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31909800000042

第42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4)

四、离婚

离婚是婚姻家庭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已达10%左右。离婚,这一生活中的突变行为,虽然是情感生活中的不幸,然而现代婚恋观及人们对家庭幸福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人已能够理智平静地看待离婚,不再是只看到离婚所带来的消极面,而是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对待这一问题。但是,离婚毕竟是一次情感上的创伤,仍旧有不少人难以走出离婚所带来的阴影,不能很好地处理。那么,怎样正确对待离婚这种生活变异所带来的不幸与心理问题呢?

1.冷静分析,慎重离婚,减少草率离婚造成的家庭不幸

当夫妻感情出现裂缝以后,就可能涉及到离婚这个敏感的问题,这时夫妻双方都要冷静下来认真进行分析,不能互相逃避现实,回避矛盾,更不能去激化矛盾。分清哪些是引起情感破裂的根本性问题,哪些是非原则性的问题。对于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促使对方认清危害,进行帮助挽救;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只要互相忍让就会产生谅解。离婚不仅会带来当事人的精神创伤,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果是非原则问题,可以挽救的,要尽量挽救。只要冷静分析,设身处地为家庭、社会和孩子着想,就会减少离婚的盲目性。也有一部分夫妻,由于缺乏冷静,一时都在气头上,搞得双方下不了台,离了婚,但事后又后悔。

2.正视现实,采取理智的办法,好合好散,以免造成更多的感情痛苦

马克思说:“离婚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外表和骗局。”如果强行维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则只能给双方造成更大痛苦和伤害。因此,如果确因感情破裂或其他无法接受的原因而走到离婚这一步,夫妻双方就要正视现实,采取果断办法,好合好散,要有不成夫妻也是朋友的气度和胸怀。人们在离婚问题上已趋向理智和冷静,如有人在离婚的最后一天,互请吃饭,以礼相待,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分手等。

但是也有的夫妇离婚后反目成仇,或为财产分割、孩子抚养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或为某方面目的未达到拒不同意离婚,结果闹得无法收拾,造成感情上更多的痛苦。这样不理智地处理离婚事件,对当事人双方有百害而无一利。

3.调节心理,平稳度过情感危险期

不管是何种原因离婚,离婚以后的心情总是有些不愉快和伤感的。除了那些本身不幸婚姻的离异有一种解脱感之外(如包办婚姻、强迫婚姻等),一般情况下,离婚者都会出现愤恨、不满、懊丧、自卑、伤感、报复、看破红尘等多种消极的心理情绪,处于情感过渡的危险期。因此,离婚者要学会调整心态,合理发泄消极情绪,向亲朋好友倾吐自己的烦闷心情等等,以便尽快从离婚情感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吸取失败婚姻的教训,重新学习在婚姻、家庭中如何扮演好角色,避免重蹈覆辙,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据报导,上海还成立了首个离婚俱乐部,作为离婚人士的“疗伤地”,使那些离婚者能够与相同命运的人一起度过,分享经历,互相支持,寻找安慰。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既然当初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共建一个爱的港湾,就应当精心营造呵护这个精神家园,虽然有时也会有争执和怄气,但爱会化解一切。我们反对草率的、不负责任的离婚,然而那些同床异梦、毫无幸福可言的婚姻,却不如分开的好。因为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细胞的存在,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不如及早根治。但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离异善后问题,如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等。

[病案]

丁某,女,30岁,机关干部。因婚姻不顺心而来心理诊所咨询。“我从来就认为自己很平凡,但又同许多不平凡的人一样,希望将来的婚姻和谐美满,渴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哪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婚后才发现他竟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家庭生活中,无论何事都得由他说了算,而且不管对与错,他从不考虑我的意愿。为此我们争吵过,打闹过,但他依旧我行我素。虽然半年前我提出离婚,并搬到了单位上住,如今我仍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我是结束这独自苦闷、忧虑的婚姻生活,还是……我该怎么办呢?”

