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系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由肝静脉高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从中医理论观之,属于“积聚”、“蛊证”、“蜘蛛蛊”等病范畴,然该病治疗棘手,多预后不佳。姜氏对于治疗肝硬化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所力倡的活血化瘀治法,已为临床所常用。近年来,用大剂益气健脾药物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疗效尤为显著。
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虚实互间。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揆度邪正,化瘀益气,肝脾同治。诚如朱丹溪所说:“制肝补脾,殊为切当。”沈金鳌亦说:“故治积聚者,唯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方为正治。”
临证时常于大队活血破瘀之中,重用益气健脾,虚实同治。其基本方为:黄芪15~30克,白术30~60克,党参15克,生川军6~9克,桃仁9克,炮山甲9克,丹参9克,鳖甲12~15克。
临床随证加减方法为:①热毒蕴结,选加山栀9克,丹皮9克,连翘9克,茅根30克,川连1.5克;②湿重,基本方去党参,加苍术15克;③气滞,选加枳实12克,大腹皮、子各9克,乳香9克,藿苏梗各9克;④阴虚,选加生地9克,阿胶9克;⑤腹水尿少,选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陈葫芦15克,虫笋30克,木通9克;⑥纳呆,选加焦楂曲各9克,炙鸡内金9克,谷麦芽各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15克;⑦肝区剧痛,基本方去党参,加九香虫6克,醋元胡15克,炒五灵脂9克,乳香9克;⑧阳虚寒郁,选加炮附片9克,干姜3克,桂枝6克;⑨鼻衄、齿衄,选加茅根30克,茅花9克,仙鹤草15克,羊蹄根15克,蒲黄9克。
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乃取《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益气化瘀扶正祛邪同用,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稳妥。
病例:陈某,男,48岁,1981年12月22日初诊。
患者于1976年发现肝肿大,经常右胁疼痛。1978年1月曾出现黄疸(黄疸指数39单位,谷丙转氨酶400单位),在当地做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2月后恢复正常。1981年9月初起持续高热,胁部刺痛;继而有腹水,腹围达115厘米,小便量每天200毫升。当地治疗无效,转至上海中山医院就治于姜氏。证见形肉瘦削,言语轻微,面色赭黄,腹痛已胀,腹大如瓮(腹围118厘米),胸颈有几种蜘蛛痣,目赤唇干,大便不通,小便量少,苔白而干,脉弦细数。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瘀热互结,水湿壅阻,中气疲惫,不耐峻攻。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泄水。
处方:黄芪30克,白术60克,党参15克,生军9克,桃仁9克,山栀9克,连翘9克,炮山甲9克,鳖甲10克,大腹子皮各9克,木通9克,茯苓皮15克,枳实12克,茅根30克。另,皮硝60克外敷。
二诊:上方服14剂后发热已退,大便稍通,小便量增至每天1200毫升左右,腹胀痛减轻,能略进食,苔薄白,脉弦细。热去湿重,气虚血瘀,前法参以燥湿之品。
处方:黄芪6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黑大豆30克,桃仁9克,大腹皮、子各9克,炮山甲9克,鳖甲15克,木通6克,茅根30克。7剂。
三诊:大便不通,上方加川军9克。7剂。
四诊:大便已通,小便尚少(每天1200毫升左右),胃纳已正常,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处方:黄芪30克,白术60克,黑大豆30克,生川军9克,桃仁9克,木通9克,赤苓15克,茅根30克,陈葫芦15克,虫笋30克。14剂。
五诊:大便日行2次,小便量多(每天2500毫升左右),腹围减至95厘米,形肉渐丰,纳食颇馨,腹痛腹胀已平,尚有目赤唇干,夜眠不佳,苔白舌略红,脉细弦,前法参以清心益阴,上方加川连15克,阿胶9克,夜交藤15克。7剂。
六诊:症状全部消失,蜘蛛痣亦隐而不见,腹围87厘米,精神面色明显好转,唯睡时梦多,原方加枣仁12克。14剂后,患者已康复,带药回家续服。不久停药,肝功能及蛋白电泳稳定。
此证导致臌胀,瘀血热毒郁结于肝,隧道阻塞,水湿壅聚,日久戕伐元气,脾虚斡旋无力。姜氏的经验是,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黄芪、白术需要大剂量,取《内经》“塞因塞用”之意,且能防止肝昏迷和增加活血破瘀的功能。瘀而有热,可加入山栀、连翘、茅根清热凉营,减少出血倾向和蜘蛛痣。山甲、鳖甲、黑大豆有增加白蛋白的作用,能调整白、球蛋白比例,有利于恢复肝脏代谢。陈葫芦、虫笋、茯苓皮、木通能加速利尿、消退腹水。患者恢复期出现阴虚火旺、心神不宁,故加入黄连、阿胶。有效的中医治疗,不仅能使臌胀消失,并且可使化验指标得到纠正。