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管理学
31896600000020

第20章 十二月 风险管理学——规避风险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正视危机,放弃鸵鸟政策

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凉水的大锅里,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没有感到温度的慢慢升高,一直在水中欢快地游动。随着水温逐渐增高,青蛙的游动渐趋缓慢。等到温度升得很高时,青蛙已变得非常虚弱,无力挣扎,慢慢而又安乐地被煮死。

第二次,科学家把一只青蛙放到盛满开水的大锅里,这只青蛙一入水便立刻感觉到环境的变化,迅速挣扎,蹦跃出水,虽受轻伤,却避免了被煮死的命运。

两只青蛙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在时刻变动的环境中,觉察不到危机的存在是最大的危机。如果企业如故事中的第一只青蛙那样,对生存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就会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到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市场淘汰。

在市场中,许多企业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管理者忽视危机的存在,没能让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长久存留,使企业最终如青蛙那样“死于安乐”。

企业危机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即企业自身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危机;二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危机。而对于企业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事件产生的企业危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很难掌握和控制。

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韦斯认为,如果一位企业管理者不能向他的员工们灌输危机意识,表明危机时刻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就会失去效率和效益。打造、灌输危机意识,企业才能正视危机,迎接挑战,转危为安。

【管理感悟】

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式也各有不同。根据企业危机的发生源不同,可以将企业危机分为产品危机、市场危机、经营危机、人才危机、媒体危机、法律或政策危机、自然灾害或社会因素突发事件导致的不可抗力危机等类型。

直面危机,变坏事为好事

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令人烦恼的“小事”发生,对此,有的公司不闻不问,任小烦恼化成大麻烦;有的却长袖善舞,变坏事为好事。

日本大阪有一家“吃光餐馆”,其老板山田六朗参加参议员的选举落选,从政失败后专心打点这家餐馆。

餐馆的规模并不小,可在开业不久就遭遇麻烦。餐馆的50多名员工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为表示抗议和争取提高福利待遇,工人们开始闹罢工。刚开业就碰上这等倒霉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但山田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毕竟是参加过参议员竞选的人物,不乏政治头脑和政治手腕,虽然说现在是“弃政从商”,但往日政治斗争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很快就拿定主意,要把这次员工的“造反”变成一次公司形象宣传,“化害为宝”。

他找来闹罢工的领袖,和他谈判,答应给员工们增加一部分薪水,请员工们复工。在职工们答应重新上班之后,山田开始了他别出心裁的广告活动。他开始在店铺里到处贴出宣传小旗,上面写的内容竟是:“欢迎罢工”、“我们欢迎攻击”之类的话。

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吸引了大量“好事”的顾客。同时,山田本人的背景和这种不同寻常的广告也吸引了许多报刊杂志的记者前来光顾。他们主动登门采访,并撰写专题文章,在各报纸、杂志上发表。

通过顾客们的议论和报刊杂志的宣传,“吃光餐馆”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山田其他的一些辅助措施,如牛穿上写有“吃光”字样的衣服,在牛背上驮上各种活鸡、活鸭、蔬菜等,在大阪的街上招摇过市。报上对于“吃光餐馆”的报道总是连续不断。

这样山田没有花一分钱的广告费,却使得餐馆成为人们乐于议论和常去的地方,餐馆的营业额在一年内翻了两番。一件令人头痛的坏事,在山田的手中却变成了一件难得的好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关注公司或公司的产品。

【管理感悟】

在同样的一条河里,要到达同一处彼岸,怎样做符合程序,怎样做不符合程序,这正是聪明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最佳场所。

冷静理智,不被危机吓倒

在任何时候,恶劣的环境和自身条件都比安逸的条件更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并且可能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带领人们打开从来没有试过的门,前往我们从来没想象过的地方。这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身的潜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突破环境的局限。一旦抛开内心的畏惧,这种潜力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找到可行的办法,从而打破环境和条件的局限。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猛虎踯于后而魂不惊。”沉着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一个公司的成熟与否,遇事越沉着,离成功也就越近。冷静地正视失败,冷静地分析形势,冷静地权衡利弊,冷静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危机后的成长就有了必备前提。

危机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司经营者临阵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及时处理发生的危机,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

总经理面对危机最需要的就是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人在危急时容易恐惧、紧张、行为失措,结果只会错上加错。只有冷静下来,人的智慧才能“活”起来,才能寻找到摆脱危机的办法。具体的做法是:

(1)面临危机时沉着冷静,不能惊慌。

(2)寻找关键的一步,方向要正确,千万不能南辕北辙。

(3)走好关键的一步,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4)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挺住。有时坚持到了即将胜利时突然放弃了,很可惜。

【管理感悟】

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简言之,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处理危机,努力做好善后

(1)尽快地掌握事实真相。这是寻求妥善处理事件的前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即在处理危机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危机的症结,找到危机产生最根本的矛盾所在,才有可能找到消除危机的突破口。

(2)调查研究,弄清危机来源。只有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司才能在处理以后的事件时做到有的放矢。

(3)联系传媒,争取舆论支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新闻界的特殊地位,新闻媒体的影响范围异常广泛,对公众的舆论导向作用极大。所以,发生危机后,公司应广泛联系新闻界,利用新闻传播,增加组织的透明度,增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事件的影响。

(4)坦诚对待公众和新闻界。危机一旦发生,往往成为新闻媒介及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时当事人的坦诚往往能成为博得新闻界的信任与支持的有效武器。

(5)维持公司形象,消除事件后果。在危机中,公司形象也极有可能受到挫伤。因此,在处理危险的策划中,公司要由始至终注意形象的维护。

【管理感悟】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危机事件发生后,很快就会不胫而走。如果耽搁时间,只会扩大不良影响,恶化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舍车保帅,在舍弃中重生

公司有时陷入困境,只需通过加强某一方面的小小努力,即可摆脱困境,但有时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或者即使危机不那么严重但采取小的措施不足以摆脱困境,那么公司就得让“该死的死去”,即所谓“舍车保帅”,也是从失败达到不败的阶梯。