夫妻关系实质上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经反复协商、争执、谅解而达成的动态平衡。夫妻彼此向对方提出社会性与生理性的要求,这些关系不管合理与否,其目的都在于为获得基本满足而保持这个动态平衡。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合理要求常常会打破这个动态平衡。同样,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情感不睦、第三者介入、异地分居、发迹变心等。其中因情感不睦较普遍,可由经济问题、夫妻性生活问题、子女问题、打骂虐待、家务分担问题、业余兴趣等引起。病案中丁某的婚姻出现危机,主要原因即在于“动态平衡”的打破。

无论因何种原因决定离婚或已经离婚,当事人都会经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夫妻双方应慎重对待离婚。

心理医生分析了丁女士产生离婚念头的原因。他说:任何美满和谐的婚姻都并非水到渠成的自然馈赠,它必须由夫妻双方经过一个不短的生活历程,通过彼此的磨合、适应,共同努力完善才能实现。目前你与丈夫的关系出现危机,我们不赞成你把离婚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至少不赞成你首先考虑这种方式。

在未进行任何有效的和好尝试之前,离婚是一种草率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只是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你可能将失去更多。

就两性心理的区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权力欲、支配欲和主观专断性。这几个‘因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场景,就极易表现出来。如他在单位是个领导,平时颐指气使,他就极可能把这种专断作风带到家里来;若他在单位是个小兵,被人喝来呼去,回家后在一种补偿心理的支配下,也可能爱在妻子面前耍耍威风。可见,丈夫凡事都由他说了算,只能说明他对家庭生活作风不民主,还不能说两人的感情已无可救药。

不过,从你丈夫在你面前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这点来看,也许他认为家事就得由男性做主,或觉得在家庭中比你的贡献大。当然,女性应当独立自主,在事业上有自己的追求,生活中发挥女性勤快、细致的优势,把家庭生活调理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此外,丈夫专横跋扈的行为模式,其形成既有其人格因素的一面,也有你当初出于爱、大度或软弱对他过于迁就,继而产生厌倦而保持沉默的一面,后面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在无意地强化他的****行为。当然我们并非主张夫妻双方针尖对麦芒地激化矛盾、破坏感情,但一味迁就就会产生负效应。因此你应学点‘以柔克刚’的艺术,对他的独断专行做些‘冷处理’,让他想发火又找不到理由,只好去反思自己的言行。离婚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要在双方进行进一步沟通协调之后,如果无药可救,最后才可考虑是否离婚。”

通过心理医生的开导,她为了夫妻二人的和好做了很多努力,她的丈夫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夫妻双方日渐“磨合”,二人终于言归于好。

五、逆境中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这就是说人人都有遇到挫折、遭遇逆境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自来到人世间,跨进社会之时,我们便踏上了一条崎岖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幻想、憧憬、期待和希望,为了实现它们,我们会做出种种的努力,并期望梦想能够得以实现。然而,当我们在努力过程中受到多种阻碍、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停止努力时,便是遇到了挫折。如果挫折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大,使我们处于一种不利的人生位置,便称之为逆境。

可见逆境是挫折与失败感的持续所造成的一种工作、生活和心理上的困境。因此克服逆境,首先要从克服挫折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开始。挫折像一把双刃剑,有弊也有利,让人欢喜让人忧。有的人由于遭遇挫折,经历磨难而从此消沉,一蹶不振,如有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离家出走,因高考落榜而走上绝路;有人因工作不顺心,生意破产,导致自杀等等。挫折、逆境给人造成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使我们遭受失败和打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曲折和艰难。然而挫折也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变得勇敢,变得坚强。如果我们能化挫折为力量,那么,挫折就成了一笔财富。政治上蒙冤受屈,锐意改革受到讥笑、误解、冷落和诬告,主观上的失误或失足而抬不起头来的挫折等等,都可能造成人生的逆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都要受到逆境的考验,逆境就如一块试金石。那么,当面对逆境时,我们究竟该怎样战胜它呢?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要从全局着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的挫折。那种具有远大理想、坚强意志,能用正确的积极的眼光去看社会看生活的人,往往更能够承受挫折、逆境带来的影响。

