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是针对健康者而言,目的是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预防心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的途径
(一)学习
一般人认为,学习知识技能是为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利于找到更好的职业,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如果作为心理保健的途径的学习,也就是要学习有关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学习活动本身,不仅有前面提到的作用,还确实具有心理保健意义。因为学习可以激发思维、丰富自我,防止头脑由于缺乏刺激而加速衰退,减轻独处时的孤独感,使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保住职业、保持晚节,还是心理保健的有效途径。
(二)观察他人与自我反省
他人是自己的镜子,他人的优点、缺点可以映照出自己的长处、短处,对照他人反观自己,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马克思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会与自己对照,形成对自己评价的认识。形成了正确认识则可以有意识地扬长避短,使自己获得成功、成长、发展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三)与人交往
人是群体动物,与人交谈可以获取信息,感受被接纳的那种安全,避免孤独;向他人宣泄情绪,能感受到共享愉快,分担忧愁的共情。与人交往包括与自己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甚至也包括临时的同路人。与人交往要找到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在不同程度上自我表露。文明礼貌友善地对待他人,常常能获得相同的愉悦的回报。
(四)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
不论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这体现在每天的饮食起居习惯、作息时间规律、工作学习风格、休闲时间安排等方面。良好的生活模式不仅因饮食平衡、劳逸结合,保证了身体健康,还因为一种合理的习惯,使行为自动化而省去了许多脑力紧张,于是在平和的心境背景下,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享受心理咨询
定期或在需要时寻找心理咨询专家咨询,以消除消极心理,提升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健康理念。在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刚刚起步,过去,人们在思想上的想不通,情绪上的不愉快,找组织、找领导。组织或领导用政治思想工作的办法解决政治观点、思想道德问题能奏效。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政治思想工作者曾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然而心理问题运用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却难以奏效,需要通过接受心理咨询消除痛苦。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将接受心理咨询看作享受,不是绝无道理。
二、成人期心理自我保健
(一)成年初期的心理保健
成年初期风华正茂,有着美好的憧憬,由于面对成家立业的任务,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应该重视自我心理保健。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是悦纳自己的前提。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多么难能可贵。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
了解自己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自己的角色
了解角色也就是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角色地位是由于与他人的关系而建立的,因为有了孩子才有母亲的角色,因为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角色,因为有了群众才有领导者的角色。孩子与母亲、学生与教师、领导与群众都是角色伴侣,因此,了解自己的角色主要是了解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角色伴侣的要求、态度、行为了解自己的角色。正确了解自己才能有正确的角色行为。
(2)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
自己的长短处、优劣势,可以通过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观察他人,与他人(特别是同类人)比较,听取他人的评价等方面获得有关信息,并经过自己的分析获得。正确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也可以通过扩大生活领域,尝试不同生活的适应,以检验自己的不同能力,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此基础上,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念,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这样才能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误估计自己,保持自己应有的尊严,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为自己设置可行的目标,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适时地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以求得正常发展。
认识并悦纳自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和比较对象的不同,不断提高和丰富。比如,中学时期的尖子生,到了大学未必优秀;走上社会后,岗位变化后,角色会随之而变。因此,如果不及时调整自我认识,可能造成自我认识的混乱而引发心理问题。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对于处境顺利或处境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意识不到需要面对现实。只有在现实环境出现变化时才能敏感到需要面对、正视现实,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种观念,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是永恒的,静止状态是暂时的,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是如此。面对变化着的环境,无法逃避。宿命论与无所作为的观念将干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其次,面对客观环境的变化,需冷静分析变化所产生的利弊。能否应对变化了的环境,既决定于对变化的正确分析,更取决于能否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回避或转化不利条件的行为。第三,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改造外部条件,使之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是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合外部条件的需要。在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可能时,可以确定其中为主的一种。当然,经常需要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3.与人交往,结识知己
