。

自今日起,本报连续刊发系列报道《以人为本:成功之本》《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家园》,介绍青岛港科学发展的先进经验。

之一

以人为本:成功之本

2008年3月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听取了人大代表许振超发言后,充分肯定:“你的发言很好,青岛港发展得又好又快,许振超同志,我们要向工人同志学习,尊重工人同志的创造。希望你们永不停步,不断创新。”

总书记的肯定像一股暖流,传遍神州。吸引着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青岛港。

那么,在青岛港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

日前,省委常委、********阎启俊到青岛港调研时充分肯定:青岛港的经验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当成企业的主人。这一条很多企业做得不够,青岛港做得太好了!

主人

1992年,时任青岛港务局局长的常德传在全局大会上宣布:在青岛港,只要愿意干,好好地干,尽职尽责地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决不能将一名员工推向社会!台下的掌声如暴风骤雨。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国企减员增效风行一时。青岛港同样面临冗员问题。港口吞吐量3000多万吨,员工1.6万名,实际只需5000名用工。

“为什么别人能减,我们不能?”这一决定在港口管理层也引发了争议。常德传回答:“你们这些头头儿,谁要让自己的员工下岗,我首先让你们下岗!”

他坦言,作这个决定,领导班子也犹豫过,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是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他说,我们讨论认为,改革开放、搞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把职工推向社会,生活陷入困境,显然违背了这个目的,所以坚决不能搞!

16年过去了,这一做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青岛港集团人事部副部长于晓然提供的资料显示:

1988年,青岛港77%的工人为初中以下学历,没有一名工人技师;2008年,全港76%的工人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当年的1.6万名员工,除了部分因离退休或其他原因离港外,大多数仍活跃在港口的各个岗位。青岛港现有科队级以上干部80%以上是港龄16年以上的员工。

16年来,正是以他们为母体的员工队伍,作为港口建设的主力,推动着这座百年老港迈向了世界大港前十强!

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正是其中普通一员。这位1973年入港的“老码头”动情地说:不让一名员工下岗,是因为在我们青岛港,员工是真正的主人。这些年,港口做决策办事情,都以“员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青岛港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孙清安介绍: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青岛港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点在青岛港,20年没有动摇!20年来,我们形成了集团、公司、队、班四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体系,畅通了20条民主管理渠道,让每一名员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这些年港口的重大决策都是经上述渠道反复酝酿产生的。比如涨工资我们坚持让职工说了算。2007年增资时,我们历时8个多月大调研、大表决,共向职工发放了31182张问卷,反复征求意见,问卷回收率98.04%,最终十二易其稿定音。

育人

不让一名职工下岗,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青岛港的对策是:发展与育人并举。从1988年至今,他们通过自我加压裂变式发展,在港内转岗分流了上万名员工。在分流同时,他们将这批被人瞧不起的“老搬”塑造成了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

孟宪福,大港公司装卸一队队长。他说:那时的装卸工素质差,收入低,被人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很多人扛什么、偷什么、吃什么。上了外籍船,经常被人放狗咬。20世纪80年代中期,青岛市开公判大会,经常有青岛港的人。

面对这样特殊的一支队伍,青岛港决策层认为:共产党人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常德传在全港大会上掷地有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我是一个工人的儿子,我知道吃苦受穷的滋味,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大家摆脱贫困、摆脱愚昧、摆脱落后,过上好日子!

这个摆脱首先从人的改造做起。

1989年,青岛港在全港员工中拉开了“五学”大幕。“五学”即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靠出大力、流大汗挣钱的“老搬”学习有啥用?这个决定在港内“炸了窝”。常德传回答:不学,工人们将来就没饭吃!在一段时间的相持和交锋后,这一制度逐渐被工人们接受、认可、欢迎,并坚持到今天。大港公司库场队队长李秀滨,19年前“五学”的亲历者,他说:当年搞“五学”,俺也不理解。但现在打心眼里服气,如果没有“五学”,俺那点初中底子早就不够用了!