2.认真、理智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准消除挫折的突破口

造成人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是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方面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需要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内心心理冲突,从而引发挫折。而来自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产生误解,缺乏信赖,相互间不满、怨恨甚至敌视,引发挫折。同时个人生理上的缺陷、能力上的不足等,如个人的抱负水平,选择的目标,自身气质、性格等,都会导致挫折的产生。

主观认识上的局限,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和弱点,往往是挫折产生的内在因素;而客观条件的优劣,又往往起着减轻或加重挫折感程度的作用。

“火烧赤壁”是曹操军事和政治生涯中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其失败的主观因素在于曹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南方的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兵所带来的不适应程度,犯了大意轻敌的错误;客观原因则是自然条件,长江天堑的横阻,疫病的流行和强劲的东风。试想,如果只是某一方面的原因,曹操最多也只是攻击受阻,不至于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而败走华容道。

历史因素,时代变迁也会导致个人受到挫折,如我国“十年****”期间,许多人蒙冤受屈就是见证。

3.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心理受挫能力

生活中有晴天也有雨天,有欢乐也有痛苦。挫折是不能避免的,我们一生必然要与挫折打交道。有人做过统计,发现成名的作家中,绝大多数都经历过坎坷的生活之路。凡成功者,都与挫折进行过无数次战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而人遭受挫折后,都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但这种挫折感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这既与挫折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有关,更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意志水平、自我期待水平和心理承受力有关。

因此,面对挫折正确的认识,在战胜心理挫折的过程中又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我们不妨这样认识它:

感谢挫折,你犹如一帖清醒剂,在我们对社会、对自我出现偏差之时,在我们偏离目标或脱离实际之时亮出了黄牌警告,使我们清醒过来,重新认识环境和困难,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

“感谢挫折,你犹如一座加压泵,促使我们调集全身心的力量去面对现实,努力奋斗,使我们的心理受到锤炼,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有两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对400位成功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3/4的人都受过各种挫折的磨炼。中国也有人做过统计,发现成名的作家中,绝大多数经历过生活坎坷之路。屈原为谗言所害,遭贬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后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作《红楼梦》等等。无数事例表明,身在顺境时,因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容易产生惰性;而身处逆境,遭受挫折压力,就往往会使人迫于境遇,锐意进取。这时,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会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促使人们取得成就,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我失败了,但我不是失败者。古今中外,芸芸众生,谁没有失败过?但我决不是失败者,因为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希望之光并未泯灭,只要奋斗精神未止,我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的。

因而,失败,只是对奋斗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努力的评价;而失败者,却是对于一个人整个一生的论断。前者使人觉得还有希望,而后者却只带给人极度的失望与消沉。因此,不要轻易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重新明确目标,只有坚定了目标,才可能把失败看成与成功一样有价值。爱迪生如果不是把目标定在发明灯泡这个点上,他就不可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上万次试验。在别人嘲讽他失败了上万次时,他说,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不能用于做灯丝的方法。因为他认为,只有当知道一切失败的方法之后,才能找到一个成功的方法。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也曾说过:“假如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然而,犯“所有的错误”的勇气,忍受挫折的耐力,都在于对结果的坚信无疑之上。

4.逆境中的心理补偿

尽管挫折、失败、逆境都具有两重性,但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总是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过重的压力,长期的紧张状态,有害身心健康。因此,运用心理补偿是迅速适应逆境生活,走出逆境的较好方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有一种补偿功能,当某一方面的心理产生缺陷、失去平衡时,可以通过心理补偿的方式进行调节,使心理恢复正常。如一个人失去亲人,异常痛苦时,此时朋友的关心和安慰会熨平他(她)心灵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痛苦,这是一种心理取代方法。此外还有心理升华、心理转移等。逆境中运用心理补偿应做到:

