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人不败的底线
31900700000004

第4章 底线三看清人,才能避免麻烦与痛苦

导读

人们用来形容江湖的险恶有这样一句话:当面喊哥哥,背后下刀子。虽然在人际交往的明争暗斗中,并没有下刀子那么直接,但与之类似的手段还是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的。高手做任何事情,总以察清周围各种各样的人为要务,然后定出自己的成事之策,力争不被人谋算和伤害。

第一节 满足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你将受益无穷

称赞和尊重别人,能够欣赏别人,使他们觉得很受重视,这样做就能对别人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样,别人反过来也会尊重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你。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到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甚至嫉恨在心。所以我们要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

美国“化妆品皇后”玫琳·凯公司里的一位推销员,虽然很有能力,但由于她经验不足,两次展销会上都没有卖出什么东西。在第三次展销会上,她终于卖出了35美元的东西。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数目少得可怜,但玫琳·凯反而{L-End}表扬她说:“你卖出了35美元,比前两次强多了,真是了不起!”老板诚恳的赞扬,令这位推销员心里热乎乎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她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推销员,财富与名望都不断地增加。称赞和尊重别人,能够欣赏别人,使他们觉得很受重视,这样做就能对别人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样,别人反过来也会尊重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你。一次,松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六个人都吃完主餐后,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

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的场面可能很尴尬。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请自己的客人来头很大。“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主厨紧张地问。“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主厨与其他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面面相觑,大家过了好一会才明白怎么一回事。“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被倒掉,心里会难过。”

如果你是那位主厨,听到松下先生的如此说明,会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备受尊重?客人在旁边听见松下如此说,更佩服松下的人格并更喜欢与他做生意。一家公司接到了客户赠送的三张旅游券,可是公司却有四个人,于是公司经理自己拿了一张券,发下去了两张。显然有一个人没有得到旅游券,他备感打击,对经理产生了憎恨的心理。在留守上班的日子里,他故意把几笔生意给推了。且不说这位员工做法对不对,而那位经理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应该去补一张券,或者自己不去旅游,或者对留下的员工进行解释,让他下次优先享受“好处”。

对于大小领导来说,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坦诚的态度与下属相处。不要做{L-End}表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要关心下属,竭力帮助下属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解除他们思想上的烦恼。别对他们侧目或者不屑,应该给他们提供工作上的指导,向他们谈谈自己的心得和经验。这对于你而言,是易如反掌的,但却会令对方相当感动,并把它铭记在心,始终与你站在同一立场。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能在邂逅相遇的场合立刻叫出对方的名字,他脸上会很有光彩,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并很快对你产生好感。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向自己靠拢,并帮助自己成就事业。

另外,在与“小人物”交谈时,言行要谨慎。小人物由于处于劣势地位,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与位高权重的人交往时,更会心有顾忌。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会伤了他们敏感的神经,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人交往时,你需要别人知道你的价值,需要别人的认同,需要受到重视,那么,你必须让你遇到的每个人备感自己的重要和被需要、被感激。

第二节 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引起共鸣

在世上所有的道路中,心与心之间的道路是最难走的。人人都在追求利益,可他们却找不到通往心灵的方向,其实走进他人的心灵是轻而易举的,路标就是找到你与对方的相似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赢得他人的好感,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普遍现象。俗话说:“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只要你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引起他人的共鸣,就能很轻松地获得他人的好感,进而达到与对方搞好关系的目的。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能促进交谈双方相互接近,它在人的心理上常常会诱发出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例如,与养鱼种花者谈摆弄花草、饲养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体育,欣赏音乐;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这样,常常会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为快的冲动,这样才能够渐渐获得对方的好感,进而帮助我们自己。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到某地演出,十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他一一回绝,使这些记者们很失望。但是,最后一个月,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叩开了他的门说:“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你的演出有些意见……”这位著名的相声演员一听,是为自己的节目提意见的,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记者利用自己对相声的爱好做文章,谈了一点自己对相声的看法,引出了对方的话题,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人与人可以找到共同话题的地方很多,比如,地域相似、职业相似、年龄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对方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有联系的间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构成话题、达成共鸣。有一位推销员到一家大公司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发现对方管事者说话带有山东口音,恰好自己也是山东人,便抛开业务,用山东话与他聊起了家乡的事,结果对方很感兴趣,两个人越聊越愉快。从对方谈话之中,这个推销员发现对方不但是自己的老乡,还是一位同学的叔叔。这一下,两人更加亲热,最后,对方与这个推销员签订了订购大批产品的合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够产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显性的,但更多的是隐藏的。在交谈之中,我们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这些相似因素,以此来作为交谈的话题,便能找到达成共鸣的突破口。

