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太康之治那些事儿
31914500000005

第5章 兄弟相残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元200年)十月二十八日,东汉颍川郡的繁阳亭(今河南省许昌市繁昌)祭坛高筑,牙旗猎猎,禁卫林立,气氛肃穆。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向一代新君主俯首称臣。在祭告天地的缭缭香烟中,一位黄袍加身、受禅称帝的君王得意地俯视着坛下的臣民,接受他们的朝拜。这位倾祚汉室、开创新朝的中年人,就是曹魏帝国的第一代君主——曹丕。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生于沛国瞧郡(今安徽毫县),是著名大政治家曹操的次子。曹丕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东汉王朝迅速走向没落,群雄角逐,军阀混战的时期。曹丕4岁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一种戎马生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遭到张绣围攻。曹操的勇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均被射杀了,而年仅10岁的曹丕竟乘马逃脱了,可见此时的曹丕已经是一个善于骑射的英俊少年了。

曹操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在洛阳去世,同月,曹丕在邺县继位为魏王,汉献帝随即改元为延康。长期的夺嫡之争,使得曹丕与兄弟们势同水火,视兄弟们为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在他继位仅一个月,同年二月,就严令自己所有的兄弟回到各自的封国,受制于中央派来的官吏,诸侯王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甚至连平民都不如。在兄弟当中,曹丕最厌恶的是曹植,最忌惮的是曹彰。

曹彰,字子文,膂力过人,能与猛兽相格斗,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操以曹彰为北中郎将,率军大破乌丸,鲜卑大人轲比能因之而降。曹操在洛阳生病以后,曾令快马将曹彰从长安召回,曹彰回来以后,对曹植说:“先王召我,为的是要立你。”曹植不从。曹彰曾问贾逵先王的印章放在何处,被贾逵拒绝。曹操死在洛阳,而曹丕却身在邺城,鞭长莫及,如果不是曹操身边的贾逵、徐宣等人处置得当,曹丕能否顺利即位,还难以确定。因此,他只能将处理青徐豪强的事暂时放在一边,立即着手处理时刻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兄弟们了。在曹丕在位的六年多时间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刻薄骨肉了,在严令诸兄弟回到封地的同时,又找茬将弟弟曹植贬为安乡侯,并诛杀曹植一党丁仪、丁廙兄弟。

《世说新语》还记载,曹丕在其即位第四年,任城王曹彰回到京师探望母亲,觐见皇帝,一次,曹丕、曹彰哥俩在卞太后那里下围棋,两人边下着棋,边吃着枣。曹丕事先却把毒药放置在枣蒂上,自己吃没毒的,而曹彰不知底细,什么都吃,结果就中毒了。卞太后看到儿子中毒了,慌张地到处找水,可是,曹丕又让左右把身边的水罐也都打碎了。心急如焚的太后光着脚跑到水井边,可是,却没有办法打水,很快这个被曹操喜爱的“黄须儿”曹彰就死掉了。后来,当卞太后又看到曹丕逼令曹植七步作诗,意欲加害,她从后宫出来,哭骂着说,你杀了我的彰儿,不能再杀我的植儿了!曹丕就是这样刻薄骨肉的。对待自己的妻子甄洛,也是如此。美丽的甄洛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陷邺城以后,曹丕见到21岁的美人甄洛,魂不守舍,纳为夫人。曹丕登基第二年,他不顾长子曹睿的感受和对未来帝国的潜在影响,听信小老婆郭女王的谗言,将远在邺县的甄夫人赐死。有人说才女甄洛与曹植两情相悦,曹植的《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就是甄洛的化身;也有人说郭女王以甄洛之子曹睿出生不足月为由,暗示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甄洛大怒,口出恶言而被杀。

