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可是,如今已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当初是如何出现的呢?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此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国各研究机构和大学大都有了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但型号、规格、操作系统、数据格式、终端类型、运算速度和程序语言等都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无法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脑资源的浪费。
1965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科学家开始考虑将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联网。他们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实验,通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将彼此相距4000km、分别位于美国东西两地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SDC系统发展公司的两种不同规格的计算机直接联到一起。尽管传输速度很慢,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很小的一段信息,但实验结果证明这种长距离传输数据的联网方式是可行的。
为了将更多的计算机联在一起,科学家们需要解决不同机器硬件和软件互不兼容等问题。有人提议研制一种专用的小型电脑,让它充当大型主机与网络的中介,专门负责数据格式转换与信息传输,并将它起名为“接口信号处理机”,这就是后来发展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网络路由器。
1967年10月29日,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以及犹他州大学盐湖城分校首次将各自的大型计算机成功地联成了网。科学家为这个网络取了个名字,叫做“阿帕网”(即“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算机网络”的英文缩写)。这就是互联网的雏形。
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帕网”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许多大学和企业纷纷加入进来。为了将更多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格式和不同终端的计算机联在一起,科学家们制定出“TCP/IP网络通信协议”,实际上这是为计算机生产厂家和软件开发商规定的统一设备标准。80年代以后,“阿帕网”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的超级计算高速网络合并,改名为“因特网”(Internet),并与美国所有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实现了计算机互联。进入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全球普及。
如今,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新闻和体育赛事,在家办公、购物和聊天,与世界顶尖的棋坛高手在网上对弈,与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商业伙伴举行视频会议,让边远山区的孩子接受远程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