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31909800000008

第8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2)

(一)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由施治者引导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讲出来,从而从求治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和求治者压抑在无意识层面的想法,将动机召回到意识层面来。

自由联想法的具体做法是:让病人在一个比较安静与光线适当的房间内,躺在沙发床上随意进行联想。治疗医生则坐在病人身后,倾听他的讲话。事前要让病人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医生对谈话内容保证为他保密。鼓励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东西,即可能最有意义并对治疗方面价值最大。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病人为主,医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医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般来说,医生往往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自由联想法的最终目的,是发掘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情结或矛盾冲突,把他们带到意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

由于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经常受到一些障碍,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对移情反应的分析又成为关键。在移情中,求治者根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对施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这既有利于使求治者的自由联想穿过阻抗区,又有利于通过移情分析真正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还可对求治者产生的新依赖有所预防。

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述说了许多有关自己的生活琐事,弗洛伊德从中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他说喜欢眺望远处的烟囱,每当看到那高耸的烟囱飘出浓浓的或淡淡的烟雾,特别是晨曦或夕阳作为背景时,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讲叙了有关自己的一个笑话:一日大雪封山,我与几个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里,唯一可做的便是围着火炉闲谈消遣。当时火越烧越旺,室内温度不断升高,有人感到热不可耐,便要我回头看看墙上挂的温度计。我回头一看惊呼道:“难怪这么热,已近90℃。”众人“哄”地一声笑起来,原来我把华氏度说成了摄氏度。于此,弗洛伊德把几点联系起来:烟、火、日出、日落、口误都与温度有关,而且是“高温”,烟囱更是****的象征。他便断言此人有严重的****习惯。那人闻言,由脸红到脖子。那种被压抑的、羞于启齿的动机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疗的关键段落便告完成。

(二)梦境分析法

周公释梦预知凶吉,黄帝释梦推知病疾,那么精神分析疗法的释梦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梦能预报疾病似乎已为人接受。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详细论述过梦的机理,并记述了不少梦境预报疾病的经验。阿沙托克在对4000份梦例进行分析统计后指出:多数梦可以预告疾病及某些特有的生理状态。梦境能否预报吉凶大有疑问,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那么,梦境也便可能是白天心理活动的继续,由此揣测人的所思、所忧、所欲、所惧,也就未必全无根据了。

常说梦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所以有人说:“若以梦中的行为做出判罪的依据,那么人人都是罪犯。”这类似的看法其实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就有阐释。他认为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甚至乱伦或任何不合自然原则的结合,或弑父,或吃禁止食用的食物等罪恶除外――这些罪恶,在人有羞耻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会去犯的。”所以,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做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察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去理会,这绝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1.梦是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

(1)愿望的直接满足。如梦见吃东西,刚出一个馆子,又进另一个馆子,见到什么都想吃。这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你腹内空空,的确需要进食。

(2)是愿望的反向满足。如梦见得到了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可能是近日单位评先进,你极想得到却无你的份,也即中国人说的“反梦”。

(3)是愿望的象征满足。如某男士接连两晚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骑马,每次跨上去,便被马摔下来,总想驯服它,却终究驯服不了。心理医生说:“你是否最近在追求一女孩,但常遭冷遇?”这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

2.常见梦境的分析

(1)梦见在天上飞或飘在半空中。在梦境中看见自己飞在天上或飘浮在半空,潜意识中可能想从某个地方逃脱。据报告显示有50%的人曾做过这种梦。

(2)在梦中你正为某件事担忧。常反映出做梦人近段时间的焦虑心理,大部分的人都会做这种担心的梦,做这种梦的女性占78%,而男士只占63%而已。

(3)你梦见正参加某种集会或社交活动。有31%的人曾做过这种梦,梦境的形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做梦的人在梦中乐于其中,而另一种是他在梦中焦躁不安。这种梦通常由于人格上的不同如内向或外向而有所区分。

(4)你梦见了一间奇怪或陌生的屋子。这种梦令人疑惑却非常普遍(31%左右),做梦的人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有着很多空房间的陌生屋子。精神分析家认为这是个伪装的梦,与性有关,但这个说法无法令人接受。而现在的解释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烦躁过度,所以反映在梦中。通常在这类的梦里人会在梦境中找寻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

