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之为病,在五官科颇为常见。干氏于中医耳鼻喉科数10年,对痰证治疗尤有心得。制订常用治痰九法,用于临床,愈病颇多。痰的涵义并不限于咽喉,气管分泌物。广而言之,体内一切败津腐液皆属于痰,还有一部分有形的结块,无形的经络阻滞亦可责之于痰。
一、清热痰
《医学入门》谓:“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误温所致。”此证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殊为多见,尤其是咽喉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症状为:咽喉痰多,色黄而稠,或有咽痛,黏膜深红,甚至化脓。火为痰之本,痰是火之标,欲治热痰,清火为先,取清气化痰丸之类。常用药如:浙贝、竹茹、天竺黄、胆南星、枳壳、黛蛤散、黄芩、山慈姑等。
病例:李男,32岁。素嗜烟酒。2天前始作咽痛,吞咽困难,咯痰黄稠,周身发热,口渴思饮。查见咽关殷红,两侧扁桃体有脓点,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属乳蛾,良由邪热外侵,痰火内燔而致,治拟清热化痰。浙贝、竹茹、山慈姑、金果榄、黛蛤散(包)、挂金灯各10克,黄芩、桔梗、天竺黄各6克。3剂药后咽痛缓解,扁桃体脓点消失。原方加玄参10克,续进3剂,以巩固疗效。
二、温寒痰
寒痰常见于喉喑。症见咯痰清稀,色白或灰,此证需用温法。取《医宗必读》理中化痰汤加减,常用药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苏子、高良姜、小茴香等。
病例:徐男,45岁。冒雨受凉而致声音嘶哑5天未愈。咽喉微痛,咯痰色白,口淡不渴。查见声带水肿不充血,舌淡苔白腻,脉滑,此属寒痰伏肺,声门不利,治当温化寒痰。干姜、陈皮、半夏、白术、小茴香、防风各6克,茯苓、炙苏子各10克,甘草3克,服药3剂,发音清亮,复查声带水肿消退。
三、蠲风痰
风痰,其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中风之类属前者,耳鼻喉科所见风痰证以后者为多。如《医学入门》所谓:“风痰,外感贼邪。”此类风痰证病程较短,症见痰质清稀,或伴发热恶风,往往还有咳嗽等肺经症状。取加味六味汤,常用药如:荆芥、防风、僵蚕、薄荷梗、陈皮、紫菀、杏仁、枇杷叶等。
病例:陈女,20岁。昨起咽喉疼痛,咳嗽频频,咯痰清稀,微觉发热。查咽喉轻度充血,悬雍垂稍水肿,舌苔薄白,脉见浮,此属喉痹,风邪挟痰为患,治宜疏风宣肺蠲痰。荆芥、防风、薄荷(后下)、桔梗、陈皮各6克,僵蚕、杏仁、枇杷叶(包)各10克,3剂药后诸恙悉退,咽部检查正常。
四、理湿痰
湿痰亦常见。凡耳鼻咽喉的分泌物黏稠量多者均可从湿痰论治,甚至灰白色的鼻息肉,久病的口糜,也属于湿痰。证候特点分泌物黏稠、量多,色白或灰、头重昏蒙,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或有甘味,舌黄,白腻,取二陈汤及其类方。常用药如:半夏、陈皮、佛手,枳壳、茯苓、前胡、白芥子等。
病例:李男,27岁。鼻塞2年,逐渐加重,嗅觉消失,鼻涕黏稠量多。查见两鼻中道有息肉堵塞,灰色,半透明,舌苔薄腻,脉濡滑。此属鼻痔,乃痰浊凝滞而成,治当燥湿化痰。半夏、陈皮、枳壳、白芷、辛夷各6克,茯苓、莱菔子、车前子(包)各10克,菖蒲3克,外用苍术、白芷、石榴皮各10克,煎水熏鼻。此方连用半月后,鼻塞减轻,嗅觉恢复,复查鼻息肉明显收缩。
五、润燥痰
燥痰一证,诸科少见,喉科独多。燥痰之生,关键在于虚火上炎,肺津不足。症状特点为咽喉有痰,却难咯出或咯出少量黏样痰,常作“吮、咯”清嗓,查见黏膜干燥,甚或萎缩。治疗燥痰,确非易举,化痰不可香燥,生津又戒寒凉。对此,用《罗氏会约医镜》清燥汤加减。常用药如:川贝、楼仁、沙参、麦冬、百合、花粉、青果、桔梗、竹茹等。除用药外,尚可取梨汁食疗亦效。