但是,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和别人交谈,这样做,不但不能引发共鸣,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方的生活环境,了解对方的兴趣,从中寻找相似之处,进行良好的交流。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外交史上有一则轶事: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等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共鸣”策略产生了奇效。

第三节 察言观色,看人下菜碟

有一句堪称处世经典哲学的话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对处世圆滑者的讽刺,却恰恰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做人手段,那就是做人要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迎合别人的情趣或口味,即看人下菜碟,如此才能让你大受欢迎,人缘奇佳。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在他的《论人性》一文中曾说:“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姨妈家里去度周末。晚上,有一个中年人来访,他跟我姨妈寒暄了一阵之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上来。那时我正对帆船十分着迷,这位中年人就劲头十足地跟我讨论起帆船来。我兴奋极了,甚至当他走的时候心里还恋恋不舍,盼望他明天再来。我对姨妈说:‘这个人真好,他对帆船那么有兴趣!’可是姨妈却淡淡地说:‘他是一个律师,才不会对帆船感兴趣呢。’我非常诧异,说:‘那他怎么会和我谈得那么起劲呢?’姨妈的回答使我永远也忘不了。她说:‘因为你对帆船有兴趣,他就谈一些使你高兴的事。他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受欢迎。’”

这样做狡猾吗?不!这叫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谁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呢?有人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性格。据此,在待人处世中,要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看人下菜碟。这方面,三国时的诸葛亮就运用得灵活巧妙。例如,在马超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本想让张飞出战,但根据张飞的性格,当张飞主动请战时,却又故意不让其出战,并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令关云长来,方可降敌。”张飞一听,大为不满,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害怕马超这个匹夫?”然而诸葛亮还是不让其出战,并说:“当阳之战是因为当时曹操不知你的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今马超英勇无比,天下人无人不知,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丢命,绝非是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张飞大怒:“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其实,这只是孔明的激将法而已,而决非说张飞战胜不了马超。果然,张飞出战后同马超战了二百多回合,虽未分胜败,但已为诸葛亮降马超立了头功。诸葛亮之所以要激张飞,就是因张飞性格鲁莽、脾气暴躁的原因,容易吃酒误事,所以用立写军令状的办法激发他的斗志扫除轻敌思想。

与此相反,同是一个人,诸葛亮对待关羽则不然,当马超归降之后,关羽因心高气傲,提出非要与马超比试一番不可。但同是自家人,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为了不使之伤了和气,诸葛亮专门给关羽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将军想与马超比武,依我看来大可不必,马超虽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将军并驱齐名,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你离开,荆州有失,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将军还是不比为好。”几句话把关羽打发得乐乐呵呵,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呀。”并将书信给宾客们看,非常得意地打消了比武的念头。

瞧,诸葛亮为人处世多么高明。这就叫看人下菜碟,我们为人处世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即对不同的人物不同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正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1954年,******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人爱好和平,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工作人员专门准备了一份厚达16页的说明书。周总理看了后批评说:“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后来周总理建议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果然奏效,赢得了外国朋友的赞赏。

第四节 别让你的秘密成为他人的把柄

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你往往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把实在忍不住想要说出口的秘密,写在一张纸上,再烧掉,很明智;而把它告诉别人后,再让别人为你保密,则很愚蠢。

