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习惯错在哪里?
31930000000014

第14章 错误的说话习惯是是非的起点(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习惯,有的人唠唠叨叨,有的人多嘴多舌,有的人心直口快,有的人说话滴水不漏……说话习惯的好坏,常常关系到一个人的成败,生活中很多人不把“说话”当回事,他们看不到自己在说话上存在的错误习惯,也看不到这些习惯给自己生活、事业带来的巨大危害,因而往往听之任之,最后却吃了大亏。所以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说话习惯,别让它成为我们成功的拦路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小林哪里都好,就是太爱说人闲话:小张被媳妇挠了、老李跟个年轻姑娘看电影了、杜小菲不孝敬婆婆、张大明又去赌博了……也不知他从哪儿收集了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消息,反正他一天不说点别人的闲话就觉得不舒服。有一天,他正在办公室里,议论急脾气小张怕老婆的事儿,刚好被小张听到,进来就给了小林两拳。小林虽然吃了亏,但坏习惯还是不改,仍旧像以前那么长舌。大家对小林却越来越冷淡了,每个人都在想:“今天你当着我的面说杜小菲,谁知道你会不会当着杜小菲的面说我呢!”因此,小林的人缘一落千丈,成了办公室里的“万人烦”。

长舌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小林在背后说人家的闲话,议论人家的是非,他可能图的就是一时的快意,但这个习惯却给他的形象抹了黑。俗话说:隔墙有耳。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所以我们要做到“宁在人前骂人,不在背后说人”。千万不要养成背后说人是非的习惯,否则你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时也会令听者讨厌。

有这样一个多嘴女人的故事:

爱说话本来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却太过火了,以致于连平常饶舌的三姑六婆们也都无法忍受。终于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里去控诉她的行为。

拉比仔细倾听每一个女人的控诉之后,便要这些女人们先回去。然后拉比差人去找那个多嘴的女人来,问道:“你为什么无中生有,对邻居太太们品头论足?”多嘴的女人笑着回答说:“我并没有杜撰什么故事啊!也许我有一点夸张事实的习惯,不过我说的不是很接近事实吗?我只是把事实稍微修饰一下,使它更有声有色而已。但是或许我真的太多嘴了,连我丈夫都这么说呢!”

“你已经承认你的话太多了,好吧!让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

拉比想了一会儿之后,走出房间,然后拿回一个大袋子,他对女人说:“你把这个袋子拿去,到了广场之后,你就打开袋子,一面把袋子里的东西摆在路边,一面走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后,你便要掉过头来,把东西收齐以后,再回到广场上去。”

女人接过这个袋子,觉得很轻,她很纳闷,非常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于是加快脚步走到广场去,到了广场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秋日,微风轻吹,令人觉得非常舒服。女人照着拉比的吩咐,一面走,一面把羽毛摆在路边,当她走进家门时,袋子刚好空了。然后她又提着袋子,一边捡,一边回到广场。

可是,凉爽的秋风却吹散了羽毛,以致所剩寥寥无几。女人只好回到拉比那里,她向拉比说,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却只能收回几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说,“所有的马路新闻,都像是大袋子里的羽毛一样——一旦从嘴里溜出去,就永无收回的希望。”

于是,拉比的机智矫正了这个女人的坏习惯。

长舌远比三只手更令人头痛,假话传久了就会变成恶言,谣言足以隔离亲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发现看不见的东西。

同时,拉比还告诫人们说:“遇到鬼的时候,你一定会拔腿就跑;同样地,遇到马路消息时,你也要快速地逃。”

当所有人都不再在背后道人长短时,一切纠纷的火焰就会熄灭。因此,人们很讨厌多嘴多舌的长舌妇,对谣言更是深恶痛绝。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为长舌的习惯吃亏。

有三个人本来都是不错的朋友,但其中两人却突然因为一个女人而闹得很不愉快,两个人虽然平时见面还都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一旦分开就都去找第三个朋友,拼命说对方的坏话。如果第三个朋友把这些话入耳封存也就算了,偏偏这个朋友是个长舌的人,他在甲面前把乙说的坏话告诉他,又跑到乙面前如法炮制,这还不算,他又找到一群人,把甲和乙的矛盾添油加醋地议论一番,一时间满城风雨,好不热闹。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人都冷静了下来,慢慢恢复了友谊,他们这才发现在这件事情中,他们的朋友扮演了一个怎样不光彩的角色,于是三人大吵了一架,这个人同时失去了甲、乙两个朋友,还被人说成是挑拨离间的小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长舌的坏习惯。