公司在陷入困境时,对于亏损或濒临破产的子公司分别或部分采取出卖的“舍车保帅”策略,大有好处,是败变成不败的途径之一。具体而言,“舍车保帅”可以:

(1)改善公司的资产和债务结构,提高公司的资信等级。

(2)获得理论收入,以解燃眉之急。

(3)迅速盘活资金,加速资金周转。

(4)改变公司的产业结构,为公司改变投资和生产经营方向提供有利条件。

(5)发展和壮大公司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生产,使公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危机是悬在每个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有时需要“断腿保全身”的智慧,此时,要求管理者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当断则断,不留后患。

【管理感悟】

舍得既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的艺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做企业最难处理的是舍与得的关系,合二为一还是一分为二,就是舍得之间的博弈。其中,合二为一就是企业家思想,即企业文化“基因”。

巧用危机,化危机为转机

危机降临时,往往对总经理形成巨大压力。商人要摆脱危机,消极躲避是避不开的,因而要主动出击,但如果硬碰硬,则有被危机压垮的危险。这就需要巧以应付,把危机形成的不利态势巧妙转化成反弹之势,这样不仅能摆脱危机,还可反败为胜。

法国“碧绿液”矿泉水公司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公司,产品远销海外,仅在美国的年销售额就达5.5亿美元,占美国矿泉水市场的85%。

1988年2月,一桩意外的事件发生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宣布,经过对“碧绿液”抽样检查,发现一些矿泉水含有超标2-3倍的化学成分甲烷,长期饮用可致癌。这一结论无疑是对“碧绿液”的当头一棒,公司面临灭顶之灾。

在报纸宣布这一消息的第二天,该公司即通过新闻媒介作出积极反应,由公司总裁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公司收回2月9日以后出厂销往世界各地的全部产品,就地予以销毁。”记者们注意到总裁宣布的是:“世界各地”,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局限于美国一地。这一来,据估计,被销毁的矿泉水就达1.6亿瓶,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法郎。

紧接着,总裁以准确的数据公布发生事故的原因,宣称这是一项人为的技术——在净水处理中由于过滤水装置没有定期更换,使滤水能力下降而造成含甲烷量过高,这就排除了水源被污染的原因。同时,公司还宣布已经对过滤水系统作了新的技术处理的各种措施。这些异乎寻常的举措,起到了迅速恢复消费者对“碧绿液”信心的作用。

然而,该公司的举措并没有到此结束。他们为恢复公司的信誉、巩固市场,又进一步发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在危机发生地美国,该公司在广告宣传攻势上更是费尽心机,总投资1.55亿法郎的广告费绝大部分投入美国市场。一系列的措施,加上强大的宣传攻势,再次征服了美国消费者的心,信誉危机终于烟消云散,“碧绿液”的销售商潮又卷土重来。

【管理感悟】

危机不仅带来麻烦,也蕴藏着无限商机。善于利用危机,会把危机变成转机,甚至迎来难得的发展机会,这都是有可能的。

化解危机,施展攻关手腕

危机来了,躲避和逃避都不是办法。这时候,总经理最应该做的是施展公关手腕,化解难题,迎来曙光。

(1)求助政府

当一家公司面临危机时,向政府求助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求助的公司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一定的手续。

一般来说,在陷入困境和危机后,公司在向政府求助时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摆正关系;第二,要求适中;第三,富有耐心。

(2)求助法律

在市场竞争中,当公司因合法权益被侵害而遭遇危机时,求助法律即可摆脱危机。一般来说,公司在求助法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具备法律意识,要知法守法,更应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第二,遇到麻烦、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可以求助于法律。

第三,打官司要准备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3)求助银行

当公司在经营中遭遇到了没有钱的危机时,可以大胆地求助银行。事实上,求助银行不仅能摆脱危机,还可事半功倍。

与银行打交道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恪守信誉;第二,让银行有安全感;第三,经常与银行保持联系。

(4)求助媒体

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作用可谓大矣,当公司遇到危机时,切不可忽略新闻媒体的作用。借助于媒体有时也能摆脱危机,反败为胜。

一般来说,公司在求助媒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准备;第二,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三,通过媒体及时说明事实,可以减少批评,制止谣言;第四,出现问题、陷入危机后,通过媒体及时公布公司将采取的行动,等到弥补过错之后再作一次说明。

【管理感悟】

危机的属性就是公开性,危机处理可以说就是危机沟通。在传播与沟通中,企业一定要掌握报道的主动权,以企业为第一消息发布源,及时安排准确的信息披露,以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避免陷入更大的危机。

预测危机,学会未雨绸缪

危机往往是在事物的平静表面下就开始酝酿的,如不能及早发现迹象,危机必然会接踵而至。因而,一旦发现端倪,看出了征兆,就要果断采取措施。

事实上,世上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把握这些联系并仔细观察,就会找到危机发生前的一些征兆。因此,凡事都要早做好应付的准备,以避免危机到来后束手无策。

许多时候,因对危机端倪的主观失察而导致面临危机的情形非常普遍。在此,总经理要特别警惕以下几种情况:

(1)视而不见。对于已经出现的一些危机征兆视而不见,没能引起应有重视,而是放任不利因素的发展。

(2)对问题严重性认识不足,忽视了问题发生后的潜在影响,以至于错失良机,未能及时控制局势。

(3)缺乏敏捷应变的思考能力。面对危机的出现,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没了主意,这都是头脑跟不上的结果。

(4)认识问题偏执,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遇事只往好处想,不去考虑不利的一面。

【管理感悟】

“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这些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未雨绸缪”。公司在市场竞争和经营管理中,应及早发现危机端倪,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在思想上强化防范意识,并且具体、详细、妥善地安排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从而避免陷入各种危机之中。

