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31891800000021

第21章 常德传:演释百年老港新传奇

说话很质朴、从来不用讲稿、总是一副微笑的表情、深深的鞠躬,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场合见到他,总是如此谦恭、平和。这就是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留给经济导报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青岛港的“长子”

自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常德传就一头扎进了青岛港。尽管在青岛港“舵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0多年,但常德传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青岛港的一名“长子”。

“因为我是装卸工人出身,1968年进了港口,第一件事就是扛大包,扛了好几年大包,和工人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当了装卸工人以后知道他们的苦处、难处,知道他们想什么、盼什么,这段经历我刻骨铭心。市场经济就是要亲自去现场,知道工人想什么、盼什么,工人有什么问题,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我们搞企业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脱离职工。”

立志要改变码头工作贫困面貌的常德传,从进港之初,就把自己当成了所在班组的一名“长子”。从装卸工到技术员,再从机电科长到作业区主任,1988年,在进港20年之后,年轻的常德传就成为青岛港务局局长,从此有了一方更广阔的天地来演绎自己的“长子”角色。

常德传经常这样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长辈,广大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我要照顾好这个大家庭。”

“长子怎么当?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想自己当工人那会儿希望一把手是什么样,现在我就怎么干。”常德传说,“装卸工人最苦最穷,我们解决工资问题就先从装卸一线开始。1992年,我们装卸工人一个月拿六七百元,相当于当时处长的工资。”

“工资问题解决后,工人干劲足了,效率也高了,这时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又集中暴露出来。怎么办?”始终心怀职工的常德传决心投巨资改善这一难题。

从1989年到1994年的6年间,青岛港共投资8200万元,购建住房31万平方米,相当于前40年总和的1.5倍。青岛港人均住房面积由4.5平方米直线上升,到2001年,已经达到25平方米。

“我们不仅是从经济上给职工造福,而且还从事业发展上给职工造福。从2000年开始,青岛港每年投入上千万元,重点强化职工在职学习与技能培训。现在,1万多名员工的基数没变,但素质大大提高。”

“青岛港的职工全心全意为企业献计出力,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码头不够可以建、设备坏了可以买,可职工的积极性,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也简单,青岛港各级负责人都拿职工当兄弟姊妹照顾;反过来,职工就认为‘港口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领导交办的事再难也要办好’。”

常德传说:“我是一个工人的儿子,国家培养了我、职工成全了我,把我放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上,我总觉得自己欠国家、欠职工的。作为‘国企长子’,作为青岛港的‘长子’,我应该推动港口科学发展,建设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报效国家;促进港口和谐发展,尽可能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造福职工。”

独创“青岛港模式”

始建于1892年的青岛港,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1988年,常德传任青岛港务局局长时,当时的吞吐量只有3109.3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6万TEU,员工却高达1.6万人,年总收入仅为2亿多元。

而现在,一举发展成为世界级大港、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拥有可停靠12000~15000TEU船舶的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超级巨轮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10万吨级煤炭码头,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铁矿石进口量居世界港口第一,原油进口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正如******总理所说,青岛港“成为我国煤电油运的‘晴雨表’”。

从二线“喂给”港,到干线枢纽港;从“等要靠”的计划经济经营模式,到“1>2”的青岛港科学发展模式。这一切,不能不说与常德传独创的“青岛港模式”休戚相关。

20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用码头,不用说与国外港口相比,就是与国内其他港口相比也远远落后。发展速度缓慢,吞吐量多年徘徊不前,老码头技术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码头状况恶化,堆场狭小,航道窄浅,道路不平,交通不畅……摆在常德传面前的问题太棘手。

“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国有企业,青岛港一直靠交通部下达货物装卸指令生活着。而有一天,当这些指标没有了时,青岛港如何生存?青岛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竞争呢?改革开放初期的常德传已经明显感觉到:市场经济正‘摸着石头过河’。‘等靠要’已经靠不住了,青岛港必须破除多年形成的旧体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适应市场经济。”

“我们码头从1892年建港到2001年才实现1亿吨,却经过了109年的时间。从1亿吨到2亿吨却只用了5年的时间,这2亿吨是在我们码头设施、能力只有1亿吨通过能力的前提下完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常德传说。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常德传带领广大员工深入开展“管理挖潜”活动,向创新、管理、练兵要能力、要效率,积极开展大练兵、“练绝活儿”活动,全力打造“平安福港、效率快港、实力强港”。