以“五学”为起点,青岛港连续19年在港内实施了主题思想教育、技术比武、考工晋级等一系列独创性育人措施,逐步形成了“人人是人才”的育人观。

主题思想教育,即结合工作实际,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规模从三百、三千最多发展到万人宣讲。中国交通政研会副秘书长刘学安评价:主题思想教育是青岛港人本管理的一大发明创造,在港口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她发动群众自己来讲怎样才能达到满意岗。这一做法本身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9年来,主题思想教育主题换了又换,核心却只有8个字:“信念、感情、珍惜、奉献”,最终的落脚点只有两个字——奉献。她解决了一群人的价值观问题,树立了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许振超、孙波、徐万年、边莉等一个个员工品牌都曾是主题思想教育的宣讲内容……

与此同时,青岛港连续19年开展了考工晋级、技术比武。常毅芳,青岛港原总会计师,青岛港考工晋级的最早组织者。她清晰地记得当年青岛港自编教材、自出考题的情景。她说,考工晋级在全市推开后,很多企业都参与了,但只有青岛港坚持下来了。

唐卫,大港公司机械三队修理工,1991年高中毕业入港,曾6次在青岛港技术比武中获第一名,今年获“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37岁的他还兼任集团技术工人培训教材编委会成员。他说,进港后,自己边干边学,并没有在港外读过其他学校。因为考工晋级成绩好,他的工资年年跟着涨,已经比同入港的工人高出了1000多元。

正如一粒饱满的种子,一旦落进肥沃的土壤里,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2004年,许振超——青岛港码头工人的优秀代表,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总理在看望许振超时指出:现在全国都在向振超同志学习,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成为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

在历经了种种的磨难和非议,默默耕耘了16个春秋之后,青岛港“以人为本,人才强港”育人战略得到社会的公认。

所谓“独木难成林”。2004年,青岛港举行3万人参加的海港运动会,正式命名金牌工人、十大行业专家、品牌员工、“五好”标兵,向社会展示十几年来的育人成果,在实际上形成了梯次分布的英雄群体。全总副主席黄彦蓉盛赞:英雄的海港、英雄的群体!

当年,青岛港出台35条人才强港长效机制,明确每半年表彰一批员工品牌、行业专家、“三型”团队等劳动模范,形成了动态激励的育人机制。

自2006年起,青岛港“人才强港”战略指向新高。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全员大培训正在全港展开,目标实现2.3万人无缝覆盖。

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德传回答:********指出,要“牢固树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思想。我们就是要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把青岛港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企的中流砥柱。青岛港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四条标准“即”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要越来越强,职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青岛港人就是要弘扬”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牢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三大使命,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用人

2007年,58岁的前港门机队队长邱增启被提拔为前港公司副经理,这位1968年入港的老码头,在即将退休之年被委以重任。提拔他的理由很简单——能干!2006年,他带领门机队守着1000万吨吞吐能力的小港池,干出了1600万吨的活儿!2007年,他又干出了3000万吨,创造了“1>3”的业绩。

他说:在我们青岛港,谁能干谁干!以能力论英雄!我们青岛港奉行“五不唯”用人观,不唯年龄、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用人。我是典型的受益者。

西港公司副经理徐万年,一个沂南贫寒农家的儿子。他18岁时出门闯荡,全家拿不出5元钱为他送行。他走南闯北,吃尽了苦头,却挣不够钱为老母亲做白内障手术。1990年他来到青岛港,靠苦干实干创造了火车装车最高纪录,被命名为“万年速装”。2007年,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工,当上了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一个农民工副经理。同年父亲病危,他赶回家中探望,硬是被老人赶了回来。11月19日,父亲去世,他在一线作业时得知消息,一个人跑到海边放声痛哭。记者问他后不后悔?他说:“老人会理解,因为他告诉俺,这是一个值得用整个生命来回报的地方!”

大港公司工具备品队高级工程师耿双成,1972年初中毕业入港。2008年被聘为高工。初中学历也可以评高工吗?耿双成回答:“俺是港内高工。待遇比社会上一点不差,月收入5000元。我们青岛港评高工,不看论文,不看学历,不看年限,就看实践。”今年54岁的耿双成是青岛港“发明专家”。这些年,他开发了近百项的科技创新,开发的30吨板坯卡具获国家优质QC成果,可提高装卸效率5倍,一年为港口节省费用100多万元。他说:在我们青岛港,革新不是造原子弹,哪怕是小改小革,只要有利于生产,就是发明创造,领导就会重奖,就会让搞革新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贺国强同志2004年看了许振超报道亲笔批示:读了这篇报道,很受震动,也很兴奋。很值得政治人事部门的同志,尤其是从事人才工作的同志很好地学习。许振超的成长和他的事迹,再次证明了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性。此后,贺国强同志还亲率50多家国有企业老总到青岛港调研。

在回顾20年来的发展历程时,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认为:青岛港20年的实践,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根基,不能动摇!对一个企业来说,管理、技术、设备这些硬件买得来,可是软环境买不来。须下大力气,十年,二十年长时间坚持不懈地培养。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巍巍的青岛港啊,一片育人的沃土。这片神奇的土地啊,你给了劳动最崇高的尊严,给了英雄最平凡的定义。你用20年的亲身实践,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国企!