有这样一个实验,有人在办公室里故意告诉身边一个人一条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结果很快,这个新闻就通过别人传开了。所以,你不要期望别人为你保守秘密,假如你果真有什么秘密的话,请把它保存在自己的心里。比如,当你刚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你和一位同事互有好感,两人一起外出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同事可能乐意把公司的种种问题,甚至每一位同事的性格都说给你听,你本人对公司的人事情况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立即把对方视为知己,将平时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事,向对方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和上司,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如果对方能为你保守秘密,问题自然不大。

但是,你对这位同事了解多少呢?你怎么知道他不会把你的话传出去呢?所以,你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人说话要有所保留,能说三分的话,千万不要说到四分。切忌心血来潮时把秘密告诉不合适的人,因为真正的秘密只能由一个人知道,不然,你就可能受到伤害。王海是一家公司的业务代{L-End}表,在一次聚会时,他与另一家公司的业务员相遇,两人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海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贴心朋友,结果在耳热酒酣之后,把自己公司将要开展的业务计划说了出来,当然,是在对方承诺保守秘密的前提下。一个月后,当王海的公司把新的业务计划转入实际运作时,却被客户告知别的公司已经在做了,并签了合同。

作为与老板共知计划机密的王海,自然让老板狠狠批评了一番,并罚薪降职,永不重用了。当你和别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时,你往往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往往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李达是一家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跟老板相处得就像哥们儿。一天下午,李达加班加得很晚,老板请他吃晚饭。几杯酒下肚,李达头脑一热,说他也想开一家电脑公司。

老板一愣,但很快恢复了{L-End}表情,并鼓励李达说:“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我支持你。”

李达说:“我现在的技术还说得过去,但对销售还是一知半解。”

老板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嘛。凭你的能力,再干上两年就能独当一面了。”

李达说:“你放心,两年之内我是不会走的。”

一周后,公司又招聘了一名技术人员,李达也接到了解聘通知。李达一脸茫然,找老板询问。

老板一本正经地说:“在我的公司里,你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学习的了。你应该多干几家公司,多积累点经验。我是从你的自身发展考虑才忍痛割爱的。”

李达蓦然醒悟自己为什么被炒鱿鱼了,都是因为自己跟老板交心,才让老板抓住如此“富有人情味”的把柄!在现实中,上司受制于下属,老实人反被朋友陷害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警惕提防,是防患于未然。我们不主张去害别人,但存有防范之心,睁着一只眼睛睡觉,无论如何都是必须的。

第五节 把能人笼络到自己麾下

知人善任,要本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求全责备,将众人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他们便成了你事业成功的靠山。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刘邦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那就是,重用能人,扩充势力。从项羽军中投奔过来的陈平就是一例。

陈平本来侍奉项羽,但时间一长,陈平发现项羽不足以成大事,便弃之而投刘邦。刘邦对其格外看重,这引起了手下人的不满,他们纷纷说陈平的坏话。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脸蛋儿长得固然不错,但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来。魏无知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正是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曾子那样孝顺的人,他的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

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因为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一笔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官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寡人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把陈平升为护军中尉,并赏赐了丰厚的钱物。

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楚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刘邦愁得坐立不安,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寡人有心与项羽言和,可亚父范增不答应,这事该怎么办呢?”陈平安慰他说:“项王虽然勇猛,可度量小,好猜忌人,他现在身边忠实的臣子,只有范增、钟离昧几个。大王如愿拿出几万斤黄金,臣便能用反间计让他们君臣互相猜忌。楚军离心离德了,我们就能乘隙取胜。”刘邦听了喜笑颜开,当即下令从营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便宜行事”。陈平用重金从楚军中收买了一批人,在楚营散布说:“亚父范增和将军钟离昧立了大功,却得不到封赏,心里不满,正与汉王联系,准备里应外合,杀掉项王,瓜分楚国土地。”这些话陆陆续续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果然起了疑心,对钟离昧处处提防,对亚父范增,有话也只说三分。为了进一步验证,项羽又派使者以谈和为名去汉营摸摸底细。