(1)要善于正确认识生活目标。也就是说,既要为自己确立一个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又要懂得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多种多样,具有可变通性。逆境与挫折之所以是一位严肃的老师,正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机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由于发音缺陷被迫退学,因为学文困难大,就转而学习自然科学,终于走出逆境,获得成功;著名歌唱家关牧村,由于父亲政治上的蒙冤,母亲去世,备受贫困和歧视,但是她毫不退缩,经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目标,终于成为出色的歌唱家。

(2)还要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斗争中,经历过多少次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正义的战争必定胜利,看到了全国人民渴求解放、人心所向这一有利因素,终于夺取了全国解放的胜利。

遇到挫折时,可以用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安慰自己。受到别人冷淡,要对自己说:没关系,只要认识改正了就好;实验失败遭到嘲讽,可以提示自己:失败以后就是成功;改革受挫,则可对自己说:不经过巨大的困难,就不会有伟大的事业;在遭受嫉妒、报复、诬蔑之时,经过反思,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就应甘于“光荣的孤立”走自己的路;对外界的议论、误解和压力不争一日之长短,振作精神,从失利中闯出新路,告诫自己:前途是光明的。通过自我暗示,是可以取得心理平衡、缓解挫折逆境的压力的。

(3)增加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受挫后,把心中的郁闷向亲人、知己、师长倾吐,以求得理解、宽慰、指导和帮助。也可通过旅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挫折的消极影响。

(4)要避免消极的自我安慰,注意掌握自我激励的分寸。消极的自我安慰,表现为对自己的挫折和失误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虽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但是如为自己的失误寻找合理的借口,进行非理智的辩解等,只会带来更大的挫折感。因此,应有意识地采用合理的防御方式,以自我激励的方法鼓励自己。

要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环境和自我,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的固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生活道路上,挫折和失败往往是成才者的摇篮。

阳光总在风雨后,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冲出逆境的勇气与决心。

六、监禁中

不管是由于违法犯罪被监禁,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被监禁,都是暂时丧失人身自由的一种生活,其心理状态和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常见的有:

1.懊悔、羞愧和害怕

被监禁后,会产生极度的懊悔和羞愧心理,深感对不起社会和家庭。而且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严惩,希望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一种接受改造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为教育转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被监禁者的心理环境也随之改变。如进入监禁地后,由于对环境不熟悉,对政策不了解,对失去自由、严格管束和劳动改造不习惯,于是产生害怕、疑惧、烦闷心理。

2.自卑感

自卑感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犯人心理,是指对自身的全面否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是罪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主观反映。

3.将功补过

被监禁者拼命地表现自己,比如卖力地劳动,积极举报,提供破案线索,希望弥补过失,减轻罪过;有的甚至能见义勇为,做出与原不良行为完全相反的正义举动,这标志着灵魂深处觉醒的开始。

4.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

被监禁者在劳动改造、思想转化的过程中,非常希望自己的每一个进步都能得到社会、领导的肯定。特别忌讳别人不分场合和时间提及自己的过去。同时由于考虑到自己的将来、前途和归宿,更希望自己的每一步努力都得到认可。

被监禁者在心理护理与保健中应该注意做到:

1.正视现实,虚心接受教育和改造

监禁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监禁改造是以剥夺犯人自由的方式来解决犯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这种特殊的环境和生活,有利于消灭被监禁者以往生活的土壤,抑制其人性中恶的方面。因此,要正视现实,虚心接受改造,尽快从歧途回到人生的正道上来。

2.克服不利于转化过程的消极心理

这些心理有:①忧虑心理:失去自由,思念家人,精神上处于苦闷、徘徊的状态。担心亲人抛弃自己,忧虑将来的前途归宿,因此心事重重,焦虑不安;②怀旧心理:对过去的经历念念不忘,遇到适当的土壤、气候条件时,就会旧病复发;③对立情绪:对劳动改造具有抵触情绪,往往听不进批评和帮助,总以为别人与自己过不去,执迷不悟,拒不认罪。