青岛港破解“1>2”这一不等式的妙招就是建设效率快港,以管理挖潜力,以技术创新求工效,创造了具有特殊含义的“1>2”的发展奇迹,即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创出了两个青岛港的业绩。实现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管理挖潜照样发展”,走出了一条节约型、内涵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青岛港以“秒”的速度,打造效率快港,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也开创了独具青岛港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常氏”特色企业文化

“三个一代人”作为青岛港所特有的企业文化精神,经常为常德传所津津乐道。

常德传说:“港口文化是几代人在一起不断拼搏走出的一条新路,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一代人、一代人这样走过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码头工人从贫穷到富裕,码头由小变大,都是在这代码头工人身上实现的。”

“企业精神也有个不断形成过程,我们一开始先提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码头工人在贡献和作为中有很大的牺牲,没有这个牺牲,我们这个‘三个一代人’是不完善的,码头的发展也不会更好。这种精神在港口中广为传播,激励大家能够很好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把港口建设得更好。”

在青岛港采访的过程中,导报记者感觉到,青岛港的企业精神不仅表现在这个口号式的“三个一代人”上,更重要的是常德传作为这个百年老港的“掌舵人”,他身上所蕴涵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温情脉脉的“长子”情怀与理性制度管理之间的完美契合。

常德传把“岳母刺字”的雕塑矗立在办公楼前,常对大家说,要“精忠报国”,青岛港是国企,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就要创出世界一流的业绩,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此为忠道。

他不仅把青岛港作为国企来经营,也作为一个大家庭来爱护,把照顾好大家庭的成员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对待离退休职工就像自己的父母,悉心关照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老工人都过上了充实快乐的退休生活,此为孝道。

常德传说,农民工是我们港口生产的主力军,所以我们对农民工首先是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兄弟。我整天开会讲,我们的父母、兄弟、前辈都是从农村来的,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农民工着想。另外,在工作的分配当中、生活当中要格外关心,因为他们初来乍到,有很多地方不太熟悉,一定要安排好,此为悌道。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风行“减员增效”的时候,常德传提出,不让一个职工下岗。他说:“人家是减员增效,咱们不减员也要增效。一个工人下岗,就要伤害本人和夫妻双方老人3个家庭,谁让职工下岗,我就让他下岗!”

常德传身上兼具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仁爱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具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绿色环保等观念,也深深扎根于青岛港。

他带领干部职工依靠现代化、信息化,依靠提高效率来谋求港口发展。为此他们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开展技术大比武,进行职业培训,鼓励职工练绝活、搞发明,还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

“青岛港有一个理念:手把红旗不放,排头兵位置不让,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种信念支撑着大家,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实干创业,使港口充满生机活力。”

“另外一条,青岛港始终保持比较昂扬的状态,有很好的价值观,我们都能够脱胎换骨,用我们的红色文化,用我们的乡土文化,用我们的革命文化,统一大家的思想。所以,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港口就有一个向心力、凝聚力,大家就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港口的共同愿景化解成每个人的愿景。”常德传满怀激情地说。

记者手记:

在常德传的眼中,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首先是对国家的贡献度越来越大,青岛港作为国企长子,一共给国家上缴了150多亿元的各种税费,吞吐量从2000万吨到2008年实现了3亿吨。

常德传坦言,这30年来,中国港口业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实力也越来越强。过去青岛港固定资产不到1.8亿元,去年我们已经达到了180亿元,增长了100倍,也就是说我们为国家打造了180亿元的优良资产,为子孙后代打造了180亿元的金饭碗。

常德传说,这30年间,职工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经常讲“五子登科”(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我们职工的位置更加牢固,没有一个人下岗,工人的收入涨了几十倍,职工的住房也变大了。另外,8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有私家车,职工开着轿车进海港已经成为现实。同时,过去码头工人根本顾不上培养孩子,工作又累,强度又大,而现在工人努力花大本钱培养孩子,有将近2000个家庭培养孩子到国外去留学。所以,“五子登科”在青岛港真正变成了现实,广大职工成了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30年的改革,码头工人队伍的素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过去港口招工,只要你有力气就可以,所以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低,政治素质低,我们当时16000名员工中有1万多名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花巨资培养职工队伍,现在青岛港拥有600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知识分子和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技术工人队伍,还有8000多名农民工,这构成了我们港口的主力军。

所以,这30年来,无论从港口的规模、港口的发展以及港口的实力,到职工素质的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原来想都不敢想,现在都变成了现实。

(2008年12月26日《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