除了刻薄骨肉以外,曹丕的心胸还十分狭隘,这也不乏其例,下面仅举二件。

第一件是曹丕对待于禁。关羽水淹七军以后,于禁投降,后关羽被东吴斩杀,于禁又落入东吴之手。孙权在向魏国称臣的同时,将于禁等降将送还魏国。被东吴送还之时,于禁头发胡子花白,见到曹丕哭泣叩头。曹丕虽然说“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但是,在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后,曹丕又指派老人出使东吴,在临行之前,命令于禁拜谒曹操陵墓,却预先在陵墓房间内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以后,羞惭发病而死。司马光评价此事说:“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第二件是曹丕对待曹洪。曹洪家富而天生吝啬,《魏略》记载,曹操做司空的时候,曾经要求郡县评定每家的资财,作为纳税的标准。曹操老家谯县的县令评定曹洪家的财产与曹操家的相同。曹操说:“我家哪有曹洪家富!”可见,曹洪家富有是人所共知的。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曾向曹洪借绢100匹,曹洪舍不得给。曹丕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曹丕继位以后,一次曹洪的门客犯法,曹丕硬是要杀掉曹洪,大臣们谁劝都没用。曹丕的老妈卞太后说:“梁、沛之间,非子廉(曹洪字)无有今日!”可曹丕仍然不听。太后没办法,就把皇后郭女王叫来呵斥,说:“如果曹洪今天死,明天我非严令叫皇帝废了你不可!”郭皇后吓个半死,连夜枕头风劲吹,终于,曹丕才免了曹洪一死,但是,却把人家的家产全部没收。这对于守财奴曹洪而言,无疑比死还难受。曹洪又托太后求情,在卞太后的压力下,曹丕才把财产还给了曹洪。

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在曹丕在位六年多的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可能是最大的考验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为什么孙权要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孙刘交恶了,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和亡国的危险,才“投降”的。

那么该不该接受?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曹魏群臣都觉得要接受。唯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刘晔有他的道理,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即时出兵进攻吴国,在刘备和我们的夹击下,一定能够顺利地灭掉吴国。吴国灭亡了,蜀国也不能独存,统一大业就能完成。”

这时候,曹丕却十分自负地对刘晔说:“那我们现在接受吴国投降,进攻蜀国后方,不是也能灭蜀?”刘晔分析说:“不是的。如果我们进攻蜀国,蜀国就回师不打吴国了,我们也得不到便宜,而吴国说不定还生出什么鬼点子呢。但是,我们打吴国的话,因为以前吃亏的是蜀国,现在生气的也是蜀国,因此,即使听说我们也去趁机打吴国,蜀国也不会停止进攻,这样,魏蜀两国合力就一定能把吴国灭掉。”

但是,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他不仅接受了孙权的投降,而且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事后证明,孙权的质子一直迟迟没送到魏国,所谓的投降仅仅是一个骗局和玩笑而已,曹丕被人家美美地耍了一回。

可以说,在黄初年间,曹魏帝国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次之,蒋济,次之,陈群。光荣属于他们三人,但是,刘晔是太阳之光,他们是烛火之光,其他的人则是萤火。

那么,我们会问:以司马懿深通三国角力之道,在襄阳危急之时,他就曾建议曹操鼓动孙权偷袭荆州,刘晔之论只是原来计谋的翻版,司马懿难道不能参透?为何闭口不建一策呢?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洞悉了他的深浅呢?以他与曹丕的交情,如果支持刘晔的意见,想必曹丕也会采纳,那么,是司马懿未见此机,还是不愿归好与人呢?

分析起来,应为后者。在曹丕时代,司马懿一言不发。这与他在曹操手下,积极建言献策截然相反,也似乎有些反常,也许是因为司马懿太了解曹丕的为人了:曹操狭隘,狭隘的人胆小,胆小的人只相信自己的旧人。如果说多了,说的道理君主理解不了,反而会引起猜忌。即使成功,还为他人做嫁衣,那倒不如干脆闭口。反正闭口不影响升职,谁叫曹丕是以旧人为标准提拔人才,而不是以功劳和能力呢?

因此,整整7年,积极建言的刘晔不见升迁,而一言不发的司马懿却步步高升,睿军,到抚军,到假节。

曹丕在为7年,和吴国动过三次刀兵,但都是虚张声势,吆五喝六地乱撞一通就打道回府了。不过,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曹丕这几次声势浩大的南伐行动,并不在孙权,而意在解决青徐豪强。曹操去世时青徐兵鸣鼓而去,让曹丕一直如鲠在喉,曹丕第一步是在即位以后即任命曹休“都督青徐”,节制徐州刺史臧霸等人。其次,利用伐吴之机,兼并了青徐军队,夺去了臧霸的兵权,“征为执金吾,位特进”。臧霸被征召到洛阳以后,青徐地区出现动荡,黄初五年七月,曹丕声言第二次伐吴,9月抵达曹魏的广陵(治所淮阴),并大赦青徐二州,撤换了二州的郡守。然而,曹丕的这一举措,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第二年6月,利城郡蔡方等人诛杀了太守徐质谋反,于是,曹丕派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率领中央军前往讨伐,当地的徐州刺史吕虔、别驾琅邪王祥,配合中央军讨平了徐州地区的叛乱;青州刺史王凌及别驾王基讨平了青州叛乱。至此,曹丕彻底解决了半独立状态的青徐势力,利城郡也在存续了27年后被撤销了。黄初七年五月,曹丕病死。对曹丕的为人,陈寿评道:曹丕如果“加以旷达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