之二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1988年,国家圈定上海、天津、广州、大连港为中国四大集装箱枢纽港。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副局长田广文闻讯“跑部进京”。在交通部,常德传手持中国地图,向领导恳请:“能不能给青岛港也画上个圈。”对方无奈地摇头:“部里的意见是有根据的呀。”

出门后,常德传一路无语。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青岛港的劣势。这个百年老港,口大肚子小,经济腹地小,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码头年久失修,又不靠近国际主航道,怎么能进入枢纽港呢?

回青岛后,他带着一班人开始了南上北下地调研。

不久,他在全港大会上统一思想:小平同志说得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她就不能前进,她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现在要提倡一种方法,就是要每一个生产队,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学校,具体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具体到青岛港,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认为,青岛港完全有希望成为中国的集装箱枢纽港。我们就是要用行动为青岛港画上这个大大的圈!

青岛港的集装箱事业从此艰难起步。20年来,青岛港人勒紧裤腰带,自筹资金改造老码头、抢先国际大中转、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与世界顶级船公司合资合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集装箱发展之路。

10年后,青岛港的集装箱列中国北方港口第一,成为中国第三大集装箱港;

20年后,青岛港名列世界集装箱大港前10强。

与集装箱比翼齐飞的还有矿石、原油、煤炭、粮食、散杂货。

矿石:在全国沿海港口还在讨论建不建大型矿石码头的情况下,青岛港人从战略高度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势,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义无反顾抢先建码头。投资18亿元用18个月时间超高速建成中国第一大矿石码头,而正规的建港时间需4到5年。连年改造挖潜,吞吐量从1988年的1120万吨发展到去年7917万吨,列世界第一。目前,全国每5吨进口矿中就有1吨从青岛港进口。

原油:以对国家资产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盘活闲置资产,连续5年“跑部进京”,将为国内某油田配套闲置油码头改造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港。去年吞吐量4400万吨,占据中国的原油进口四分之一强。同时,投资16.2亿元,历时8年建设180万立方的油罐群,成为中国四大原油储备基地,带动衍生了石油产业集群,直接推动了青岛市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的落户。

散杂货:改造整合老港,在全国散杂货码头纷纷萎缩的情况下,青岛港大港公司一路高歌,去年吞吐量3100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散杂货码头。

与此同时,青岛港还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煤炭码头、中国北方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世界一流的物流信息中心等一系列工程。

青岛港建港指挥部总指挥苏建光介绍,从“七五”末,到“八五”、“九五”,青岛港十几年的建港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前湾港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果说一期工程还算国家安排的项目的话,那么从二期开始,青岛港就开始用“找米下锅”的办法,抓港口建设。十几年来,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青岛港自筹资金100多亿元,抢先发展,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建成投产了“六大工程八大码头”,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建成了一批世界级大码头,打造了亿吨吞吐能力,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第一轮开放开发中抢占了先机。实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2004年6月21日,******总理在视察青岛港时指出:“青岛港作为全国的基础原油港口,地位很重要,很有战略意义。要看全国的煤电油运情况,到青岛港来看就行。青岛港这儿就是晴雨表。”

“一大于二”

进入“十五”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青岛港连续6年没有开工建设大码头。

与此同时,全国沿海港口建设风起云涌。据交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十五”期间,中国沿海港口建设共完成投资1323亿元,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泊位673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0.67亿吨。

特别是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发展正在重新布局。

******明确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使其像当年的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一样在各自区域中发挥龙头作用。天津港乘势而上,港区面积由2000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47平方公里,并规划到2010年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十五”时期的年均投资26亿元。“十一五”时期,天津港将再投资450亿元。

河北的曹妃甸港更是新兴的港口“大鳄”。目前重点建设以进口矿石、煤炭、进口原油和LNG四大专业化、大型化码头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定位成为“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03年开始建设,去年底已形成陆域面积70多平方公里。“十一五”计划完成建设投资1000亿元左右。

大连港,港口陆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自2003年起,4年建设总投资近16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大连港。计划到2010年投资达到300亿元,全力推进大孤山半岛、大窑湾、鲇鱼湾、大连湾“一岛三湾”地区的建设,建设规模相当于再造两个大连港。

与此同时,省内港口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日照港,先后投资建设了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矿石深水码头,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设计吃水最深、配套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矿石作业深水码头。

而青岛港新老港区陆域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岸线10余公里。历史从来不加注解!青岛港何去何从?