汉王将计就计,摆设盛筵招待使者,由陈平作陪。动箸前,陈平问:“亚父的信放在哪里啦?”使者摸不到头脑,说:“我是项王派来的,没有带亚父的信。”陈平装作失言,连称误会。刘邦也做生气状,说:“寡人以为你是范将军的使者,不想却是项王派来的人。”命人撤下精美的菜肴,换上粗劣的食品,自己拂袖而去。使者受此羞辱,回去后添油加醋地给项羽讲了一遍,项羽更加相信范增怀有二心。范增见项羽已经对自己失去信任,窝了一肚子的火,说:“天下大事已定,大王自己好好干吧。臣年老体衰,不中用了。请准许臣把这具老骨头带回去,安葬在老家吧。”项羽也不挽留。

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他还没有走到彭城,背上就生了个大毒疮,凄然地离开了人世。刘邦以弱势起家,靠的就是能谋善断,知人善任。最终使自己化险为夷,一统天下。

第六节 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假如我们仅靠第一印象去判断别人,就容易对别人产生成见。所以,应该抛弃自己脑中先入为主的观念,给予别人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某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走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很紧张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是个能人,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4个月过去,就在真正努力为公的人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突然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4个月来{L-End}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是全然换了个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L-End}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野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

一日,原先的屋主来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这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野草给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里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簇;半年都没什么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如果单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十有八九会出问题。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观察。只有通过细致彻底的观察,才能正确评估出一个人的价值并给他合适的信任。我们对此应有所警惕,学会抛弃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多看别人的优点,全面地看待一个人。俗话说得好:智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一个人成事不易。傻瓜鄙视别人,一半出于无知,一半因为他中意的总是最差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懂得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从不同情况、不同角度多观察别人的长处,这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汤姆与别人合伙搞了一个设计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有一个名叫吉米的小伙子前来面试,他看这个小伙子有些结巴,又留着一头嬉皮士的长发,满脸胡须,便没有录用这个小伙子。半年后,他的公司业务上涨,尽管有两个设计人员,也忙不完手中的活,他又开始招聘。叫吉米的小伙子又来了,因为第一次的印象不好,这一次他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这个小伙子。可是,没过几天,他接了一笔大单,公司里的设计人员反反复复设计也不能让客户满意。到其他公司借了几个人,设计出来的东西,也一样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正在犯难中,有个特别的朋友带了个小伙子来帮他解决难题,一看这个小伙子,他便认出是曾经来他公司两次应聘,因给他印象不好,而被拒之门外的那个叫吉米的小伙子。因为朋友关系特殊,又是来帮忙的,他便藏起了心中的成见,看他们工作。没料到这个小伙子有着无穷的创意和独特的思维,设计水平出类拔萃,仅用一天时间,便干完了活,交给客户后,客户十分满意。这时候,汤姆非常后悔当初把这个小伙子拒之门外。现在,赶紧收起尊严,邀请人家加盟自己的公司,可是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了,正在一家大型设计公司上班。这次也是因为汤姆与这个朋友的特殊友谊,才来帮他这个忙。

这件事给了汤姆一个很深刻的教训,此后他在用人上尽量抛弃对别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尽量给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发现别人的优点,避免错失人才。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社会里,许多人都是无法一眼看透的,我们应该通过不同侧面来了解一个人,更应该抛弃自己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给予别人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吸收到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第七节 谨防笑脸背后的刀子

人们用来形容江湖的险恶有这样一句话:当面喊哥哥,背后下刀子。虽然在人际交往的明争暗斗中,并没有下刀子那么直接,但与之类似的手段还是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的。变脸的小人不可使用,也不可不知。他们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人,为邀功请赏,飞黄腾达,更不惜让人掉脑袋。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的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用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L-End}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国颐和园。

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诡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L-End}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将是慈禧占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了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

