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在位期间,明白要想国家繁荣,必须先让国家安宁,于是他重用大将,抵御入侵,降服四海,使国家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在西晋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使经济繁荣,国家强大,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基础,是不可能的。可是东汉末年以来的频战和动乱,使当时全国的人口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耗。损耗的原因,主要是死亡。这一是由于各路军阀、诸侯混战,势必有大量的生命战场上消失掉;二是还有数目巨大的平民百姓死于军阀、诸侯军队的烧杀抢掠之中;三是为避战乱,平民百姓经常离乡背井,导致农业生产凋敝,百姓衣食无源,如果再遇天灾,势必大量冻饿而死,如汉献帝永汉元年(从元189年)董卓之乱以后的几年间,就发生过“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悲惨事情。
人口在东汉末年大量减少的其次原因,是原先的自耕农为避战乱,干脆逃入深山大泽或者流散到塞外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则被迫依附豪强作了私属。于是,在东汉末年,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成就事业,要立国强兵,必须注重人口增加,这成为诸多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的共识。
也就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民族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而且规模要较春秋战国时期大得多。
魏晋时代的北方各族,除了汉民族以外,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和乌桓等民旗。这些民族的人民原来大都散居在我国传统疆域范围内的西北部和东北部边境,过着比较落后的游牧部落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次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当然有其更为深层和远大的历史文化原因和政治背景。但比较直接和显见的原因兴许是东汉末年军阀、诸侯的连年混战,使原来人口比较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变得人口稀少,各地的军阀、诸侯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和劳动力的缺乏,采取恩威并用的政策,纷纷招引或胁迫其他民族的人民内迁,其他民族的一些统治者,也趁着中原地区军阀争战不休的机会,主动举族内迁。
魏晋时期的南方各族,除了汉族外,主要有越、蛮、侯、俚,僚“等族,其中越族和蛮族最大。孙权称帝之前,百越族中的一支”山越仍散居于今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深山之中,过着原始的村社生活。吴主孙权为了补充兵源和劳动力,曾多次强迫山越人出山。诸葛恪、吕范、太史慈、韩当、周泰、凌统、吕蒙、贺齐等孙吴将领,都曾先后奉命对山越人进行镇抚或放火烧山,诱逼他们移居山外。当时出山的山越不会少于二三十万,如诸葛恪在丹阳(今安徽省宣城)附近一次就得到山越人4万。这些出山的山越人,或是选人军队当战士,或是被编为屯民、屯田客,或显被送至有军功的世家豪强作为部曲、佃客。
对蛮族也是一样,孙吴统治者也取镇抚并举的政策。时武陵蛮夷反乱,攻下孙吴的城邑拒守,吴主孙权以黄盖为武陵太守,率兵征讨,杀了他们的魁帅,对附以者则予以赦免。于是“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候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作为一代枭雄的司马氏,当然也十分明了发展人口对于成就霸业的重要性。
魏明帝曹教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春夏期间,司马懿率兵征伐辽东自立为燕王、署置百官的公孙渊。大败公孙渊后,司马懿除血腥杀戮以示威慑之外,亦下令“中国人(指中原地区的人)欲还旧乡碧,恣一听之”,地方官吏、豪强不得阻止。于是收户4万,人口30余万。
如果说司马懿当时收纳人口,还是心在事魏,那么其子司马昭揽定曹魏朝廷大权之后的收纳人口,就是他为晋王朝的建立,“以雄才成务”的具体作为之一了。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平蜀后,遂劝募原蜀国百姓内徒中原,应徒者给粮食两年,免徭役20年。据《晋书·文帝纪》载,这时内迁人口的数量已高达870多万。不管这个数字是否过于夸大,但从中可体会到当时内迁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晋武帝司马炎登位后,继续奉行恩威并用,发展人口的政策。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二月,晋武帝任命胡烈为泰州刺史。因为、在此之前,邓艾为谋伐蜀,曾收纳鲜卑族的投降者数万人,把他们迁居在雍州和凉州之间的地带,与当地的。百姓杂居。待邓艾被诛,晋武帝担心这数万人久无人理治而生成祸患,因此派胡烈任由雍、凉、梁3州分置而成的秦州为刺史,以镇抚这些鲜卑族人。这也是因为胡烈当初为将伐蜀,在西域一带颇有威名的缘故。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六月,鲜卑人首领树机能起兵反晋。秦州刺史胡烈率兵讨伐,与树机能战于万斛堆。胡烈当时兵少将寡,虽经力战,却兵败,被树机能诛杀。