(5)在梦中你被人追逐。70%以上的人都有在梦中被追逐或追从的经验,而且在梦中因为某种原因无法逃离那里。这种梦通常由于极度的担忧或是现时生活遭遇挫折时所产生。

(6)梦见由高处摔下来。梦见由高处摔下来是常见的梦,有75%的比例。典型的梦境是在梦中被某种东西绊倒,不小心绊倒跌了下来就在那时清醒了。精神分析家认为这和情感上并没有任何显著的关系,是因为肌肉突然的痉挛反映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

(7)梦见暴力的情景。这类暴力有关的梦通常是可预见的,做这种梦的男人(50%)比女人(44%)多,但是相差并不大。也许是因为男人喜欢谈论暴力有关的事情,而女人通常是西部影视和摔跤节目的爱好者,所以这种梦境会反映在梦中。

(8)发财梦。这是常见的梦,通常财务上有问题的人大部分都做过这种梦,典型的梦境是玩吃角子老虎赢大钱或是在路上捡到钱。大概1/4的男人都做过这种梦,但只有5%的女人做过这种梦。由此可见男人比女人更重视金钱的所在。

(9)被爱人欺骗或欺骗爱人。如果你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但是在梦中却与另外的男人做爱,或者有意识地在梦中欺骗你的丈夫或男朋友。那么这就表示,你有欺骗你爱人的征兆或者就在不久将做出梦中的举动。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的男朋友告诉你类似的梦境,这有可能意味着他对你的感情是假的,他或许早就对你们的关系感到困惑或者怀疑。

(10)与老朋友重逢。这种梦通常发生在你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或者两年之中,潜意识里,你渴望回到你以前熟悉的地方或者老朋友之中去,然而,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有这样的例子:你可能梦见你孩童时代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意味着你想忘却你现在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想寻求像少年时代那样朴实、忠诚的朋友。

(11)水、水、到处都是水……无论你的梦里出现的是宁静的湖水、流淌的小溪、狂怒的河流、平静的海洋;梦中的水总是喻示着生命的精华,代表了精神的洗礼和重生。一旦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你就有可能梦见自己遇水溺死;湖水象征着你想要尽快从烦乱的生活中挣脱出来,渴望过上宁静安稳的生活。洪水或者狂怒的江水喻示着你面临不能掌控的压力和局面。

传说从前有个秀才在即将赴京赶考的头一夜做了两个梦:一是梦见在墙头犁地种庄稼;二是梦见在屋里打伞。心想这肯定与此次赶考有关,但左思右想又难释其梦。其妹见秀才犯愁之状问知详情后说:“这有何难。墙头上种庄稼种(中)不上,屋里打伞淋(轮)不着。”秀才闻此解释,更是沮丧,决定弃考。其母知道后说:“你的小妹不知圆梦,顺口胡扯。应该是:墙上种庄稼种(中)得高,屋里打伞漏不了。”可见,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其解释的结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所以心理医生在为被分析者释梦之前都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对不熟悉的被分析者可通过交谈或自由联想而掌握线索。在韩文领等编著的《怎样解梦》一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析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逆,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期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因此,笔者以为,与其说释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释梦是一门艺术。正如弗洛姆在《梦的精神分析》中说的,“它正如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需要知识、才能、实际操作与耐心。”

(三)直接分析疗法

由罗森首创,是一种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悟,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让求治者产生一种看得见或通过视觉能增强的思想,以切断求治者的习惯与防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适用。直接分析疗法不像传统的心理分析疗法那样通过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或对梦境和过失作一番分析后再去接触“原始冲突”,然后剥去其伪装,化潜意识为显意识,待求治者产生顿悟后方施予“再教育”。它也不像认知疗法那样把一般的情绪都看成是由认知发动和维持的,以为把歪曲的认知予以矫正便可使紊乱的情绪条理化,行为便有良好的适应。但直接分析疗法又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之处。在形式上,它更像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和领悟疗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进行陈述和解释;在理论上,它又与传统的分析疗法一样,把求治者的原冲突区域的解释常集中于****。

[案例1]

某男,21岁,医学本科生。

自述初中三年级时便与一女生朦胧相爱。在这段时间内自以为数学方面有了进步。但万万没想到临近的一次数学测验却考得一败涂地,老师找他谈话,认为他数学的退步是因为精力未集中在学习上。他虽感到老师误解了他,但有口难辩,此后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进入大学后情况更甚,见到数学便害怕,几次考试不及格。且总是思念那位女友(她在外省某重点大学),有两次在图书馆阅览室还情不自禁地喊出她的名字,弄得好狼狈。自认为这辈子是非她不娶,但在能力上又自惭形秽。假期中两人虽也来往,但他不敢开诚布公。曾看了不少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分析方面的书,但也无法摆脱单相思、害怕数学、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扰。

他似乎知道“病根”,是初中的那次数学考试,但应该还有更深层的问题。施治者问他:

“那位女生是否考得比你好?”