制定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2000年3月,诺基亚和爱立信芯片的重要供应商飞利浦公司的一座半导体厂发生了一场火灾,诺基亚的公司高层在大火意外后,马上成立了一个危机处理小组,迅速作出了应急反应,他们紧急重新设计了芯片,并想方设法提高生产速度,同时尽量寻找任何一点可以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争取所有可能的供应商,从而把危机变成公司的转机。

而爱立信在得知火灾的消息之后,管理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没有人认为这场火灾有什么了不起。与飞利浦最初预想不同的是,到了3月底,芯片厂仍无法正常运作,恢复正常生产恐怕还要拖上好几周的时间。直到4月初,爱立信才发现此事非同小可,但此时已束手无策。

由于对危机反应迅速,诺基亚的原料供应及时,手机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爱立信却因芯片短缺而遭遇重创。虽然在飞利浦火灾事件后,爱立信改弦易辙,重新与其他供应商签订了生产合约,但由于反应迟缓而流失的4亿美元的收入却再也无法挽回。再加上营销和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到2000年,爱立信手机部门总共亏损16.8亿美元。

当时,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7%扩大到了30%,爱立信则从12%下降到9%。2001年1月26日,爱立信宣布退出手机市场,这无疑是将制造手机的丰厚利润拱手让人。

通过对这两家国外公司的对比,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对危机的迅速反应对于一个公司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差距来自准备,准备决定差距,越来越多公司的遭遇都证明了这一点。

【管理感悟】

对大型企业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的危机往往酝酿成巨大灾害。因此,在平时做好危机预案就成为一种必需了。这种预案的制订,需要多方准备、统筹规划,并有一定的预算资金作为支持。

陷入困境,倡导共渡难关

在公司陷入困境时,公司经营者特别要关心员工的生活,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这样员工才会努力为公司摆脱困境献计献策付出更辛勤的劳动。如果经营者不为员工利益着想,甚至动辄解雇员工,那么公司就得不到员工的支持,也就难以摆脱困境。

美国惠普公司是一家名震世界的电子公司。由于它生产的产品是新兴产品,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创业不久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勃勃兴起的电子行业也没有能逃脱危机的打击,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

当时,不少人向公司总裁比尔·休利特建议,依照其他公司的做法裁减雇员以暂时渡过难关。休利特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裁减雇员虽然能渡过经济危机,但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他郑重地向员工宣布:不解雇任何一个人,同时号召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以期顺利地渡过难关。

同时,公司更新其管理哲学,更加强调努力和革新精神。在印发给员工的声明中,第一句话就是:“在目前的困境下,组织的成就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

公司声明的引言部分这样结束:“公司在危难时刻不应成为一个严格的、军事型的组织,而应给每个员工更充分的自由,用他们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奔向总体目标。”

“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公司在危难之时不解雇员工,并且真诚地对待他们,员工也没有愧对公司。在逆境之下,他们发奋地工作。在公司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人们正在谈论着产品的质量,为本部门在这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深感自豪。

正是这种与员工之间的齐心协力,不仅使惠普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而且使其高效率地、超高速地发展。最后公司的品牌价值高达70亿美元,位居世界高技术行业第四位,可谓成绩卓著。

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公司落于困境或危机之中时要反败为胜,秘诀之一是公司上下荣辱与共,齐心协力。一般来说,公司在危机之中要做到齐心协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员工传递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公司荣辱与共、生死相关的利益关系。

(2)公司经营者、管理者要与员工共患难,做到心心相印,不能为了摆脱公司困境而损害员工的利益。

(3)要有振兴公司的正确方案,使员工们看到公司的决心和前景,才能有众志成城的效果。

【管理感悟】

公司的危机来临之时,应该是上下一心,这就是公司的竞争力所在。同时,面对危机,公司上下高度一致和相互信任,反过来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不但可以帮助公司顺利熬过衰退期,最终将成为提升组织向心力的一种契机。

减少不良的应收账款

(1)建立完善的开户制度

有的企业或营销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为了抢占市场、尽快地打开营销局面,在事先未对客户资信作深入调查、正确评估的情况下,就草率地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与客户进行合作,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周转不良的应收账款。比较妥善的做法应该是在走访市场整体并了解客户的相关情况后,按照行销意识、市场能力、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商业信誉等指标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客户作为合作伙伴。

(2)培养优先的回款意识

客户在向其供应商支付货款时,会根据以下的原则选择支付的先后顺序:

①产品整体销售金额的多少。因为销量大的产品,客户不愿它断货。

②产品对客户利润贡献的多少。这里的利润主要体现在进销差价、返利、费用补贴等方面。

③客情关系的维护程度。客户给你卖了一年的货,连厂家的营销老总都看不到,他能和你关系好吗?

④厂家对货款管理的松紧程度。自己的货款,如果自己都无所谓,厂家能有所谓吗?所以,可以巧妙地运用销售政策来激励客户,赢得客户的重视。同时,每到结款时间一定要如约前往,在客户心目中形成“这一供应商的货款不可拖欠”的印象,从而让他将本公司的付款顺序排列在其付款计划的前面。

(3)形成有序的对账制度

通常而言,以下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厂商双方应收和应付金额的误差,应该重视:

①产品结构为多品种、多规格,而每一产品的回款期限又不同。

②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时。

③客户不能够按单(销售单据或发票)回款,而是定期按销量回一次款,如你开了50万元的发票,客户却只给你回35万元的款,另外15万元转到下一次。

④用货款垫支其他费用,如返利、破损产品货款、广告费用、终端销售推广费用等,混淆不清。因此,应与客户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每隔三个月或半年就必须同客户核对一次账目,对好业务往来和财务结算明细账。

【管理感悟】

在核对明细的基础上做好货款分类,按照货款预定的回收时间及回收的可能性,将货款分为未收款、催收款、准呆账、呆账、死账几类,对不同类型的货款,加以不同的催收力度。同时,依据货款期限的长短、货款金额大小及类型、客户付款程序的繁简、客户离公司的远近等因素,做出一个轻重缓急的货款催收计划,有头绪有步骤地开展货款催收工作。

养成及时对账的习惯

公司的问题不及时解决,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人们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像潮水冲破大堤一样。企业积重难返,危险期就不远了。

2005年3月下旬,某市南区某食品公司发现,信誉良好的某商业连锁公司所拖欠的货款竟居高不下,经调查得知,负责货款回收的程某近来经常去澳门游玩。该公司领导感觉到情况不妙后,由公司副总梁某约程某于3月27日前来对账。但程某做贼心虚不敢前来,后来只好交代:“我拿公司的钱去赌博输掉了!”