2005年春节,大年初四,常德传把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全部集中到一起办培训班。“青岛港年年搞主题思想教育,大家说说,今年搞点什么主题?”“自主”,“创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常德传不置可否。他最后说:“我提个建议,搞个1>2”。“1>2”?很多干部摸不着头脑。

时任新闻中心主任的焦广军学理工出身,行事严谨,忍不住问道:“总裁,1怎么能大于2呢?这可怎么宣传啊?”常德传想了想,说:“那就叫特殊含义的1>2吧!”他继续解释道,********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海岸线是比土地还要珍贵的稀有资源,如果港口一味地走铺摊子、建码头的发展道路,哪里有那么多海岸线可用?我们能不能在10平方公里陆域,10余公里海岸线上,创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之路,把困难年变成机遇年,向创新、管理、练兵要效率、要能力,依靠挖潜实现特殊含义的“1>2”。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三个青岛港的业绩!

多年的“带兵”经验,使常德传在干部中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威信。即使有些不理解,他们也会坚决执行。“1>2”从此成了青岛港“十五”发展的“代名词”。

2006年1月18日,青岛港前港公司,七条矿船泊在锚地。整个前港进入战备状态。会议室里,刚刚干了一宿的公司经理宋士福、副经理李德平带着几员“大将”又在紧张谋划。疏运!疏运!这个世界第一矿石进口大港,接卸能力已严重超负荷!如不及时解决,矿船就会改走他港。

上午10点,常德传推门而入,问:“现在锚地有几条船?”宋士福答:“七条”。常德传命令:“组织一次大会战,三天拿下七条船”。宋士福面露难色:“总裁,按照以往经验,我们最多干到三天六船”。常德传不吭声,快步走到地图面前,泊位吃水、潮水时间、设备能力、人员调配、船舶排阵……稍倾,他把与会人员叫到一起:“抓好两个码头的衔接,用活两个码头,20万矿和10万矿两个码头一起上,三靠两移,8~12小时一移,就这么干!当前就得打硬仗,打恶仗,实现泊位不断船,锚地不压港。严防死守,捍卫荣誉,捍卫世界矿石第一进口大港!拿不下来,跑了船,你们就是青岛港的罪人!”

李德平把计划下到了各队。小矿船先在10万吨级矿石码头干,大矿船在20万吨级矿石码头干到8~12小时减载后,转到10万吨级矿石码头接着干。7条船靠泊码头的时间必须几近无缝衔接,才能保证72小时内全部靠船!

排兵布阵后的常德传疾步来到码头上,他和一线将士一一握手。然后站在码头上,面朝着大海,盯着矿石一钩钩从船上卸下来,脸上写满了焦灼和期待。有人搬来了椅子,他说:不坐!给他送水,他说:不喝!问他吃不吃午饭,他说:不吃!就这样不吃不喝,他在寒风凛冽的码头上站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匆匆离去,赶着参加下午一点的会议。

战斗在18日凌晨打响。0:30,第一条大矿船“珂玛”轮靠泊10万矿,“兰波”轮紧随其后,进驻20万矿。门机队长邱增启、卸船队队长孙波分别站在1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20万吨级矿石码头督战,手掐秒表,口吹哨子,一钩一钩掐着干,带着伙计们干红了眼。三台卸船机,14台门机甩开了膀子不歇气。邱增启给门机队下了“死命令”,一钩抢5秒,一翻一正就是10秒,1小时多抢一钩货,单班8小时接卸不低于3万吨!孙波把秒表发到了每个值班队长、班长、司机手中,全体人员8小时不离岗,单班作业不准低于5.8万吨。谁的钩慢了,哨子马上响起,犀利的哨声划破夜空,船头响哨船尾都听得见。操作部、堆装队、流机队、装卸队、库场队在衔接环节上,一秒一秒地抢,吃饭都在车上,生产间隙被压到了极致……

18日上午8:30分,“北门”靠泊20万矿石码头;

19日12:00分,“新浪海”进驻10万矿石码头;

20日2:15分,“卡见”进驻20万矿石码头;

20日20:20分,“台塑”进驻10万矿石码头;

21日21:20分,最后一条船“什布米”轮靠泊20万矿石码头。

比预定时间提前2小时40分。整个前港沸腾了!工人们把帽子“飞”上了天。他们热泪盈眶,紧紧相拥,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常德传闻讯打来电话:干得好!青岛港不仅能干三天七船,还要干四天九船、七天十四船!孙波流着泪汇报:总裁,我们可是一秒一秒地“抠”出来的呀!常德传答:说得好,青岛港就是要进入“秒”时代!