“是的,她数学历来好,所以我认为与她交往在数学上自己是进步了的,但老师却以一次考试来论断。”

“老师是否批评你,认为你这次成绩的退步是因为她?”

“正是这样。老师说有同学反映,但我们从未有过任何出格的行为。即使现在,那女孩也不知道我暗恋着她。”

“看来被打击的是男子汉的尊严,牵涉的是性问题。你至今耿耿于怀,把她作为唯一可‘娶’的对象,并不一定全是因为爱。你回去仔细想想。”

第二次会面,时隔五天。他说似乎想通了,那女子确实长得一般,与现在和他交往较多的几个女孩子比更是逊一筹,苦苦钟情于她可能是个错误。但又无法在脑海中摆脱她。为寻求突破点,施治者给他进行了卡特尔个性因素测验,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第三次会面时,施治者已有了几分把握。从他的个性因素中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依赖性强;二是行事不果断;三是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差。我们开始了如下交谈:

“你在家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吧?”

“是的,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

“那你与父亲的关系是否欠佳?”我稍加思考后问。

“是的,他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报,很少与我交谈。”

“我想你那位女友显得较成熟,对吗?”

“对!您怎么知道?”他很是惊讶。

突破点找到了,问题便解决了一大半。其实突破点只有“特殊地位”这个判断,这是由“依赖性强”而来。这点正确,在此便可推出第二点。他生活在一种特殊的女性为多的环境中,从“恋亲情结”来讲,他应该从父亲那里学习与环境相处的东西,但他又缺少男子气概,“行事不果断”,故大胆推出他与父亲的关系。如是,第三点也就自然成立了。他总是依赖,又优柔寡断,定有“需人保护”的心理。如果恋爱发生较晚,他可能找一个年纪大于自己的女子;既然恋爱在同学中发生,其对象应该是一个在心理上较成熟的人。鉴于求治者是一个有一定心理学基础且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的人,施治者直言道:“如果你能接受我上述解释,那么在你女友的身上实际有你母亲的影子。这是一种具有‘牛犊恋’色彩的心理。你对此事之所以耿耿于怀,以致影响你的学习,是因为‘幼年我’支配着你的‘成年我’,希望你回去后用‘成人我’进行一下反省。”时隔半月有余,他来了。说原来以为自我认识不错,未想到竟是“幼年我”一直在支配自己。当想到无须把那事看得太神圣――能得到自然好,得不到未必是坏事时,便能静下心来学习了。虽然对数学仍心有余悸,但已好多了,相信最终能完全克服这种心理。

[案例2]

阿浩是一位职业歌手,通过各演艺场所流动献演以换取收入,俗称“跑场子”,生活比较动荡。偶然间遇到了中学时代的初恋女友,两人旧情复燃,最终重坠爱河。然而,阿浩却也同时陷入了痛苦之中。由于女友回到他身边时也坦言在这三年之中曾经失身于别的男人(女友的初夜在三年前已给了阿浩本人),并且有怀孕并堕胎的经历,这让阿浩感到无法接受,而且在她的身上阿浩依然看到三年前分手时的那些原因,如任性、娇纵等等。但是,他却又无法离开对方,因为只有在她身上才能找到真正恋爱的感觉。自此,阿浩陷入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切的心理问题、矛盾冲突皆源自于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本能。但对于其实质,几乎每个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皆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以偏概全是掌握精神分析法的要领。

本案例中,阿浩的症结在于无法离开对方与无法容忍其失身于他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初步判断可以认为,在其女友处有一特殊的原因可以让阿浩得到心理满足,但同时“她和其他男人上过床还怀过孕”又给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造成了障碍。那么,分析出这一心理需求的根本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关键。

在阿浩的潜意识中,其本性是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带有性的成分,因此对于把初夜交给自己的女人,他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满足感,他甚至可以自己表象的尊严为代价,他表述为:“说得俗点我当时很粘她,以至不顾一切哪怕牺牲自己的家人和事业去和她在一起。”

