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出生时,正是唐王朝处于动荡的时期。李隆基六岁时,武则天篡唐建周。之后的时间里,李隆基在成长中学会了韬光养晦,他胸怀大志,一心恢复唐室。在时机成熟之时,他果断地发动兵变,最终铲除韦氏。在登上帝位之后,诛杀太平公主。其中情形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垂拱元年八月五月(685年9月8日)的一天,一个男婴终于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于多事之秋,由于日后的伟绩,某些史家称他为生当拨乱之主。这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就当时而言,他的出生不过是宗室多了个成员而已。他既无嫡长名分,也没有一个政治集团非他参与不可。今后命运如何,不仅难以预料,而且也无人为此耗神。不过,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血雨腥风的政治氛围,给他的一生带来难以摆脱的影响。
当李隆基两岁时,得到的爵位是楚王,虽不能加强父亲的交际地位,但对他本人却非徒具形式,从普通的宗室成员,升为亲王,荣誉和身价都提高。
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女皇武则天的小儿子。本来,李旦是没有当皇帝的资格的。李旦本人对于当不当皇帝,也看得很淡漠。弘道元年(683年)冬,唐高宗逝世后,李显就当上了皇帝,即唐中宗。但是,实际执掌朝政的太后武则天,对中宗执政后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所以,中宗只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实际上是把他幽禁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豫王李旦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就是唐睿宗。睿宗虽然名义上是皇帝,实际政务却都由他的母亲武太后处理。太后甚至不让他上朝,而临朝听政。
唐睿宗一生有六个儿子。老大名叫成器,是刘皇后所生,睿宗即位之初,成器就被立为太子。老二名叫成义,是掖庭宫人柳氏所生。李隆基排行老三。老四名叫隆范,是崔孺人所生。老五名叫隆业,是王德妃所生。最小的名叫隆悌,是宫女所生,早年夭折。
到李隆基六岁时,皇宫里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宣布将唐朝改为周朝,降睿宗为太子。由于唐睿宗不再是傀儡皇帝,睿宗的儿子也就不再是皇子。太子李成器没有了太子的名义,和李隆基及其他兄弟一道,统统被改称“皇孙”。幼小的李隆基,在他还不大懂事的情况下,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目睹了官场宫廷的一幕幕悲喜剧。
武则天听政余暇,常召皇孙们到膝下游嬉,以此享受天伦之乐。小隆基在这种场合受到祖母的注意和赏识。有一次,她把玉制的器具陈列在殿堂上,让皇孙们任意选择,花团锦簇的孩子们,个个你取我拿,毫不谦让,唯小隆基端坐不动。这不禁使武则天大为惊奇。小隆基似乎有志向,祖母对他产生了偏爱。
有关李隆基青少年时期的情况,史书记载不多。但是,他的聪明伶俐,则是众口一词的。朱人编撰的《册府元龟》称,“玄宗生而聪明睿哲”。其祖母武则天,对他还是十分宠爱的。天授二年(691年),李隆基不过七岁,“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玄宗)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李隆基责骂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武则天得知后,“特加宠异之”。然而,武则天下了道命令,收回小隆基开府的资格,以此让他懂一些利害一学一点规矩。女皇对皇孙的慈爱,仅限于生活上的优待,而决不允许他们过问政治。
李隆基的气质,在剧烈动荡的宫廷中逐渐形成。聪颖的小隆基有点早熟,在皇孙们中算得上是鹤立鸡群。因为祖母的厚爱,刚满七岁的李隆基就被恩准开府置官属。在周围人物的影响下,唐的国号被废之事让渐知人事的他心中有所不满。碍于伦理道德,他对祖母是相当尊敬的,但同武氏专权人物接触时,却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作为皇子,李隆基兄弟五人虽然已经封王,但依然住在皇宫里。现在作为皇孙,本来住在皇宫里的李隆基与他的兄弟们只有“出阁”。所谓“出阁”,本来是指封为藩王的皇子皇孙到封地就藩。但李隆基他们的出阁,却不是到所分封的王国就藩,他们的出阁,只是出宫,在东都洛阳“开府置官属”。从此,李隆基开始接触到了社会。
小隆基对祖母的感情是复杂的,各种成分掺杂在一起。作为小辈,他对祖母的眷爱之情非常感激,对她高超的政治手段相当钦服。但是,祖母的篡位,对武氏宗室的高压政策,非常惧怕和怨恨。此外,一场飞来横祸又激起了他对武则天的仇恨。他的母亲和大哥的母亲受奴婢告发,被不分青红皂白地秘密处死,连尸骨也不知下落,年方九岁的小隆基对此恨刻骨铭心。