随后,梁某马上前去该商业连锁公司对账,才发现该公司所欠货款仅12万元,而此前的3000万元货款已被程某截留。公司报案后,程某迫于压力向警方自首。警方调查得知,2005年1月到3月,程某经常经珠海拱北口岸前往澳门赌博,并利用侵占的财产购买房屋、进行商业投资等。

这次事件中该食品公司共挽回经济损失1209万元。由此可见,忽视平时账目的处理,容易形成积弊,最终造成债务管理的危机。

【管理感悟】

不要一说到不好就跳起来,做得不好,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公司就进步了。个个说好,把问题压在表面下,公司就会像长了癌细胞一样,开始不在意,一旦扩散,问题就大了。而暴露了,解决了,就好了,解决一个问题就少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公司就少了一份隐患。

手头保持充裕的现金

“流动的钱才能生出更多的钱”。现金是公司的生命线,公司手头可供随时支配的货币和活期存款能否为生产经营提供足够的现金,对公司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只有现金才能帮助经营者偿付到期的债务,若不能及时筹措到必需的现金对公司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都会造成严重后果。虽然可以通过降低公司产量来度过现金危机,但是,非万不得已,公司是不会采取这一方法的。它会紧缩公司的变现能力和赢利能力,甚至使公司资不抵债而破产。只有搞好现金管理,才能保证公司持续赢利和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任何交易只有在收到现金时才算圆满完成。

在做强做大做优过程中,公司经营者常常只对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问题;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而忽视手中掌握的现金。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会使公司的变现能力降低,导致资金沉淀;公司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都会导致公司发展的失败。因此,公司在超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防范现金风险。

【管理感悟】

在加强现金管理工作中,公司应发挥财务工作人员的作用,并争取到银行的帮助。如果他们能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公司可以从中得到合理利用现金的好主意,这样就可以首先通过挖掘内部潜力解决现金不足的难题。

做贷款担保务必谨慎

冒险就会有风险。风险就像激流中的暗礁,企业就像激流中的航船,总经理这位船长如何带领自己的企业之船穿过激流,绕过暗礁,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风险始终是与企业发展相伴随的,幻想零风险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总经理怎样看待风险,怎样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如果一个总经理对自己面临的风险懵懂不知,那是非常危险的。

金华百货有限公司是创办于1950年的老国有企业,集商品零售、批发和娱乐、餐饮等产业于一体,营销范围辐射闽、浙、赣、皖等地,是当地的利税大户。1995年它跻身全国商业百强,并改组为股份合作模式的有限公司。

但从1995年3月开始,金华百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单华不顾公司章程的明文规定,无视金融风险,背着广大职工,先后十多次为他人做贷款担保。被担保一方,有的拿到贷款后逃之夭夭,有的因经营亏损无力偿还。银行为此纷纷诉诸法律,这些无从落实的贷款连本带息全部转到了金华百货有限公司的头上。

经过一番折腾,单华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给金华百货有限公司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无可挽救。金华百货有限公司的职工大多数都在公司入了股,在职职工个人股金都在3万元以上,连离退休的职工也交了4000多元。如今,投入的股金有何着落暂且不说,连饭碗都保不住。

一连串的担保赔偿使金华百货有限公司元气大伤,良好的商业信誉也大打折扣。没了货源,没了资金,原先红红火火的生意也急转直下。金华百货有限公司的1000多名员工如今走的走,散的散,剩下的也度日如年,连每月基本的生活费也拿不到。

【管理感悟】

不要相信对方的谎言,更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亲自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商海行船,时刻都要注意规避风险,盲目地感情用事、不讲制度、无视风险,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要学会找人代理讨债

所谓讨债代理是指讨债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内,以债权人的名义同债务人就债务纠纷问题进行相关法律事务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债权人委托代理向债务人讨债。

和一般民事代理一样,讨债代理也必须涉及到被代理人(债权人)、代理人、第三人(债务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特征和性质也和一般代理完全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

大多数情况下,讨债代理人的权限都是由债权人的授权行为也即是由债权的委托而产生的。这种授权行为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它只凭债权人一方有授予代理人以代理权的意思表示,代理人即可以取得代理权。因此,授权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才可以进行。通常的法律基础有委托合同、合伙合同、劳动合同等。

代理形式比较常见的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特殊情况下还须采用签证、公证等形式。讨债代理因其事关重大,所以多采用书面授权委托书的形式。讨债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讨债代理人的姓名、讨债权限、讨债期限,讨债委托授权书中必须有债权人的签名或盖章。

如果讨债代理期限届满,或者债权人撤销其委托,或者讨债代理人辞去其委托,或者因讨债代理人失去行为能力,或者因债权人、债务人、讨债代理人之一死亡或宣告死亡,讨债代理关系即行终止。如果是前三种情况,讨债代理人应及时交回授权委托书,或者债权人发表公告声明代理关系终止,委托授权书无效。

【管理感悟】

一般来说,讨债代理人不应随意将债权人所委托的代理权转委托给其它人。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讨债代理人有可能不能亲自完成代理事务,或者仅靠代理人一人的力量不能完成代理事务,不得不再委托他人代理全部或部分事务。即便如此,讨债代理的再代理也不能随便任意进行。通常在事前应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在紧急情况下,为了债权人的利益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再代理,事后应当及时告诉债权人。