而在女友三年后回来之际,原本期待重新找回男人自尊的阿浩却遭受到了整个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挫折――女友的性格依旧不合自己的心意,阿浩认为她总是希望男人去顺应她,这完全有悖于他对自己将来婚姻与家庭的规划,潜意识中的男性权欲便无法得到满足。而在性本能上,失身于他人并怀过孕的经历更打破了原本只有他一人享有女友身体的快慰。这便是造成他如今极端痛苦状态的根本原因。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因为施治者受过辨识行为模式和冲突的训练,便可能把求治者或心理障碍者幻觉中真实的东西加以“肯定”,甚至“发挥”。这些夸大了的东西可能不尽真实,然而许多精神分析家,如梅伦里?克雷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女儿)都承认,这些解释至少可以使求治者做出情感上的反应,而找到了情感线索,就可能纠正认知偏差。

(四)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后,借助暗示性语言对求治者施加影响,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催眠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从1775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默(Mesmer)首次使用催眠术并运用于医疗到现在,催眠疗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尝试对催眠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人,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他便是英国的外科医生布莱德。布莱德在其《神经催眠学》一书中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状态。由于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视或思想观念上的凝注时间太长,即可进入催眠状态,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原因,并无任何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以后许多心理医生、生物学家和教育家都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催眠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若不是药物麻醉的方法传入欧洲,催眠术的研究者极有可能把它发展得更完备。但是,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因其见效快、费时较短、所需条件简单,因此不少心理医生仍然乐于使用,对采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医生来说尤其如此。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处于催眠状态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随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而对周围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换句话说,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这样,心理医生对求治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临摹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催眠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工作

首先,要向求治者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把治疗的目的和步骤讲清楚,以取得求治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测试求治者的受暗示性程度。这两点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后者,是决定催眠疗法疗效好坏的关键。受暗示程度低或不受暗示者,一般不宜进行催眠治疗。测试受暗示性高低的方法很多,现介绍四种:

(1)测嗅觉。用事先备好的3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求治者分辨哪个装的是清水,哪个装的是淡醋,哪个装的是稀释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辨别出后两种中的一种得1分,辨别出后两种的得2分。

(2)测平衡功能。令求治者面墙而立,双目轻闭,平静呼吸两分钟后,施治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开始感到有些前后(或左右)摇晃,你要集中注意力,尽力体验我的感觉,是否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3次后,要求求治者回答或观察求治者,如未感到摇晃者得0分,轻微摇晃者得1分,明显摇晃者得2分。

(3)测记忆力。令求治者看一幅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扇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把椅子。30秒后拿走彩色画。问:“房间里有3把还是4把椅子?”“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还是淡黄色?”“房间有2扇还是3扇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则具暗示性,每一问得1分;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0分。此项测试的得分为0~3分。

(4)测视觉分辨力。在白纸上画两个直径均为4厘米、间距为8厘米的大圆圈,圆圈中分别写12与14两个数字。要求治者回答哪个圆圈大。若回答一样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大者得1分。

通过四项测查,求治者可得0~8分,分数愈高表示求治者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催眠的方式、方法

(1)催眠的方式。可分为集体催眠、个别催眠和自我催眠。集体催眠就是让病情相似、年龄相近的几人或十多人一起进行催眠,其优点是既可同时治疗多人,又可消除求治者的孤单感和恐惧心理,还可通过效果好的求治者现身说法,与求治者间的相互暗示、模仿以形成最佳的催眠气氛,增加求治者对催眠效果的信服。个别催眠是施治者面对单个求治者进行的催眠。自我催眠是指在催眠师的指导下,由求治者对自己进行的催眠。求治者在接受暗示性测验后即可进行催眠。催眠一般是在安静、昏暗的房间内进行,施治者最好有助手在场,尤其是对异性催眠时。求治者舒适地坐下或躺下,安静、放松数分钟,然后进行催眠。实践证明,90%以上的人能进入程度不等的催眠状态,30%左右的人可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2)催眠的具体方法

第一种,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此法又称为凝视法,是让被催眠者聚精会神地凝视近前方的某一物体(一光点或一根棒等),数分钟后,施治者便用单调的暗示性语言开始进行暗示。“你的眼睛开始疲倦了……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手、腿也开始放松了……全身都已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如求治者暗示性高,则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如求治者的眼睛未闭合,应重新暗示,并把凝视物靠近求治者的眼睛以加强暗示,使两眼皮变得沉重。

第二种,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催眠时,让求治者闭目放松,注意倾听节拍器的单调声或水滴声,几分钟后,再给予类似于上述的言语暗示,同时还可以加上数数,如:“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头脑模糊了……三、你越来越困倦了……四、……五、……”