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康广仁等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李宗吾对这种{L-End}表面慈善、背后捅刀的做法评论说:“他们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别人亡身灭家,卖儿贴妇,都不会顾忌;他们的成功诀窍在于,凶字上面定要蒙一层仁义道德。”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防备别人的这种手段,遇事防人之心不可无,别傻乎乎地被人当成了刀俎上的鱼肉。

第八节 远离小人,也别得罪小人

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小人会不择手段来算计别人,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即使你再聪明也会防不胜防。所以,我们最好是远离小人又不得罪小人。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虽然满怀报国热忱,唐玄宗也很看重他的才华,但却终未能施展身手,大有作为。原因就在于他自恃清高、傲气太盛,使得皇帝身边的“小人”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丢官。

杨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在一次宫廷酒宴中,李白曾于酒酣耳热之际,作《清平调》三首,歌颂杨玉环的美貌。他在作这三首诗时要杨国忠亲自为他磨墨,还命皇帝宠信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因此深以为耻,对李白怀恨在心。李白在诗中把杨玉环描写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样。杨玉环十分喜欢,常常独自吟诵。李白在诗中还提到了赵飞燕。这使怀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报复的契机。

一天,高力士又听到杨玉环在吟诵《清平调》,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我本来以为您会因为这几首诗把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您竟喜欢到如此地步。”杨贵妃听后吃了一惊,不解地问道:“难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吗?”高力士说:“难道你没注意?他把您比做赵飞燕。赵飞燕是什么样的女人,怎么能同娘娘您相提并论。他这是把您看得同赵飞燕一样****啊!”高力士摸透了杨玉环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软弱处下了刀子。他轻而易举地便把李白的诗同赵飞燕的下场嫁接起来,一下子使赞美的诗篇成了讥嘲的证据,激起了杨玉环的反感与憎恨。

后来,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杨玉环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达到了报复脱靴之辱的目的。李白后来只得借酒浇愁,落魄于江湖。因一时气傲而耽误自己的大好前程,无论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给我们的这一教训是深刻的。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你这辈子叫小人盯上了,那么肯定麻烦就大了。看看历史的血迹,有几个人能躲得过小人的陷害?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

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是拿手好戏。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不愿同卢杞同桌吃饭,经常找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杨炎。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觉得不妥,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难以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L-End}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知道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在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自然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当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故意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宰相萧嵩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怀有篡位的野心!”

听信谗言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杨炎刚愎自用,把对卢杞的蔑视{L-End}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相比之下,郭子仪则比较谨慎。他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只要一听说卢杞来到,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儿子们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的容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肯定不可避免地要笑出声来的。

卢杞心胸狭窄,肯定会记恨在心的。将来如果他得志,我们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正因为郭子仪谨小慎微,才最终没有为小人所害。聪明人能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主要是能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不得罪他们。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常常比较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轻易得罪他们。

2.保持距离。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3.小心说话。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到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整你的资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如果功夫还没练到家,就千万不要想靠近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死缠着你不放,想脱身都无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第九节 找到他人一攻就垮的弱点

要使他人动心,只有决心是不行的,你还要学会洞察别人的内心,从他人的性格特征入手,这样,你就能找到他们的弱点,拿到开启其心房的钥匙,从而在与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任何人都有一攻就垮的弱点,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它,并善加利用,将对我们的事业有莫大的帮助。

三国时,东吴吕蒙白衣袭荆州,最后打败关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事前找到了关羽的弱点,并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弱点,使荆州防守空虚,才一袭得成。因为连年征战,所向披靡,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水淹七军后,斩庞德,降于禁,围攻樊城而大获全胜,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长驱直入,进攻许都,剿灭曹操,而把东吴的威胁忘记了。吕蒙和陆逊正是利用了他这种骄横的弱点,打败了他。首先,吕蒙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镇天下的情况下,突然装病,托疾辞职,让年轻无名的小将陆逊接替自己三军主帅的位置。