3.以情感人,给予信任,提高其自我约束的能力

被监禁者的人身自由虽受到限制,但人格依然存在。虽然要求用极端的方式惩罚罪犯,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对罪犯实施人道的改造,尽量保护他们的权利。因此,首先一方面教育者要对他们关怀爱护,动之以情,从人格上尊重他们、情感上感化他们;其次,要给予充分的信任,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让一位受监禁劳教的少年只身去运钞票,老师的高度信任,使得这位少年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次考验,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抵抗力大大提高。由此证明了人性化的管理可以使被监禁者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改造的动力,顺利度过人生这一特殊时期。

第三节 特殊环境中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

一、退位或被迫退位

退位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年龄、身体的原因,也有工作能力、人事安排,甚至权力斗争的原因等等。所谓退位,一般理解为不再掌握一定的权力。它有别于退休,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丧失。

退位以后,由于某种权力的欲望再也得不到满足,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失衡。有的人会产生嫉妒、愤恨、不满、情绪激动等心理,在行为上会给在位者设置工作障碍(如迟迟不交接工作、移交权力),故意出难题,甚至另搞小帮派与之对着干等等,这些都是退位后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当然更多的是退位者能正确对待退位,看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新人辈出,一代胜过一代,社会才会发展前进,因此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如积极配合合作的开展,如及时进行交接工作,乃至传授工作经验,将年轻人扶上马还送一程,帮助新上任者解决一些难题等等。

而被迫退位往往会因其特殊的原因,使退位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反应有失败感、受挫感、自卑感和不满感等等。

不管是退位还是被迫退位,只有淡化“官本位”思想才能处之泰然,才能冷静地思考退位所带来的利和弊,调节心理的失衡。

二、军旅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这首诗不仅描写出了彭德怀的英雄气概和大将风度,也揭示了战争年代军旅生活的艰辛。

和平年代的军旅生活虽然与战争年代不可相比,但生活在军营里的人们却仍有着特殊的心理感受。

1.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

有一首歌唱得好:“说句心里话,谁不想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这就是当代战士的心理写照。强烈的爱国心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们离别亲人,舍弃小家庭幸福,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2.渴望理解的心情特别强烈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变化。

军人不再是“最可爱的人”,相当一批人对当代战士的奉献精神不理解,有的劝自己的朋友脱下军装,有的甚至还对战士们的奉献行为报以嘲讽和讥笑,说什么“傻大兵”。因此,面对社会上的这种思潮,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向社会呼喊出“理解万岁”的心声。我们不要什么奖赏和回报,我们只要求“理解”两个字。进入新世纪,多元的价值取向更是极大地冲击着军营,军人的无私奉献,更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3.较强的思乡情绪,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足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出身优越的战士到部队后,难以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活,认为部队训练太苦,管理太严,导致其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足,有人经受不了艰苦的军训,竟成为逃兵。

4.较强的学习愿望,希望在服役期间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现代化军队,要求军人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能够熟练地掌握使用高技术武器,因而战士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军营。同时,战士们也考虑到能够掌握新技术,复员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比如,有的战士通过学习计算机、参加各种培训班,为以后复员转业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5.军旅生活磨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格

部队是座大熔炉。特别是现代军旅生活,更注意军人的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磨炼。因此从部队出来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上述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与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拥军优属。地方政府和人民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给战士家属以热情的关怀和照顾,给予拥军优属政策,让战士消除顾虑,安心服役,保家卫国。

(2)尽快熟悉军旅生活,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到了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开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不适应,如紧张、焦虑、不安、思乡等。而部队和训练是严谨的、封闭的、快节奏的,艰苦的军训以及整齐划一的生活作风等等,容易使新兵产生不适应的心理表现。因此,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