第三种,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施治者首先在求治者面前把手洗净、擦干和烤热,然后嘱求治者闭目放松,用手略微接触求治者皮肤表面,从额部、两颊到双手,按同一方向反复地、缓慢地、均匀地慢慢移动,同时配以与上述类似的言语暗示。有时也可不用言语暗示,仅用诱导按摩。这种按摩还可以采取不接触到求治者皮肤的方法,只是靠双手的移动而引起温热空气波动,给皮肤温热感而达到诱导性催眠按摩的目的。

第四种,药物催眠。某些求治者如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2.5%的硫喷妥钠或5%~10%的阿米妥钠0.5克,稀释后,进行静脉缓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再导入催眠状态。

3.催眠的状态

可分为浅、中、重度。

(1)浅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浑身倦怠、肌肉松弛、呼吸深缓、无力睁眼,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情有回忆能力。

(2)中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睡意甚浓、四肢僵直,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只保留部分记忆。

(3)深度催眠状态下的求治者除对施治者的说话有反应外,已基本没有知觉,甚至对针刺刀割也无痛觉,可施行外科手术。

一般来说,浅度催眠状态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最好。这时,可根据求治者的症状,让其回忆已遗忘的过去的经历,宣泄其存在的创伤体验;可以询问其病史、生活和工作的挫折等,为治疗收集资料,可以暗示其做一些动作或讲话,如通过讲话来纠正缄默症;也可以告诉求治者某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等等。例如,一长期失眠的神经衰弱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对其进行暗示:“你很容易接受催眠,说明你大脑功能良好!催眠已使你轻松、愉快,焦虑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失眠已经治好,你不会再失眠了!以后你每晚9时一定会很快睡熟……直至次晨6时方醒,醒后你会感到精力充沛……你的病已痊愈了。”治疗结束后,可以及时唤醒求治者,或让其睡完觉后逐渐醒来。一般用这样的指导语:“好了,治疗结束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睡醒后你一定会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4.催眠治疗的疗程

催眠治疗的疗程一般是1~5次,间日或三日一次,三次后每周一次,最多不超过10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疗后还要加强个别心理治疗,以消除病因。

5.适应证

催眠治疗在精神科及其他科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适应于神经症,如癔症、焦虑状态、精神性头痛、神经性抽动症、厌食症,以及胃溃疡、结肠炎、高血压、慢性哮喘、冠状动脉机能不足等。此外,还可作为镇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

必须指出的是,催眠治疗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与巫医与巫术有严格的区分,亦不可视为儿戏,任意滥用。一般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出于研究和治疗的需要时,并在求治者自愿配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而且,催眠疗法除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点外,也有其缺点。一是并非任何求治者都能成功地接受催眠治疗;二是疗效往往不甚巩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案例]

赵某,男,40岁,工程师。病前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沉默少语,好强任性。大学阶段因“****”而基础知识不牢,毕业后业务水平较科室的其他人低,但又不甘落后,夜以继日地学习和工作。自担任科室领导后,心理压力更大,一年多来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易疲劳,常感头晕目眩,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食欲下降,常腹泻,明显消瘦,渐感体力不支。长期服用安眠药也只能维持3小时的睡眠,次日则昏昏沉沉,无法坚持工作。

在心理门诊接受催眠治疗,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在催眠状态下进行暗示;“你很容易接受催眠,说明你的大脑功能良好。催眠已经使你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焦虑、紧张、抑郁都已消除,失眠已经治好了,你不会再失眠了。以后每晚10时你就会很快熟睡,要直到次日早6时才能醒来,醒后你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恢复,食欲也会旺盛起来,你的病已经痊愈了。”经过两周治疗后,患者恢复了工作。

(五)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样是心理治疗特别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因素。暗示与说服不同。说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方面,从大脑的“正门”进入,“看门人”常常会加以批判后再接受;暗示则是作用于人的情绪或意志方面,从人脑的“后门”进入,它避开了“看门人”的检验。尽管说服时常可能受到意识的抵触,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在某种场合下,它又可能起着类似暗示的作用。正如电视广告一样,观看时不以为然,甚至反感,但当有一天正好需要购买某商品时,头脑中又忙于搜索曾经看过的广告,广告的暗示作用便出现了。所以催眠虽不为所有的心理医生采用,但暗示却是任何心理医生都采用的方法,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也正因如此,弗洛伊德在认真钻研和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催眠术后又放弃了它。引发矛盾、暴露矛盾、挖掘被遗忘的记忆,增强克服抗力的本领,这便是心理分析法中对暗示的应用,它既不同于催眠暗示那样偏于隐晦,也不同于认知领悟暗示那样明了。所以弗洛伊德称它是一种“有教育意味的暗示”。