防止产生呆账、死账

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形成与公司赊销政策密切相关,其规模往往与销售收入正相关,即销售收入增长将引起应收账款规模的增长。公司信用政策过于宽松会导致应收账款规模迅速扩大,一旦货款不能回笼,公司将陷入“账面利润多多,账户资金空空”的虚假繁荣的窘境,公司的利润将大打折扣。如果控制不力,公司的利润将被大量的呆账和死账消耗殆尽。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货情况。主要是进货的时间、频率及数量,如果客户在淡季多次大批量进货,显然是不正常之举。

(2)销售方式。注意客户有无恶意窜货跨区域销售、“放血”削价抛售、“跳楼”清仓甩卖等行为。

(3)人事变动机构调整。主要是原来负责对口工作的相关人员调离或组织机构撤销。一旦有变动或调整,务必要求客户办妥移交手续,最好是以企业法人身份作出货款确认工作,以防“赖账”现象发生。

(4)付款时间。如果一向按时足额付款的客户一再要求延长付款时间或分批支付货款,其中必有蹊跷。

(5)经营方向。实力本来就不济的客户突然转向投资或兼营其他行业,在财力和人力上必然勉强。如果他失败了,本公司很可能就成为他倒账的对象。

【管理感悟】

公司在把客户当上帝一样尊敬的同时,也要把他当“贼”一样地防,时刻关注一切异常情况,如人事调整、机构变革、经营转向、场地迁拆,甚至关闭、倒闭、破产的先兆等,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开展跟进工作,防患于未然,杜绝呆账、死账,以减少不必要的货款流失。

常胜将军的催款技巧

(1)釜底抽薪。面对顽固的赖账大户,我方不一定与其正面交锋,而是想办法威胁、削弱甚至消灭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如停止供应关键部件、主要生产资料等),迫其就范,乖乖地完“币”归赵。

(2)杀一儆百。在数量上,当债权人面临的债务人不止一个而是有好些个,而债权人又没必要、没时间、没精力一一去对付他们时,这时可以考虑使用“杀一儆百”。此时,选准这个“一”非常重要。选准了,可以起到威慑他人的作用;选择不准,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利用人性讨债。准确地说,这是讨债人利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交流,通过与债务人建立某种信任、友谊和支持,造就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达到目的的讨债方式。这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值得研究和提倡的方式。

(4)欲擒故纵。催款者在运用这一兵法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少予多取,即少给对方一点利益,以便取得较多的利益;短予长取,即短期内给予对方一定利益,目的在于取得长期利益。

(5)借助外力。在新闻媒介上对逃债、赖债者予以曝光,限期履行,这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采用的有效的催款方法。

【管理感悟】

债务人拒绝履行还债的义务,一拖二逃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是我国法律不容许的。因此,债权人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程序,请求强制执行。

减少客户的赖账行为

(1)签订严密的销售合同

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把合作条件(特别是付款方式)开门见山地提出来,客户很可能认为条件太“苛刻”而不予合作,从而影响到后一步的业务往来。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第一,事先说明,显示了自己合作以诚的原则;第二,减少了后期业务过程中的“后遗症”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在与客户合作之初就应以加盖了有效印章的《购销协议》、《买卖合同》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详细地对货款结算作出规定和说明:供货价格(也就是结算价格);结款方式或具体的结款时间。

(2)控制适当的铺货广度

在产品营销过程中确保一定比率的铺货率,无疑会增加产品的销售机会,为销量提升打好基础。但是,如果铺货面过广,过多地覆盖了一些无规模、无实力、无信誉的“无效”客户,不但不会扩大销量,相反还会增加货款催收的难度,应收账款的风险也会同时增加。因此,无论是从提升销量还是从应收账款管理的角度来讲,都没有必要对目标市场内的每一家客户进行铺货。

(3)掌握恰当的发货频率

在合作过程中,营销人员除了“及时送货”之外,还可以巧妙地控制发货频率给客户施加压力,防止客户拖延支付期限或减少支付金额,从而达到按时足额结款的目的。具体措施是:

①对于“送二结一”的产品,可以将客户购货要求化整为零,多批次、少品种、少数量地给客户供货。

②将优势品种断货。每个厂家都有一两个有市场需求的、成熟的、畅销的优势品种,如果将这样的品种停止向客户供货,必然使对方的下线客户转移进货渠道,甚至永远流失。

③前款不结,后货不送。停止向客户供给一切货物,直至他付清前期货款。甚至收回货物,不再与之进行业务交往。

【管理感悟】

那些说跟你签几百万订单的人,没付定金,先要回扣,十有八九怀有不良用心,如果被他们许下的暴利蒙住了眼睛,则免不了掉进陷阱,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付不温不火的钉子户

华山集团是一家以经营服装为主的综合性公司,利润颇丰。有一次,与东北某公司签订了30万元的服装销售合同。华山集团按合同规定,发30万元货物——“珍珠翠”牌衬衫3万件给东北某公司,让其代销。

当时,东北某公司称,因其效益欠佳、资金周转慢,不能立时货款两讫,华山集团答应在服装销售后付款。一年过去了,当华山集团代表去催收货款时,碰了“软钉子”。

东北公司经理孙某亲自出面,一见到华山集团代表,立即满脸赔笑,礼貌甚是周到,言行极为客气。

华山集团代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索要欠款。孙某却将眉头一皱,煞是为难似的,沉思半晌,说:“您看,贵集团与我公司签合同时,我也曾说过,我们公司效益不好。唉!想不到至今不景气,其实我们早想还货款给贵集团,只是,只是,唉,一言难尽呐,您看,贵集团是否可以缓一缓,且容我们想想别的方法……”

华山集团代表一下子明白了,要拖帐!代表马上拨通华山集团总裁妙某的电话,妙某当机立断,马上派人去调查“珍珠翠”衬衫在该公司的销售情况。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该公司利用该产品的物美价廉优势带动销售了许多其他产品,赢利不少。