病例:葛女,37岁。慢性咽炎,抱恙6年。咽喉干燥,多言尤甚,饮水难解,有痰而难咯,因而清嗓频频。查见咽黏膜干燥,呈树枝状充血,舌苔薄腻,脉细数。此属,虚火灼肺,燥痰为患,治当润肺化痰。川贝粉(冲服)3克,南沙参、麦冬、花粉,杏仁、楼仁、青果各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连服10剂,诸恙告退。
六、消结痰
所谓结痰,指痰浊结聚而成有形之物者,在耳鼻喉科有会厌囊肿,咽部潴积性囊肿、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室带肥厚等等。其症状表现可因结痰所在部位不同而各异,主要根据局部检查确诊,治取四海软坚汤,常用药如:海藻、海螵蛸、海蛤粉、海浮石、昆布,山慈姑等。
病例:瞿男,44岁。咽喉似有异物,梗阻不适,已历月余,饮食无妨,干咳无痰。查见会厌有一如绿豆大囊肿,表面光滑,苔脉无异常,此属痰滞不化,凝聚于厌,治当散结消痰。海藻、海螵蛸、鳖甲、落得打、山慈姑各10克,昆布、陈皮、白芥子各6克,连服10剂,复查会厌囊肿缩小至米粒大,咽部异物感消失。
七、攻顽痰
顽痰在耳鼻咽喉多种疾患都可见到,较典型的是一种慢性喉病——室带长期肥厚。此类疾患往往在舌苔脉象均无明显变化,但局部病变属久不能化之痰,必用攻法。方选礞石滚痰丸,配伍消痰散瘀之品。常用药如:礞石、沉香、大黄、海藻、海浮石、鳖甲、穿山甲等。
病例:邱女,34岁。声音不泽,2月有余。讲课多言,即觉喉咙干涩,略痰磊块,曾用多种方法治疗不效,查见室带肥厚,超越于声带之上,舌苔薄白,脉弦,此属痰浊不化,壅滞声门,治当攻坚化痰。礞石滚痰丸15克(包煎),海浮石、山慈姑、鳖甲、当归、落得打各10克,天竺黄、穿山甲、三棱、莪术各6克,甘草3克。服药10剂,诸症减轻,续进10剂,发音清亮,复查喉部已无明显异常。
八、健脾制痰
《医宗必读》谓:“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证日久兼见脾虚不运的表现,如食少、胸脘痞闷、便溏、四肢乏力等,应健脾制痰,取六君子汤,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佛手、香橼等。
病例:邱男,34岁。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余年,时作时休,此次发病月余未愈,溢脓量多,色白清稀,伴纳谷不馨,大便溏薄。查见鼓膜穿孔,溢脓无臭,苔白微腻,脉细滑,此属中土不健,痰湿上泛,治当健脾化痰,太子参、茯苓、金沸草、炒麦芽各10克,白术制半夏、陈皮、香橼各6克,甘草3克。5剂。外用30%黄柏煎液滴耳,每日3次。药后脓量减少,再进3剂,诸症皆平,半月后复查鼓膜已长完整。
九、益肾制痰
《医贯》对此法论述最详:“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治法为无火者取八味丸,阴虚火动取六味地黄丸。此证属无火者最多,抓住分泌物清稀,量多无制这一关键,每取附桂八味丸治之。常用药如: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茯苓、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等。
病例:朱男,47岁。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多年。近年发作频繁,每遇凉风扑面,即作鼻痒,喷嚏连绵,清涕如注,四肢不温,大便偏稀。查见鼻黏膜苍白,两下鼻甲肿大,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属肾虚水泛之证,治宜益肾制痰。制附子5克,肉桂(后下)3克,茯苓、山药、熟地、泽泻、益智仁、补骨脂、菟丝子各10克。5剂药后症状得以控制,未再发作,鼻黏膜稍见红润。原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
以上九法,并不概括化痰法之全面,还有治疗急性喉阻塞的劫痰解窒法和治疗痰阻心窍的豁痰开窍等法。
§§骨关节和外科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