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麦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其奥妙的探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巴甫洛夫说过:“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临床对暗示的应用,则堪称独步,声誉斐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颇令英国当局头痛。这时,麦独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一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暗示疗法与催眠疗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状态下,而是在催眠状态下对求治者进行的暗示。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往往是在无意识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

(1)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对求治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求治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节人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他人暗示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有一次,一位求治者到医院就诊,说他如何如何不舒服。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发现他身体各部位都很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可是这位求治者确实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束手无策。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这位求治者,进行了一次煞有其事的彻底检查,然后对他说:我终于发现了,你患的是××综合征。还告诉他,现在刚试验成功了一种特效药,专治这种病症,注射一剂,保证三天后康复。打针后三天,求治者果然神气活现地好了。其实,心理医生注射的仅为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语言的暗示作用。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疗法中还有非语言暗示法,如医生或医生发动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运用姿态、表情及环境施予某种影响等。

(2)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眼瞎。但这种情况下的视力和听觉丧失并不是因为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的机能受到了扰乱,形成了一个病态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这样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疗法治疗,并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惊。如一个人走进了冷藏间,无意被关在里面。开始他并不在意,也并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到“冷冻”二字时,顿时心里紧张起来。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其实,车间的冷冻机并未打开,寒气远不能置人于死地。他完全是由于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惧而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毁坏而导致死亡的。

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施治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施治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求治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益于祛除病象的方向发展。

2.直接暗示疗法和间接暗示疗法

(1)直接暗示疗法。是指让求治者静坐在舒适安静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予求治者以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从而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2)间接暗示疗法。是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检查的配合,用语言强化来进行的暗示治疗。临床医学上可通过对求治者的躯体检查操作,或使用某一仪器或注射某些药物,以及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从而使暗示效果更显著。例如,在治疗癔症性肢体瘫痪时,施治者可用电刺激肌肉,同时以均匀有力的语调,用预先编好的暗示语句,如,“你的肢体已通电,神经电流已逐渐畅通,肌肉开始逐渐有力”等,对求治者进行积极的暗示,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案例]

患者男,43岁,落海后失音近两月。患者原系某公司副总经理,因涉嫌经济问题,且与领导关系不睦,感工作压力大,心情不佳。利用假期独自去海南旅游。乘船过程中不慎落海,当时大声喊叫,无人发现,约9小时后被当地渔民救起即表现说话不能发声,但能用非言语方式与他人交流。返回北京后仍不能说话。家人带其多方求医,经检查其发音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经以中药、针灸治疗均无效,故来我院求治。患者既往内向少语,有心计,善下棋,经个人奋斗担任某公司副总经理。入院前半年自感精力下降、乏力、易烦躁、夜眠差。无类似癔病发作史及躯体疾病发作史。入院检查:失音,但能通过手势与书写叙述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病情无焦急的表现,有乏力、背痛等躯体不适,无思维障碍,情绪平稳,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疗:

准备阶段:对病人进行详细体检,关心其身体状况,显示出医务人员对其非常重视,使病人对医生产生信赖。告诉病人现有许多治疗成功的案例,加强病人治疗信心。做家属工作,改善其对病人不关心、不理解的态度,协助病人配合治疗。之后,向病人反复介绍治疗此病需要特殊药物,但极难购买,医务人员和家属正在设法购药,使其产生期待心理。准备阶段持续两周。

治疗经过:当病人进入治疗室时,多名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忙碌,气氛庄重严肃,医生再次对病人进行暗示后,静推葡萄糖酸钙10ml及葡萄糖15ml,当估计药物起效后,医生在旁言辞肯定,且有力地大声说:“现在你感到全身发热了,现在你感到全身发热了,好,你能说话了,跟着我大声说:一、二、三、四、……”当数到九时患者语调低且颤抖地开口说话“九、十……”医生马上予以鼓励,说:“很好,就这样,再大声些。”患者语调渐高昂。暗示治疗成功后,由主管医生陪病人多说话,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语言障碍消失。但仍有乏力、背痛、失眠等躯体不适。情绪尚稳定。继续予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一月后好转出院。三月后随访,患者到新单位上班不久,仍任副总经理,工作顺心,但仍感轻度乏力、背痛,未完全恢复正常水平。两年后随访,病情无反复。