没别的,妙某马上电告孙某:经市场调查,贵公司效益良好,望能依合同按时付款。否则,本集团将诉诸法院。

孙某接到此电后,打消了赖账念头,很快就将欠款付清了。之所以解决得如此顺利,主要是因为华山集团掌握了足够的市场信息数据资料能充分证明该公司在扯皮,从而据理出击,直接要诉诸法律,不留商量余地,使得该公司的“软钉子”无以施展。

【管理感悟】

怎样对付“软钉子”,尤其是领导,对待“软钉子”更需方法得当、巧妙,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纵观官场、商界等成功的领导,其中有一种有效的方式便是,重拳出击,直捣“黄龙舟”,“硬钉子”也好,“软钉子”也好,硬硬的锤子只管砸下去,捣个稀烂。

学会正确看待“负债”

世界著名船王洛维洛的发家史,应该说起源于其负债经营。早年,他一无所有,起初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净赚了1000美元。

他想:借贷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创业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朋友借给自己的钱,又哪能赚回1000美元?如果自己从银行贷到一笔钱,先买下一艘货船改装成油轮,然后自己经营,不是就可以走出困境吗?

经过-番周折,洛维洛用银行贷来的第一笔钱买了他所要的旧货轮,自己改装成油轮后租了出去,然后用分红作抵押,又向银行借了一笔钱,再去买另一艘船。

随后,他用同样的方式,不断地抵押贷款,最终将贷款本息逐步还清,而他亦成了真正的世界著名船王。

曾经欠债是贫穷的标志,但如今许多“富人”也开始借钱,他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通过借贷来扩大经营,借钱生钱,负债经营,这对于许多白手起家创业的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果这个风险你不冒,你一步也迈不出去。

【管理感悟】

负债不可怕,只要有思路、有事业在,撒出去的钱一定能赚回来。如果手中握着大把的钱,却不知道该做什么项目,没有投资方向,也就是钱花不出去,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花,这才是真的可怕。

防备合同上的骗局

一般来说,合同书上的骗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甜头合同。不法分子采用同公司签订大宗大额合同,先向公司预付小部分货款作“甜头”,企图骗取大量商品或现金。

(2)放线钓鱼。不法分子掌握了市场疲软的行情,了解到某些产品销路不畅,也熟悉有的公司经营者手长嘴馋的嗜好,便投其所好,签订假合同,迫使对方就范。

(3)设置圈套。利用生产资料紧缺或某种物资俏销的经营形势,抓住有的公司急于求货的心理,以权威部门证明为幌子,精心设计圈套,采取欺诈手法签订无效经济合同。

(4)借鸡下蛋。不法分子采取狡猾手段,以本单位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外单位资金,实现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逃避法律制裁。

公司为避免在签订合同时上当受骗,在签订合同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在签订经济合同前对不甚了解的单位要认真了解,不可轻率从事。对异地单位的经济合同签订、付款等手续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对于经营范围、私营公司名称、结算付款单位不一致的,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映。

(2)了解和签订经济合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双方当事人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不仅要依照《经济合同法》,还要依照与签订经济合同直接有关的具体法规,如《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借款合同条例》等。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比较重大的经济合同,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签证。通过借助权威机构的认定,有效避免风险。

(4)公司根据需要,要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以防止无效经济合同的发生,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管理感悟】

经济合同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每一家公司都离不开经济合同。因而,不法分子总是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有的公司在签订合同时不注意提防,结果上当受骗。

小心证件印章诈骗

今天,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公司、办事处多了,其中也不乏皮包公司,趁机打着“合法”的法人资格,利用假公章证件进行诈骗。一般来说,公司防备这一骗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公司的总经理要消除“崇上”、“畏官”的心理,无论你在多高身价的公章证件面前,都要保持冷静,使思维不至于混乱。

(2)不要过高看待各种证件、介绍信的价值和作用。证件、介绍信只不过是一种“身份自我介绍”,并不能起到证实身份的作用。

(3)不能根据一个证件、片言介绍信就轻易相信陌生人,特别是在决定重大事宜的时候。公司一旦陷入证件印章等诈骗之中,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绝不能采取以“黑”对“黑”,用不正常手段进行报复。

【管理感悟】

假公章、介绍信、工作证、记者证、身份证、名片等为骗子提供了方便的诈骗工具。有的公司一见“公章”、“证件”就以为是最可信赖的标志了,就放松了警惕,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认清广告中的骗术

广告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公司出资、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工具。广告宣传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某项特定事物的注意,为宣传商品、推销商品服务,诱发消费者购买商品,以增加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有的管理者缺乏鉴别力,轻易相信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的虚假广告,从而上当受骗。

2005年4月,北京海淀区某公司经理刘某,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上海市某高技术应用研究所转让微型第四代收音笔技术的广告。广告称他们提供散件,回收产品。刘某被广告中的内容所吸引,于6月15日启程去上海市,19日同研究所经营部负责人蒋某签订了一个组装10万套收音笔的合同。

刘某交2万元技术转让费后,另交16800元买下2800套散件准备带回北京。当时刘某和蒋某约定,21日取货,回京组装后立即返回成品,用这些成品再换散件。

两天后,刘某去取散件,蒋某对刘某说:“这两天订货的人太多,工厂又出了点故障,零件一时供不上。你先回去,一个星期之内我保证如数给你邮去。”可是,到了6月1日,刘某才收到残缺不全的2800套散件,而且由于散件不配套,刘某一套收音笔也装不出来。

6月18日,刘某打电话到研究所找蒋某,得到的答复是:蒋某出差了。6月25日,刘某再次给研究所打电话,一位女同志说蒋某等人已搬走,他们不是研究所的人。她让刘某找所里的领导。刘某再次把电话打到研究所经营部,一位姓张的男同志说:“蒋某等人是骗子,已经跑了。”