(3)关心战士的个人生活,替他们排忧解难。部队要创造条件,为军人安排好业余文化生活,以调节紧张的军营生活。此外,部队长官要善于体察战士的心理活动,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战士中出现的失恋、人际交往问题、无缘立功受奖或其他心理挫折等情况,只有多接触多谈心,才能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如今部队普遍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不仅有利于稳定军心,而且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

(4)妥善处理战士的应激性心理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持部队安定。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的限制,导致某些军人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容易产生急躁、冲动心理。有些战士容易感情冲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以致铸成大错。如有一位战士被恋人抛弃后,失去理智,回家时竟将她打成残废,导致犯罪。处理战士的应激性心理矛盾和生活冲突,要冷静而有耐心,要根据战士的性格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调控方法。

军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国家的铜墙铁壁,因而维护好军人的心理健康,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和部队战斗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巨大成功后

对事业和生活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来说,其心理的护理与保健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防止骄傲自满和乐极生悲

“满招损,谦受益。”成功令人自豪和骄傲,但不能自满,自满则易停止追求。此外,巨大的成功也会给成功者以强烈的情绪刺激,容易因兴奋过度而造成反应性疾病或行为异常。据说亚里士多德发现浮力定律时,兴奋得光着身子满街跑。因此,获得成功时要冷静对待,处变不惊,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2.淡化名利思想,不居功自傲和贬低他人

牛顿说过“我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何巨大的成功,都会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即使你是成功者中的主角,也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贪天之功。否则,名利心将会阻碍你的思维,损伤自己的人格,使你最终失去人心,导致走向终点。

3.将成功作为探索的新起点

能正确对待成功的人,往往将现在的成功看作是未来探索的新起点。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分析成功的得失,吸取教训,在新的追求和探索中少走弯路,才会不断给自己增添新的心理动力,强化追求新目标的动机。而新的巨大成功才有可能再一次降临到你的头上。

[病案]

何某,男,38岁。自己经过10年来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拥有资产上百万,在某地已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是巨大的成功使得他昏了头,开始自负起来,瞧不起下级员工,不愿听取其他人员的合理化建议。脾气也越来越大,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久,便有很多人对他不满,都不愿与他说话,只远远地躲着他,或是看见他来了便一哄而散,很多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为此他感到不解,但又找不到切实的解决办法,于是来到心理诊所求助。

何某年纪轻轻,就已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确实可喜可贺,但他犯了成功者的通病,那就是过于自负。心理医生与他进行了第一次谈话。

心理医生:“何先生,你怎么看待下属对你提出的建议?”

何某:“我是公司老总,这个公司任何事情都是我说了算。他们凭什么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呢?他们只要服从我安排就可以了。”

心理医生:“你不觉得自己过于独断吗?”

何某:“……我脾气很急,不愿听别人说得太多。”

心理医生:“你的过于自负让你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在公司的威信,它不利于你公司未来的发展。”

何某表示愿意接受医生的帮助。

接着,心理医生针对他的具体情况,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对他作了开导。首先,指出他应克服骄傲自满心理。公司是需要全体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而领导的作风,更关系到整个公司的未来发展。虽有成功的过去,但现在重要的是看到未来。其次,公司今天的成就,并不是只属于个人。员工们起到的作用往往更重要。如果骄傲自满,会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使自己陷入名利的怪圈。

在心理医生耐心开导下,何某陷入了沉思,决心端正自己的态度,首先从心理方面入手,对自己进行剖析,走出心理误区。于是他开始主动接近其他员工,向他们承认错误,希望接受监督。并开始试着与同事谈天,谈电影或谈所见趣闻,有时也向同事或下级询问自己所学学科以外的一些知识。对他的转变,起初同事们大惑不解,认为他将有什么花招,但后来见其态度诚恳,于是接纳了他。

四、独生子女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每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随之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即平均每8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心理状态不健康,并且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专家还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了大量心理行为异常及有问题的青少年,其所占比例竟达到我国独生子女人群的85%之多。

(一)独生子女是否为“问题儿童。”