虽然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议论过别人,但千万不要让它变成习惯,如果别人有什么缺点,你可以寻找适当的机会直接向他提出,或者容而忍之,视而不见,背后议论别人的方法绝不可取。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舌的人走到哪里都可能会挑起一连串是非,于人于己两不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长舌的坏习惯,切勿图一时嘴快而不计后果。

吹牛者令人鄙视、厌恶

张某特别喜欢吹牛。有一次,他去一个老同学家里做客,正碰上老同学为了孩子跨学区上学的事发愁,这时张某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吹起牛来:“哎哟,什么大不了的事啊!我姑父是××附小的教导主任,我只要跟他说一声就行了!”同学一听张某有这么硬的门路,愁眉顿展,摆上了一桌好菜,请张某帮忙,张某满口答应着,结果一个星期后还没有消息,同学着了急,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同学赶来追问,张某只好吞吞吐吐地说:“着什么急呀!我这不正在找人吗?”同学奇怪地问:“你不就和你姑父说一声就行了吗?”结果张某的回答差点没让他吐血:“其实,是我同事的一哥们儿的女朋友的姑父,那哥们儿跟我同事特铁,那不跟我姑父一样吗?”不用说,同学自然指望不上他了,孩子跨学区上学的事也没办成,那位同学以后就再也不和张某联系了!

张某吹牛办出来的荒唐事还不只这一件:有一次他去岳父家拜年,当着岳父家亲戚的面儿又吹上了:自己认识多少能人,自己多有钱……结果,第二年妻子的外甥、侄子、表弟……一大堆人进城来逼着张某给他们介绍工作,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群亲戚来找他借钱,张某哪有这个能力呀,吓得东躲西藏,得罪了许多亲戚,妻子也差点和他离了婚……现在,人人都知道张某有吹牛的习惯,说话不靠谱,当然也就没有人再看得起他了。

爱吹牛的张某彻底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人人都知道他不可靠,如果他托别人办事的话,恐怕也很难办成,这就是他为吹牛皮所付出的代价。爱吹牛绝对不是什么好习惯,你海阔天空地把牛皮吹得呱呱响,别人却对你厌得直咬牙。而且吹牛的习惯还会使你脱离现实,成为令人鄙视的“空想家”。

习惯吹牛的人往往没有控制力。他们的欲望膨胀,直至吹破牛皮的那一刻,才能有一丁点的悔悟。

习惯于吹牛的人也有目标,只是这些目标不是空中楼阁就是海市蜃楼,这倒并不意味着目标不能实现,只是因为制订目标的人什么都不做,无法创造任何生产力,因而铸成了很多遗憾。以前有一个点子大王,牛皮吹得是很大的,今天整活一家国有企业,明天创造亿元利润。那时他间或在大学做客座教授,主讲可操作的经济理论,据说他到很多大学的时候,场面都是相当火爆的。学生们早早就赶到教室占座,讲座一开始,就明显有一种吹牛的氛围在弥漫。可是,学生们使劲地鼓掌,那个场面羡慕就不用提了。

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听到点子大王在宁夏“现形”的消息。《南方周末》还有准确的数据和细节来展示他曾经的“辉煌”。尽管他百般狡辩,可是,人们已经看破了牛皮,谁愿意听他的!所以,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地实干,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靠吹牛得到的荣誉,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因此,牛是吹不得的,志向的高远对于不操作或操作的不投入而言,形同无米之炊。

吹牛的人很令人鄙视,因为他们都是井底之蛙,看似高不可及的目光实际上很短浅。他们在夸夸其谈的时候,原本应该张扬的心灵被封闭在井底、荒野、沙漠,于是无休止地驻足不前。因此,聪明的人向来不吹牛,他们都知道实干的意义。只有实干才能出生产力,空谈没有价值。他们默默无闻地达到了吹牛者艳羡的境地。

