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心率可快、可慢,心律可规则,或不规则。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一)病因
1.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强引起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1)生理性: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②饮酒、饮浓茶或咖啡;③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
(2)病理性:①心室肥大,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原发性心肌病、克山病、脚气病等,在心功能处于代偿期时,肥大的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增强,引起心悸;②其他引起心搏量增加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高热、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等。
2.心律失常包括:①心动过速,如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②心动过缓,如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③其他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各种精神因素。
(二)发生机制
心悸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主要与心律失常及心搏出量增加有关,并受个体的敏感性、精神因素、注意力集中与否、心律紊乱存在的时间长短的影响,如焦虑、紧张及注意力集中时容易出现,突发性心律失常心悸明显,而缓慢发生的心律失常,由于逐渐适应而常不感到明显心悸。
二、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
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引起心悸的原因不同,特点各不相一。由心脏搏动增强所致心悸,若为生理性因素引起者,心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若病理性因素引起者,心悸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常伴有胸闷、气急、心前区疼痛、晕厥等表现;心律失常所致心悸,其严重程度往往与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并不一致。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心悸多见于女性,多在焦虑、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病人除心悸外,可有胸闷、心前区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等症状,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的表现。
(二)其他表现
1.身体反应:心悸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心率的快慢、有无心脏病及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严重者可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等。另外,心悸对病人工作、学习、睡眠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心理社会反应:突发性心悸病人常感紧张、恐惧;若为神经官能症病人心理反应更明显,可出现焦虑、抑郁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心悸的发生与环境、工作、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等均有密切关系,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或生活节奏过快、高度紧张,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等均可诱发心悸或使心悸加重。
3.伴随症状:伴心前区痛常见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伴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重度贫血等;伴晕厥或抽搐,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心室颤动等;伴食欲亢进、消瘦及出汗,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护理评估要点
1.病因或诱发因素评估:病人有无与心悸发作相关疾病病史,如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发热,有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酒或浓咖啡、吸烟等诱发因素。
2.心悸的特点评估:心悸发作终止的缓急、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与间隔时间、性质、程度以及发作的环境因素等。
3.伴随症状评估:病人是否伴有心前区疼痛、发热、呼吸困难、晕厥或抽搐、食欲亢进、多汗、消瘦等。
4.身体反应评估:心悸发生时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变化,以及心悸对心脏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5.心理社会反应评估:病人有无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四、护理诊断和合作性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心悸发作所致不适有关。
2.恐惧:与心悸发作所致不适及担心预后有关。
3.潜在并发症:晕厥与心脏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