就这样,刘某花了近四万元钱,得到一些毫无用处的电器元件和一张废纸一样的合同。

【管理感悟】

随着营销在市场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告在经济活动中随处可见。公司上虚假广告的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广告本身是虚假的,其发布主体或内容有违《广告法》等,对此可以向法院起诉发布广告的媒体和发布广告的主体;二是广告本身是合法真实的,而骗子只是利用广告作引子进行诈骗,对此可以向工商管理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要求依法处理。

不被谎言欺骗迷惑

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谎言无处不在,但只要稍稍分辨一下,也就能辨认出谎言。然而,有的公司却因轻信谎言而上当受骗。

浙江嘉兴二轻公司的闻某,是张某的朋友,而且认识嘉兴市里的头面人物,很有一些活动能力。当闻某听说卢某想开店,而且有七八十万元资金时,连忙建议卢办公司,并答应向市里有关领导说一说,以取得政府的支持。

事实上,卢某只是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因为生病住院与也在医院治病的张某偶然认识了,也许是同病相怜,两人很谈得来,卢某向张某胡乱吹嘘,说她是什么中央领导的什么亲戚,父母都在国外,如何如何有钱,自己以后也要到国外。

张某信以为真,于是把她介绍给闻某。闻某又带着卢某到市政府的一位领导家里,详细介绍了卢某的“身世”和打算办公司的计划。该领导听后很感兴趣,当即表示支持,并随后把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找到办公室,向他交待:“卢某是侨胞,钞票是海外来的,要用100万资金在嘉兴办个公司,手续你给办一下。”就这样,一张注册资金100万元的“惠华贸易有限公司”筹建执照就成了卢某进一步搞诈骗的“护身符”。

在侨胞和市领导的幌子下卢某结识了嘉兴的一些公司老总,为了骗钱卢某谎称国外有几百万美元来嘉兴投资,你们需要,我可以帮助解决。不过,我们公司目前建造大楼需要买钢材,急需人民币。几位公司老总一听,连忙帮忙,从银行贷到80万元“借”给惠华贸易有限公司。

贷款到手,卢某大肆挥霍。但是坐吃山空也不是个办法。卢某故伎重演,四处放风说国外亲戚有一批涤纶丝给她,正巧,杭州精彩纺织公司急需此货,连忙派人来联系。为了在谈判中不露马脚,卢某专门聘请了一个捏造谎言的高手作为谈判代表。

谈判开始了,卢指着这个重金聘来的人向对方介绍:“这位是北京国际贸易信托投资公司的代表,涤纶丝是从他哪里来的。”这个人先向大家点了点头,然后说:“我叫陈某,我们公司的老板就是荣毅仁先生。我们公司最近从国外进口了1万多吨日产三枪牌1500低弹涤纶丝。因为荣老板和惠华公司的卢老板很熟悉,所以划1000吨给惠华公司。”

经过讨价还价,双方签订了780万元的合同,杭州精彩纺织公司当即预付了200万元定金。这样,精彩纺织公司又被卢某谎言骗去200万元。

【管理感悟】

人们容易上当受骗,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太贪婪了。在贪心的驱使下,一个人冷静的人也会失去理智,头脑发热,最后犯下愚蠢的错误。由此可见,在诱惑面前不贪不恋是远离骗局的保证。

美人计前擦亮眼睛

商场内可以说是光怪陆离,什么都有,要争取生意,手段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美人计。

比如,卖家为取得生意,要讨好买家,买家或买家的代表是男人,一般就是带他们上夜总会,令这些男人高兴,然后使其乐意签订合同,就算是合同条件较不利于买家,买家在酒醉情迷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

有些更极端的是布下美人计的陷阱进行欺骗和勒索。****使人意乱情迷,不能自控,结果就令自己蒙受惨重损失,甚至一场惊魂,不单失财,更吓到剩下半条人命。

做生意的男人,需要对此有心理准备。要知道世界有很多“飞来蜢”,都是有动机的,要小心应付,在****中不要迷失自己,要常常保持警觉,不要因为美色而疏忽大意,做出不利于生意的决定。

【管理感悟】

****使人意乱情迷,不能自控,只会令自己蒙受惨重损失。在涉及生意时,一切在商言商,勿被美色所迷。色字头上一把刀,切不可大意。

空手套白狼的伎俩

许多中小公司从入行开始就想使用奇门怪招打天下,这多半是一些邪门歪道,如设置合同陷阱、套用篡改产品批文,假冒广告批文,一女多嫁,许诺巨额广告,待款到后溜之大吉……

这类人的一般做法是:

(1)漫天撒谎吹牛,夸大不说小。他们多数吹嘘自己的公司是跨国公司或国际大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等,但经调查证明实际只是几人小公司或几人小作坊,资金拮据,资信较差,甚至其中有的已经是劣迹斑斑。

(2)寻找国内熟人,勾结国内不法商人共同欺诈进出口公司,共同分利,共同套汇、逃汇,肥自己,坑国库。

(3)内外勾结,走私不同时期不同品类紧俏商品,如石油、汽车、不锈钢、冷轧板、手机、电脑等。

(4)持大额假知名国际大银行的汇票、本票,以融资或投资方式赢得地方政府官员和公司的信任,骗取和套取现汇等。

【管理感悟】

空手套白狼的伎俩,虽然不乏得逞者,但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厂商均不断走向成熟,这些伎俩已越来越难得逞了。总之,保持警惕,多考证一下最重要。

做生意要实地调查

网络带来了便捷的交易方式,但同时也引得不少骗子乘虚而入。面对各种各样的骗子,生意场上的人一定要睁大眼睛。

马先生是在生意场上跌爬滚打了30年的“老供销”了,最近在某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上开了个账户,开始网上创业。

有一次,马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某位有着“高资信度”标志的客商低价批量提供优质黄沙,经验老到的马先生并未急着下手,而是通过工商部门了解供货商的情况。

在确认供货商的“身份”后,马先生便从下家那里预收了30%的货款,按照网上提供的账号汇了过去,可他等的黄沙船却迟迟到不了,下家又三番五次地催他交货,一急之下他只好亲自前去催货。

