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评估
31895600000026

第26章 腹部评估

腹部上起横膈,下至骨盆,前面及侧面为腹壁,后面为脊柱及腰肌。腹部体表以两侧肋弓下缘和胸骨剑突与胸部为界,下至两侧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腹腔脏器繁多,与消化、泌尿、内分泌、血液、循环等多系统有关联。腹部评估时按视、听、叩、触的顺序进行,但病历纪录仍用视、触、叩、听的顺序书写。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熟悉腹部脏器的部位及其体表的投影,熟悉各体表标志和腹部的分区是准确描述和记录脏器及病变的基础。

(一)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和第11、12浮肋构成,其下缘为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及胆囊的定位。

2.腹中线是胸骨中线的延续,自前正中线延伸至耻骨联合,即解剖上的腹白线,此处易发生白线疝。

3.脐为腹部的中心,位于第3-4腰椎平面,为腹部四区分法和腰椎穿刺的标志。

4.髂前上棘髂嵴前上方突出点,为常用骨髓穿刺部位,也是腹部九区分法的标志。

5.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为手术切口位置,是确定胆囊点、输尿管压痛点的标志。

6.腹股沟韧带两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此处为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也是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

7.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所形成的夹角,为检查肾区叩击痛的标志。

8.剑突是胸骨下端的软骨,通过软骨连接于胸骨下端的骨性三角。

(二)腹部分区

利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划分成不同区域,临床常用有九区法和四区法。

1.九区分法即“井”字形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线分别是在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

(1)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2)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上腹部肝左叶、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胰头、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脐部)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腹主动动脉、输尿管、大网膜、肠系膜。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乙状结肠。

(7)左季肋部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胃、左肾上腺。

(8)左腰部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

(9)左髂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2.四区分法即“十”字形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成四区。

(1)右上腹部肝胆、幽门、十二指肠、小肠、胰头、右肾、右肾上腺、结肠肝曲、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

(2)右下腹部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膨胀的膀胱、增大的子宫、女性的右侧输卵管和卵巢、男性的右侧精索、右输尿管。

(3)左上腹部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左肾上腺、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

(4)左下腹部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膀胱、左输尿管、膨胀的膀胱、增大的子宫、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的左侧精索。

二、视诊

进行腹部视诊前,嘱受检者排空膀胱,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充分暴露全腹,室内需温暖舒适,光线宜充足而柔和,检查者站在受检者右侧,按一定顺序自上而下的全面观察。

腹部视诊的内容包括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皮肤及疝等。

(一)腹部外形

评估时应注意腹部有无膨隆或凹陷及其对称性、有无局部隆起等,有腹水或腹部肿块时还应测量腹围。

健康成年人腹部两侧对称,外形平坦,即仰卧时前腹壁与肋缘至耻骨联合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小儿因腹腔内脏发育较快且腹肌较薄弱,故腹部呈圆形微隆起,称腹部饱满。老年人腹肌松弛,皮下脂肪较多,腹形略显膨大而松弛。明显的腹部凹陷,腹部膨隆则视为病理性异常。

1.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平面,称腹部膨隆,生理性状况见于肥胖、妊娠,病理性状况见于腹水、积气或巨大肿瘤等。因情况不同又可分为全腹膨隆和局限膨隆。

(1)全腹膨隆腹外形可呈球状或蛙腹样,常见原因有下列几种。①腹腔积液:腹腔内积液称腹水,大量腹水时腹部外形可随体位而变化,仰卧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宽而扁,呈蛙腹。立位时腹水积于下腹部,呈悬垂腹,常见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肾病综合征等。②腹内积气:腹内积气多在胃肠道内,如肠麻痹、胃肠道梗阻时,胃肠胀气引起全腹膨隆,呈球形,形状不随体位而变化。积气也可在腹腔内,称为气腹,腹部呈均匀性膨大如球形,见于胃肠穿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人工气腹等。③腹内巨大腹块:如足月妊娠、巨大卵巢囊肿等,可使全腹膨隆。

当全腹膨隆时,为动态观察其变化,应测量腹围。嘱被检者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脐水平面绕腹一周,测得周长即为腹围,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在同样条件下定期测量比较。