前已述,人是群体动物,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人的基本需要。
与人交往需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接纳对方。接纳对方不仅包括欣赏对方的优点和特长,还要容忍他人的缺陷与弱点。这样在交往中可以达到相互尊重、关心、信任、友好,使积极情感多于仇恨、嫉妒、怀疑、憎恶等消极情感,彼此得到愉悦和满足。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交往中不必“一视同仁”,可以有深浅、厚薄,有挚交,有浅交,有萍水之交。对于交往中难免的冲突和不满,大事论曲直是非,小事则马虎糊涂。以心换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在交往中是有益的。
4.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从此种意义上讲,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①苦恼时,找自己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②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自己所面临的处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刺激,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
③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④为人谦让,宽宏大量。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扮演配角。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⑤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各个击破,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⑥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以免紧张、焦躁,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⑦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
⑧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加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情趣,避免形成不良的癖好。
⑨学会利用周围的支持资源。面临问题或困境难以摆脱时,要知道在自己的周围还有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去寻求专业帮助。
(二)成年中期心理自我保健
成年中期事业与家庭都处于发展时期,作为骨干与“顶梁柱”,尤其需要进行心理的自我保健。
1.形成适当的自我期待
当今社会大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遇,容易使人产生过高的自我期待;同时,激烈的竞争又使机遇与风险共存,失败与挫折不时地冲击着自我期待,使人们在调整自我期待中左右摇摆,焦虑烦恼。
对于成年中期的个人而言,自己或他人的晋升、被忽视、下岗也会刺激个人的自我期待。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年龄优势,自我期待成为经常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或消极体验的根源。
恰当的自我期待的基础是正确的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评价,以及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分析。
2.形成良好的生活模式
现代社会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保健理念是从患者的病历及病因研究发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是指保持健康的体质,不仅要增加营养,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在患病时对症治疗,按时按量服药;还要增强耐挫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减少过重的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挫折,以积极的行动迎接挑战
失败与挫折是两个概念。失败是一种结果,表明不成功,未能实现目标。挫折是一种体验,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越过障碍表明更接近目标。事实上一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是正常现象,其中存在未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原因,也存在竞争中的人为因素。对未能达到目标看作终结性的失败还是暂时受挫,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方向及强度。因此,首先是调整自己的看法,把各种不顺利看作挫折,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挫折,认真思考应对办法,积极行动迎接挑战,才能屡败屡战,保持良好的心态,直至成功。
(三)老年期心理保健
老年期常被形容为夕阳,可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于日落西山,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各种权利的丧失、空闲时间增多,使这一“有闲阶层”自身有必要、有条件成为自我心理保健的主体。社会工作者也应帮助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
1.老年期身心保健方法
美国老年学会曾于20世纪末提出“老年保健标准”。
①目的:生活怀有目的,精神有所寄托。无所事事最有害健康。
②锻炼:一是体能锻炼,周末做操或散步,活动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二是头脑锻炼,每天看书报或学习一门新课,如绘画、园艺、钓鱼等;三是精神活动,回忆过去或幻想未来,努力尝试探讨一个新问题或新概念,尽量使自己融入丰富的世界而不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
③娱乐:学会“玩”,玩得投入、放松、愉快、潇洒。保持心情愉快,乐时开怀大笑。笑可以改善肌体生化状态,是最佳保健。
④睡眠:定时入睡,尽量不用安眠药。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不必划一,以醒后感觉舒服为标准,白天也应注意休息和放松。
⑤氧气:不吸烟。室内能够经常通风换气,使生活环境充满新鲜空气。还要常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缓慢的有规律的深呼吸可促进肌肉放松,缓解精神紧张,保持思维敏捷。
⑥营养:定时定量摄取合乎营养的膳食,提倡平衡饮食,包括奶、肉、蛋、水果、蔬菜和五谷杂粮,做到低脂肪、少盐和高蛋白。