本来,李小三和赵小六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后来,赵小六成了董事长,李小三也很激动地对别人说,董事长小时候还跟我一起玩泥巴呢。尽管他没说错什么,但是,如果把他俩放在同一平台上,他似乎更应该考虑自己为什么没有人家强。

实干出精英。赵小六在埋头苦干的时候,李小三正在那儿夸夸其谈;赵小六在拼命苦读的时候,李小三还在夸夸其谈;赵小六成为了董事长,李小三就开始感慨。在董事长面前,李小三丝毫也不脸红,并寻找下一轮的听众,享受让更多的井底之蛙仰视的滋味,尽管他自己根本不具备资本。这样,就不难理解深圳的街头为什么立着一头牛,吃青草献鲜奶的牛是用来拓荒的,没事吹它干什么?

鼠目寸光的人把具有远大理想的人看成是愚人。可是“愚人”们不在乎,他们拒绝恶意的中伤,而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因为有了实干的精神,胜利至少可能提前10年来临。

吹牛的习惯就像一个望远镜,当你捧着它站在地平线上,幻想着峰顶的美景时,人家已经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攀上了高峰。

吹牛者令人鄙视、厌恶,吹牛的习惯既浪费口水,又浪费生命。如果你有吹牛浮夸的习惯,那就尽快地把它戒掉,生命有限,你应该抓紧时间去做点实际的事。

拒绝和人抬杠的说话习惯

有一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他所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汽车推销员,后来因为推销不成功而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他说:“我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个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人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有能卖给他。”

欧·哈里后来是纽约一家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功的?他这样说: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会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上午的‘何赛车子最好’之类的话吧。接着,我就开始介绍怀德汽车的优点。

过去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何赛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自己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当这个欧·哈里拼命和人争论时,他或许得到了表面上的胜利,但实际上他却是把顾客越推越远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你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和人抬杠的习惯,尽量避免无谓的争论,因为这只能徒增争论者的烦恼而已。

某公司有一个难缠的客户,这个客户就属于鸡蛋里也要挑骨头的那种人,负责联系这个客户的业务员,简直烦透了,两人为了一个细节问题通了17次电话,每次都吵得不可开交。那个客户扬言以后不想再用这个公司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业务经理去拜会了这个客户,两个小时后,经理满脸喜悦地回来了:客户接受了产品,还表示将继续续约。那么这位经理做了什么呢?他只是静静地听完了客户的抱怨,轻声地附和他的意见,也就是说,整个谈话过程中,他没有和客户争辩一句。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生活中,如果你听到有人对你说:“你错了!”那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这样一来双方自然就不会有统一的意见,如果你有与人抬杠的习惯,那么做事不顺利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

克罗雷是纽约一家木材公司的老板,他多年与那些冷酷无情的木材审查员打交道,常常发生口角,虽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他赢,但公司却总是赔钱。为此,他改变策略,不再同别人发生口角。结果呢?下面是他的一段经历:

有天早上克罗雷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一个人急躁不安地在电话里通知他说,克罗雷给他的工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他们已停止卸货,要求克罗雷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运回去。原来在木材卸到1/4时,他们的木材审查员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木材。克罗雷立刻动身向那家工厂赶去,一路上想着怎样才能最妥当地应付这种局面。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找来判别木材档次的标准规格据理力争,根据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审查员的经验与知识,力图使对方相信这些木材达到了标准,错的是对方。然而这次他决定改变做法,打算用新近学会的“说话”原则去处理问题。

克罗雷赶到场地,看见对方的采购员和审查员一副揶揄神态,已经摆开架式准备吵架。克罗雷陪他们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货车旁,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这样克罗雷可以看一下情况到底怎样。克罗雷还让审查员像刚才那样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

看了一会儿克罗雷就发现,审查员审查得过分严格,判错了标准。因为这种木材是白松,那个审查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但白松木恰好是克罗雷的专长。不过克罗雷一点也没有表示反对他的木材分类方式。克罗雷一边观察,一边问几个问题。克罗雷提问时显得非常友好、合作,并告诉他说,他们完全有权把不合格的木材剔出来。这样一来审查员和采购员都变得热情起来,他们之间的紧张开始消除。渐渐地,审查员的整个态度变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开始对每一块木料重新审查并虚心征求克罗雷的看法。

结果是他们接受了全部木材,克罗雷拿到了全价的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