(2)局部膨隆见于腹内增大脏器、肿瘤、炎性包块、局部积液、局部肠胀气以及腹壁上的肿物和脐疝等。评估时应注意局部膨隆的部位、外形、有无搏动、是否随体位改变或随呼吸运动而移位等。同时为鉴别局部肿块是在腹壁上或腹腔内,可嘱受检者两手托头,从仰卧位做起坐动作,如果肿块更清楚,说明是腹壁上肿块,反之,如肿块变得不清楚或消失,说明位于腹腔内。

2.腹部凹陷仰卧位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水平面称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见于显著消瘦、严重脱水者。严重的腹部凹陷时腹壁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呈舟状,称舟状腹,见于恶病质,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2)局部凹陷较少见,见于腹部外伤、手术、感染后的瘢痕收缩。

(二)呼吸运动

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称为腹式呼吸。正常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可因腹膜炎症、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块、膈肌麻痹等原因减弱或消失。腹式呼吸增强见于胸腔疾病,临床上不常见。

(三)腹壁静脉

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不显露,较瘦和皮肤白皙的人腹壁静脉隐约可见。在腹壁皮肤薄而松弛的老年人多易看出,且可突出皮肤,但静脉条数不多,多为较直条纹,不迂曲怒张,无病理意义。

当门静脉高压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可显著扩张或迂曲,称腹壁静脉曲张。

检查腹壁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有利于判定静脉阻塞的部位。检查血流方向的方法:检查者用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只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再使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正常腹壁静脉血流方向,脐水平线以上的静脉自下向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进入上腔静脉回流入心脏;脐水平线以下的静脉自上向下经大隐静脉流入下腔静脉再回流入心脏。

门静脉阻塞引起门脉高压而形成侧支循环时,曲张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流方向在脐水平以上的向上、脐水平以下的向下,与正常的血流方向相同。

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多分布在腹壁两侧,下腔静脉阻塞时脐部上、下的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均为自下而上;上腔静脉阻塞时,脐部上、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均为由上而下。

(四)胃肠型及蠕动波

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形,除非腹壁菲薄或松弛的老年人、经产妇或极度消瘦的可能见到。

胃肠道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由于内容物积聚而膨隆,可见其相应轮廓,称胃型或肠型。为了克服其下端梗阻,常有阵发性蠕动增强,故在腹壁上可看到蠕动波。如幽门梗阻时,上腹部可见有自左至右下的蠕动波;小肠梗阻的蠕动波多在脐部。要注意有时消瘦而腹壁较薄的人,可能看到轻微的胃肠蠕动波,但在轻按时消失,相反胃肠道器质性梗阻时,用手轻弹或按摩腹壁后,微弱的蠕动波更为明显。发生肠麻痹时,肠蠕动波消失。在观察蠕动波时,从侧面观察更易察见,亦可用手轻拍腹壁而诱发。

(五)腹壁皮肤

检查腹壁除了腹壁皮肤的颜色、弹性、水肿、黄染外,还应检查下列内容:

1.皮疹见于发疹性高热疾病,药疹及某些传染病的皮疹,伤寒的玫瑰疹最早见于腹壁皮肤。一侧腹部或腰部的疱疹提示带状疱疹。

2.色素腹部和腰部出现不规则的斑片状色素沉着,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脐周围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现象,称Cullen征,可见于急性胰腺炎,偶见于异位妊娠破裂者。

3.腹纹肥胖者和高度水肿的病人,腹壁出现白色纵形条纹,系真皮层弹力纤维断裂所致,经产妇腹部常有纵行的条纹,称妊娠纹。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人,腹部、腰部及臀部都可出现紫红色纵形条纹称紫纹,多为对称性,是由于蛋白质分解作用增强,引起组织疏松和血管扩张所致。

4.瘢痕多为外伤、手术或皮肤感染的遗迹,问明病史,对诊断很有帮助。

(六)疝

腹腔内容物经腹壁或骨盆壁的间隙或薄弱部分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如脐疝、腹壁疝、股疝等。

三、触诊

触诊是腹部评估的主要方法,对腹部护理体检的认识和对疾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确定视诊所见,可为叩诊、听诊提示重点。