当年,前港实现吞吐量8600万吨,再次蝉联世界第一大矿石进口港。

瞄准世界最高的作业效率,“秒”时代在全港开花。他们开展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练出“绝活儿”1500多项,创出新纪录700多项。与此同时,他们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坚持科技创新,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码头工艺,以设备更新再造高效节能码头,极大地“解放”了码头生产能力。

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矿石作业“孙波效率”7次打破世界纪录。在马士基集团的统计中,青岛港雄踞全球各大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之首,青岛港两个泊位的吞吐量等于列第二位的神户港3个泊位的吞吐量,干出了其他港口4个、5个泊位的箱量。

“1>2”,“1>3”,直至“1>N”的主旋律在青岛港上空回旋。“十五”以来,他们用全国沿海港口1.3%的码头泊位干出了7.1%的吞吐量,成为全国沿海港口中“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港口:

他们先后用1亿吨的能力干出了1.2亿吨、1.4亿吨、1.6亿吨、1.8亿吨、2.24亿吨的吞吐量,相当于依靠挖潜再造了一个亿吨大港,为国家节省了上百亿元资金。与此同时,“十五”末比“九五”末港口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了21.1%,其中占港口能源消耗55%以上的电力能源单耗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

另外,他们投资3.5亿元,实施“蓝天、绿地、碧水”三大工程,港口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尘土,水中不见漂浮物,成为全国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

2007年7月15日,****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交通部、****山东省委、****青岛市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高层研讨会。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作大会发言:党的******以来,青岛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短短5年实现了第2个亿吨的跨越。青岛港的经验出自交通行业,是全国交通行业的骄傲。

2007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2.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946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了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和中国第三大集装箱大港的地位。吞吐量跻身世界第七,集装箱吞吐量列世界前10位。

只有内行人才知道这个数字的来之不易!港口运输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对腹地经济的高度依赖性。众所周知,以山东半岛为依托进而辐射沿黄流域的青岛港腹地,与上海港和深圳港所依托的强大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无法相比。换句话说,上海港和盐田港即使不发展中转,仍然会以高速增长的直接箱源保持集装箱大港的优势地位,其绝对箱量仍然让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跻身世界集装箱大港前10强,而青岛港只有靠主观努力来弥补客观的不足。以2007年为例,山东省完成进出口总额1000亿美元;而同一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广东省完成进出口总额6340.7亿美元。按我国集装箱生成系数每亿美元外贸额生成0.52万标准箱计算,山东、上海、广东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分别应为520万标准箱、2708万标准箱、3297万标准箱。

同年2月16日,青岛********阎启俊在视察青岛港时指出:青岛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是个奇迹。青岛港的发展也促进和带动了青岛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你们对青岛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2月4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到青岛港慰问一线员工。他说,过去一年,青岛港集团的发展取得了新胜利,上了新台阶,成为全国港口企业的标兵,全市人民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长盛不衰

2007年9月8日,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万里无云,旌旗飞扬。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前湾四期工程开工了!

前湾四期是目前国内外最长的顺岸码头之一。该工程总投资额69亿元,由青岛港集团、迪拜环球集团、马士基集团、********三国四方共同开发建设。2007年11月16日,三国四方又与泛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隆重签约,成立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前湾南岸集装箱码头,至此,加上前湾二期、三期集装箱码头,待全部建成后新港区集装箱最大通过能力可达到1600万TEU。计划2008年年底将建成投产4个泊位。开工建设的南岸码头将从根本上解决集装箱能力不足的矛盾,增强青岛的港口竞争力。

2008年,春节刚过,踩着厚厚的积雪,青岛港董事局主席常德传、书记王论诚一行十余人,奔走在日照、威海、烟台等山东半岛沿海地市。日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打造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规划。希望青岛港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积极进行省内资源整合。