同时,让陆逊上任后,专门给关羽修书一封,并送去东吴名马、彩锦、美酒等礼物,以谦恭自卑的态度哄骗关羽,这样,便使不可一世的关羽更加轻视东吴,他以为东吴被自己“震住”了。所以骄傲自大地采取了顾头露尾的错误策略,毫无顾忌地撤走了荆州的大半兵马,赴樊城听调,从而造成后方空虚,荆州失防。正在假装养病的吕蒙看到时机成熟,便亲自率领三万精兵,伏于船上,让一些会水者假扮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摆。船队昼夜兼程,溯江而上,靠近江岸,当江边的蜀国军士盘问时,他们借口自己是商人,因遇大水,暂到岸边躲避。同时,以财物收买士兵,取得他们的信任。到了晚上,船舱内埋伏的精兵,一齐杀出,捉了烽火台上的军士,到了荆州,让被抓获的官兵骗开城门,顺利地夺取了荆州。有时候,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会成为他本身的弱点。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假如能找到对方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并善加利用,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定会前程似锦。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同朝为相。

张说素以“大手笔”闻于朝野,故为姚崇所嫉妒,两人经常明争暗斗,有时连皇上也觉得难以调解。这年,姚崇患了重病,他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把儿子召至床前,说:“爹爹就要撒手归天了,只是有件事我很不放心。张丞相与我多有摩擦。我在世时,他不敢怎样,但我死后,他会罗列罪名,毁我名声。若我一旦获罪,肯定会株连你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应付吗?”儿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没有什么良策对付。姚崇继续说:“这样吧,等我死后,张丞相依照惯例会来祭奠。他来之前,你们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饰玉玩都摆在供案上,见机送给他。

待他收下,就请他为我写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禀报皇上批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姚崇死后发丧,张说果然来吊唁。刚进灵堂,他就盯上了在灵案上的诸多玉器宝玩。连行礼时,也心不在焉。姚崇的儿子们心中暗喜,忙按爹的生前指教,将宝玩玉器尽数送与张说。张说假意推辞了几下,最后欢天喜地地收下了。宝玩送到张说府上,张说还顾不上看个遍,姚崇长子便前来求见,一问,原来是请求为父撰写碑文的。拿了人家的东西,这点事情,当然应当效劳。张说没考虑,就一口答应了。张说于是叫下人磨墨,挥笔写下了不少赞誉的话。碑文刚写完,就有姚府上的人等着取。姚崇儿子们见到碑文,忙按父亲吩咐,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请人刻在石碑上。

过了两天,张说从偶得宝玩的狂喜心境中平静下来,仔细品味,才觉得此事有点不对头,他姚崇家为何平白无故送这么珍贵的宝玩给自己呢?又一想所写的碑文,才大呼“上当”姚崇深知张说贪{L-End}图宝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贿赂,让自己的政敌心甘情愿地为自己说好话,避免政敌在自己死后对自己进行攻击,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劫难。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会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L-End}表情等流露出来,对于各种不同的弱点,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善加利用。

第十节 恭维话说得准才有神通

有“需要”就会有“供给”,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而“需要者”,在获得满足后给予“供给者”回馈更是人之常情,因此,就有了恭维话。但恭维别人是有学问的,只有说得好、说得准才能得到更大的“回馈”。

齐威王的夫人去世了,宫中有十个宫女,一同受到齐威王的喜爱。孟尝君很想确切地获知,齐威王到底想立其中哪一个当夫人。因为他想通过推荐一个齐威王心中最爱的人,并劝威王立这个人当夫人的方法,拍齐威王的马屁,可又怕推荐不准,反而把马屁拍到了马蹄上。于是,孟尝君精心制成了十付精美漂亮的耳环,在这十付耳环之中,只有一付特别漂亮,然后他装做若无其事地献给齐威王。