二、阿德勒疗法

阿德勒疗法是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年)于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

1.基本假设

根据阿德勒的治疗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人类本性是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这一疗法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对个体主观想法的了解。

阿德勒认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激起了奋发而起的愿望。他说,我们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后我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以补偿这种情感并成为命运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所采取的独特行动。通过主动、大胆的冒险,并在后者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来访者不被看作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的,而被看作是受到了挫折,需要通过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咨询不是简单地由治疗专家开出改变的处方,它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要由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积极工作。

2.评估方式

评估是阿德勒治疗法的基本部分。初次治疗集中于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一经建立,治疗师就会进行全面的访谈以收集具体的信息,包括来访者家庭的组合、出生顺序、与父母的关系和家庭价值、对早年生活的回忆。来访者经常被要求填写详细的生活方式问卷。治疗师对家庭结构如何影响来访者的发展予以注重。童年的经验与一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相连的,这种生活方式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治疗师找出问卷中主要的规律,因而对来访者的基本性格有所了解。这一过程帮助澄清来访者怎样发展并带入到目前生活中的“基本错误”(对生活错误的基本感知和假设)与优势(强项和资源)。这一评估为治疗过程提供方向。

3.治疗步骤

(1)建立治疗关系。阿德勒学派的治疗者与当事人是合伙关系,促进这种关系的方法是:协助当事人去察觉自己的资产与长处,而非一味地探讨他的问题与缺点。因此在起初的阶段里,咨询师会借着倾听、反应、尊重、相信对方能够改变及表达真诚等方式,建立起咨访关系,初期主要使用的技术是投入与倾听、确认与澄清目标。

(2)探索内心动力。此阶段当事人有两项目标要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此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此时,咨询师借着探索当事人生活上的各项功能而对他做出初步的评鉴。此评鉴能有系统地描述当事人家庭中的原有成员、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及其生长的环境状况。评鉴收集的资料包括家庭星座、梦、幼年回忆及偏好选择等,收集完后应分别做摘述,再配合完整的生活方式评鉴问卷加以解释,这份摘要应包括基本错误的分析。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态度后,接着是鼓励对方检查其错误知觉,向自己的定论挑战,并把自己的优点与才华详细作记录。

(3)鼓励洞察。阿德勒学派虽然注重支持,但也强调面质,咨询师会鼓励当事人发挥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的行为。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解释与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借着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式、目标与意图、其自用逻辑及如何运作,以及其目前的行为。

(4)引导与协助。此阶段常用的技术包括直接法(immediacy)、欲擒故纵法(paradoxical)、仿佛法(acting as if)、激惹法(spitting in the client′s soup)、把持自己(catching oneself)、触钮法(push button technique)、避开陷阱(avoiding traps)、设定任务与承诺(task setting and commitment)、终止与总结(terminating and sumarizing the session)等。其他合适的技术还包括忠告、家庭作业、幽默、沉默。

4.贡献与局限

(1)贡献。

第一,灵活性和整合性。阿德勒派治疗师在理论上是整合取向的,在技术上是灵活选择的。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运用大量的认知、行为和实验的技术。阿德勒派治疗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方面是非常灵活和丰富的,这就使得他们根据来访者不同的背景与生活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师关注的是来访者自己最大的兴趣在哪里,而不是将来访者放进某个固定的理论模式中去咨询。

第二,疗程较短。阿德勒支持限时治疗,当代的许多简短疗法都和阿德勒派所创始或广泛使用的技术很相似。阿德勒疗法是心理教育取向的、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简短和限时的,并且结合了认知和系统的观点。

第三,具有革命性的。他的影响超出了个体咨询的范畴,扩展到社区精神健康运动。因为阿德勒认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且是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的。这个观点也使他成为心理学主观主义取向的先行者,主观主义关注个体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个人意义、对现实的主观知觉,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第四,对其他咨询流派的影响。他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被其他心理学派采用,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个体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以及治疗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所有的这些疗法都是基于对人的一个相似的假设上的,即个体是有目的的、自我决定的和追求成长的。在很多方面来说,阿德勒都可以说是现代认知疗法和建构疗法的铺路人。阿德勒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个体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一个对现代咨询理论的研究表明,阿德勒的许多概念在很多流派中被广泛使用,只不过是换成了不同的术语而已,但都未给阿德勒以应有的荣誉。很显然,阿德勒理论和现在的大多数理论都有重要的联系。