2.老年期心理保健服务
(1)发挥社区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社区社会工作者在从事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服务时可以扮演引导者、专家、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进行宣传、组织学习、引导活动、排解疑惑以及将其转到专门机构。所有工作都是以助人开始,最终帮助老年人学会自助。例如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家庭中角色的转变,增强对抗衰老和疾病的信心,以及接受死亡的命运。
其中最困难的工作是帮助老年人一方面积极为健康长寿而努力,一方面平静地对待不可抗拒的衰老与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感。
死亡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亲人,意味着自己不复存在。面对死亡,老年人自然会黯然神伤,产生绝望、无助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挥之不去。有的则不是对死亡的结果恐惧,而是对死亡的痛苦过程恐惧。20世纪的科学家曾作过调查,发现极少人是真正因为衰老而活到了生命的极限而死亡。到了老年,一般都能查出两三种疾病,所以死亡大都是“因患病抢救无效”的结果,而不是“终其天年”。因此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主要是健身、防病与及时治病,与此同时引导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苏联左琴科曾对许多健康长寿、晚年愉快的人做了调查,发现像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这些晚年很成功的人,所以愉快、幸福,“就在于死亡的念头对他们不突然,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件合乎常理的事情”。年近90岁的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把病危通知书看成是阎王爷请他去赴宴的请帖,写道:“浑身实难一受,满口答应无妨。扶得东来西又倒,消息传来帖半张,仔细看,似阎罗置酒,敬候台光。”事实上越是“悟透死生”的人,越能活得轻松、潇洒,越能成功地一次次战胜疾病,颐养天年。
(2)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社区养老
①家庭养老。孝道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根据当今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家庭养老仍是老年人度过余生的主要方式。养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供养,二是生活照料,三是精神慰藉。远古时期“孝”的含义是“亲老,子女养之;亲病,子女侍之;亲死,子女葬之”。从现代观念看“孝”,就是子女能站在长辈的角度,从长辈的利益出发,理解、关心、尊重长辈,帮助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家庭养老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不必改变生活习惯,容易适应,心理比较放松;与儿孙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彼此了解,相互照应,经济支出较少。
但是,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时,可能对儿女造成拖累,影响儿女工作与健康,老人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不安,也容易出现家庭纠纷。
②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导致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社会创设适合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的环境,提供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同伴交往等服务。这对我国在成年人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时尤有必要。有了社会养老,老年人不再因自己需要帮助而拖累儿女,免去作为累赘影响儿女事业发展。儿女也因为自己父母有着较好照料而放心工作。老年人在诸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生活、医疗、交往群体都有一定保障,可以安度晚年。养老的社会化可以使老年人得到专门机构中专业人员的高质量的服务,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由此获得适合自己的饮食供给、保健服务、疾病治疗、娱乐方式以及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
但是,社会养老需要社会投入,依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期内让更多的老年人进入封闭式的机构养老是不现实的。同时社会养老也需要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老年人来说,还由于脱离了家庭,过集体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离开儿女亲人,可能产生离别焦虑及失去亲情的失落感。因而多数老年人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或不愿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熟悉的环境,也因为在封闭式的养老机构内,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而失去亲情的享受等原因,不能接受社会养老的方式。因此社区养老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也容易被老年人及他们的子女接受的养老方式。
③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时代的呼唤。社区养老是兼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性质的养老方式,由社区委派专人为社区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有条件时,仍可以经常与儿女见面、沟通,社区提供信息交流、休闲娱乐、保健及一般的治疗服务,也可以帮助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比如饮食服务、卫生服务、陪伴服务等。社区养老需要熟悉老年人特点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他们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对社区的老年人加以组织、管理,并为他们服务。比如开设老年食堂、办托老所、协助地区医疗机构建立家庭病床、与旅行社合作组织老年人旅游等。社区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基本上不离开家庭,同时获得适合老年人的饮食供给、保健服务、疾病治疗、娱乐方式以及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虽然也需一定的经济支出,与进入老年公寓、疗养院、养老院等社会专门养老机构相比,开支可能要低一些。因此这是比较适合我国城市居民的一种养老方式。目前社区养老最大的困难是缺少掌握社区养老理论与实践的社区专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