齐威王马上把这些耳环分给十个宫女。第二天,孟尝君就找到那个戴着最漂亮耳环的宫女,并向齐威王推荐她为继任的夫人,果然正中齐威王心意。与之相反,恭维别人时,若没有摸准对方的心理,恭维话没说到点子上,就会碰一鼻子灰。假若你已经知道某经理是某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刻意地讨好他,“某某大学可真不愧是所名校,培养了不少社会的政要及精英,像某某局长和某某博士都是。”岂料对方却毫不领情地回答道:“是啊!我就是那惟一没有成就的人。”这下子岂不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假如你讨好地说:“只有某某大学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按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谁知对方却回答:“是啊!可惜我独生子读的是三流大学,看来是不能有所指望了!”这岂不是又碰了一鼻子灰?恭维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种方式的恭维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将自己的需求与对方对应的能力相结合,这样的恭维才能使对方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需求。

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利,今年三十多岁了,和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了,钱花了很多,礼也送了不少,不知什么原因,妻子就是调不过来,这件事搞得张利筋疲力尽,但也无可奈何。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任局长,他听说这位任局长能急人之急,为群众办实事,他先了解了几个受任局长帮助的例子,然后登门拜访。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对任局长进行恭维,赞扬他比较突出的政绩,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公仆。

任局长也很谦虚:“哪里,哪里,的确他们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调不到一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到了这个关口,张利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任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您,我和妻子已两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没抱指望找了,听大家都说你政绩斐然,心中仰慕,来请您帮帮忙。”接着张工程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任局长让他回去静候佳音。

果然没过几天,一纸调令到手,张利全家团聚。在这个事例中,张利是有求于人的,他所求的正是这位局长的分内之事,并且这位局长也因之名声远扬。张利首先对局长进行恭维,使局长在兴头上轻松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像有些人,只知道自己诉苦,去让别人帮忙,只激发别人的同情心还是不够的。在话题展开即问题提出之前,先行恭维是很好的铺垫。有位印刷厂的职工杨光下岗了,他参加的招聘会不少,但因他文化水平有限,都未能成功。

这天他又看到一个企业招聘工人,决心去试一下。杨光从侧面了解到,这家企业的总裁最初也当过印刷工人,他是凭借手中的几百元起家的。杨光直接面见总裁:“您好!我是一名印刷厂下岗工人。我知道您以前也是一名印刷工人,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样好,但没有机会,不知您能否提供?”这位总裁欣然聘用了杨光。在这则事例中,杨光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只是一句“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样好。”潜台词是,您做得真是棒极了,我很羡慕您,并且随之提出了要求,不知您能否提供机会?

这样一来,总裁又想到了自己创业时的艰难,求职时的艰辛。于是,杨光用短短几句话,就使总裁需要恭维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发了其同情心,最后,杨光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第十一节 绕开生意场中的陷阱

处身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生意场,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可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与人合作,要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大战将至,两只蟋蟀怒目对视,随时准备扑上去置对方于死地。他们的主人正密切地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我说,咱们能否谈谈?”蟋蟀甲发出了和平信号。

“有什么可谈的?”蟋蟀乙问。

“你我这样咬得天昏地暗,非死即伤,人类却在看我们的笑话。每想至此,我都会悲愤满腔。”蟋蟀甲说道。

“大哥,此话有理,我们就是不咬,看看人类拿我们怎么办?”蟋蟀乙说。

突然蟋蟀甲乘蟋蟀乙不备,扑上来狠狠地咬了乙一口。

“大……哥,你怎么……”受了重伤的乙话未说完,就含恨死去。

“先生,你这法子真灵!”蟋蟀朝他的主人大喊大叫。

在现实社会里,欺骗与狡诈无处不在,大到国际争端,小到个人关系,人生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有谨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圈套,任人宰割。

梅里特兄弟是从德国移民美国的,定居在密沙比。通过辛勤的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地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在等待时机,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美国商业,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之中。兄弟俩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将牧师请到家中,当作上宾,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助你们一把的啊!”

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您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

兄弟俩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

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

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

牧师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中高兴地签了字。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元贷款。”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元偿还呢,只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菲勒。

处身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生意场,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可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与人合作,要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且记,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每次都是“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