胡烈,字武玄,安定临泾人。其兄胡奋是曹魏旧臣,曾随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归迁任校尉,徐州刺史等,又因征匈奴刘猛之叛闻名,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护军、加散骑常侍,在边境一带特有威惠。晋武帝之用胡烈镇泰州;兴许也取胡烈依兄威惠之意,胡列伐蜀时亦以战功名。钟会反叛时,他和手下诸将皆被禁闭。胡烈的儿子胡世元,时年才18岁,他勇猛异常,身先士卒,攻杀钟会。
胡烈与树机能浴血搏杀之时,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曾遣将军刘旃率援兵前往。可是刘旃观望不进,致使胡烈无援身死。晋武帝因此下令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并要斩首刘旃。司马亮上疏说:“节度之咎,由亮而出,乞丐其死。”晋武帝下诏说:“若罪不在旃,当有所在。”于是罢免司马亮官职。
晋武帝司马炎再遣尚书石鉴任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讨伐树机能。
树机能兵力强盛,石鉴派遣新任秦州刺史杜预出兵击之。杜预认为树机能军正于获胜之后,士气高涨,而且革黄马正肥,而官军处于新败之时,士气有损,军粮后勤也,难得到保障,因此应当先并力运筹军粮,待明年春天进讨。
石鉴却不以为然,他上奏晋武帝说杜预有怠军心,请求将其拘捕,以槛车送往司法部门,论其以赎罪。继而自己率军前往讨伐树机能,但最终未能克之。
平服鲜卑人树机能的反叛,自此成了晋武帝的一块心病。
西部狼烟未消,北部烽火又起。
当初,曹魏把久居塞内的南匈奴人分为五部:左、右、前、后、中,各立其贵人为帅,分居并州诸郡,选汉人为司马监督他们。因为有汉高祖刘邦的女儿给匈奴单于为妻的故事,这些南匈奴人自称他们的祖先是汉氏的外孙,于是改姓刘氏。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正月,匈奴右贤王刘猛反叛出塞。
不久,北地郡居住的胡入侵犯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率军讨伐,没想到四处胡人都加入叛乱,和树机能一起共围牵弘军于青山,牵弘军败而死。
早些时候,大司马陈骞曾言于晋武帝说:胡烈和牵弘之辈都是有勇无谋的人,对于边境其他民族,只会采用强硬政策,所以他们不是绥边之才,将来要成为国家之耻。
晋武帝知道牵弘为扬州刺史时,经常不服从当时以大司马都督扬州诸军的陈骞的命令,认为陈骞因此而诋毁牵弘,就没有听信陈骞的话,派牵弘再次出任凉州刺史。陈骞暗自叹息,知道必败。两人果然失却了与羌戎之间的和睦,先后兵败身死。以后连年征讨,结果也仅能维持现状,晋武帝才有所后悔。
好在北境还有战绩。晋武帝泰始七年(从元271年)十一月擎反出,塞外的刘猛侵犯并州,并州刺史让钦击而破之。
第二年春天,监军何桢讨伐刘猛,屡次破之。何桢在进攻的同时,暗地里以利诱得刘猛的左部帅李恪,李恪杀了刘猛以后率军投降。“于是匈奴镇服,积年不敢复反。”
时隔不长,汶山郡的白马胡又掀起骚乱。益州刺史皇甫晏打算出兵讨伐。属下何旅等人劝谏说:胡夷之间相互残杀,本来就是他们的常性,不足为大患。现在时值盛夏出军,大雨将到,必会引发疾疫,应当在秋、冬季节出军讨伐。皇甫晏不听。有一个名叫康木子烧香的胡人说军出必败。皇甫晏认为是扰乱士气,杀了这个胡人。
皇甫晏遂率军出征,到达观阪。牙门张弘等人认为汶山道路艰险,而畏惧叛胡兵多士众,就在夜间作乱,杀了皇甫晏,军中惊扰,兵曹从事杨仓等拼死搏杀,不敌而死。张弘反诬皇甫晏谋反所以杀了他,把他的首级带到京都。皇甫晏的属下何攀为皇甫晏道冤。张弘等人却在防地纵兵抢掠。主簿李毅对太守王溶分析了皇甫晏的情况,也认为他不可能作乱。李毅接着说:现在益州有乱,这是此郡的忧患。张弘这个小人是人人都难以相处的,应当即时赴兵征讨,不可坐失机会。王溶还想先上奏,李毅劝道:对于张弘这种杀主之贼,罪恶深重,应当不拘常规先讨伐他,还要上奏什么?王溶依言,遂发兵讨伐张弘。司马炎得知此事,下诏任命王溶为益州刺史。王溶进击张弘,斩之,并夷其三族。
这场内外应合的骚乱总算平息,晋武帝十分高兴,封王溶关内侯。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七月,鲜卑人又侵犯广宁,杀5000人。而这时的晋武帝正忙于诏选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所以未予鲜卑人作乱以关注。
次年八月,凉州一带胡人再犯金城诸郡,镇西将军,汝阴王司马骏出兵讨伐,斩敌兵统帅乞文泥等人。
咸宁元年(公元275年)二月,鲜卑叛军首领送来人质请求归降。
六月,鲜卑人力微遣儿子来献贡品,将要回去的时候,幽州刺史卫璀上表晋武帝请求将力微的儿子留下作人质,又秘密派人以重金贿赂他的各部首领归去在力微跟前挑拨离间。
校尉马循也于此月讨伐叛乱的鲜卑人破之,斩其渠帅。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二月,并州胡人犯塞,并州诸军事胡奋击破之。
五月,镇南大将军、汝阳王司马骏讨伐北方胡人,斩其渠帅吐敦。
七月,鲜卑阿罗多军犯边,西城戊己校尉马循出兵讨伐,斩首4000多人,生擒9000多人,阿罗多无计投降。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三月,送人质到洛阳求归降的树机能仅一年再度反叛,平虏护军文淑督凉、秦、雍3州诸军讨伐,破之。各地胡人200万口来降。
也就在这一年,卫瑾遣返两年前留下的人质力微可汗的儿子沙漠汗归国。自从沙漠汗人晋为质以来,力微可汗在身边的其他儿子多受到恩宠。待沙漠汗归鲜卑,那些受到卫壤贿赂的各部首领一起向力微可汗谮言,沙漠汗被杀。不久力微病重,乌桓王库贤秉政;时下他已受卫瓘的贿赂,想扰乱各部,于是在庭殿磨“斧”霍霍,对各部首领说:可汗恨你们这班人进谗而杀了太子,打算尽收你们的长子杀掉。各位首领害怕了,顿时作鸟兽散。力微见状,忧愤而死,其国由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