按照封建礼制,皇子封为亲王,皇孙则封为郡王。睿宗不当皇帝,李隆基兄弟也由皇子变为皇孙,其封王随之降了等级。李成器本为太子,现在降为寿春郡王;李成义本为恒王,现在降为衡阳郡王;李隆基本为楚王,现在降为临淄郡王;李隆范率为卫工,现在降为巴睦郡王;李隆业本为赵王,现在降为中山郡王。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皇孙们,武则天又改变了让他们“出阁”开府的做法,仍旧“人阁”,也就是放在宫中,置于女皇的严密监督之下,史称“幽闭”。在武则天当皇帝期间,武氏家族和李唐宗室在继嗣问题上争斗不已,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作为皇嗣,处于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在政治上的沉浮,直接影响着李隆基兄弟的荣辱变迁,不可避免地在李隆基年幼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垂拱三年(687年),睿宗的五个儿子(当时隆悌尚未出生),除成器已立为太子外,被同时封王。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后来,虽然生下了隆悌,他却不幸早逝,实际上,睿宗还是五个儿子。隆基兄弟五人,习惯上合称“五王子”。这兄弟五人,从小在一起长大,亲密无间,关系非同寻常。成器死后,唐玄宗在奠祭时追忆早年的兄弟情谊说:“尝号五王,同开邸第。远自童幼,洎乎长成,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这种密切的兄弟关系,对于以后的政治统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李显奉旨回洛阳。当他入城时,受到空前隆重的欢迎,人们怀念李唐的情绪,当场以涕泣的形式表现出来。欢迎仪式是人心的反映,证明李唐的歧治基础依然非常坚固。在此前后,李旦一脉受到损伤,他被降为相王,儿子们被降为郡王,李隆基的爵位是临淄郡王。他们兄弟从内宫迁到外城,居住在积善坊中,从而和社会增加了接触。
圣历二年(699年),李隆基已经十五岁。在他的生涯中,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睿宗对于继嗣问题上的争斗,显然已感到厌倦,他只不过是身不由己罢了。特别是武承嗣死后,谁来继承大统,就成了他们兄弟之争。为了避免祸起萧墙,睿宗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公开表示不愿意和庐陵王争一日之长短。如果说,武承嗣在世之时,睿宗如果要表示放弃继承权,就会失去众望;那么,武承嗣死后,这一问题已不复存在。于是,武承嗣八月病死,睿宗立即就表示了不与庐陵王争位的态度,称疾不朝,固请逊位,下决心避开政治漩涡。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考虑再三,同意了睿宗的请求,立庐陵王为太子,同时,同意睿宗逊位,封其为相王。继嗣之争,由此告一段落。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争斗,对李隆基当皇帝以后的施政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既然不再是皇嗣,睿宗就必须出阁。于是,现在是相王的李旦,在东都洛阳的积善坊建府置官。李隆基兄弟也随同父亲离开了皇宫,在积善坊的“五王宅”分院同居。从这年起,李隆基真正走出了皇宫。
大足元年(701年)秋季,武则天率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重返西京长安。李隆基也随着相王府来到关中。在长安的这段时间,李隆基已经成为青年,开始担任随从皇帝的右卫郎将,这是一个“尚辇奉御”的职务,从五品,主管舆辇车马。李隆基来长安后,和他的父亲相王以及他的兄弟居于京城隆庆坊(即兴庆坊)。这一地点与李隆基以后的政治生涯密不可分。以李隆基担任右卫郎将及其居于兴庆坊为标志,他开始步入政坛。
垂暮之年的武则天,在神龙元年(705年)沉疴不起。忠于唐室的宰相张柬之等文武大臣联合李旦发动羽林军,拥李显发难,从玄武门杀到长生殿,处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女皇传位太子,武则大交出政权。李隆基作为相王府的重要成员,即使没有与五王在一起密谋策划,也亲眼目睹了政变过程。
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是唐初大臣张行成的族孙,年轻貌美,善于歌舞,又会炼治丹药,号称五郎、六郎,深得武则天的心意,被引入宫中作为女皇的面首。对于二张的美貌,武则天声称“胜于莲花”。在唐朝,人们对男女关系问题,多持宽容的态度。所以,女皇先有薛怀义(冯小宝),后有二张兄弟,在宫中寻欢作乐,大臣们通常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大干涉女皇的私生活。但是,面首如果要介人政治,则就不同了,肯定会遭到群臣的抵制与反抗。
二张兄弟与薛怀义不同。薛怀义所关心的,是女皇还喜欢不喜欢自己,对政治是糊涂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则不知自检,插手政务,而武则天也逐渐对他们参与政务采取放纵态度。“则天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在这种情况下,二张和李唐宗室以及执政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越来越厉害。虽然随着庐陵王被立太子和武承嗣怏快而死,当时的继嗣问题在表面上已经解决,但是,女皇已经老矣,时时发病,朝不保夕,性情也有所变化。而二张的权势渐趋扩大,已经同李氏皇室,特别是同当时已经是太子的中宗李显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据史学家考证,中宗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女婿武延基,都是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逼自杀的。这时,一场政变在悄悄的策划之中开始了。
