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如何养生才能健康长寿?不少人并不清楚,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养生吧!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人老时应该保养身体,年轻时、中年时,即使是幼年,也都应珍惜身体,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养生之道为时就太晚了。《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上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自始至终学习和运用养生之道,年纪到了100多岁,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只有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才能胜任最繁重的任务。
不少人都读过文学名著《红楼梦》,都为贾宝玉没和林黛玉结婚而感到惋惜。事实上,贾宝玉不管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都不会是幸福的,因为从遗传学观点上来看,他们是近亲结婚,他们的孩子不是傻子,就是发育不全。父母的健康是后代健康之本,选择爱人,不应该违背优生的原则。讲养生,不仅从生下来要讲,就是自己的父母也要讲。事实已经说明,生活在长寿家族中的人,他们的后代也大都长寿。
中国要加强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让他们知道生命是非常庄重的,这样才能珍惜生命、自觉抵制对生命有害的东西。这样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的提升将会非常有意义。
养生要从娃娃抓起。“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正逐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可。养生是健康的保证,有专家提出健康本身就是生产力。养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提法,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概念,我们现在提倡养生,就是提倡继承、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实际上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身体更加健康。现在养生的概念已不再限于长寿,养生的主体也不再限于中老年人。养生对老年人、中年人而言很重要,对年轻人同样重要,我认为养生要从娃娃抓起。
为了解人体功能变化规律和表现,以更好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美国联邦政府不久前组织一次大规模调查,摸清了人体生理的“年轮”,提出了防止衰老的意见和建议,其规律和主要表现是:
30岁,生理巅峰的“分水岭”这个时期是一生中健康的顶峰,此后各种生理机能在不知不觉中走“下坡路”,如细细的皱纹已初露额头,骨密度测量显示骨骼开始“衰老”,女人的脸上出现各种斑点等。因此,30岁前应该是补钙、养颜的关键年龄。
40岁,“多事之秋”开始起步此时人的个头比10年前略矮一些,每天的热量消耗比30岁时少120卡,视力开始模糊,听力略有下降,肥胖也趁机“着陆”。重点要防止肥胖。遏制视力和听力的急剧衰退。
50岁,“中年危机”,疾病光顾这是个危机四伏的10年。雌激素下降会引起骨质疏松,因运动减少肌肉会萎缩,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胸腺萎缩了90%~95%。生理的衰老在外貌上显而易见,老年疾病也蠢蠢欲动。此时减轻压力,保持乐观非常重要。
60岁,机能衰退,“人老矮三分”人体的胰腺功能下降,是最易患糖尿病的年龄段。软骨的衰退会引起骨关节疼痛,不仅使人早晨出现“晨僵”现象,连身高也矮了3厘米。加之肺活量减少了一半,一活动便气喘吁吁。应该适时锻炼,节制饮食,注重保健。
70岁,大脑和血管机能退化血压比20岁升高20%一25%,动脉壁变厚、僵化;大脑反应减弱,短期记忆力和学习语言能力衰退;与冠心病开始“结缘”,其他老年疾病也日益突出。此时要科学饮食,勤于思考,知足常乐,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80岁,“吃饭防噎,走路防跌”之年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较差容易噎食,老人要食用易消化的饮食,并细嚼慢咽;此时骨质疏松更加厉害,走路步履艰难,稍不注意容易跌倒。因此,老人要生活在熟悉的地方,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做事行走不要着急,做到慢走慢行,并有年轻人随时照顾。
人的生理机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在分秒之间,如心脏跳动的速率和节律,有的变化却十分漫长,常常以10年为周期才见分晓。随着保健意识的加强,人们可以掌握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努力推迟自己的生理“年轮”,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