(2)局限。在建构自己的理论和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两件事情上,阿德勒得做出选择。阿德勒将教学和实践摆在了建构完整系统的理论之前。因此他的书面形式的东西比较难找,很多都是他的讲座手稿。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太简单和松散。

对阿德勒理论的效果的研究证明太少,不过在最近的25年逐渐有所改进。然而,大部分理论还是需要实验证实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于那些阿德勒认为是公理的理念。

阿德勒理论对于两种来访者不太适用:需求立即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和对探索儿童早期经历、早期记忆和梦没有兴趣的来访者。对于那些不能理解在处理当前问题时还得对生活方式进行详尽分析的来访者来说,这种疗法也是不太适用的。

三、存在主义疗法

存在主义治疗法可称为治疗实务的一种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疗者所遵循的一种哲学(philosophy),因为存在主义治疗法并非独立的治疗学派,也不是一种可以明确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疗技术。

1.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抗衡。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由并非受制于非理性的驱力与过去的事件,而是潜意识的力量。行为学派则认为自由是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虽然存在治疗法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受限于外界环境,但却否定我们的行动是被外力决定的”这个观点。但存在治疗的理论完全基于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的假设;换言之,我们是生活的创作者、建筑师,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存在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一连串的治疗过程中,让人重建一套“自我省思”的能力,最后建立有信心的生命观。

存在主义的人性观: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再创造着自己。人类是处于一种持续在转换、凝聚、演进及成形的状态。

六大命题:

自我察觉的能力:拓展我们的察觉能力,即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

自由与责任:人们在可选择范围内自由作选择,自由和责任是一体的两面。

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存在的勇气、孤独的经验、关系的经验。

追寻意义:生命意义的探寻是“投入”后的副产物,投入乃是我们愿意过着充满创造、爱、工作和建设性的生活的一种承诺。

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自由和焦虑是一体的两面,伴随焦虑的出现,会产生新思想的兴奋感。

察觉死亡与不存在:知道没有永恒的时间来完成既定的计划,将能使我们更加重视现在。

2.治疗技巧

存在主义治疗者治疗的焦点在于协助当事人了解目前生活境况,而非帮助他们恢复个人的过去。典型的存在主义治疗者会依不同的当事人或同一个当事人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他们却未建立一套具体或实际的治疗技术。存在主义治疗过程中,技巧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建立。

3.治疗程序

治疗者本身即为治疗的核心。当治疗者的内在能触及个案内心,并能平等真诚相待时,才能有最佳治疗效果。治疗是一个具创造性和自我发现的历程,概念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咨商员协助个案确认及澄清他们对世界的假设。个案则被鼓励去界定和质疑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理解存在的意义。他们检视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假设以判定其有效性。对许多个案来说,这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可能一开始几乎都把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他们可能只去注意别人赋予他们的感觉,或是其他人对其行为举止应负极大责任。咨商员此时教导个案如何展现自我的存在。

(2)第二阶段。个案被鼓励更深入地去检测现在价值体系的来源和权威。此自我探查的过程通常能导致新的洞见产生,并重建一些价值观和态度。个案能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们对自己内在的评价历程更明了。

(3)第三阶段。在于帮助个案接纳所发觉到的内在自我,并将其付诸行动。治疗的目标在于使个案将其经过检视且内化的价值观,应用在具体的行动方式上。个案通常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自己融入有目标的生活方式中。

[案例]

李某,男,17岁,中学生。因自己心仪的女孩多次拒绝自己,在高考中又落榜了,在有关未来的问题上又与家人发生分歧,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心情十分抑郁,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又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因此终日借酒浇愁,还染上了毒瘾,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施治者要求李某去理解更多事物,强调不必成为过去心理制约作用的牺牲者,而应成为重新设计未来的建筑师。他将能够摆脱宿命论调的枷锁,而负起引导自己未来生活的责任。

应该探索李某的哪些方面呢?首先,面质李某通过酒精与药物去逃避的做法,并向他说明这正是萨特(Sartre)所称的“坏信念”,指他不够真诚去负起个人的责任。李某的坏信念包括:“既然家人从未真正关心过我,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没用”、“既然我是这个样子了,我已无能为力”、“我是个失败者,因为被人拒绝如此多次。”最后,施治者面质他的消极想法,指出这些想法使他无法自由,并再次强调他应为自己的生活负完全责任。面质时,施治者口气温和亲切,但是立场坚定。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李某的症状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