国内,上海港已与重庆港、武汉港、南通港建立“战略联盟”;江苏将张家港、常熟港、苏州港三港合一;天津正打造以天津港为中心,以曹妃甸港和黄骅港为两翼的团队。

国外,日本正积极研究东京—横滨、神户—大阪、名古屋三大区域5大港口的整合;纽约港,同样是借力横跨纽约和新泽西州的组合港,才得以较早充当世界航运中心……

2007年10月15日,青岛港举行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纪念建港115周年暨第19届海港文化艺术节。常德传致开幕词:青岛港要的是可持续发展,要的是基业长青,长盛不衰!“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是我们的永恒使命。2008年,我们港口吞吐量要达到3亿吨,集装箱要超越1000万标箱。力争到2015年,实现港口吞吐量3亿吨、4亿吨、5亿吨三个亿吨大跨越。集装箱要超过1000万标箱,2000万标箱两个千万大突破。

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青岛港已从一个风雨飘摇的百年老港成长为今天的港口巨人。港口资产由不足5亿元,裂变到180亿元。上缴各种国家税费100多亿元。仅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青岛港进出的外贸货物就为国家创造了1147.88亿元的海关关税税源,上缴国家各种税费74.9亿元。其中上缴青岛市地税连续四年全市第一。2007年,名列青岛市评定的三家A级国有大企业之首。

青岛港,太平洋西岸的一颗明珠。

从建港到2001年超越1亿吨,您的儿女用了109年的时间;从1亿吨到2006年超过2亿吨,仅用了5年的时间。这也就是说,您的儿女用5年走过了过去109年的亿吨大港历程,还会用三年、两年和更短的时间,走过这个百年的历程。这个大港的百年沧桑变迁,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史、开放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从来就是一部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向来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行的。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们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切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又好又快发展更是硬道理,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能力。青岛港20年实践,正是这样一部“发展是硬道理”,“又好又快发展更是硬道理”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之三

共建共享:和谐家园

发展为了员工

1991年6月,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带着党委一班人来到装卸一线,他们与工人们同吃、同学、同劳动,前后调研1个月。7月12日,青岛港出台《关于深化港口内部装卸公司改革的有关规定》(简称“21条”)。在青岛港客运站礼堂,副局长田广文代表党委向全局公布“21条”:自今日起全局在分配、提干、住房等方面实施向装卸一线倾斜……掌声,如潮的掌声,一次次把讲话打断。短短21条的决定,田广文念了30多分钟。许振超作为职工代表坐在后排,他记不得鼓了多少次掌,只记得巴掌拍得通红,他的眼睛湿润了,周围不少老工人流下了热泪,还有人在欢呼——咱装卸工人的腰杆子挺起来了!当年,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收入就翻了番,超过了局机关工作人员。几年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还纷纷当上了队长、科长和经理,并优先分上了新房……

2007年1月,时任青岛港集团党委副书记孙清安带领30多个调研小组,到农民工中间调研半年,他们与2000多名农民工面对面座谈听取意见。同年6月29日,青岛港出台《关于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18条规定》。

还是在青岛港客运站礼堂,集团党委书记王论诚向全集团公布“18条”:自今日起在青岛港,农民工与城市工实行同工同酬,表现好的农民工每年可按照一定比例转为合同工,获得技师资格的可按政策转为青岛市户口,并妥善协调解决好农民工家属子女工作和入学问题……掌声,如潮的掌声,再次从这里响起。皮进军、徐万年、郎丰伍像当年的许振超一样,含着泪把巴掌拍得通红通红。

常德传作总结发言:刚才我数了数,王书记讲话时,会场上一共响起了21次掌声。这说明这个决定得民心、顺民意,收到了与1991年出台“向装卸一线倾斜21条”时一样的效果。这“18条”,我们研究了半年,目的就是要让7300名农民工弟兄们在青岛港发家致富,过上红红火火、富裕美满的新小康生活,就是要让农民工兄弟们尽快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由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转变,由挣钱吃饭向爱岗敬业转变,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转变)!

当天,皮进军一头扎回队里给伙计们说:“青岛港是真的把咱这些农民工当成亲兄弟了。”半年后,皮进军和更多的农民工把老婆孩子从老家接到了青岛,在港内找了工作,港外上了学,一家家在青岛港扎了根。

常德传,这个1968年入港,从装卸工一步步干起,在青岛港耕耘了40个春秋的“当家人”,把青岛港看做他生命的全部。他说:“青岛港是一个亲情融融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老人,广大干部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尊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

于晓然,青岛港人事部副部长,原大港公司人事科科长,在青岛港从事人事工作近20年。“这些年来,青岛港人事工作量越来越大,出台了上百条队伍建设管理决定,但依据始终不变,这就是集团倡导的‘一心为民、造福职工’。20年来,青岛港发展的一大目的就是让职工成为港口建设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这个追求也在一年年变成现实。最具代表性的是“票子”。到2007年,青岛港已实施了29次增资。如今,普通装卸一线的工人月收入能达四五千元,超过集团机关的副处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蓝领”。