这场政变的策划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包括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尚书省)中丞敬晖、宰相崔玄神、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人。出于他们五人在十宗反正后同时被封为工,故人们把这场政变称为“五王政变”。相王府在这场政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政变前的两三年,曾深得女皇武则天的赏识并为女皇担任过宰相的姚崇,在相王府担任僚属。他改任灵武道(辖今宁夏中卫及以北地区)安抚大使时,推荐张柬之为相。而张柬之出任宰相后,立即密谋政变。在即将发动政变时,恰逢姚崇从灵武回到洛阳,张柬之又与姚崇密谋商议。直接参加政变的袁恕己,本身就兼任“知相王府司马事”。可见,政变与相王府有着密切关系。
政变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负责皇宫宿卫的羽林军是否支持。为了得到羽林军的支持,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对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宿卫的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进行策反,以要求李多祚报答“大帝”唐高宗的知遇之恩为由,请他协助发动政变。张柬之对李多祚说:“将军既感大帝殊泽,能有报乎?大帝之子见在东宫,逆竖张易之兄弟擅权,朝夕危逼。宗社之重,于将军,诚能报恩,正属今日。”取得了李多柞的同意后,由桓彦范和敬晖通报当时为太子的中宗,“密陈其计,太子从之”。由袁恕己通报相王,“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一场政变,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袢、桓彦范等人,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领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守候在洛阳宫北门,即玄武门,由李多祚、李湛和太子的女婿王同皎到东宫迎接太子,说:“今天启忠勇,北门将军、南衙执政,克期以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伏愿陛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王同皎把太子抱上马,奔至玄武门,斩关入宫,在宫内的迎仙院,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逼武则天逊位。桓彦范向武则天说道:“营天皇(高宗)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事已至此,武则天再无法控制局势了。正月,武则天正式宣布退位,传位于太子,中宗再次当了皇帝。中宗即位后,复国号为唐,下诏恢复高宗永淳(公元682年)以前的各项制度礼仪。至此,女皇统治时代正式结束。
在中宗反正的政变中,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是积极的参与者。中宗即位后,除了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外,还给相王以实封,并“进号安国相王”。李隆基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增长了自己的政治见识,应该说从中取得了不少教益。五王政变作为成功的政变,为李隆基从正面提供了政治斗争的经验。而太子李重俊发动的肃章门之变作为一次未遂政变,则为李隆基从反面提供了政治斗争应注意的问题。
中宗重登皇位,他的妻子韦氏当上皇后。她是个不寻常的角色,在丈夫患难期间,相濡以诛,精神上给予支持。韦氏并不爱庸碌软弱的丈夫,甚至有点看不起他,她竭尽全力使“二圣”局而得到重演。
武则天在放弃政权时,中宗答应了她的一个附加条件,实现李、武联合政治。韦后利用这一点,将武三思、武攸暨拜相封王,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同女儿安乐公主及以文章显名的上官昭容串成一气,组成政治小集团,控制朝政。李隆基对伯父的复位,父亲的降格,韦武集团的专权,使皇位离他的家庭越来越远感到压抑。
景龙二年(708年)初夏,李隆基接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的任命书,告别父亲,开始独立生活。他和许多宗室成员被外放,是韦后调空首都宗室势力的阴谋。不料此事成为李隆基发展的契机,远离京城,朝廷的束缚比较松弛,对他来说有比较自由的天地。
李隆基借助天意来抬高身价,在黎民百姓中造成强烈的感召力,使自己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他以皇家子孙的有利条件,着手组织政治集团。除了空结名流和豪强外,他还收罗了一些官奴作为心腹,侍从左右,聪明颖悟的王毛仲,能骑善射的李宜得,受到他的特别重用。在京的宦官高力士,也倾力攀结,充当耳目,及时提供朝廷动态。两年的潞州生活,使李隆基熟悉了国情民风,奠定了个人势力的基础,发展起一股新必的政治力量。
中宗将举行南郊祭祀大典,召宗室成员同去参加。李隆基如期到达长安。在神圣肃穆的气氛中行了祭拜大礼,默默祈求上苍保佑。大典之后,他留在首都,到处参加社交活动,结交豪杰之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