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菡
“现在钢厂产量下降,大量的进口矿石没处堆存,我们只能千方百计扩大堆存能力,尽可能地使钢厂货主减少损失。”12月20日,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们正努力和客户结成联盟共渡难关。“原先青岛港的堆存能力是600万吨,刚扩大到1600万吨,为此拆了15万平方米的建筑,连办公楼和食堂都拆了。”
港口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寒暑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令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发展成了世界第七大港口。而今年以来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让常德传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仅今年11月和12月期间,青岛港进出口量就下降了三分之一,预计明年还将有一段继续下降期。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思路,青岛港并不打算被动‘挨饿’,而是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还要趁机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是提高环保节能的生产能力以及物流服务质量,用以争取客户信任和支持。”常德传表示,“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我们今年吞吐量超越3亿吨、集装箱超越1000万标准箱、总收入实现100亿元志在必得,继续按照15%的幅度为职工增加工资的目标要全面兑现。”
没当过装卸工就没有现在
1968年12月,大学毕业的常德传第一次踏上了青岛港,整整40年后那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刚到青岛港工作就被安排上夜班,从没感觉到那么冷那么困过,简直是饥寒交迫。没有袜子穿,就找块布撕下来包脚,棉袄也破破烂烂的,破的地方就用胶布贴上,活像叫花子。”
装卸工人处在港口工作的底层,劳动强度很大,成天不是扛就是搬。“我那会儿一下就能扛起180斤的包。200公斤的大油桶,放倒了得扶起来,一个班就得扶几百吨,到最后根本就直不起腰来。”
尽管那么苦那么累,但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装卸工人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所以他“念念不忘,刻骨铭心”。“没有当过装卸工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我就从那时候开始认识到,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了,要改变装卸工人困窘的现状、改变港口落后的面貌。”后来青岛港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素质的很多做法,都是从那时萌发的。
也正因如此,青岛港干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制度已经坚持了20年。在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和最热的“三伏”天,青岛港近千名机关管理人员就在常德传的带领下,深入到集团下属七大装卸公司,与基层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常德传每次都干得热火朝天,好像又回到了当年。“我们绝对不是为了做样子,就是去亲身体验一线的辛苦,了解职工群众的企盼,那么我们的创新就有了方向,我们的各项决策就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
“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贴近员工。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现场;一手抓企业经济效益,一手抓职工队伍建设,这样港口才能发展起来。”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常德传最感自豪也是最被人称道的就是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
“青岛港也和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都面临着‘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往哪里走’这样几个具体问题。我们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把员工安置好。”
青岛港在改革开放初期有16000多人,人浮于事。当时在青岛港的各种会议上,分公司的领导纷纷要求减员,常德传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考虑一个职工涉及三个家庭,他自己有小家庭,两边还有老人的家庭,而且一旦下了岗,他将来的个人前途就非常渺茫。”
在全局职工大会上,常德传的话掷地有声:“局务会讨论决定: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但不下岗不等于可以在岗位上混日子。今后,对富余人员实行港内待岗!”
此后,青岛港办了一些第三产业,搞港口的延伸服务,还搞一些合资企业,扩大就业,再加上港口不断地建设发展,通过这几条出路把职工的富余劳力都给安排了。青岛港还加大了员工的培训力度,让他可以从事和适应新的工作。“现在我们人人都有岗位,而且人人都创效益,人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成才,成为港口生产的主力军。”常德传自豪地说。
激发职工创造力
“我们能以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青岛港的业绩,依靠的不是扩大外延,而是通过挖掘潜力扩大再生产,把生产效率提升上去,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以人为本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常德传说。
港口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要扩大通货能力,必须改造革新一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比如千方百计开发软件来改造传统流程。“每年青岛港都开展千项软件的开发活动,由于软件开发,现在只用了139个人就可以代替过去上千人都干不完的工作,而软件的开发者就是员工自己,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改造。”
“我们每年都评员工品牌,就是哪个员工创造了新的生产效率,我们就把这个岗位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以此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有一个计量员王琳琳,负责称重汽车的,她在这个岗位上通过一个车能够省3秒钟,我们就把她的岗位命名为‘琳琳快磅’。”
青岛港的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7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装卸“孙波效率”8次打破世界纪录,开启了生产效率的“秒时代”。据世界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的统计,青岛港的口岸效率世界第一,“我们一个矿石码头干出了其他港口五个码头的活儿。”
“我们码头工人队伍中走出的先进典型许振超成为全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以徐万年、皮进军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民兄弟也在我们青岛港成长、成才,我们码头工人已将‘老搬’的代名词彻底扔进了太平洋!”常德传的目标是把青岛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信在他和他的工人兄弟们共同努力下,实现这个愿望用不了太长时间。
采访手记
第一次见到常德传,觉得这位63岁的国企当家人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握手时感到他特别有劲儿。后来了解到,他年轻时当过四五年的装卸工,一下可以扛起180斤的大包,于是就不奇怪他那双大手为何那般有力了。
通过裁员削减成本(在我国叫减员增效)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企业转型期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法则,也是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曾经自上而下大力推行的。采访前我很感兴趣的是,常德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决不让一个职工下岗”,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对任何一个国有企业来说,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听他谈到当装卸工时所受的苦,终于明白那浓浓的工人情结缘起何处了。
青岛港不但没有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而且让几千名农民工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这些职工则为企业创造了远远超过简单劳动的企业价值,让青岛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了赢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德传和他的职工们都值得我们尊敬,而所有的困难相信他们也都有力量一一克服。
我想,如果没有那段艰苦的装卸工经历,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常德传,而今天的青岛港也将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历史充满了偶然,但又是必然的,因为每一个现在可能都萌芽自最初的某个瞬间或某个时段。人生中很多的苦都不是白吃的,它都可能化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当然这是对有悟性有追求的人而言。
(2008年12月31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