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阳平必是阴阳交会所要实现的状态,即“以平为期”。此二处之“平”含有阴阳双方对等、平衡之义,但对此不可机械、静止地加以理解。据王冰《素问》注,“以平为期”之“平”,是指气之“平和”;“阴平阳秘”之“平”,是指阴气“和平”,“阳秘”是“阳气闭密”,即不“强用施泻”,如果撇开天气变化和男女交会这两种运动形态的具体性,仅从阴阳交感这一层面上来看,“以平为期”和“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双方在相对运动中既不偏盛,也不偏衰,二者保持协调的关系。
阴气“和平”或“平和”,是相对于阳气而言,与之相适应,“阳气闭密”不是不泄,只是“不妄泄”,是适度而泄以便与阴气相协调。若就人体阴阳而言,由于二者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处于对立的状态,作用不同,甚至相反,如果有一方偏盛或偏衰,则可能导致“阴阳离决”,即统一体的破裂而死亡,只有强化其统一性,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不“平”则致病。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这里不但指出阴阳失和所导致的结果,而且强调阴阳和谐的状态是“九窍”通畅,“筋脉和同”,“内外调和”,即动态的融洽,而不是机械、静止的平衡。
若就思想渊源而言,“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思想,显然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关,但又有不同。中庸之道既反对“太过”,又反对“不及”,主张不偏不倚,避免两端而取其中,此与“阴平阳秘”反对偏盛偏衰是一致的。二者不同在于:其一,中庸之“中”,一般是静态之“中”,“阴平阳秘”之“平”则是动态之“平”;其二,中庸之道以“阳尊阴卑”为常态,重阳轻阴;“阴平阳秘”则主张“阴阳两平”,“终归阴阳和平,方为至理”(章楠《医门棒喝》卷一《人体阴阳体用论》)。因此,既不可否认“阴平阳秘”与中庸之道的思想渊源关系,也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