对于独生子女是否为“问题儿童”,研究者认识不一。1906年德国的小儿科医生内特尔从医学的角度和临床经验研究了独生子女,发表了专著《独生子女及其教育》,认为独生子女之所以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父母溺爱,二是缺乏兄弟姐妹。研究者一致认为独生子女有许多行为问题,是典型的“问题儿童”。但从1920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开始否定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太大不同,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不管在生活方式、学业,还是在婚姻等方面与他人都无显著差异。现代研究还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与教育更关注,因而,独生子女在智力与健康方面还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如焦书兰等人(1992年)对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一年级独生子女在语言记忆和一般常识项目上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子女。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并未因缺少兄弟姐妹的交往而受到损害,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状况都是健康的。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独生子女也没有显著落后之处。自1997年以来,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成人,他们或是继续升学,或是步入社会,面临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更加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二)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

张履祥在1990年对独生子女进行个性特征的研究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48.61%),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32.29%),再次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19.10%)。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28.82%),其次是多血质(19.44%)和胆汁质、抑郁质(17.36%)。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近年(1997~2001年)来,国内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虽有一些明显差异,但不是本质性的,而且,独生子女还具有积极的特异性,比如聪慧性、乐群性等。

有人运用16-PF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独生子女情绪稳定性、社会责任感、世故性和独立性都较非独生子女差,而忧虑性略高,恃强性和敢为性呈两极分化倾向。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如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5.3%的非独生子女和2.75%的独生子女患有不同程度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等。

对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缺乏;职业适应能力较差――工作遇有矛盾,处理方法过于简单,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差些;社会责任感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倾向。此阶段,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步入青年。在对大学生独生子女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适应性差,表现在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依赖性太强等。同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唯我”意识相对浓烈,心理承受力弱,体质状况堪忧,并处于“无目标状态”。

总之,独生子女有着他们所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指导着他们为人处事,其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缺点的比较

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室和静安区教育进修学院,曾在4个幼儿园对5岁左右的70名独生子女和30名非独生子女进行过调查。

这些缺点在独生子女中所占比例更大一些。就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与家庭教育有关。如家庭父母、祖辈过分溺爱、迁就,过分以“孩子”为中心,或者走向极端,放任小孩、听之任之等等。(四)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影响1.独生子女父母的特殊行为特点(1)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由于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因此对其寄予厚望,不惜财力、物力,进行人力、智力的大量投资,过分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可能推动儿童产生求学的愿望,成为儿童学习上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事与愿违,繁多的学习班、兴趣课、课内外作业等等,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往往使儿童感到力不从心,产生厌学、逃学心理,导致心理上更大的伤害。

(2)父母对儿童过度宠爱。生活上对独生子女过分地照顾、体贴,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长此以往,就会使儿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任何人都应无条件地听从他的意愿,从而产生任性、易发脾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心理特征。

(3)父母对儿童保护过度。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全体成员都心疼爱惜。害怕儿童受到一些意外伤害、挫折,将很多本来要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统统包办、承揽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儿童独立性差,依赖性增强,自主性缺乏,应对生活学习中失败挫折的能力下降。

2.家庭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性格品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双亲家庭,由于父母双方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对独生子女给予关注和引导,孩子能较为顺利地度过儿童期、青少年期,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因而,双亲家庭的儿童容易形成活泼、热情、善良、好胜、好强的性格特征。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缺乏自制力、忍耐力、毅力及果断性的不良心理品质。生活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成员相对较多,因而往往热情、活泼、温顺、善良,有协作精神、自尊、爽直、有自制力。但如果家庭成员太多,使其经历了未被关注或要依靠自己不断努力才能获取关注时,容易形成好胜争强、任性或自卑、胆小等不良心理,也易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爱惜东西等不良行为。

单亲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由于缺乏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有自制力、忍耐、爽直、温顺、胆小、腼腆、善良、自尊、学习勤奋、艰苦朴素等品质,但也有不良品行如挑吃、挑穿、吃零食、不爱惜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