一些经济学家在考察了青岛港之后,认为青岛港的做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它有悖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特有的层面揭示了国有企业工资和成本之间的关系:高工资和高福利不仅是工作态度、才干和贡献的证明,还是坚持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青岛港的模式被经济学界称为“青岛港的中国式管理”。

发展依靠员工

2001年12月10日清晨,一个寒冷的冬日。青岛港十里港区却如夏天一般的炽热。

这里,旌旗招展,人声鼎沸,车流滚滚,《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响彻十里海港。青岛港1、2号码头连体工程开工了!全港员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及货主、部队等相关单位,组成了2万多名的义务填海大军,浩浩荡荡向港区进发。

与正规的建港队伍相比,这支队伍是这样的奇特!他们的年龄参差不一,交通工具五花八门。上至80岁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他们开着卡车、半挂托盘、轿车,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三轮,推着平板车、垃圾车,或者直接靠肩扛手抬向港内进军。青岛港70多岁的退休老工人陈修宗带着女儿和外孙一家三代赶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一车的石头,还把老人最心爱的一方崂山砚台抛进了回填池,以作纪念。老工人李树忠家住田家村,一大早他就让儿子在单位请了假,开着借来的卡车靠在宁夏路口,约了十几个退休的老伙计,七手八脚,把前一天收集好的石块一起搬到车上,亲自押车向港口进发。青岛港新闻中心的记者李强摸黑起了床,他从家里扛起两个大编织袋,夹在助力车踏板上,一溜烟开到了码头上。前两天赶上楼下装修,他好不容易抢了两包碎石。他家住的是青岛港宿舍,这两天为填海同事们把周边的碎石都捡光了。他家双职工在港上,小两口子商量好了,至少拉两袋,才能代表两个人的心。

在青岛港大门口,一位路过的出租车司机被这个场面震撼了,他说:青岛港干部职工掏出的不是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而是一颗颗火热的心啊!他让人们读懂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被很多人遗忘的名词——亲情融融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三个月后,工程竣工,此次员工义务劳动共为工程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这个码头被命名为“世纪码头”,成为青岛港粮罐的后方堆场。

一年后,青岛港人在这里设立大型雕塑——众志成城。

青岛港原党委副书记孙清安介绍,青岛港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使青岛港工人阶级的内涵更为丰富,即包括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农民工三支骨干力量。2007年,青岛港重新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和农民工队伍管理和建设”的108条规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知识分子、技术工人一起,农民工在青岛港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青岛港首次按照1%的比例选拔了70名农民工代表正式作为职代会代表。农民工吴成伟就是其中一名,他在行使代表权力时试着向常德传提出:“集团出台了农民工可以转合同制的决定,大大激发了伙计们干活的热情。俺们班有4名职工因为表现好,已经被转成合同工了。可是因为指标少,俺这个班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指标让了好几年了。”常德传问:“那你们觉得指标多少合适?”小吴憋足了劲,说到:“7%~8%能不能行?”十几天后,小吴的提议被写进了职代会的文件,而且上调比例达到了10%。同时,青岛港还出台新政策,提出凡是表现好的农民工班长,一律转为合同工,不占队内指标。小吴对记者说:“俺在港口干了十来年,也攒了点钱,最近正寻思着在周边买个小房,现在上班方便,等退休了回报港口也方便。”

青岛港工会副主席刘纯盛介绍:青岛港这些年在民主管理渠道上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每年两次的职代会,是职工们行使权力的好机会。每年职代会都会收到上百件提案,采纳率达到80%以上,即使没有采纳的建议,也要做到件件有回音。

发展由员工共享

自1988年起,青岛港将增资问题写进了职代会报告,明确每年按照平均上调15%的比例为职工增资。20年来的连续增资使广大员工从港口建设发展中可持续地得到了共享。青岛港的员工从安居一直到富足,绝大多数职工实现了“五子登科”(位子、票子、车子、房子、孩子),生活小康、美满富足,成为港口建设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颇具代表性的是“房子”。十几年来,青岛港共投入4亿元购建住房7000多套。到2001年,青岛港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取消福利分房的情况下,青岛港又建设了“蓝色港湾”、青港公寓,通过租赁的形式为新入港年轻人解决暂时无房住的问题。

2007年,青岛港集团展开第29次增资。在增资研讨会上,常德传建议:宁可让在职职工少涨一点,也要给离退休的老同志多发一些。这个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职工代表的赞成。当年,青岛港出台规定,给离退休员工发放敬老补贴。