腹部触诊前,嘱受检者排尿而后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以使腹肌松弛,受检者作张口缓慢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

检查者站在受检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评估时,手应温暖,指甲剪短,然后以轻柔动作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检查。原则是先触诊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边触边观察受检者的反应与表情,亦可边触诊边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轻腹肌紧张。

浅部触诊时腹壁压陷约1cm,用于评估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深部触诊时腹壁压陷至少2cm以上,用于评估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或肿物。

触诊内容包括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震颤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

(一)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且因年龄、性别、职业而异。一般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为腹壁柔软。年轻、男性、锻炼有素者腹肌张力较高。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按压腹壁时,阻力较大,有明显抵抗感,多为腹腔内有急性炎症,刺激腹膜引起反射性腹肌痉挛,使腹壁变硬称腹肌紧张。腹肌紧张可分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腹肌紧张多见于胃肠道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壁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触诊腹壁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似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肿的腹膜转移。局限性腹肌紧张多为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如右下腹壁紧张多见于急性阑尾炎。腹肌紧张虽然是诊断腹膜炎的重要体征,但小儿腹部触诊时,可因恐惧使腹壁反应敏感,而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者,腹壁反应迟钝,当腹腔内有炎症时可不出现腹肌紧张,故在评估时应注意。

2.腹壁紧张度减低或消失: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量放腹水者,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和经产妇。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等。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触诊时一般不引起疼痛,深压时仅有一种压迫不适感。如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腹部压痛多提示腹腔内脏器官或腹壁有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存在。压痛可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广泛性压痛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局限性压痛见于局限性腹膜炎或局部脏器的病变。若压痛局限于一点时,称为压痛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是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如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压痛多考虑阑尾炎;胆囊区即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压痛应考虑胆囊病变。当检查者用手触诊腹部出现深压痛后,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可在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若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多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表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临床上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三者同时存在称为腹膜刺激症,亦称腹膜炎三联征,是提示急性腹膜炎的可靠体征。

(三)腹部包块

腹腔内脏器的肿大、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包块。触诊腹部包块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位置

包块的位置可根据腹部分区推测包块可能来源于哪个脏器,如中上腹部触到包块常为胃和胰腺的肿瘤、囊肿;右季肋部包块常与肝和胆有关。

2.大小

凡触及包块时均应测量其上下、左右和前后径,前后径难以测量时,可大概估计,明确大小以便动态观察。以厘米为单位记录,也可用实物比拟其大小,如拳头、核桃、蚕豆等。

3.形态

应注意包块的形状,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规则,有否切迹等。如触及表面光滑的圆形包块,多提示为膨胀的空腔脏器或良性肿物;触到形态不规则,且表面呈结节形状或凸凹不平包块时,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结核包块;若触及条索状或管状肿物且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左上腹包块多为肿大的脾脏,内侧可有明显的切迹。

4.质地

区别肿块是囊性的还是实质性的。囊性包块,其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如卵巢囊肿、多囊肾等;实质性包块,质地中等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如肝癌、胃癌、回盲部结核等。

5.压痛

炎性包块有明显压痛,与脏器有关的肿瘤压痛可轻可重,无压痛的包块多为囊肿。

6.活动度

包块随着呼吸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肾、胆等;包块随体位移动或可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移动范围较广且距离较大者多见于带蒂的肿物、游走肾等;腹腔后肿瘤及炎症性肿块一般无移动性。

(四)液波震颤

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可出现液波震颤。评估时嘱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一手的掌面贴于患者的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叩击产生的震水波可借液体传导至对侧腹壁,使贴在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称波动感。在腹壁脂肪过多或腹壁比较松弛者,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个人将一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而传导的波动。此法检查有无腹水,需3000mL以上的液量才可查出。

(五)内脏的触诊

1.肝脏触诊

(1)方法

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触诊时,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处于仰卧位,两腿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的腹式呼吸以使肝脏上下移动。①单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与肋缘大致平行地置于右上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嘱受检者作均匀而较深的腹式呼吸,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密切配合,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但不要离开腹壁且稍加压力,此时由于膈肌下降,肝下缘下移,缓慢抬起的右手恰好与肝下缘相遇。若未触及,则可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和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下界。②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将左手掌与四指平放于受检者右腰部,左手拇指张开置于肋部,右手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肝脏并限制右下胸扩张,加强右手触诊效果。③钩指触诊法: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右侧,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右手第2-5指弯曲成钩状,嘱受检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吸气而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更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2)内容