到那里后马先生才发现,那家公司确实存在,不过只做钢铁贸易,不搞建材,而且从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至于网上的那家公司,是行骗者盗用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后虚构的。最后,马先生赔了下家客户几十万元。

电子商务虽然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但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风险更大。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高科技来移花接木,借用正规公司的名号行骗,不少创业者由于不熟悉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和特点而上当受骗。

其实,做任何生意都要坚持实地调查、反复考证,一定要验证对方的资质,再撒网。特别是业务量大的单子,高利润的项目往往风险也相对较高,经营者更要小心谨慎。

【管理感悟】

做生意一定要嘴勤、腿勤,通过多问、多走动,去观察、研究身边的商业环境,进而做出明确判断。亲自走访是非常必要的,尤其不能仅是坐在家中敲敲键盘。

警惕要好处费的人

有一天,安徽某公司姚总经理坐在办公桌前正在看着网络营销员刘小姐刚刚拿上来的订货意向书,这份意向书刘小姐已经跟踪联系了一周。

那是一周前,这家公司自动接收的传真机上有这样一个传真:一个简称叫的公司,说是有外商要他们生产的一种设备,请报价,同时请提供产品样本和营业执照复印件。于是,这家公司立即把报价传真过去,并将产品样本用寄过去。

今天,这张意向书就是公司传真过来的,要求订购10台设备的订单,每台以18万元计,工180万元。而且,这个意向书条件十分有诱惑力:订货时付30%的货款,货到上海外运仓库凭进仓单付清全部货款。

三天后,姚总一行三人坐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第二天,当他们来到联合广场18楼的公司时,看见前台大厅墙上的那几个闪闪发亮的大字,产品展示厅里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样品使姚总觉得不虚此行。公司柯经理接见他们后,提出他个人要3%的回扣,姚总为了达成这笔生意,同意了。

后来,柯经理说老总开会去了,等周一回来马上办。看看柯经理这么热心,看看这个大公司,姚总经理就带着随从回到了安徽。岂知这一等就是大半年,公司先是以种种理由骗他们,后来干脆就来个翻脸不认账,气得姚总经理直吐血。

要想防范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事先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事中稍有发现对方不履行合同,马上停止发货,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般来说,外贸公司为外商采购产品是十分慎重的,他们要看工厂的生产规模,以便确认有没有生产能力。同时,也要看看产品的质量情况,借以对比产品质量和外商的要求是否一致或接近。这类既不看厂又不看产品的业务,很明显就是做了一个套,叫你去钻。

【管理感悟】

对付身在外地行骗的人,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他要货,你邀他来厂考察,如果他不肯来,十有八九是骗子。

巧妙对付杀熟的人

常常听到人们感慨说:骗子太多,骗局太杂,随时随地都有发生欺骗的可能,所以总是令人防不胜防。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身边的人不像对陌生人那样有很高的警觉性,提防之心也不会存在,而且由于情感及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根本不会想到别人会欺骗自己。

在那些喜欢杀熟的人眼里,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名言:不熟不骗,越熟越骗。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之所以会上当受骗,也基本上是由熟人的原因引起的。

在熟人中间行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便利条件:

(1)对骗子来说,熟人的防范心理几乎等于零,毫无警觉性,因而便于设计较周密的骗局。

(2)对骗子来说,熟人的情况一清二楚。比如,欺骗对象具有什么样的弱点,喜吃,有哪些值得自己欺骗的东西,骗子都了解得清楚、详尽。这样,骗子在采取行动时就有了针对性,可以对症下药。

(3)对骗子来说,在熟人中间行骗后不易被发觉。由于是熟人,所以彼此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信任度的。正因如此,被骗者在受骗之后,或是根本没发现自己受骗,或是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想到骗自己的人居然是与自己关系较密切的人。

【管理感悟】

利益,有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混沌模糊,甚至污浊不堪。

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

骗子的得逞,往往就是利用了人们贪恋小便宜的心理。对此,企业经营者要把握好下面几点:

(1)用一颗平常心做企业。企业经营,还是踏踏实实比较稳妥。在市场竞争中,有时候能够获得意外之财,迎来重大利好,但那是不能长久的。做生意、办企业,还要回归本业、走向正常。

(2)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对眼前的好事,要警惕三分,多问问为什么会这样,在和对方沟通的时候详细考察,必要的时候请教身边的朋友,切忌头脑发热。

(3)始终把利益放在决策的第一位。行骗的人是为了利益,受骗的人损失的也是利益。可以说,骗局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因此,在决策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管理感悟】

不少人有一种贪恋小便宜的心理,只要得到一点小小的便宜,就会沾沾自喜,听从施小便宜者的摆布,给以种种方便。诈骗分子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贪恋小便宜的心理,先用各种小利和小惠打动对方、迷糊对方,使对方占小便宜后丧失警惕性,然后再行骗。那些占了小便宜的人尝到了甜头,欲罢不能,往往会主动向行骗者靠拢,其结果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提防以政府名义诈骗

有一些人惯于打着政府的口号,利用政府的信誉、门面,大行其骗,这类人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而防不胜防。

这些“拉大旗作虎皮”的人,以政府机关为门面,大张旗鼓地进行欺骗,一来大打时间差;二来利用汇票的时效性,可以说做到了天衣无缝。

提防他人以政府的名义诈骗,要把握好下面两点:

(1)请对方出示证件。遇到有的人以政府名义经商,要请对方出示相关证明,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专业的公证人员出面进行鉴定。

(2)多打举报电话。如果怀疑对方的身份,可以拨打相关的举报电话,查验对方的身份。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如果对方没有行骗,验证一下也无妨。否则,这里面就有大问题了,需要加以提防。

【管理感悟】

商业往来涉及利益之争,要多动脑筋,多长几个心眼。最重要的是,不要轻信与盲从,要通过实际考证,确认投资者的真实身份,切勿轻易使钱款落入骗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