今年102岁的老人席思海可能是青岛市的工资收入最高的百岁老人了!2007年,根据青岛港的政策,老人的月收入被补齐到2400元。2008年春节前夕,常德传带着大港公司经理李君来到广饶路青岛港职工宿舍,给老人送补贴。这也是他今年第三次来看老人。老人年事已高,听力失聪,无法用语言与人交流。当常德传一行告别时,老人颤巍巍地双手举起两个大苹果递到常德传手上,老人的女儿席瑞荣在一旁解释:“俺爸说了,这两个大苹果代表平平安安、红红火火,祝您和青岛港永远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常德传抱着两个大苹果,带着一行人围坐在老人身边,拍下了一张其乐融融“全家福”。这张照片被老人挂在了客厅正中间。

2008年春节,常德传召开中层干部会,一口气讲了“20个必须”。港口员工一是必须要给双方老人拜年,年三十晚上,初一要回男方父母家;初三要回女方父母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能因为加班忙就不回去,要创造条件;二是必须给双方老人和老婆、孩子购置一件新衣服,或是别的礼品。挣钱不能都给自己花了;三是发放的年货、奖金必须与双方老人共享;四是年三十晚上,各级领导必须与坚守岗位的职工同吃年夜饭,共同守岁,这是我们的传统;五是农民工不能回家孝敬老人、陪老婆的,要以公司为单位,必须把他们孝敬的钱送到家……常德传讲完,最后又补了一句:不孝的人在青岛港坚决不能重用!以上20条必须做到,建和谐社会,和谐港口,必须从细节抓起,从我们自身做起,建设好我们亲情浓浓、人气旺盛的海港家园。

在青岛港职工眼里,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名叫忆枫的港口文学爱好者曾在港刊上写过一篇文章——《青岛港的四季》。她说,在这片土地上,四季里都能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春天来了,我们有万人齐聚的运动会,你追我赶;夏天到了,领导们把清凉送到一线和老职工的家里,还与工人一起夏练三伏;秋天降临,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海港艺术节,3万多职工和家属在港上载歌载舞;冬日严寒,我们的领导与职工一起练三九,送温暖,春节前还会让我们把大包大包的年货扛回家,同时把“那口子”请到港上看看今年咱家的好“收成”……

2005年春节,常德传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退休职工刘光智的妻子王翠兰给他亲手织的围巾和帽子。这位大婶还特地附上一封信,信中说,“尊敬的常主席,您和集团的领导们为了这个大家庭,整日操劳,风里来雨里去。俺想来想去,织了这点东西送给您,巴望着能给您挡挡寒!”诸如这样的礼物,常德传和他的助手们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很多。

在青岛港港史展览馆里,有一间专门的展室用来保存这些礼物。小到孩子们做的船模,大到老人们送的金匾。她们像一首无言的歌,吟唱着这个大家庭里的温暖。

发展与大家庭共享

在青岛港集团大楼门口,坐落着“岳母刺字”的雕像,基座上刻着——“精忠报国”。她向世人无言地宣告着青岛港人的最高追求:国有企业的最高使命不仅仅是造福职工,更是为了精忠报国、服务社会。这种报国和服务,注定了青岛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个更高层面上的共享。

2008年初,南方受灾,青岛港捐款645万元,成为青岛市最大一笔企业捐款。党委书记王论诚代表员工把捐款送到了青岛市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他说:“青岛港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就是要当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长子’和‘孝子’,在祖国母亲有难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怎样不多奉献?”这些年来,青岛港人多次在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烟台海难、“非典”捐款数百万元,“8.12”黄岛救火,“北拖710”军舰救火……处处可以看到青岛港人九死一生、奋不顾身的身影。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秀生在青岛港实地调研后认为:青岛港人做的不光是一个企业文化,还对整个华夏文明怎么定位,怎么把握上做了很多的实事。青岛港的探索经验,里面充满了辩证法的理念。她的成功经验应该成为党、国家、社会的财富。

******新闻协调小组副组长、《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林治波认为:20年来,青岛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企业成果贯穿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做到了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由员工共享。最终的结果是成就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企业。这样的一个企业的成长,不但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青岛港人自己。

林治波在200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青岛港的辉煌业绩,可以从常德传以及他带领的两万多名员工的身上,得到具体而深刻的诠释。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文明,能够世代相延、生生不息,依靠一代又一代优秀人物艰苦奋斗。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不愧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2008年4月《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