①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于右肋缘下一般不能触到,少数腹壁松软的瘦人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剑突下多在3cm以内。肝下缘超过以上标准时可能为肝肿大,也可能是肝下移,要结合叩诊肝上界的位置,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则提示肝肿大,若肝上界相应降低,肝上下径正常,则为肝下移。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弥漫性肝肿大常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肝囊肿等。肝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胸腔积液等。肝脏缩小见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或晚期肝硬化。肝下缘记录方法: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与右肋缘交点至肝下缘或剑突至肝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表示。②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个等级:质软(如触嘴唇)、质韧(如触鼻尖)和质硬(如触额部)。正常肝脏质地柔软,急性肝炎质地较软;慢性肝炎、肝淤血质韧;肝硬化质硬,肝癌质最坚硬;肝脓肿或肝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③边缘和表面状态:正常肝脏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表面光滑。肝边缘圆钝常见于脂肪肝或肝淤血。肝表面呈块状隆起者,见于肿块型肝癌等。④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急性肝炎、肝淤血,局限性明显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肿、肝肿瘤。⑤搏动:正常肝脏无搏动。当肿大压迫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出现肝脏的搏动。如三尖瓣关闭不全时,肝脏表面可触及扩张性搏动,腹主动脉瘤时,肝脏可有只向一个方向的传导性搏动。⑥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功能不全引起肝淤血肿大时,压迫肝脏时,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2.胆囊触诊

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方法同肝脏触诊。正常胆囊不能触到。胆囊肿大时,在右肋缘与腹直外缘交界处可触到一梨形或卵圆形,有时较长呈布袋形,张力较高的随呼吸上下移动,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如胆囊肿大,有囊性感且压痛明显者,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有囊性感而无压痛者,见于壶腹周围癌;如胆囊肿大,有实性感者,见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癌患者。

胆囊触痛检查方法:检查者将左手掌平放在受检者的右胸下部,左手拇指指腹勾压于右侧肋下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胆囊点),嘱被检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称Murphy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3.脾脏触诊

(1)方法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用右手单手触诊稍用力即可触到。若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或腹壁较厚,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受检者仰卧,两腿稍屈曲,检查者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1肋处,将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了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如同触诊肝脏一样,迎触脾尖,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为止。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受检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则容易触到脾脏。

(2)内容

应注意大小、质地、表面状况、有无压痛等。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肌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位。除此以外,若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脏肿大。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以下几种。①轻度肿大:脾缘不超过肋缘下2cm,见于疟疾、伤寒、慢性肝炎。②中度肿大:在脐水平线以上,主要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③重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也称为巨脾,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中等以上脾肿大在脾内侧其右侧缘可触及1-2个切迹。脾肿大的测量可用三线记录法。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下缘的距离。2线又称甲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3线又称丁戊线,是指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超过前正中线以“+”号表示,未超过者则以“-”号表示。

4.肾脏触诊

一般用双手触诊法。采取平卧位或立位。卧位触诊右肾时,被检者两腿屈曲并做较深呼吸。检查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将左手掌从后面托起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右腰部,手指尺侧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向右上腹方向进行深触诊。与患者吸气时双手配合夹触肾脏。如触到光滑圆钝的脏器,可能为肾下极。如能在双手之间夹持肾脏,则能感知其蚕豆状外形,此时患者常有酸楚感或恶心感。触诊左肾时,左手绕过患者前方而托起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腰部,依前法双手触诊。触诊肾脏时要注意其大小、硬度、形状、表面状态、有无压痛及活动度。正常人的肾脏一般不能触及,在腹壁松弛、内脏下垂和瘦长的人,深吸气后可能触到右肾下极。正常肾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实而有弹性,随呼吸上下移动,无压痛。肾脏肿大的原因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肾盂积水时肾实质柔软有弹性,有时可有波动感;肾肿瘤时表面不平,质地坚硬。肾和输尿管有疾患时,特别是炎性疾病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腹面的压痛点有季肋点、上输尿管点、中输尿管点,背面的压痛点有肋脊点和肋腰点。肾周围脓肿或肾盂肾炎时,肋脊点和肋腰点有压痛,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时,可于上、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

5.膀胱触诊

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盆腔内,不易触到。只有当膀胱充盈胀大时才超过耻骨上缘而在下腹中部触到。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在仰卧屈膝情况下检查者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触及肿块后应详察其性质。膀胱增大多由积尿所致,呈扁圆形或圆形,触之囊性感,不能用手推移,按压时憋胀,有尿意。

四、叩诊

腹部叩诊目的在于评估某些脏器的大小及有无叩痛,胃肠道通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或肿块等。有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一般多采用间接叩诊法,因其较为可靠。

1.腹部叩诊音:正常腹部叩诊音除肝、脾区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胃肠高度胀气、人工气腹和胃肠穿孔时,腹部呈高度鼓音。实质脏器肿大、腹腔内肿物或大量腹水时,病变部可出现浊音或实音,鼓音范围缩小。腹部叩诊时首先做普通叩诊,可从左下象限开始,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象限,再至脐部结束。

2.肝脏叩诊:叩诊肝脏上界时,一般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为肝脏相对浊音界;继续向下叩诊由浊音转为实音处,即为肝脏绝对浊音界,相当肺下缘的位置。确定肝下界时,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但肝下界因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约高1-2cm;若肝缘明显增厚,则叩诊与触诊结果较为接近。匀称体型者的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瘦长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体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肝上界与下界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正常成人在9-11cm。

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脓肿、肝癌、肝包虫、肝淤血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肝硬化及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穿孔,人工气腹;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纤维化、右肺不张、腹水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胸水、气胸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肌升高,所以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无增大。

3.移动性浊音:腹腔内如有较多液体存留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储积于腹腔的低处,故在此处叩诊呈浊音。评估时,嘱受检者仰卧,腹中部因肠管内有气体而浮在液面上,故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则呈浊音。检查者自脐平面开始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嘱受检者右侧卧位,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受检者左侧卧位,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诊断有无游离腹水的重要方法,当腹腔内游离液体超过1000mL时即可查出。如果腹水量少,可采取肘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位,由侧腹向脐部叩诊,如该部由仰卧位的鼓音转为浊音,则提示有腹水可能。

4.脾脏叩诊:脾脏叩诊价值不如触诊。一般采用轻叩法。受检者取仰卧或右侧卧位,沿左腋中线上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左侧第9-11肋间之间,宽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脾肿大时,脾浊音区明显扩大。有时在左季肋下触不到脾,而叩诊脾浊音界增大,有助于临床诊断。

5.肋脊角(肾区)叩痛:肋脊角叩诊主要用于肾脏病变的检查。评估时,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将左手掌平放在脊肋角处(肾区),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肾区无叩痛,当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肾区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五、听诊

将听诊器置于腹壁上,全面的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和肝、脾区,听诊内容有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等。

(一)肠鸣音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一般每分钟约4-5次。当肠蠕动增加时,肠鸣音每分钟在10次以上,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若其次数多且音响亮、高亢,呈金属性音调时,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时。此类患者肠腔扩大,肠壁变薄且紧张,与亢进的肠鸣音产生共鸣所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是指持续3-5min以上才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肠鸣音者,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或肠麻痹等。

(二)振水音

振水音是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声音。患者仰卧,检查者将听诊器放在腹壁上或用一耳凑近腹壁。用右手略弯曲并拢的手指连续迅速冲击受检者的上腹部,静听有无气液撞击的声音。正常人在进食多量的液体后可出现振水音,但若在空腹或饭后6-8h以上仍有振水音,则提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三)血管杂音

正常腹部无血管杂音,病理性血管杂音可见于如下情况:

1.动脉性杂音:中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若收缩期血管杂音在左、右上腹,常提示肾动脉狭窄,尤其是年轻高血压患者。

2.静脉性杂音:常出现在脐周或胸骨剑突下部,听到连续性静脉嗡鸣音,此音提示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支循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